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33|回复: 10

转贴 医学模式转型有多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21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王 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现代人的幸福感较李白、杜甫的时代是增加了吗?很难讲。现在乘飞机日行万里,但你还有逢年过节坐着汽车、马车颠簸着回家去看俺爹俺娘时心里的那份感动吗?你还有李白、杜甫时代的田园牧歌式的人生感受和情调吗?还有唐诗宋词里的那番悲怆、幸福、激越吗?似乎少了很多。人的主观上的幸福感并没有因为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的进步而有很大提高。反而现代人精神疾患的发生率增高了,焦虑度增高了。
  ●“科学”不是至善的代名词,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对于人类的有害性必须被清醒地认识到。有句话叫“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在人开始得意一笑的时候,上帝则开始微笑了,这种微笑是嘲讽的笑。现在很需要对科学正反两方面的意义给予反思。
  ●医学模式的转型已经到了势在必行的时候了,但我们还是步履蹒跚、举步维艰。无论医学教育、行医执业还是医院管理,在医学模式的转换上我们都做得远远不够。
  ●如果要对人文素养进行考核的话,可以问问我们的医生,读过几本小说,背过几首唐诗宋词,知道不知道心理学的知识,有没有懂一点哲学,了解不了解一点宗教。如果回答都是“不”的话,他就很难成为一名在临床上运筹自如的医生,他在执业中就会有麻烦了。
  ●医生一定要有良心,任何管理机制都不能代替良心。当你做医生已经做得麻木的时候,你得重新“良心发现”一下,你得知道什么是神圣,这一点非常重要。
  医学模式,也即医学观,是指人们用什么样的观念与方法来看待、研究和处理健康和疾病问题,是对健康、疾病、死亡等重要医学问题的总体观。医学模式,是我们在学医、行医、传医中贯穿始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如今,医学界一直在呼吁要完成医学模式的转型,但客观上,我们似乎还是感觉到这种转型来得比较延滞和缓慢。下面,先让我们一起简单回顾一下医学模式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
  ■医学模式的演进显示出医学的巨大进步
  神灵主义的医学模式
  ——唯心主义的医学观
  作为医学最初始阶段的认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医学观。它认为疾病是鬼神附体,是对人的惩罚,因此,治疗疾病的方法,往往是拜神、逐鬼,求神保佑。那它是不是完全没有效用呢?它至少有主观感受的效用,实际上是一种心理作用,这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代对慰藉患者及其亲友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祈求,病人可能感觉好些,但恐怕很难从疾病的机制上解决问题。神灵主义的医学模式基本上是一种主观的、臆想的、暗示性的模式。有句话叫“医巫同源”,实际上从另一个角度描述了神灵主义的医学模式。
  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
  ——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主观迈进
  人们的认识并不止于此。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想去探求、揭示疾病的规律,想去认识是什么样的原因使人患病。大自然有风、有水、有热、有冷等因素,这些因素有可能作用于人体,使人体产生平衡或非平衡状态。其中,不平衡导致了疾病。中医的很多朴素的哲学思想实际上都源于《易经》。有句话叫“不知易而难为医”。这里的“易”就是自然哲学的思辨方法,是主观对客观的一种揣测与探究。按此思维方法,中医产生了阴阳五行学说、相生相克学说,讲究平衡与和谐,认为疾病源于内伤(七情六欲)和外邪(风、寒、暑、湿、燥、火)。这一模式注重定性的分析,而对量化概念(规定性、实验性)强调得很少。与生物学相比,中医与自然哲学靠得更近。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论在某个角度上是以自然哲学的思维方式来认识疾病规律的。
  古代中医在实证的采集上似乎有难以把握的地方,于是以类同哲学的概念与思维方法来认识疾病规律,但每个人对概念的理解是有不同的。于是有这样一种说法,中医是每个人一个师傅,而西医则是一个师傅教出来的。对于一个趋于哲学高度的法则,在面对具体患者和具体疾病的认识上,必然有其不确定性。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是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主观迈进。这种迈进代表了人类的思考,有其进步性。
  从希波克拉底到文艺复兴,西方医学史上有胆汁说,强调身体自身状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强调饮食、锻炼,并试图找出疾病的原因。但这些对病因的认识往往是与主观上的猜想、揣摩联系起来的,它并没有充分的实证材料的支持,因此它还是属于自然哲学的思辨方式。所以,在古代医学中,中医如此,西方医学也是如此。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比神灵主义医学模式是有所迈进了,但它仍有明显欠缺,比如在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上是相互分离的,缺乏互动,而其中联系常常是用思辨和揣摩的办法去解决。于是,它有其不确定性,在疗效的评价上,很难有相对整齐划一的评价,甲医生和乙医生在同一种病上的认识差别很大。
  有浓厚自然哲学医学模式背景的中医学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当注意解决科学和哲学不分的问题,注意思维与实证的不同。中医在诊治中的相对不确定性,也助长了文人相轻或者各说各的情况,容易互相封闭,使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经验又失传掉了。但中医的总体观和辩证观是有其突出的优点的。正因为我们热爱祖国医学,我们更应该看到它的所长和所短,然后去发展它,使它的优势进一步发挥,使它的劣势得到弥补。
  生物医学模式
  ——唯物主义观点的确立
  随着人们对自然认识的深入,以及探索研究手段进一步的强化,人类对疾病的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是基于对客观材料采集的,是基于一种对我们所看到的自然现象的分析和判断的,由此所形成的医学模式叫做生物医学模式。这种模式是唯物主义的医学模式,是唯物主义在医学界确立之后所诞生的医学模式。细胞病理学说是标志生物医学模式诞生的代表性医学理论。它把人的疾病归因于细胞的病变,在病理上可以看到细胞的一系列变化并发现其与临床疾病的对应关系。此后的细菌学、药理学等都是以实验和事实为依据,从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上来探寻病因、病机与防治方法,因此构成了一套有明确自然科学特点的医学体系,这个模式从生物学角度理解生命,应该说使人类迈进了一大步。它的理论比较完备,逻辑比较严密。
  这种医学模式的诞生仅是近几百年的事情。但就是这几百年间诞生了这么多学问,使得医学科学有了迅速的发展,成就巨大。比如说抗感染治疗、对疾病发病机制的分子水平的认识等。我们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一系列成就,于是,传染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控制;于是,可以从基因水平上认识到每个人和每个人易患性的不同——这个人可能是肝易损人群,那个人可能是肝不易损人群——这些都可以从基因上找到依据。这令我们感到骄傲。
  这些成绩的取得,也让我们觉得人定胜天,觉得我们在技术上的进展甚至能够克服和解决一切困难。于是,唯科学和唯技术主义抬头,而人也就在这时候开始不知天高、不知地厚了。有句话叫“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在人开始得意一笑的时候,上帝则开始微笑了,这种微笑是嘲讽的笑。要知道,现在很需要对科学正反两方面的意义给予反思。如今,各种怪病的产生、自然环境的恶化等,很多是技术被没有大智慧与足够道德水准、经常自以为是的人来掌握的时候显现出的巨大危害。
  要知道,现代人已经掉进怪圈里了。我们一方面享受着科技进步带来的生活舒适与便利,一方面我们内心里又充满了危机与惶惑之感。人们现在的幸福感较李白、杜甫的时代是增加了吗?很难讲。现在坐飞机日行万里,可是你还有逢年过节坐着汽车、马车颠簸着回家去看俺爹俺娘时心里的那份感动吗?你还有李白、杜甫时期的田园牧歌式的人生感受和情调吗?还有唐诗宋词里的那番悲怆、幸福、激越吗?似乎少了很多。所以,人的主观上的幸福感并没有因为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的进步而有很大提高。反而现代人精神疾患的发病率增高了,焦虑度增高了。
  于是人类要反思,要有大智慧。“科学”不是至善的代名词,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对于人类的有害性必须被清醒地认识到。科学中的医学对人类的影响尤其需要我们思考,因为它和我们的性命相关,和我们的幸福相关。所以,我们要反思。科学有没有缺陷?医学上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它是唯物主义的,但有机械唯物主义色彩,而机械唯物主义是有问题的。它主要针对疾病,而对人的关注和关怀是不足的。它忽略了人的心理感受和人与社会的联系,忽略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希波克拉底时代,医学从业人员是被作为圣者来培养的,而我们现在则是把医学从业人员主要作为专业技术人员来培养。我们受的教育是关于细胞壁、细胞核、DNA的,而对于人的社会性、人的精神状态与感受、何为人的良好生存状态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的,甚至于根本未加顾及。在这样一种医学模式下,我们只会看病,不会识人;只会治病,不会照顾人(caring)。我们现在正把可能见笑于后人的所谓科学成就视为很伟大的东西,并企图用它们去解决人的所有问题,这惹得上帝有点要微笑。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强调医学的系统整体观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反思,上世纪70年代,美国医生恩格尔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他指出,生物医学模式是不完整的,它只考虑了生物因素,而忽视了其他因素,如病人在精神、心理方面的需求。而且生物医学模式往往主要着眼于个体观,对个体与群体的相互关系及群体整体不能说没有认识,但往往是不够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应该说并没有否定生物医学模式,而是对以往的模式进行哲学上说的“扬弃”,并非“抛弃”,属事物的螺旋式上升。
  在新的医学模式下,我们要注意几个特殊的名词。一个是disease(疾病),它是生物尺度衡量下的疾病病理状态。另外一个词是illness(病患),它实际上是病人说明自身病理状态的一种感觉尺度,比如“很难受”、“痛不欲生”。另外还有一个词是sickness(患病),是病人对疾病的反应,是一种行动的尺度。这3个不同的词,实际上是从多个角度对疾病进行了多元化描述。对疾病的完整状态应该从这3个方面来加以衡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强调医学的系统整体观,强调健康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如生物遗传、环境、心理、医疗服务、饮食起居等等。因此,健康这个因变量必然是个“高元多次方程”的结果。所以,我们不要试图用“单元单次方程”的思维方法来简单、机械地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诊断和治疗疾病。如果那样,你就不是一个具有立体思维的高明医生,可能只是一个思维局限、视野“管状”、手法单一僵化的医匠。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48年就提出,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良好的完美状态。我们在座的都是医务界人士,从1948年到现在,60年过去了,我们不能到现在还对这一健康的本质定义置若罔闻。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很大的进步。它对我们的影响不仅仅止于从医,更大的影响是在未来传医时,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在进行医学教育改革时发挥指导作用。我们应当认识到,继续以生物医学模式来教育新的医生是不对的,我们必须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来设计我们的医学教育体系,来培养我们的医学新人。
  从神灵主义的医学模式,到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到生物医学模式,再到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医学上很大的进步,标志着医学伦理与价值上的先进取向。那么,它是不是已经止于至善了呢?至善永远是追求中的,永远无“止”可言。有专家说,是不是应该有生物—心理—社会—信息医学模式?其实信息应当已经包括在心理和社会因素中了。也有人说是不是应该有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这个想法我倒有同感。因为环境和社会不完全一样。将来可能还会有更新的医学模式,而那样一种医学模式不管是不是被明确提出来,我们每个当代医生在自己心目中都应该有所思考和有所实践。
  ■医学模式转换不良是造成卫生界被动的深层原因
  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医生既是自然科学家,又是人文社会科学家。我们国家在教育体系中把考医学院归入理科,而在美国的教育体制中医学教育是“4+4”模式。前一个“4”是学生所读的不同门类的本科,后一个“4”则是完成4年不同专业的本科教育再选择学医后,医学生在医学院所受的医学教育。这种安排,实际上已经在医学教育体系的设计中体现了新型医学模式。因为学医的人带着各自不同的学科背景,因此,也会将各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元素,有形无形、有意无意地体现在行医过程中。这种医学教育模式,我个人认为是一种比较好的模式。
  现在医患关系紧张,卫生界如此被动,有点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味道。于是我们愤懑,我们痛苦,我们牢骚满腹,我们情绪低迷……但是,人总得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面对社会,我们呼吁卫生界有多不容易。回过头来,面对我们自身,我们应当学会用鲁迅看中国人的批判眼光来看卫生界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深刻反思,我们这些医界兄弟姐妹身上缺了点什么?古今中外这么高尚的职业,在咱们手里怎么搞得像过街老鼠一样?中国当代社会怎么了?医生和教师这两个传统上最受尊崇的人群怎么斯文扫地了?我认为,医学模式转换不良是造成现在卫生界被动状况的深层原因。有人可能会说,你这样说太虚了吧?你不说医生工资有多高,医生被媒体怎么骂……实际上,就是我们这群人太从生物学角度考虑问题了。我们这些基本纯受自然科学教育和训练出身的人的人文素养是不够深厚的。于是,我们和患者交流有障碍,我们跟社会各界交流有障碍。人文素养的缺失严重妨碍了我们对社会的主流观念、舆论、政策制定施加影响。
  我国的医学教育体系至今没有做出根本的设计和转型,基本上还是生物学模式。如果要对人文素养进行考核的话,可以问问我们的医生,读过几本小说,背过几首唐诗宋词,知不知道心理学的知识,有没有懂一点哲学,是否了解一点宗教。如果回答都是“不”的话,他就很难成为一名在临床上运筹自如的医生,他在执业过程中就会有麻烦,因为你面对的是人。虽然可能用的是同一种药,但你跟他讲话的方式不同,甚至眼神不同,对他的病情解释的方式不同,结果就很可能不一样。我们自身存在问题,我们正在为此付出代价。我们必须觉悟,必须改变自己,我们必须成为人文素养比较高的人,必须成为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型的实践者。
  所谓关注民生,所谓以人为本,其本质就是人本主义精神。经济化社会既为人本主义的抬头创造了经济和物质基础,又与人本主义精神形成矛盾,构成挑战。卫生界、医务界在这样一个社会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扮演一种什么角色,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经济增长中产生效率和公平的矛盾,中国在卫生资源使用上的公平性,被世界卫生组织排在世界倒数第二、第三。我国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巨大差别,不同地位社会人群之间医疗资源分配的巨大差别令人担忧。此外,技术高端和经济负担之间构成尖锐矛盾。你要追求治疗效果,使用高端技术,经济负担就会很大。纵然经济高度发展,高端医疗技术的经济负荷仍会成为社会的不堪承受之重。
  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本着在最大程度上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原则设计国家医疗卫生体系,如何取得成本和效益的最佳结合点是必须深刻思考的问题。现在社会对尊重生命已经从观念上和口号上提得很高,但对医疗资源却没有作客观的分析。那我们怎么办?现在医生看病人要做举证倒置、防止被告的准备。有的患者进医院甚至出现了“被害妄想”,你开药他说你是乱开处方,你做检查他说你是乱做检查想挣钱。这种矛盾状况我们怎么向患者说清?怎么告诉患者医患关系是医患双方为了应对疾病所形成的利益共同体?怎样恢复医患这样一种本为人间至善的关系的本来面目?医学模式的转换对此应当有所帮助。前面讲了医学模式的转换已经到了势在必行的时候了,但我们还是步履蹒跚,举步维艰。无论在医学教育、行医执业还是医院管理方面,实践这种转型我们都做得远远不够。我们现在还是处于在这一重大问题上比较无作为的状态。我们必须从现在做起。
  ■医生与其说是职业,不如说是使命
  正确的管理思想是医院人文化管理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办一家医院,如果你想要塑造这家医院的核心文化和价值观,你就要有你的这家医院的核心管理思想。你要把你的医院的核心管理思想想明白、说明白、做明白。
  在医疗服务方面,按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我们要知道服务有“软”“硬”之分。过去我们往往注重“硬”的服务方面,即技术性服务。这是我们一直在强调的,也愿意拿出来展示的;而“软”的服务我们现在做得还太不够。所谓“软”的服务,是对人的感受产生影响和情感效应的医学关怀。医疗服务必须强调“软硬兼施”。
  医生治病,除了药物和刀械以外,从古至今无论如何不能忽略的治病手段是语言和人文关怀。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科技发展的长河中,我们现在所能掌握的科学技术还只是些皮毛的、浅薄的东西,就像地球之于宇宙。患者带着病痛来寻求你的照顾,作为医生,能解决的问题和不能解决的问题,你都要尽量去帮助患者解决。技术能解决的以技术解决,技术不能解决的,医生要去影响他的心理状态,让他在精神上得到慰藉,帮助他面对现实,树立达观的生命观。
  语言是很有疗效的。它能减轻患者躯体的病痛,舒解焦虑,能使患者精神平和。现代医学仍然远不够发达,所能解决的问题非常有限,但是心理上的关怀是我们可以也必须做到的。
  对一名医生而言,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平时,常有人说某某口才好,在我看来,没有“口才”的概念,真正反映的是“脑才”。有了出色的“脑才”,说出来是“口才”,写出来是“文采”。有人说,这个人有才,知道很多,但就是说不出来,也写不出来。那你怎么知道他有才?那至多是知识的堆砌,因为没有思考,没有逻辑,没有表达,那不叫有学问。一个人,或者能讲,或者能写,或者既能讲又能写,否则不能说他有才。一个医生的表达能力会对他的医学生涯产生至深影响。
  此外,要会听话才会说话。而我们现在有些同志常常是你还没讲完,他就已经开始发音讲话了。大家有没有这个感受?两个人讲话的时候,他永远抢着说,基本不听你说。等别人讲完话再说,专注地听对方讲,双方眼睛看着眼睛交流,准确地听懂对方的意思,这是现代文明礼貌的基本要求。先听懂话再讲话,才可以避免大量低质量的、充满对对方意思误解、经常以自己的假设作为对方意见的无效交流。
  一个医生的谈吐和气度非常重要。对有些医生,病人很难对他产生信任感。而信任感对于医患双方共同对抗疾病是多么重要!以自己良好的素养增加对患者的影响力,提高患者对诊疗的依从性是对医生的职业要求。
  医务人员要具备4种品质。第一是善良。人生最大的智慧是心地善良并有一个良好的心态。第二是责任。医务人员要做有责任心并且堪于承担责任的人。第三是能力。要成为有能力并善于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能力的人。第四是关爱。要关爱患者,关爱同事,关爱社会,终生以实践人道精神、履行人道职责为己任。
  为人最重要的是要有良知。良知主要包括知愧、知耻、知恩3个要素。医生一定要有良心,任何管理机制都不能代替良心。任何国家、民族、行业都不能放弃道德教育。卫生界的道德教育尤其重要。当你做医生已经做得麻木的时候,你得回头重新“良心发现”一下,你得知道什么是神圣,这一点非常重要。
  从学生学医到做医生,从做医生到传医做先生,学生—医生—先生,终而成就完美的人生。医生与其说是职业,不如说是使命。
  
  (本文是王辰在第五届走向人文管理高层论坛上的演讲。北京金之声医学教育中心提供。本报记者张昊华整理。标题为编者所加。本版插图源自《剑桥插图医学史(修订版)》)
健康报2009-1-23

[ 本帖最后由 婉若秋水 于 2009-2-21 21:01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 +10 威望 +2 收起 理由
gjs661 + 10 + 2 这是很多人需要补上的课程!

查看全部评分

贡献排行榜:
 楼主| 发表于 2009-2-21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希波克拉底时代,医学从业人员是被作为圣者来培养的,而我们现在则是把医学从业人员主要作为专业技术人员来培养”,而这种模式培养出的是“文化贫血症”的“技术”人员。
我们太需要补上医学人文这一课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1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怎样才能让医生们补上这一课?怎样才能提高医生的人文素养?怎样才能使人们的道德水准?

同样的社会环境,同样的执业环境为什么有人能坚持原则使用药物,而有的人却无任何良知可言?

我常想一个人的道德水准是怎样形成的?与那些因素有关?

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知识,答案是主要与家庭教育、与父母的道德水平有关。
所以我对于普遍提高道德水平持悲观态度。也许需要时间………

[ 本帖最后由 gjs661 于 2009-2-21 21:56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21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医德素质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倡导、需要舆论环境、社会背景等综合因素,主要的还是教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4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殷大奎会长发表《人文医学精神与医师职业责任》一文

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卫生部原副部长殷大奎教授在《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2009年第2期上发表了《人文医学精神与医师职业责任》一文。
      文章指出:医学的端口连接着人的生命,医学的本质是一门“人”学,它关注的是在病痛中挣扎的、需要关怀和帮助的人。因而,医学是最应具有人文精神的学科,医生是最应富含人情味的职业。围绕什么是人文医学精神、为什么要重视人文精神及如何提高医学人文素质,文章从医学模式、医学目的、医学法制、医学教育、医学实践、医疗市场、高新技术、医患关系、医疗风险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文章强调:人文精神的缺失已使医学界处处被动,提高医师的人文素质刻不容缓;“人文医学”这一重要的思想应该充分体现在医学教学中、医生的执业技能培训中和执业实践中。
      1964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医疗系殷大奎教授,历任华西医科大学副校长、四川省卫生厅厅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副部长等职,十余年来参与、主持制订或修改我国卫生行政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的起草工作,主编《中国就医用药指南》、《口岸传染病控制》、《中国不明原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追述》等多部专著。作者深厚的医学专业背景、丰富的卫生管理经验,从容的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使得此文旁征博引、引人入胜,堪称此类文章中的一篇力作。文章最后强调指出:医学中的人文内涵是医学的灵魂;不能简单地用经济或是法律的手段来处理,还应该用人文精神来调适和改善医患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22 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控制医院感染的文化根基同样应该是人文医学精神,把“在病痛中挣扎的、需要关怀和帮助的人”放在心上,一切的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才能落在实处,感控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handshake

评分

参与人数 1 +2 收起 理由
婉若秋水 + 2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6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温家宝:道德是世界上最伟大的

温家宝:道德是世界上最伟大的
----------来源: 新华网  


     2009年2月2日,温家宝在英国剑桥大学发表演讲时指出,应对目前的金融危机,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
      温家宝说,道德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道德的光芒甚至比阳光还要灿烂。真正的经济学理论,决不会同最高的伦理道德准则产生冲突。经济学说应该代表公正和诚信,平等地促进所有人,包括最弱势人群的福祉。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
      温家宝认为,道德缺失是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一个深层次原因。一些人见利忘义,损害公众利益,丧失了道德底线。因此,他强调,有效应对这场危机,必须高度重视道德的作用,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16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仅“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医学家、普通医务工作者都应流淌道德的血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17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个人身上都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17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每个医务人员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才算有资格吧,比方说:“洗手”。。。。“用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8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河池市第一人民医院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
监测月份:      年    月            调查日期:      年    月    日         科室:妇科   调查人:         
一、基本资料
1、住院号:        2、床号:        3、姓名:        4、性别:        5、年龄:    岁        6、住院时间: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
7、疾病诊断:                                                       8、切口类型:清洁切口 □    清洁—污染切口 □    污染切口 □    感染切口 □
二、手术资料
1、手术日期:    年   月   日        2、手术医生:        3、手术名称:        4、手术腔镜使用: 否□  是□
5、手术类型: 急诊□   择期□        6、麻醉方式: 全麻□  非全麻□         7、手术时间       (h)                                                            8危险因素评分:     分
9、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手术前        手术中        手术后
日期        种类        剂量        途径        日期        种类        剂量        途径        日期        种类        剂量        途径
                                                                                       
                                                                                       
                                                                                       
三、手术部位感染资料
1、医院感染:否□ 是□         2、感染部位:表浅切口 □  深部切口 □  器官腔隙 □
3、感染诊断:        4、感染日期:      年    月    日
5、病原体:
病原学检查        药敏试验
日期        标本种类        方法        结果        敏感        耐药
                                       
                                       
四、备注:
表1   危险因素评分标准
危险因素        评分标准        分值
手术时间(h)        ≤75百分位数        0
        >75百分位数        1
切口清洁度        清洁、清洁-污染        0
        污染        1
ASA评分        Ⅰ、Ⅱ        0
        Ⅲ、Ⅳ、Ⅴ        1
表2   ASA评分表
分级        分值        标准
Ⅰ级        1        健康。除局部病变外,无全身性疾病。如全身情况良好的腹部沟疝
Ⅱ级        2        有轻度或中度的全身疾病。如轻度糖尿病和贫血,新生儿和80岁以上老年人。
Ⅲ级        3        有严重的全身性疾病,日常活动受限,但未丧失工作能力。如重症糖尿病。
Ⅳ级        4        有生命危险的严重全身性疾病,已丧失工作能力。
Ⅴ级        5        病情危急,属紧急抢救手术,如主动脉瘤破裂等。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填写说明

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要求设计本表。监测对象为监测时间段内被选定监测手术的所有择期手术和急诊手术患者。监测表中患者的住院号、年龄、性别、科室、手术日期、感染日期、感染部位等基本信息为必填项。其他项目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逐项填写。
一、基本资料
1、住院时间
填写入院日期和出院日期。入院日期用于计算入院至手术的候手术时间,入院至感染发生的时间。填写时注意如果患者在一次住院时间多次手术,应填写多张表格,记录时填写同一入院日期。出院日期用于记录手术患者的住院天数,记录感染发生的时间与住院的关系。
3、疾病诊断:指与手术相关的主要诊断。
二、手术资料
1、手术日期:进行手术的日期。用于计算入院至手术及手术至发生感染的日数。
2、手术医生:指在手术中执行主要操作的医生。
3、手术名称:指实施手术操作的类型。
4、手术腔镜使用:指手术中是否使用腔镜。
5、手术类型:指患者进行手术的状态,分为择期和急诊。
6、麻醉类型:指患者所采用的麻醉方式,分为全麻和非全麻。
7、切口类型
(1)清洁切口:手术切口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口咽部,无创伤、无感染、无炎症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2)清洁-污染切口:手术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泌尿生殖道手术时尿培养阴性,肝胆手术时胆汁培养阴性。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阑尾、阴道、口咽部手术属于此类。
(3)污染切口:开放的新鲜切口,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涉及泌尿生殖道且有尿培养阳性的手术,胆汁培养阳性的胆道手术,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的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区但未化脓区域切口。
(4)感染切口:有坏死组织、异物、排泄物污染的切口,脏器穿孔,急性化脓性细菌性炎症。
8、手术时间:指从切皮到皮肤缝合的时间,不包括麻醉时间。提供计算手术持续时间的感染频率,为危险因素指标之一。
9、危险因素评分:通过手术时间、切口清洁度、ASA评分对危险因素进行评分。用于对不同危险指数的手术进行分类和评价。
10、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指手术病人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包括包括术前、术中、术后应用抗生素的药名、剂量、给药途径、起止时间等。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评价。
(1)手术前用药: I :表示在手术室切皮前30-60分钟用药。 O :表示手术前在病房用药。N表示手术前未用药。 T:表示手术前治疗用药。
(2)手术后用药: N:表示手术后未用药。 P:表示手术后用药<24小时。 W:表示手术后错误用药。 T:表示治疗用药。手术后用药正确与否的评判标准根据《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
(3)联合用药:手术期间使用不同种类抗菌药物的数目。登记时注明药物名称、用药途径、日剂量、使用天数及更改情况。
三、手术感染资料
1、感染部位:手术切口感染分为表浅、深部及器官腔隙感染。
2、感染日期
指出现症状或实验室出现阳性证据(收集标本的日期)的日期。用于计算入院到发生感染的间隔、手术到发生感染的间隔、区别在同一病人同一部位不同时期的感染。确定感染日期应注意:(1)当实验室结果作为感染诊断依据时,应将收集实验室标本的那一天而不是出结果的那一天作为感染日期。(2)当感染与ICU有关但是在出ICU后24小时内发病时,出ICU的日期即为感染日期。
3、病原学检查:指感染病人所进行的相应的病原学诊断 。
(1)送检日期:指采集送检标本的日期。
(2)标本名称:指作实验室诊断的标本,手术病人常见的有切口分泌物、穿刺液、引流液等。
(3)检查方法:指进行病原学检查的方法,分为镜检、培养、血清学三种。
(4)结果:指检出的病原体。
(5)药敏试验结果:按敏感与耐药进行统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帖子。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