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作者:黄浙勇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
支架感染是一种罕见、严重的并发症。早在1987年冠脉支架开始临床应用,直至1993年首例支架感染才被报道[1],迄今累计报道仅30例左右。但一旦发生,其后果是灾难性的。 支架感染的临床特征是发热伴胸痛发作[2, 3]。因此,支架置入患者出现不可解释的发热和胸痛,均应想到支架感染的可能性。 2000年Dieter[4]曾提出支架感染诊断标准,可能诊断至少符合3项: ①4周内支架置入史; ②同一动脉鞘内反复多次操作史; ③不明原因发热和白细胞增多; ④急性冠脉综合征; ⑤菌血症; ⑥影像学发现冠状动脉瘤或假性动脉瘤。
确诊条件:外科活检发现脓肿或炎性包块。 一旦怀疑支架感染: (1)立即抽血进行细菌培养,并进行广谱抗生素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为最常见的病原菌,因此抗菌治疗应覆盖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和革兰氏阴性菌。抗生素需要静脉用药,疗程4周以上,尤其是未切除支架者需要更长时间。 (2)尽快进行冠脉造影/CT血管成像(CTA)、心脏超声检查。血培养阳性并不能明确感染部位,因此需要影像学检查。冠脉造影/CTA检测冠状动脉瘤或假性动脉瘤远优于心脏超声(经胸或经食道超声心动图),但后者能发现穿孔、破裂等严重并发症并排除感染性心内膜炎。 一旦发现严重并发症,尽快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时尽量切除支架感染源。 冠脉支架感染兼具异物感染和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特点。借鉴异物感染或骨科植入物感染的经验,异物感染发现越早,抗生素治疗越奏效。Elieson等[2]认为,早发支架感染(支架植入<10 天)抗生素药物治疗可能有效,晚发支架感染(支架植入≥10天)常需要在外科处理基础上行抗菌治疗。事实上,支架感染大多为早期感染,PCI后2~4周发病[5]。晚期感染仅有2例个案,均为PCI术后3年发病[3, 6]。 【病例1】[2]
66岁女性,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于右冠中段串联置入2枚药物支架和1枚裸支架,过程艰难耗时较长。 术后第二天,右前臂置入静脉鞘管部位肿胀,拔除鞘管。 第4天,红斑和皮下瘀斑扩展到上臂,未重视,术后第5天出院。住院期间一直使用环丙沙星口服治疗尿路感染。 出院后症状加重,出院后12天(即PCI后17天)再次入院,主诉全身乏力3天,寒战发热1天,胸痛1天。 体温 37.2℃,余体检无殊。心电图只显示非特异性ST-T 轻微改变。白细胞升高17100 /mm3,肌酐升高3.9 mg/dL,胸片心影增大,肺部无殊。血培养18小时MRSA阳性。食道超声除极少量心包积液外无特殊发现。颈部、胸腹、盆腔CT平扫除少量心包积液外无殊。予抗生素治疗,但患者血培养持续阳性,病情恶化。 入院第3天,闻及心包摩擦音。 入院第5天(PCI后22天),心跳骤停死亡。 尸检发现死因为右室坏死破裂导致心包填塞,另外,3.5×1.5 cm脓肿包裹右冠支架,支架血管腔被脓性物质充填堵塞。心肌内大量革兰氏阳性球菌浸润,组织培养证实为MRSA[2]。
【病例2】[3]
62岁高血压男性患者,3年前因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于前降支近段置入Taxus 3.0×20 mm支架(图1A),此次因不稳定性心绞痛入院。心电图和心肌标志物正常。 入院8天后,出现胸痛和发热,伴一过性前壁ST段抬高。紧急造影示原支架近端瘤样扩张(图1B)。 鉴于患者血流正常,胸痛自行缓解,心脏超声未见室壁活动异常,予双联抗血小板和抗生素治疗。患者多次血培养金葡菌阳性,对氟氯西林敏感。 患者持续高热,数小时后患者再发胸痛和ST段抬高,出现血压降低,床旁心脏超声发现心包积液。再次行紧急造影证实前降支瘤样扩张破裂(图1C)。 紧急外科手术,暴露前降支(图2A),切除病变节段(包括支架)(图2B-D)),左乳内动脉-左前降支(LIMA-LAD)搭桥。术后心脏超声发现前壁收缩活动减弱。 组织培养证实金葡菌感染,对氟氯西林敏感。予静脉氟氯西林 2 g /4 h,口服夫西地酸500 mg tid,完成6周抗生素治疗后顺利康复出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