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由于软式内镜日益增加,清洗、消毒和灭菌的工作量增长迅猛。手工清洗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各类软式内镜的洗消灭工作。 1984年,荷兰的Wassenburg公司开始研发软式内镜清洗消毒器,并于1987年生产了第一台内镜清洗消毒机FDS-1(fiberscope disinfection system-1,意即:纤维镜消毒系统1号)。从此,软式内镜自动清洗机逐渐进入医院的清洗行列。在美国,软式内镜自动清洗机叫做Automated Endoscope Re-processor (AER);在欧洲国家,一般叫做AutomatedEndoscope Washer and Disinfector(AEW/D).
内镜清洗消毒的关键步骤 步骤 | | | | l 在内镜与电源断开之前,在手术室/床旁立即开始管道冲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 手工清洗必不可少(即使自动清洗机厂家声明不需要手工清洗)
软式内镜必须经过彻底的手动清洁才能放入清洗机中。 清洗机配有水槽,可以使软式内镜浸泡在水面之下。 软式内镜通道使用特殊的连接器连接到清洗机上,这使得清洗剂、消毒剂及漂洗用水在压力下通过通道,从而将软式内镜的内部通道和外表面进行清洗、消毒、漂洗。 在高水平消毒完成后,清洗机自动用水对软式内镜进行漂洗,以去除有毒的高水平消毒剂残留。随后,清洗机用空气吹干内镜的通道(有些清洗机会用酒精协助干燥内镜),以防止储存期间水源性致病微生物的生长。如果清洗机在清洗过程在任何时刻中断,则后续的高水平消毒不能得到保证,整个清洗消毒过程应该从头开始。 多数清洗机制造商通常以专有方式在其机器中使用的高水平消毒,因此,遵守清洗机制造商的说明很重要。一些高水平消毒剂仅在一定高温下才有效,因此使用这种消毒方案的清洗机具有加热元件,可将高水平消毒剂的温度加热到适当的水平。一些清洗机使用的是可重复使用5至30天的高水平消毒剂,它可以将消毒剂保存在存储箱内。消毒剂使用时限可能由清洗机记录并监控,但清洗机不能监测消毒剂的浓度,消毒剂的浓度仍然需要测试条人工监测。 清洗机的缺陷或故障可能发生污染事件。遵守制造商建议的预防性维护,对于避免由于故障导致的清洗机被污染值得关注。软式内镜长期得不到恰当的、充分的清洗,在其狭窄的多管道的内表面上会形成生物膜,这会导致内镜的清洁以失败告终。清洗的缺失或不当会导致病毒在消毒后仍然存活的可能。 原因 | 内窥镜 | 微生物 | 问题 | 暴露的患者数量(阳性培养物) | 感染人数(感染类型) | 措施 | 以下数据是以endoscope,endoscope reprocessing,outbreak and infection为关键词在PubMed上检索的从2000年到2015年的英文文献为基础
From:Kenters N, Huijskens EG, Meier C, Voss A, Infectious diseases linked to cross-contamination of flexible endoscopes, Endosc Int Open , 2015 , 4 (S1) :1-1 | 内镜部件损坏或缺陷 | 支气管镜 | 铜绿假单胞菌 | 管道与弯管缺陷 | 20 (11) | 2(败血症,肺炎) | 预防性的维护 | 支气管镜 | 铜绿假单胞菌 | 由于活检钳子缺陷导致的内侧通道损伤 | 36(16) | 4(肺炎,支气管炎) | 更换管道,使用一次性生物活检钳子 | 支气管镜 | 铜绿假单胞菌 | 活检钳口的盖子松动 | 414(*) | 32(呼吸道和血液感染) | 此镜淘汰 | 支气管镜 | 铜绿假单胞菌,沙雷氏菌 | 活检钳口的盖子松动 | * (20) | 1(肺炎) | 制造商召回支气管镜 | 支气管镜 | 结核分枝杆菌 | 在可操作的尖端部护套中有一个孔 | 19(10) | 4(结核病) | 严格遵守标准操作 | 支气管镜 | 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 | 活检端口松动 | 77(25) | 0 | 保持并记录生物活检口的紧密度;执行标准操作程序;员工培训;增强追溯 | 支气管镜 | 克雷伯氏肺炎菌,普通变形杆菌,摩根摩根氏菌,奇异变形杆菌 | 活检端口松动,消毒剂到达所有被消毒表面 | 418(117) | 0 | 更换盖子材质 | 支气管镜 | 肺炎克雷伯杆菌(CRE) | 内部通道表面缺陷 | *(6) | 5(肺炎,败血症) | 修理内部通道表面 | 手工清洗不当 | 膀胱镜 | 克雷伯氏菌(NDM-1) | 无摄像头清洗方法,摄像头没有保护套 | *(12) | 3(尿毒症) | 使用相机护套;感染控制过程的标准化 | 膀胱镜 | 铜绿假单胞菌 | 消毒方法不正确 | *(7) | 7(血液及尿路感染) | 清洁和消毒过程的修订 | 输尿管镜 | 铜绿假单胞菌 | 清洁和消毒不足 | 81(12) | 12(血液,尿液) | 严格遵守洗消程序;持续教育 | 支气管镜 | 铜绿假单胞菌 | 周末清洁消毒不足 | *(17) | 17(呼吸道,血液,尿路,SSI) | 严格遵循后处理程序和维护 | 支气管镜 | 铜绿假单胞菌和沙雷氏菌 | 清洗消毒措施不当 | *(41) | 0 | 修订感染控制措施 | 十二指肠镜 | 铜绿假单胞菌 | 消毒不足 | 12(5) | 4(胆管炎) | 增强预防感染意识 | 胃镜 | 毛孢子菌 | 活检钳上的耐消毒剂的菌株未消毒 | 1(1) | 1(食管炎) | —— | 输尿管镜 | 肠杆菌(Ertapenem) | 消毒不良 | *(15) | 15(腹痛,发热,尿频,尿紊) | 消毒方案重新修订 | 清洗机程序错误 | 内镜 | 假单胞菌(ESBL) | 与SOP与偏差(预清洗和干燥处理) | 182(4) | 3(*) | 严格遵守SOP,季度微生物检测 | 十二指肠镜 | 肺炎克雷伯杆菌(CRE) | 干燥不彻底 | 17(7) | 2(血液) | 修订SOP,每月微生物检测 | 十二指肠镜 | 肺炎克雷伯病毒(ESBL) | 储存前手动清洁和干燥不足 | *(16) | 12(血液,胆汁) | 严格遵守SOP, 定期审核 | 输尿管镜 | 铜绿假单胞菌 | 紫外线消毒系统故障造成水的污染 | *(10) | 10(泌尿道) | 采用新型水消毒系统 | 支气管镜 | 铜绿假单胞菌 | SOP不完善,不遵循AER的说明书 | *(11) | * | 完善SOP,持续教育 | 支气管镜 | 分枝杆菌和嗜甲基嗜血杆菌 | 支气管镜不适合用酒精冲洗,执行了错误的消毒程序 | *(20) | 0 | 更换内镜清洗消毒机,每季度监测与维护 | 支气管镜 | 分枝杆菌 | 高水平消毒不足,使用的AER未经批准用于此支气管镜 | 11(2) | 0 | 人员培训 | 十二指肠镜 | 大肠杆菌(NDM-1) | 制定的再处理程序存在不足之处 | 156(35) | 6(*) | 灭菌 | 十二指肠镜 | 中胚芽孢杆菌 | 冲洗内部通道的水受到污染 | *(1) | 1(血液) | 更换清洗机内部管路 | 十二指肠镜 | 肺炎克雷伯杆菌(CRE) | 清洁技术不足 | 53(10) | 7(血液,肺炎,尿液) | 制定新SOP | 支气管镜 | 铜绿假单胞菌 | 清洗剂储罐被污染,消毒过程不当 | *(7) | 7(肺炎,支气管炎) | 对AER进行清洁和改造 | 清洗机故障或缺陷 | AER | 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 | 没有0.2μm的细菌过滤器 | *(3) | 0 | 安装细菌过滤器,微生物监测 | AER | 分枝杆菌 | 过滤系统故障 | 57(9) | 0 | 更新设备 | AER | 不属于微生物感染 | 消毒泵不起作用,无功能报警系统 | 236(0) | 0 | 停用 | AER | 不属于微生物感染 | 无清洗剂 | 72(0) | 0 | 改进监控程序,洗消过程的可追溯性 | AER | 铜绿假单胞菌 | 支气管镜与处理器连接错误 | *(18) | 3(肺部感染) | 每月监测 |
由上表看出,软式内镜引起的感染最常见的是血液(菌血症或败血症),肺炎和尿路。
美国CDC 消毒灭菌指南2008版中指出:AERs的水过滤系统可能无法提供可靠的“无菌”冲洗水,经过滤的冲洗用水仍然是潜在的内镜污染源,污染源大约54%的细菌为假单细胞菌(Pseudomonas species)。另外,CDC还建议,在采用AER清洗软式内镜时,需要仔细研读内镜制造商的清洗消毒说明和AER制造商的说明书,如果两者出现不一致或矛盾的表述,需要解决这一冲突后才能用AER来清洗消毒内镜。
【参考文献】 [1] Kenters N, Huijskens EG, Meier C,Voss A, Infectious diseases linked to cross-contamination of flexible endoscopes,Endosc Int Open , 2015 , 4 (S1) :1-1 [2] www.giejournal.org,ASGEtechnology committee, Automated endoscope reprocessors, v84,No.6,885:2016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3]CDC, Guideline for Disinfection andSterilization in Healthcare Facilities, 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