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04|回复: 34

求:采访胡教授的《感染控制的细节决定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4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在《中国医院院长》杂志上看到了采访胡教授的这篇文章,因不是会员,只能看到极少的一部分。哪位老师可以看到全文,麻烦可否贴到这里?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4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reate_qiao 于 2009-7-4 11:37 编辑

不知是不是这篇?

胡必杰:感染控制的细节决定论作者:徐英  《中国医院院长》杂志社
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胡必杰教授
胡必杰教授简介:        
医学博士,教授。从事临床微生物、肺部感染以及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二十余年。现任复旦大学呼吸病研究所肺部感染研究室主任和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学分会主任委员等职。
        文/本刊记者  徐英
        
连续几年以来,上海市院内感染质控中心一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质控中心,能够在全市30多家质控中心中脱颖而出,实属不易。该中心具体负责人胡必杰教授将其归结为:做医院的感染控制一定要从细节着手。实际上,这朴素的总结正好道出了“细节决定成败”的内涵。身为中华医院感染控制分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的胡必杰教授一直在感控一线实践着这个真谛。

       行政监督 改变用药行为
        
院内感染质控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当属抗菌药物应用管理。胡必杰说,以前,抗菌药物的监测工作比较简单,只需监测医院每月或每年使用了哪些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如何。
        
“当时,大家的定位只是做医院感染的发病率和漏报率的报告。”胡必杰回忆起医院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对感染控制的定位时感慨地说,“我当时就不赞同这个观点,发病率的监测仅仅是我们院内感染要做的一项工作,而医院感染的工作是要发现危险因素,并通过干预措施降低危险因素,使医院感染发病率随之下降。”他继而解释道,以往发病率的监测就是监测结果,这个结果可以是真的,也可以是假的,所以出现很多漏报的情况。
        
“不加区分地对住院病人进行方方面面的监测,是国外很多专家早就认为没有意义的工作。”胡必杰强调,对引起院内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监测才是更重要的工作。
        
然而,这一理念在当时并未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同和重视。在医院看来,这似乎是一项额外的工作。直到1999年上海市院内感染质控中心成立,依托于上海市卫生局强大的行政背景,胡必杰尝试以行政力量来推动院内感染控制的工作。
        
实际上早在1986年,胡必杰就在中山医院开辟了院内感控的试验田。基于多年尝试的经验,他通过上海市院内感染质控中心这个平台建立了一套评分监督体系。在这套体系的规定下,医院必须开展抗菌药物应用情况的监测,否则将被扣分。
        
他打开上海市院内感染质控中心的内部交流网页,指着这个由他一手创建起来的网络平台告诉记者,“所有和感染控制有关的通知都被公布于此。其中,抗菌药物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自查包括是否进行登记管理、是否带到手术室使用、使用时间多长、是否进行耐药菌监测等项目。”
      
在胡必杰看来,这种监测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介绍,监测网内共有70多家医院,每家医院都接受评分。上海市院内感染质控中心组织专家每年对医院进行两次检查,上半年和下半年各一次,每年进行总结,并通过上海市卫生局将结果以简讯的形式发布。
        
“我们的做法就是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政策来影响和改变医生使用抗菌药物的习惯。”胡必杰介绍,70家医院在内部网可以看到各家医院的分数排名。医院看到自己的分数排在后面时,便会去分析自己没有做好的原因。“这正是此种监督方式被看好的原因之一。”他说。
        
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理想使用方法应该为:在手术室内使用,术后24~48小时停药。行政管理的效果最终在此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据胡必杰介绍,目前,围手术期用药绝大部分都已带入手术室使用。他解释道,“这种给药方式具有循证医学证据。例如,切皮以前两小时使用,院内感染率较高;术前0.5~1.0小时内使用,感染率明显下降;回到病房后使用,院内感染率则更高。而且,回到病房后使用的感染率是术前0.5~1.0小时内使用的整整5倍。”
        
胡必杰坦言,经过几年的评分管理,目前虽然离24小时停药的理想状态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但大部分医生已经能做到3天停药。这和以前一个星期甚至更长的用药时间相比,已经缩短了不少。
      
传授感控理念
      
其实,这种缩短给药时间的方式在开始尝试时,临床医生很抵触,他们更多是担心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缩短可能会造成感染。针对这一担忧,胡必杰在评分规定中制定了分步走的鼓励措施。他说,抵触源于没有信心。为了逐步增强临床医生的信心,胡必杰制定了一个扣分标准:小于等于3天不扣分;3天~5天扣1分;大于6天全部扣完。“如果你多做几台手术,用药都超过6天,那么你的分数就被明显地拉下来,所以你就会很重视。”他如此阐述合理给药的原动力。
        
“使用督查的手段意在改变医生的行为。”胡必杰说,院内感染控制就是一个行为改变的过程,而行为改变其实是很困难的,既要做大量的宣传,让他意识到为什么要改变行为,还要辅以督查和沟通。
        
近年来,卫生部在抗菌药物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使多重耐药菌的控制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对于胡必杰而言,政府的文件给了他大展拳脚的空间。他根据这些政策将明文规定转换成具体的执行方案和考核制度。他坦言:“只有将政策细化到可执行的程度才能有推动的依据,这才是行之有效的方式。”
        
为了检查医院的MRSA感染患者是否被隔离,监督环节更细化,如检查医院半年中洗手皂液的消耗量。同时,在加强微生物送检方面,要检查血培养,并规定,只要病人发烧,同时合并有中心静脉导管插管或肺炎,医院一定要做血培养。“我们通过查看病人病史检查医院是否做了血培养,是否为两个部位采血,做了多少个,少做几个扣多少分,都有很具体的规定。”胡必杰说。
        
监督一定不能放过任何细节,对于胡必杰而言,一个上海市监督方案的表格设计就要思考一个星期,制定这样的方案需要很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国内外相关的循证证据和法律依据。实际上,也只有如此,他才能从容应对临床医生的各种疑问。
        
一次,一位临床医生毫不客气地向他发问,你为什么要两个部位采血,你拿出规范、标准和教科书来给我看看。面对如此责问,他从容应答:“据有关规定,美国的临床和微生物实验室的标准被当作中国的国标,美国提出要两个部位采血,而且这两年国内出版的参考书中都有所提到。”听闻后,提问者便无话可说了。
        “有效的监督模式可以很好地改变临床医生的行为,否则,便会失信于医生,制定的指南和规范也就成一纸空文。”胡必杰强调,一定要让临床医生信服。
         
现在,每家医院在感染控制方面配备的人员各不相同,但上海市院内感染质控中心要求医院感染科要吸收和培养临床医生,要求他们懂得抗菌药物的使用。“这在评分条款中也有所体现,虽然分值不高。”胡必杰说。
        
在感染控制这个领域,临床知识很重要,也很复杂。因此,感染控制领域需要高水平的专家。然而,我国这方面的专家数量很有限。为了弥补专家力量的不足,胡必杰率先在国内发起从预防性用药着手进行感染控制。在他看来,国际上对预防性用药已经明确规定,抗菌药物需拿到手术室使用,术后24~48小时停药,仅依据这两点就可以检查医院是否达到规范使用。

  期待多方推动
        
尽管有强制规定,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仍要从多方面来推动。胡必杰表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耐药监测仅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则是临床医生要普及正确使用规范。比如门诊青霉素静脉点滴,虽然一天一次的给药剂量很高,但它的半衰期很短,药性丧失快,给药频率和剂量要拿捏得当。所以,监督和培训两者必不可少。
        
此外,还要教会临床医生正确地开展病原学诊断。据胡必杰介绍,由一个肺炎病人的痰液得到的一种培养菌,并不一定是导致肺炎的那种细菌。为此,他们在近几年通过各种宣传教育和培训,使大家在这方面的意识得到了提高。
        
然而,开展病原学诊断对医院来说却存在技术障碍。胡必杰说,一是基层医院没有微生物实验室,二级和三级医院即使有微生物实验室,但由于实验室内的配套设备不完备,开展病原学诊断存在很多问题。
        
为此,胡必杰一直在向多方呼吁,对医院的感染管理科和医院的微生物实验室进行资金扶持。胡必杰说,由于微生物实验室不赚钱,甚至不少医院亏损,使得其投入陷入了恶性循环。而在国外,很多先进的仪器设备都被投入到微生物实验室用于检验,中国则较少,即使有了设备,也无法正常运转。如某些医院的微生物鉴定仪被当作摆设,因为目前某些不合理政策导致细菌的检验成本常常高于收费标准。
      
在卫生部的一次小型会议上,胡必杰提出,国家不要把耐药菌的感染控制和微生物的检验孤立地当成一个普通问题,而应该把它看成一种感染性疾病,能够传播。他希望,政府能够把这件事情当作传染病一样作为一个公共卫生事业来抓,“如果处理不好,不是影响某个人,而是影响一群人。”
        
“现在,我们想成立一个专家委员会,希望在上海全市范围内对感染菌株的研究成果进行共享。”胡必杰说。甚至,他还勾勒了一幅宏伟的蓝图,借用上海周边地域相对集中和专家较多的优势,通过耐药性监测网让不同的专家对某一类病原体细菌进行深入的研究,让资源共享进行得更为彻底。

评分

参与人数 1 +10 收起 理由
婉若秋水 + 10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4 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2# create_qiao
太感谢您了,就是这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5 05: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采访稿给我们深有启发,感染控制每个细节需要深入,这就需要感控人员的知识面很广,前几天ICU主任开玩笑说他想来感染科,但如真的要来医院会放人吗?这就真真体现院感科在医院中的地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5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create_qiao


我也正想找这篇文章呢,说着说着就来了,太感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5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一片采访稿,是教授用心血和汗水精心浇灌出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5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2# create_qiao
精辟而精炼的一篇采访稿,是胡教授智慧的结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5 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大的精辟之作!院感工作涉及面广,需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和刻苦的钻研精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6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医院感染的工作是要发现危险因素,并通过干预措施降低危险因素,使医院感染发病率随之下降。说的太精辟了,胡教授说出了我们每个人的心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6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从事医院感染控制的几年时间,真切的感觉到细节才是真谛,胡教授的这篇采访记录,讲出了我们感控同仁们的同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6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2# create_qiao

深表谢意。:handshak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7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感谢,也有幸拜读。胡教授是我们院感事业的摇旗呐喊者,也是我们的引路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7 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美文呐!
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
感谢乔版:handshak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8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一片采访稿,是胡教授真实工作的写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8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动、骄傲与自豪!为我们院感事业的创业人——胡教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23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已经将教授的这篇文章放在了我院的感染通讯上。让更多的临床人员去分享及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24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采访稿,我们准备转发!谢谢各位版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25 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版主传上来,我进一步了解论坛的作用和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25 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2# create_qiao
“细节决定成败”这是成功者的感悟!有一年,我们医院请来了一位年轻的出国成功学者就给我们讲了这个话题,那时候的感想是做任何事情,要考虑到每一个影响做这件事情成功的每一个环节,总的感觉就是:做任何事情要考虑周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结果。胡教授这篇访谈,联系到医院感染控制,更使我领悟到这句话的内涵。回想自己走过的18年感控路程,真是验证了这句话。比如说:我们做手卫生的督察,如果单单看到检查时某个部门的手卫生设施是完善的,你就觉得这个部门的手卫生一定做得很好,那就有偏误了,有些护士长要计算科室成本,你检查的时候她什么都有,科室的医护人员手卫生的操作和手卫生相关知识掌握也不错,可是你再看看她的领用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25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16# 婉若秋水


是啊,我怎么没想到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