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李文燕 吴咏冬 李鹏 阿米巴肠炎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所致的肠道疾病,由于该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少见,消化科医师及内镜医师往往对其的认识程度不够,从而导致误诊及治疗延误,现介绍相关病例1例,期望对读者有所借鉴。
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63岁,主因间断腹泻伴腹痛2个月,加重半个月入院。
患者于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排稀水样便,偶伴少量鲜血,3~4次/天,伴上腹痛、腹胀,排便后可缓解。于社区医院行便常规检查发现,白细胞(WBC)10个/高倍视野(HP),红细胞(RBC)6个/HP,诊断为肠炎,给予左氧氟沙星、双歧杆菌及补液治疗,效果欠佳。
患者二十余天前就诊于我院普外科,肛镜检查可见内痔及肛裂,给予复方角菜酸酯栓、强力脉痔灵片及莫西沙星治疗,症状无改善。半个月前腹泻次数增多,14~15次/天,排黄色稀便及稀水样便,间断带有鲜血,轻度里急后重,腹胀加重,腹痛以左下腹明显,持续隐痛,且体温升高,遂就诊于我院急诊。
便常规提示,黄色黏液便,WBC 35~40个/HP,RBC 12~15个/HP,便潜血(OB)(+)。血常规检查,WBC 10.52×109/L,血红蛋白(Hb)86 g/L,C反应蛋白(CRP)97 mg/L,血沉(ESR)129 mm/h。生化检查提示,血白蛋白(ALB)31.1 g/L,K+3.28 mmol/L。腹部平片提示,少许小肠积气,数个小气液平。患者接受补液、营养支持治疗。
6天前结肠镜检查提示(图1-6),直肠到盲肠可见散在糜烂灶,表面覆白苔,横结肠、升结肠可见节段性多发大溃疡,并发肠管轻度狭窄。诊断为炎性肠病,考虑克罗恩病可能性大。给予美沙拉秦、谷氨酰胺、克拉霉素、双歧三联活菌片治疗,症状略有缓解,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
患者自发病来,精神食欲差,睡眠差,体重减轻10 kg。既往有血压升高病史1年。
入院检查
体温 36.5℃, 脉搏96次/分,呼吸 18次/分,血压 110/70 mmHg。一般情况尚可,腹软,全腹压痛(+),尤以左下腹较为明显,无反跳痛,麦氏点压痛(+),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及,莫非征(-),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活跃,3~4次/分。肛门外观为炎性外痔,触痛(+),指诊未扪及肿块,指套无染血。
入院诊断
1、炎性肠病,克罗恩病?
2、高血压2级
诊治经过
入院后查3次大便球菌杆菌比,结果正常,3次大便查霉菌,可见霉菌孢子,未见菌丝,3次便培养阴性。便常规检查提示,黏液便,WBC 5个/HP,RBC 2个/HP,OB(+)。血常规提示,WBC 6.47×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0.8 %,RBC 3.85×1012/L,Hb 108 g/L,血小板(PLT)357×109/L。血抗结核抗体试验阴性。IgG轻度升高,为2470 mg/dl。肝功能、肾功能检查结果均正常。生化检查显示,ALB降低(27.2 g/L)。
腹部B超检查提示脂肪肝,肝内多发囊样占位,考虑囊肿,建议动态观察,胆囊壁增厚。
入院第2天,结肠组织活检病理回报,回盲部黏膜呈活动性慢性炎,灶性肉芽组织增生,黏膜表层见阿米巴滋养体,横结肠黏膜与乙状结肠黏膜呈活动性慢性炎,附少量炎性渗出,可见阿米巴滋养体(图7-9)。
停用5-氨基水杨酸,给予口服甲硝唑0.4g3次/日,服用1天后,患者腹痛明显减轻,服用2天后,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到3~4次/天,性状改善,呈黄色稀便,较为成形。此后患者症状得到迅速改善,大便腥臭味消失,一直无发热。治疗8天后,便常规检查结果正常,患者大便1次/天。坚持服药12天后,便查阿米巴包囊阴性,患者出院。
图1 结肠镜检查提示,乙状结肠散在糜烂灶及小脓肿
图2 结肠镜检查提示,乙状结肠溃疡,头端小破溃口,周围覆白苔,基底宽大,呈烧瓶样溃疡
图3 结肠镜检查提示,盲肠多个烧瓶样溃疡(箭头所指)及大溃疡
图4 结肠镜检查提示,升结肠病变
图5 结肠镜检查提示,横结肠病变
图6 结肠镜检查提示,管腔狭窄
图7 结肠组织活检,光镜下可见,黏膜表面存在阿米巴滋养体(×100倍
图8 结肠组织活检,光镜下可见,黏膜表面存在阿米巴滋养体(×200倍)
图9 结肠组织活检,光镜下可见,黏膜表面存在阿米巴滋养体(×400倍)
讨论
阿米巴肠炎的传染源为粪便中持续排出包囊的人群,经口感染是主要传播途径,并以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为高发区。追问病史,患者曾于2008年10月至12月期间在深圳出差,回京后不久即出现上述症状。
溶组织内阿米巴有滋养体和包囊两种存在形式,以滋养体形式侵袭机体,可引发阿米巴痢疾或肝脓肿。临床上常出现腹痛、腹泻和里急后重等痢疾症状。患者病变部位主要在盲肠、升结肠,其次为乙状结肠和直肠,典型的初期病变为细小的、散在的浅表糜烂,继而形成较多孤立的小脓肿,脓肿破溃后形成边缘不整、口小底大的烧瓶样深溃疡,呈圆形或不规则形,溃疡间黏膜正常。
组织活检病理标本显微镜下可见阿米巴引起的液化性坏死,多为无结构的淡红染色病灶,其附近组织炎症反应轻微,仅见充血、出血及少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在坏死组织与活组织的交界处常可找到阿米巴滋养体。滋养体一般呈圆形,直径约20~40μm,核小而圆,隐约可见,胞浆中可见红细胞、淋巴细胞和组织碎片等。
少数患者因治疗不够及时和彻底而转入慢性期。 慢性期病变坏死、溃疡、肉芽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同时并存,黏膜可增生形成息肉,最终可使肠黏膜完全失去正常形态。肠壁可因纤维组织增生而增厚变硬,甚至引起肠腔狭窄。有时可因肉芽组织增生过多,而形成局限性包块,称为阿米巴肿。
此患者病史2个月,因腹痛腹泻就诊,且大便腥臭,符合阿米巴肠炎表现,但其没有典型的暗红色果酱样大便。结肠镜下可见,病变分布广泛,以横结肠、升结肠为重,且糜烂、小脓肿、烧瓶样大溃疡、管腔轻度狭窄并存,表现较为典型。组织学可见阿米巴滋养体、活动性慢性炎及灶性肉芽组织增生。
治疗方面应给予适当补液以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甲硝唑0.4 g 3次/日,10天为1疗程,之后进行便找寄生虫检查,必要时可复查结肠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