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你以为流感就是带来感冒?其实更可怕的是“心”
来源:检验医学网 自2017年进入冬季以来,流感来势汹汹,全国报告的流感爆发数显著高于往年同期,无论北方省份还是南方省份的医院病例数都急剧上升,尤其儿科更是爆满。冬季是流感高发季节,今冬气候异常,易感人群增多。 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 甲型:抗原变异性最强,感染人类和其他动物,引起中、重度疾病,侵袭所有年龄组人群,常引起世界性大流行,如曾一度流行的“H1N1猪流感”、“H7N9禽流感”和主导本次流感疫情的“H3N2型流感”。甲型流感不同亚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可反复发病。 乙型:变异性较弱,仅感染人类,一般引起轻微的疾病,主要侵袭儿童,可引起局部暴发。 丙型:抗原性较稳定,仅引起婴幼儿感染和成人散发病例。 2018年第3周,中国国家流感中心发布的流感监测周报显示,中国南、北方省份流感活动均处于冬季流行高峰水平,但北方省份已经连续两周下降,南方省份却依然处于上升趋势。目前检测到的流感病毒以B(Yamagata)系和甲型H1N1为主。 然而,可怕的不是流感本身,而是其并发症: 流感病毒进入人体后会释放毒素,对身体抵抗力较弱人群的体内器官造成器质性的损害,并引起多种继发性感染。 流感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肺炎,还有胃肠道症状、肌肉炎、心脏损害、神经系统并发症等。易发生并发症人群为5岁以下儿童和老年人。其中最严重的是继发肺炎球菌肺炎,而对心脏的损伤不分年龄限制,也需值得关注。 英国医学期刊《柳叶刀:传染病》网络版上曾刊登:英国科研人员对有关心脏病的39项研究进行了分析,发现了流感和心脏病之间存在稳定的关联。该研究发现,超过一半的流感意外死亡病例都是由心脏病发作引起。 流感导致的心脏损伤不常见,但却可能导致死亡等严重后果。本文就来介绍下流感与几种常见的心肌损害疾病。 流感相关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感染后,如果过度劳累、过度饮酒、营养不良等人体抵抗力降低,病毒可侵蚀心肌细胞,使其大面积水肿、坏死,从而诱发心肌炎。流感相关病毒性心肌炎多发生在病毒感染的4-7天,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差异很大,轻症患者可以没有明显症状,而重症患者可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发生猝死。 病毒性心肌炎最常见的症状是气短,由于容易被当做流感的症状而被忽视。在病毒流行感染期约有5%患者发生心肌炎。大部分患者经治疗可获得痊愈。 在临床上,因为“死扛”感冒引发心肌炎的案例并不少见。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常见病毒,这类病毒对心肌细胞有很强的“亲和力”。 流感与暴发性心肌炎 暴发性心肌炎是心肌炎最为严重和特殊的类型,主要特点是起病急骤,病情进展极其迅速,患者很快出现血液动力学异常(泵衰竭和循环衰竭)以及严重心律失常,并可伴有呼吸衰竭和肝肾功能衰竭,早期病死率极高。该病通常由病毒感染引起,在组织学和病理学上与普通病毒性心肌炎比较并没有特征性差别,更多的是一项临床诊断。该病在急性期病情异常严重,死亡风险高,但度过危险期后患者预后良好。 由于检测方法的原因,仅可在10%-20%的急性心肌炎患者心肌组织中检测到病毒基因,主要包括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和流感病毒。近些年,流感病毒尤其是高致病性流感病毒较为常见。在冬春季发病较多,长期疲劳更易发病。由于诊断难度大,易误诊、漏诊,常引起医疗纠纷。 媒体报道中常提到,某某学生感冒后跑步、某某职员感冒后坚持工作,突然猝死,多是由于暴发性心肌炎。 流感病毒感染与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病理变化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AS),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吸烟等危险因素密切相关。但这些传统的危险因素并不能解释所有患者的发病。 流感病毒感染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关系最早在1900年欧美的流感大流行时被发现。在流感流行期间大约有30%的心肌梗死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流感活跃一直被作为冬季心肌梗死发病高峰期的原因。 流感病毒感染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不稳定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最终增加冠心病的住院率和死亡率。而接种流感疫苗已证实可减少急性心肌梗死的复发,因此,提倡在流感病毒流行季对65岁以上有心肌梗死患者接种流感疫苗,从而降低心脏事件及脑卒中的发生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