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gjs661 于 2009-8-21 14:40 编辑
一例脑炎患者的三次腹泻(下) 上期回顾
患者,男,17岁,因“病毒性脑炎,症状性癫痫”收入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接受抗病毒、抗感染、抗癫痫、控制精神症状及支持治疗。入院第6天,鼻饲乳果糖降血氨后出现严重腹泻,药师分析为“药物不良反应引起腹泻”,停用乳果糖后,腹泻停止;持续应用头孢他啶约20天后再次出现腹泻,药师分析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经调整抗生素,腹泻好转。
第三次腹泻
患者入院第36天,意识清楚,言语流利,肌力恢复正常,腹泻次数减少,仍为稀便,可进食少量牛奶、水,无呛咳。
药师建议:患者胃肠功能减弱,不耐受肠内营养乳剂(商品名:瑞高),建议用肠内营养混悬液(商品名:能全力)1000 ml,鼻饲,qd,泵入速度从30 ml/h开始,逐渐增快。
医师采纳药师建议,将肠内营养乳剂换为肠内 营养混悬液。6天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腹泻完全控制。复查肝功、血氨正常,患者转出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
药师分析:肠内营养不耐受性腹泻
患者发生第二次腹泻后,经治疗有所好转,但仍为稀便。临床药师认为此为肠内营养不耐受所引起。
这种腹泻一般发生在给予肠内营养的初期,由于危重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同时肠运动减弱,黏膜水肿,可导致各种胃肠道并发症,如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其中以腹泻最为常见。
一般认为,肠内营养不耐受性腹泻的发生与以下因素有关:① 营养液高渗透压或输注速度过快,肠腔内渗透负荷过重,常伴有恶心、腹痛、肠蠕动亢进;② 饮食通过肠腔时间缩短,胆盐不能再吸收或者小肠吸收不良;③ 营养液被真菌或细菌污染;④ 营养液温度过低;⑤ 低白蛋白血症,胃肠道水肿,可使绒毛吸收能力下降,引起吸收障碍和腹泻。
患者病程较长,在应用肠内营养制剂初期并未出现胃肠不适,但前两次腹泻对胃肠功能有所损害,可能导致胃肠道无法吸收高能营养液。因此,换用含有膳食纤维且脂肪较少的营养制剂,低速泵入,可减轻营养液对胃肠的刺激。
总结:药源性腹泻
该患者在重症监护病房中接受治疗的54天中,先后发生3次腹泻(见图1),均为药源性腹泻。
药源性腹泻是用药后的常见不良反应,占所有药物不良反应的7%。通常由于药物本身作用或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排便次数增多,粪便可为水样便、黏液便、血性水样便,或可见伪膜,常伴腹痛、恶心、呕吐、腹胀,严重时可有寒颤、高热、休克、昏迷,甚至导致死亡。
据统计,约有700多种药物可引起腹泻,其中25%是抗生素。肠道正常菌群遭到破坏,对糖类的代谢降低,致使糖类吸收不良,肠内有机酸、阳离子和糖类聚集,可导致渗透性腹泻;抗生素还可使有去羟基作用的细菌数量减少,小肠内未被完全吸收的初级胆酸不能在结肠内进一步去羟基变成次级胆酸,导致分泌性腹泻;一些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四环素、新霉素、杆菌肽等,可直接引起肠道黏膜受损、肠上皮纤毛萎缩及细胞内酶的活性降低,导致吸收障碍性腹泻;红霉素等抗生素可使胃肠蠕动增快,可导致运动性腹泻。
对于危重患者,肠内营养不适引起的腹泻较常见。这可能是由于患者原有肠道功能未能恢复,加上营养液渗透压过高、菌群失调、营养不良、细菌污染等因素,应引起重视。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腹泻的原因除外上述药物因素,还应考虑是否存在损伤后胃肠功能障碍和低蛋白血症,注意肠内营养的温度、速度和浓度及环境改变等。
总之,当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腹泻时,临床医务人员应对患者的机体及所用药物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找出根本原因,进行个体化治疗,不能不加分析地给予对症治疗(例如给予收敛药、止泻药等),以防延误病情。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