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证明第四个论点时,拉尔森教授和同事研究了北京雾霾天气下的空气样本。值得强调的是,这篇文献在检测耐药性基因时,并没有采用常规的耐药性微生物培养方法,而是采用了先进的 “illumina” 测序技术,即直接从样本扩增特定的 DNA 分子片段大量测序,并与已知的细菌耐药性基因进行比对,这和法医学上通过比对犯罪现场遗留的 DNA,从而寻找嫌疑犯的原理有些类似。但是这种方法可以检测出任何来源的 DNA 片段:这些片段有可能来自细菌、细菌的芽孢、死掉的细菌、甚至是已经破裂的细菌残片等,因此可以说,雾霾中检测出耐药基因并不表明雾霾中存在可以诱发感染的细菌活体。在接受《环球科学》记者采访时,拉尔森教授特别澄清了一些问题:普遍来说,携带抗生素耐药基因的微生物只是少数,即使在高度现代化的环境中,绝大多数微生物还是不存在抗生素耐药性的。他们的研究仅仅分析了北京空气中的 DNA 分子,对于健康人而言,只有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才能够造成感染,而在拉尔森研究的样本中,致病菌数量极少。另外,造成感染的主要因素还是传统的人体接触、食物/饮用水传播等,因呼吸空气而被感染的概率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