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71|回复: 2

[转帖] 盘点2017——十大医学事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6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盘点2017——十大医学事件
庆幸,生在了这个科技极速发展的时代,各行各业的巨大飞跃让人稍不留神就赶不上趟!
那么,2017年生物医学届又有那些举世瞩目的大事呢?
1.人工智能——多维度接入医疗健康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人工智能在多维度接入医疗行为,人工智能患者筛查,人工智能读片,人工智能的病理检查。 各大互联网企业争相和医疗机构谈起了“恋爱”。百度发布了百度医疗大脑,从智能问诊开始;阿里发布由阿里健康研发的医疗AI“Doctor You”,涉足科研诊断平台、医疗辅助检测引擎、医师能力培训系统;腾讯也发布了在医疗AI领域的第一款产品——腾讯觅影,从辅助实现早期食管癌筛查切入。科大讯飞 不仅着力打造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还掺和起来医学考试,其“智医助理”机器人以456分的成绩通过了临床执业医师考试。
2.人造子宫——女性怀孕历史可能被打破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针对早产儿生出来存活率低也放不回去的问题,人造子宫也成为科学家们探索的焦点。4月,美国费城儿童医院在《自然-通讯》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通过体外模拟子宫的环境,成功使相当于23-24周人类胎儿大小的羔羊宝宝在母体外生存了670小时,并实现了胎儿在母体环境中一样的正常发育。对人体气管环境的精确模拟已经逐渐成熟,从羊到人,仅有一步之遥。未来不仅可能应用在早产儿治疗上,甚至可能取代女性怀孕。
3.高血压指南变化——一夜成为高血压患者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1月,高血压的定义从曾经的140/90mmHg下调到了130/80mmHg。可别小瞧这10mmHg,全球几亿人都瞬间成为了高血压患者。曾经认为自己只是正常偏高一点,或者是处在临界状态的人,从今天开始正式步入“高血压患者群体”。两年前,美国科学家把政府资助的2009-2017年的大规模多中心实验结果提前结束,因为他们发现120毫米汞柱组的中风率比140毫米汞柱组低了30%,而死亡率低了25%。2年后《指南》就果断下调了高血压控制的建议。指南认为更早和更严格的高血压控制可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可以让人群受益。
4.昼夜节律——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今年10月,201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三位科学家:杰弗理·霍尔、迈克尔·罗斯巴什、迈克尔·杨。他们用果蝇作为研究对象,在基因层面上找到了昼夜节律的调控机制,即发现了控制生物睡眠与清醒的基因。
昼夜节律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生物钟”,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的体内都有生物钟,帮助我们调节每天的节奏。昼夜节律负责调节生物的睡眠、荷尔蒙分泌、血压、体温和行为等,昼夜节律的研究在短时间看可能在失眠、时差、激素分泌紊乱、脑电活动等许多方面取得突破,节律生物学发展成为一个广阔而有活力的研究领域,为人类造福。
5.韩春雨撤稿——NgAgo技术存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今年8月《自然-生物技术》发布声明:撤回韩春雨团队于2016年5月2日发表在该期刊的论文。去年5月,韩春雨发表的NgAgo基因编辑技术一时轰动学界。但他的实验一直无法复现,引起科学界的质疑。这起学术事件,不仅让韩春雨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更让基因编辑技术走向公众的视野,作为未来医学的重要领域,一旦实现突破,人类对疾病的治疗能力将会极大提升。
多说一句,2017生物学预印本也开始兴起,许多生物学家在预印本网站上发表了他们未经审阅的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引进印前评议,可以大幅提高专业可信度,避免“韩春雨”事件再次发生。
6.基因检测——数据规模不断扩大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3年,朱莉曾在《纽约时报》发表《我的医疗决定》一文。文中提到,通过基因检测,她发现自己从母亲那里遗传了突变的癌症易感基因BRCA1,把基金检测带入了普通人的视野里。
2017国外的23andme,国内的wegene等公司甚至开始出现对普通个人的基因检测业务。 数据库越大,得出的分析报告就越准。随着技术的发展,检测价格只需几百块,完全可以做一次人口普查式的基因检测。中国新生儿基因组计划将在未来的5年内开展10万例样本的新生儿基因检测,旨在构建中国新生儿基因组数据库可以预测,未来通过基因的诊断一定会越来越准。根据基因预测天赋不再是天方夜谭,可能就在我们能见到的十年内!
7.降糖药可降颅压——大脑生理新机制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今年8月伯明翰大学的研究团队在影响因子20+的《Sci Transl Med》杂志上发表了研究结果,降糖药物GLP-1受体激动剂Exendin-4,能够迅速降低颅内压,用药10分钟内可降低44%的颅内压,且效果能持续至少24小时。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因为发现了降低脑压的另外一种截然不同解决方方法。这一研究,加上此前的许多数据支持,可能刷新大脑生理学和于脑脊液分泌吸收持续100年的传统观念,为脑外伤、脑出血、脑积水的患者带来福音。
8.干细胞治疗引起失明——安全性再遭质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新英格兰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记录了三名女性接受干细胞疗法后失明的病例。这3名患者均患有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这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的眼部疾病。然而这3名患者正是接受了来源于脂肪细胞的干细胞的眼部注射后,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导致了失明。让干细胞治疗的安全性再次浮出水面。据调查,目前全世界有上百家诊所在提供未经证实的干细胞治疗,另有数百家企业参与直接面向患者的干细胞治疗项目。就像曾经轰动全国“魏则西事件”对中国免疫治疗发展的影响一样,干细胞治疗的安全性质疑的声音短时间内不会平息。
9.数字传感器药物——吃没吃药可监控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精神疾病患者服药的依从性一直是个棘手的问题,由于患者中断服药常常导致病情加重,从而需要接受原本不必要的强化治疗和住院治疗。这不仅给患者自己造成伤害,更造成家庭经济和医疗资源的损失巨大。11月,FDA批准了一款名为Abilify MyCite的数字化药片上市,也就是在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上嵌入传感器,用于追踪记录患者是否服用以及何时服用药物,这是迄今为止全球第一款通过批准的数字药物。数字传感器药物的上市,可能给相对沉闷的药物学发展带来新的方向。
10.冷冻电镜——微观生物学的大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冷冻电镜不是最新的技术,但是近些年来一直不断突破。2017年,他的发明者雅克·杜波切特、乔基姆·弗兰克和理查德·亨德森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简单来说,传统电子显微镜电子束代替光线去成像,但是生物分子无法承受巨大的电子束冲击,然而冷冻电镜的原理就是先冷冻分子样品,然后在进行电镜二维成像和软件三维重构。有了这项技术,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研究组用冷冻电镜首次得到膜蛋白TRPV1 的3.4 埃接近原子级别高分辨率三维结构,这一结果被视为具有里程碑意义,曾经的显微镜为人类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冷冻电镜仿佛让人步入其中,一探究竟。
医学,是通过科学或技术的手段处理人体的各种疾病或病变的学科,医学的发展有赖于技术的发展。2017年,这些技术或取得突破,或开始应用于医学。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5 收起 理由
清风细雪 + 5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9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时新日异,医学也不例外。
人工智能——多维度接入医疗健康
人工子宫.......
这些医学成就改变我们的生活。
什么都将成为可能。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1 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您的精彩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