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本帖最后由 尘埃1969 于 2018-5-28 15:34 编辑
医院感染诊断 1、什么叫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2、哪些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 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3、哪些情况则不属于医院感染? (1)皮肤黏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医院感染按临床诊断报告,力求做出病原学诊断。 4、医院感染的特点是什么? (1)大多数由患者自身正常菌群引起; (2)病原菌往往是耐药性的细菌; (3)医院感染可发生流行或爆发; (4)近些年文献报道以革兰阴性肠杆菌科感染多见; 5、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1)滥用抗菌药物破坏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内源性); (2)侵袭性操作如:介入、导尿等; (3)环境(医疗用具、空气、医务人员的手等)污染严重; (4)易感人群:婴儿、老人、大手术后、危重患者、慢性基础病、原发病严重者、应用免疫抑制剂、放疗或化疗等免疫功能低下者。 6、医院感染常见部位类型? (1)下呼吸道感染 (2)泌尿道感染 (3)血流感染 (4)手术部位感染 (5)胃肠道感染 (6)皮肤软组织感染 三管一部位 7.什么是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 :患者留置导尿管后,或者拔除导尿管48小时内发生的泌尿道感染。 8.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核心预防控制措施有哪些? (1)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管 (2)每日评估尽早拔除导尿管 (3)保持导尿系统的密闭性 (4)严格无菌操作、手卫生 9.什么是中央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CLABSI)? 患者在留置中央导管48小时后,及拔出中央导管后48h内发生的与其它部位存在的感染无关的血流感染。 10.中央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核心预防控制措施有哪些? (1)严格手卫生 (2)最大无菌屏障预防 (3)皮肤消毒剂选择,首选氯已定-乙醇 (4)每日评估尽早拔管 (5)选择最佳置管部位,首选锁骨下静脉 11.什么是呼吸机相关肺炎(VAP)? 患者建立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并接受机械通气时发生的肺炎,包括48h内曾经使用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患者发生的肺炎。 12.VAP核心预防控制措施有哪些? (1)无创通气 (2)床头抬高30-45° (3)每日对镇静患者进行唤醒,尽早脱机和拔管 (4)口腔护理,首选0.12%-2%氯己定 (5)每日评估尽早拔管 13.什么是手术感染? 患者在手术后一定时间段内发生在切口或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 14.手术部位感染分类? 分为: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15.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核心措施有哪些? (1)围手术期合理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2)不要使用剃毛刀去毛(可采用剪毛或脱毛) (3)维持术中患者正常体温 (4)避免围手术期高血糖 (5)严格手卫生、消毒 多重耐药菌相关概念及管理 16.什么是多重耐药菌?多重耐药菌(MDRO),是指对3类或3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17.什么是泛耐药菌? 泛耐药(XDR):指对除了1-2类抗菌药物之外的所有其他抗菌药物种类(每类中至少有1种)不敏感,即只对1-2类抗菌药物敏感。 18.什么是全耐药菌? 全耐药(PDR):指对目前所有抗菌分类中的药物均不敏感。 19.临床上常见的多重耐药菌有哪些种? 临床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菌或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 20.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控制措施有哪些? (1)实施隔离措施,在床头和病历卡上黏贴接触隔离(蓝色)标识。腕带上有接触隔离标识。 (2)尽量限制、减少人员出入。 (3)不宜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与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4)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转科、检查时,接诊科室根据腕带“接触隔离”标识,采取相应隔离措施。 (5)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应戴手套,可能污染工作服时穿隔离衣。当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如吸痰或雾化治疗等)时,应戴外科口罩和防护眼镜、穿隔离衣。根据暴露风险做好手卫生。
(6)与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 (7)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可将高度疑似或确诊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面进行。 (8)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连续两次培养阴性(每次间隔>24小时)方可解除隔离。 (9) 医疗废物管理。治疗过程中产生的垃圾放置在双层黄色医疗废物专用袋中按感染性医废处置。
个人防护用品(PPE) 21.个人防护用品(PPE)是指什么? PPE是指是单独或联合使用用于保护粘膜、皮肤和衣服接触感染源的各种屏障用品。 22.常用防护用品有哪些? 常用防护用品:手套、口罩、隔离衣、防护眼镜或面屏、防水围裙、手消毒剂、防护服等。 23.口罩种类有哪几种? (1) 外科口罩 (2) 普通医用口罩 (3) 医用防护口罩 (4) 纱布口罩 24.手套的使用选择原则是什么? (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戴清洁手套。 (2)进行手术等无菌操作、接触患者破损皮肤、粘膜时,应戴无菌手套。 (3)应正确戴脱无菌手套。 (4)一次性手套应一次性使用。 25.下列哪些情况应穿隔离衣? (1)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传染病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等时。 (2)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时,如大面积烧伤患者、骨髓移植患者等患者的诊疗、护理时。 (3)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26.下列哪些情况应穿防护服? (1)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 (2)接触经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3) 应正确穿脱隔离衣和防护服。 医院感染暴发 27.医院感染暴发的定义? 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28.医疗机构发现医院感染暴发应如何报告? (1)口头报告:临床科室发现3例及以上医院感染病例时,立即报告感染管理科。 (2)感染管理科调查有医院感染5例以上疑似病例或3例以上确诊病例时,应及时报告主管院长,并通报相关部门。 (3)经调查证实出现医院感染暴发时,医院应于12小时内报告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并同时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4)书面报告: 经核查确诊后感染管理科及时向有关部门和医院感染管理小组递交书面报告。 29.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报告内容有哪些? 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报告内容包括:报告时间、报告人、报告单位(联系人姓名、电话)、医院感染暴发时间、医院感染暴发病例数量及死亡人数、主要临床表现、医院感染暴发的可能原因、医院感染病例处置及控制措施、事件的发展趋势以及下一步工作计划等。 30.医院感染暴发处置原则是什么? (1)应遵循“边救治、边调查、边控制、妥善处置”的基本原则。 (2)分析感染源、感染途径,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积极实施医疗救治,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并及时开展或协助相关部门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环境卫生学检测以及有关标本采集、病原学检测等工作。 (3)对易感人群实施保护措施。 (4)发生特殊病原体或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时,还应严格遵循标准预防,积极查找病原体。 (5)在调查处置结束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制定今后的防范措施。 标准预防 31、什么是标准预防? 标准预防是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所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呼吸卫生/咳嗽礼仪、患者安置、处理污染的医疗物品与环境及安全注射等。 32.标准预防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认定所有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可被传播的传染原,应采取相应的隔离和防护措施。 (2)适用于医疗机构的所有患者。 (3)目的是预防感染原在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传播。 33.标准预防的措施有哪些? (1)手卫生:洗手与手消毒。 (2)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在预期可能接触到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其他有潜在传染性物质时,正确地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包括手套、口罩、防护面罩、护目镜、隔离衣、防护服、帽子、鞋套等。 (3)呼吸卫生/咳嗽礼仪:主要针对进入医疗机构的伴有呼吸道感染征象的所有人员,尽早采取感染控制措施,预防呼吸道传染性的传播。 (4)正确安置及运送患者,防止感染原传播。 (5)及时、正确地处理污染的医疗器械、器具、织物和环境,防止其成为感染原的传播媒介。 (6)安全注射:对接受注射者无害;实施注射操作的医护人员不暴露于可避免的危险中;注射的废弃物不对他人造成危害。 手卫生 34.手卫生定义是什么? 手卫生是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外科手消毒统称。 35.手卫生监测标准是? 卫生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 cm2。 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cm2。 36.预防医院感染传播的最有效最简单的方法是什么? 手卫生 37.六步洗手法步骤? 简记方法:(内、外、夹、弓、大、立、腕) 用流动水将手打湿,然后取适量洗手液涂抹手部,按下列六步或七步揉搓,时间在20s以上 (1)双手五指并拢,大拇指分开,互相搓揉掌心—内 (2)先使左手心覆盖在右手背上,手指交叉,顺着指缝搓揉。然后两手交换位置,重复进行—外 (3)两掌心相对,手指互相交叉,上下搓揉指缝—夹 (4)两手相握,左手掌搓揉右手指及手背,右手掌搓揉左手指及手背—弓 (5)左手握紧右手大拇指,旋转搓揉大拇指;然后两手交换位置,重复该步骤—大 (6)左手五指聚拢成锥形,在右手掌心搓揉;然后交换重复该步骤—立 (7)揉搓腕部,双手交替进行—腕 最后流水冲洗干净,擦手纸擦干。 38.手卫生指征(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要求)是? (1)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2)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4)进行无菌操作,处理清洁、无菌物品之前。 (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6)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39.WHO提出的“手卫生五个重要指征”是什么? 即两前三后 在接触患者前 接触清洁(无菌)操作前 接触体液后 接触患者后 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 40.在什么情况下应选择洗手或卫生手消毒? 执行手卫生时,选择洗手或卫生手消毒应遵循的原则是: (1)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选择使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2)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应首选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隔离及传播途径 41.什么是隔离? 隔离是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病原体由患者及携带者传播给他人的措施。 42.什么是空气传播? 空气传播指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直径≤5μm),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的疾病传播。 43.空气传播疾病预防控制措施? 对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如肺结核、麻疹、水痘等)患者的隔离措施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做到: (1)应将患者安置于负压病房,挂空气隔离黄色隔离标识。 (2)无条件收治时,应尽快转送至有条件收治呼吸道传染病的医疗机构进行收治,并注意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的防护。 (3)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患者房间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4)除非在负压病房内,当患者病情允许时,应戴医用外科口罩,定期更换;并限制患者活动范围,限制探视。 (5)应严格空气消毒。 (6)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双层医疗废物袋收集。 (7)患者出院、转院后严格终末消毒。 44.接触经空气传播疾病的患者时,医务人员应如何防护? (1)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使用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 (2)进入确诊或疑似传染病患者病房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3)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45.什么是飞沫传播? 飞沫传播指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直径>5μm)在空气中短距离(1m内)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黏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疾病传播。 46.飞沫传播疾病预防控制措施? 对经飞沫传播的疾病,如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患者的隔离措施,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做到: (1)应将患者安置于单人病房,如条件有限,可将感染或定植相同感染源的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床间距>1m。优先安置重度咳嗽并有痰的患者。 (2)挂飞沫隔离粉色隔离标识。 (3)进入确诊或疑似传染病患者病房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使用医用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4)患者病情允许时,应戴外科医用口罩,并定期更换。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门急诊应尽快将患者隔离。应减少转运,当需要转运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 (5)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 (6)患者出院转院后终末消毒。 47.什么是接触传播? 接触传播指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人体导致的疾病传播。 48.接触传播疾病预防控制措施? 对接触传播的疾病,如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等的患者隔离措施,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做到: (1)实施隔离措施,在床头和病历卡上黏贴接触隔离(蓝色)标识。腕带上有接触隔离标识。 (2)尽量限制、减少人员出入。 (3)不宜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与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4)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转科、检查时,接诊科室根据腕带“接触隔离”标识,采取相应隔离措施。 (5)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应戴手套,可能污染工作服时穿隔离衣。当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如吸痰或雾化治疗等)时,应戴外科口罩和防护眼镜、穿隔离衣。根据暴露风险做好手卫生。
(6)与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 (7)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可将高度疑似或确诊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面进行。 (8)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连续两次培养阴性(每次间隔>24小时)方可解除隔离。 (9) 医疗废物管理。治疗过程中产生的垃圾放置在双层黄色医疗废物专用袋中按感染性医废处置。 49.何谓职业暴露? 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 50.隔离标识有哪几种? 三种 黄色为空气传播的隔离,粉色为飞沫传播的隔离,蓝色为接触传播的隔离。
51.常见传染病传染源、传播途径及隔离预防 疾病名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1:在传播途径—列中," + ":其中传播途径之一;"++"主要传播途径. 注 2:在隔离预防一列中,"+":应采取的防护措施;“士"工作需要可采取的防护措施;"#":为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而传播; “●”:为性接触或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而传播;“■”:为性接触或接触患者分泌物污染的物品而传播.
|
52. 常见传染病潜伏期、隔离期和观察期 疾病名称 | | | | | | | | | | | | | | | 隔离至肝功能正常,并且HBV DNA、HCV RNA、HDV RNA转阴 | | | | | | | | | | | | | | 自发病日起至出疹后5d, 伴呼吸道并发症者应延长到出诊后10d | | | | | | | | | | 自发病日起至少隔离40d,第1周呼吸、消化道隔离,1周后消化道隔离至症状消失 | | | | | | | | | | | | | | | 体温正常后15d或症状消失后5d、10d便培养2次阴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症状消失后咽拭子培养2次(隔日1次)阴性,并至少症状消失后7d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症状消失,溃疡愈合,分泌物或排泄物培养2次(间隔5d)阴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医学观察90d,90d内有过性接触的予以青霉素治疗。 | | | | 感染的新生儿、青春期前儿童隔离至有效抗生素治疗后24h;成人治愈 | | | | | | | | | | | | | |
消毒灭菌相关知识 53.何谓灭菌? 灭菌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的处理。 54.何谓消毒? 消毒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55.根据污染后的危害程度,医院医疗用品如何分类? 根据污染后导致的危害程度,可将医院物品分为三类,即:高度危险性物品、中度危险性物品和低度危险性物品。 56.高度危险性物品? 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高感染风险,如手术器械、穿刺针、腹腔镜、活检钳、心脏导管、植入物等。 57.中度危险性物品? 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和血流,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如胃肠道内镜、气管镜、喉镜、肛表、口表、呼吸机管道、麻醉机管道、压舌板、肛门直肠压力测量导管等。 58.低度危险性物品? 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黏膜接触的器材,如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病床围栏、床面以及床头柜、被褥 ;墙面、地面、痰盂(杯)和便器等。 59.根据物品污染后导致感染的风险高低选择相应的消毒或灭菌的方法是? 1) 高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灭菌方法处理; 2) 中度危险性物品,应达到中水平消毒以上效果的消毒方法; 3) 低度危险性物品,宜采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作清洁处理;遇有病原微生物污染时,针对所污染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选择有效的消毒方法。 60.医院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有哪些? 医院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有: (1)灭菌方法:包括热力灭菌等物理灭菌方法,以及使用环氧乙烷、过氧化氢、过氧乙酸等化学灭菌剂的低温灭菌方法等。 (2)高水平消毒方法:包括紫外线等物理消毒法和使用含氯制剂、过氧乙酸、过氧化氢的化学消毒剂的消毒方法。 (3)中水平消毒方法:包括使用碘类消毒剂(碘伏、碘酊、氯已定碘等)、醇类、酚类和氯已定的复方,醇类、和季铵盐类化合物的复方、酚类等消毒剂。 (4)低水平消毒方法:包括使用季铵盐类(苯扎溴铵等)、双胍类(氯已定)等消毒剂的消毒方法。 61.启用后的药液最长不得超过多少时间? 抽出的药液最长不得超过2h;作为溶媒启封抽吸的无菌药液,最长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h。使用中一旦污染,应立即废弃。建议使用小剂量包装溶媒。 62.病室环境处理? (1)空气:普通病室空气不需要常规消毒,每天开窗通风。医疗机构应保持诊疗环境的清洁与干燥,遇污染及时进行有效的消毒;对感染具有高风险的科室应定期进行清洁消毒。 (2)普通病房不需要常规使用消毒剂拖地,只有在被病人血液、体液等污染的情况下才需清洁消毒处理。 (3)病区地面遭受污染后,如果地面被污染,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再清洁和消毒。 63.何为医用织物? 医院内可重复使用的纺织品,包括患者使用的衣物、床单、被罩、枕套;工作人员使用的工作服、帽、手术衣、手术铺巾;病床隔帘、窗帘以及环境清洁使用的布巾、地巾等。 64.对医用织物洗涤的管理原则与要求? (1)分机、分批进行洗涤。 (2)新生儿、婴幼儿专机洗涤。 (3)手术室专用医用织物单独洗涤。 (4)布巾、地巾单独洗涤消毒。 (5)宜采用热洗涤方法。 (6)医用与非医用织物不得混洗,专机洗涤应具有相应标识。 (7)对“宜选择使用卫生卫生隔离式洗涤烘干设备”、“社会化洗涤服务机构装备隧道式洗涤机组”的规定,为推荐性条款。 65.何为感染性织物? 医院内被隔离的感染性疾病(包括传染病、多重耐药菌、定植)患者使用后,或者被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和排泄物等污染,具有潜在生物污染风险的生物织物。 66.感染性织物洗涤原则及要求? (1)不宜手工洗涤。 (2)机械洗涤时可采用消毒和洗涤同时。 (3)对不耐热感染性织物应在预洗环节同时进行消毒处理。 67.环境表面的清洁应注意哪些? (1)诊疗区域内所有环境物表表面为一个清洁单位,进入下一个单元时,更换相关清洁工具及物品 (2)空气:普通病室空气不需要常规消毒,每天开窗通风即可。医疗机构应保持诊疗环境的清洁与干燥,遇污染及时进行有效的消毒;对感染具有高风险的部门应定期进行消毒。 (3)病房不需要常规使用消毒剂拖地,只有在被病人血液、体液等污染的情况下才需消毒处理。 (4)如果地面被污染,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再清洁和消毒。 68. 灭菌物品有效期一般为多少天? 织物包装灭菌物品有效期为7天。医用一次性纸袋包装的灭菌物品,有效期为1个月;纸塑袋包装及医用无纺布包装的灭菌物品有效期为6个月。 抗菌药物管理 69.什么叫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是指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不包括治疗结核病、寄生虫病和各种病毒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以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 70.简述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2)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3)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4)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 (5)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 71.非手术患者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原则? (1)用于尚无细菌感染征象但暴露于致病菌感染的高危人群。 (2)预防用药适应证和抗菌药物选择应基于循证医学证据。 (3)应针对一种或二种最可能细菌的感染进行预防用药,不宜盲目地选用广谱抗菌药或多药联合预防多种细菌多部位感染。 (4)应限于针对某一段特定时间内可能发生的感染,而非任何时间可能发生的感染。 (5)应积极纠正导致感染风险增加的原发疾病或基础状况。可以治愈或纠正者,预防用药价值较大;原发疾病不能治愈或纠正者,药物预防效果有限,应权衡利弊决定是否预防用药。 (6)以下情况原则上不应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者;留置导尿管、留置深静脉导管以及建立人工气道(包括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口)患者。 72.围手术期Ⅰ类切口预防用药原则? 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脏器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手术部位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但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④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患者。 73.围手术期Ⅱ类切口预防用药原则? 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部位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通常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74.围手术期Ⅲ类切口预防用药原则? 污染手术(Ⅲ类切口):已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75.围手术期Ⅳ类切口预防用药原则? 污秽-感染手术(Ⅳ类切口):在手术前即已开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中、术后继续,此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76.围手术使用抗菌药物时机? 术前0.5-1小时 医疗废物管理 77.何谓医疗废物? 答: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78.医疗废物分几类? 五类 (1)感染性废物:携带病原微生物具有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危险的医疗废物。 (2)病理性废物:诊疗过程中产生的人体废弃物和医学实验动物尸体等。 (3)损伤性废物:能够刺伤人体的废弃的医用锐器。 (4)药物性废物:过期、淘汰、变质或者被污染的废弃的药品。 (5)化学性废物: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的废弃的化学物品。 79.盛装的医疗废物达到多少时应进行封口? 包装物或者容器的3/4时,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封口紧实、严密。 80.医疗废物进行收集包装时应注意: (1)医疗废物包装物或容器应符合《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识规定》的要求。 (2)医疗废物产生地应当有医疗废物飞了收集方法的示意图或者文字说明。 (3)盛装的医疗废物达到包装物或者容器的3/4时,应当对被污染处进行消毒处理或者增加一层包装。 (4)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外表面被感染性废物污染时,应当对被污染处进行消毒处理或者增加一层包装。 (5)盛装医疗废物的每个包装物、容器外表面应当有警示标识,在每个包装物、容器上应有中文标签。 81.使用含氯消毒剂应注意哪些? (1)按要求配置合适的浓度。 (2)浓度应每日监测并有记录。 (3)应及时加盖减少挥发,定期更换。 常用微生物标本采集 82.血液培养标本采集指征? 患者出现以下一种或同时具备几种临床表现时可作为血培养的重要指征: ①发热(≥38 ℃)或低温(≥36 ℃),以间歇驰张型多见,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引起的感染可见双峰热; ②寒战; ③白细胞增多(>10.0×10^9/ L,特别是有“核左移”时); ④粒细胞减少(<1.0 ×10^9/ L); ⑤血小板减少; ⑥皮肤、黏膜出血,常见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菌血症,伤寒病人第4~10天可出现玫瑰疹,斑疹伤寒第4~6天可出现暗红色斑丘血疹; ⑦昏迷; ⑧多器官衰竭; ⑨血压降低; ⑩呼吸加快(呼吸率>20/分或CO2分压<32mmHg);以及肝脾肿大;关节疼痛;C反应蛋白、内毒素、降钙素原升高等。 老年菌血症患者可能不发热或不低体温,如伴有身体不适、肌痛或卒中,可能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指征。 83.血培养标本采集时间? 寒颤和发热初起:心内膜炎(持续性菌血症)例外。 在应用抗菌药物之前采集血培养是最理想的。  如果患者已经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应该在下一次用药之前采集血培养。 84.血培养标本采集量? 双套双瓶,每套20-30ml。 85.下呼吸道标本应如何采集? (1)自然取痰法,晨痰为佳,先漱口,后用力咳嗽取痰。 (2)雾化导痰法,采用雾化吸入加温至45°的3%-5%氯化钠水溶液,利于痰排出。 (3)经人工气道吸引物。 (4)支气管镜取痰法。 86上呼吸道标本采集部位? (1)鼻咽、咽拭子标本 (2)鼻拭子标本 (3)咽拭子 87.尿液标本如何采集? (1)清洁中段尿。女性采样前使用肥皂水或0.05%-0.1%碘伏冲洗外阴,留取中段尿10-20ml于无菌容器。男性采样前使用肥皂水或0.05%-0.1%碘伏冲洗尿道口,留取中段尿10-20ml于无菌容器。 (2)耻骨上膀胱穿刺。先用0.25%-0.5%碘伏消毒穿刺点,然后使用无菌注射器直接从耻骨联合与脐连线上高于耻骨联合2cm处。此法为膀胱内是否感染的金标准。 (3)导管导尿。弃前段尿液,留取近尿道的尿液,不能采取集尿袋的尿液。 88.脑脊液标本如何采集? 用腰穿的方法采集脑脊液。如果用于检测细菌或病毒,脑脊液量大于1ml,用于检测真菌或抗酸杆菌,脑脊液量大于2ml。 安全注射及职业暴露 89.安全注射? 安全注射是指对接受注射者无害、实施注射操作的医务人员不暴露于可避免的风险、以及注射后的废弃物不对环境和他人造成危害。 90.安全注射的措施要点? (1)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2)严禁在非清洁区域。如丢弃使用过的注射器具的区域进行注射准备。 (3)一人一针一管一用,禁止只换针头不换注射器。 (4)单剂量用药不得分次或多人使用。 (5)多剂量用药无法避免时,应保证一人一针一次使用。 (6)药品保存应遵循厂家建议,疑有污染立即丢弃。 91.锐器伤的应急处理? 发生锐器伤后应立即利用重力作用轻轻挤压,禁止挤压或吸吮伤口局部。用肥皂和水进行冲洗,消毒液消毒,根据情况包扎伤口。 92.预防锐器伤措施有哪些? 医务人员在诊疗操作时,应采取锐器伤预防措施为 (1)操作时要保证充足的光线。 (2)建议使用具有安全防护装置的医用器械,以免刺伤。 (3)建议手术中使用容器传递锐器,以免造成医务人员的损伤。 (4)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双手重新套上针头套。如确需回套,只能单手操作。 (5)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6)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 (7)处理污物时禁止用手直接抓取及按压污物。
医院感染病原体来源 93.常见血源性病原体有? HIV、乙肝、丙肝等。 94.常见水源性病原体? 军团菌、铜绿假单胞菌、非结核分枝杆菌等。 95.常见空气源性病原体有? 曲霉、结核分歧杆菌等。 其他 96.常用人用消毒剂有哪些? (1)醇类消毒剂 (2)含碘类消毒剂 (3)双胍类消毒剂 (4)季铵盐类消毒剂 (5)过氧化物类消毒剂 97.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负责人?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管理基本素养? 科主任。 无菌操作、手卫生、标准预防、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 98. 医疗保健相关感染? 患者或就诊者在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医疗保健活动中所获得的感染。 99. 呼吸道卫生? 呼吸道感染患者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在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盖住口鼻、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实施手卫生,并与其他人保持1m以上距离的一组措施。 100.预检分诊应配备什么防护用品? 预检分诊点(处)应配备体温计(枪)、手卫生设施与用品、个人防护用品和消毒产品等,以便随时取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