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公告区+ 发布

01-08 10:30
01-07 16:18
01-06 15:55
01-03 17:36
01-03 09:00
01-02 17:30
查看: 2209|回复: 57

我国发现一例输入性裂谷热病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24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本帖最后由 黎卫士 于 2016-7-24 16:19 编辑

我国发现一例输入性裂谷热病例
2016-07-24 11:19:30来源:健康时报网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723日通报,确诊一例输入性裂谷热病例。
        患者汤某,男,45岁,河南省人,在安哥拉务工。患者于714日晚(北京时间)在安哥拉出现发热伴头痛,以及全身关节痛、肌肉痛等症状,在当地医院治疗病情未缓解,于721日凌晨乘飞机回国。721日晚,患者抵达北京,入境时病情严重,被送往某专科医院隔离诊治。23日上午,北京市疾控中心对患者标本的裂谷热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23日下午,中国疾控中心核酸复核检测结果阳性。23日晚,我委组织专家组根据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诊该病例为我国首例输入性裂谷热病例。目前,该患者病情危重,正在积极治疗中。专家研判认为,此次疫情传播扩散风险较小。
20160724112050362.png
       疫情发生后,卫生计生部门高度重视,已按照裂谷热相关诊疗方案和防控要求,落实病例隔离治疗、流行病学调查、风险评估、院感控制、防蚊灭蚊、环境消毒,以及健康教育等防控措施。
       该病例有关情况已及时向世界卫生组织、我国香港特区通报。
       注:裂谷热,也称立夫特谷热(Rift Valley Fever),是由裂谷热病毒,也称立夫特谷热病毒(Rift Valley Fever Virus, RVF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RVFV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为第二类病原微生物。该病主要影响动物,可致牲畜死亡和流产。年幼的动物病死率高。绵羊、山羊、牛、水牛、骆驼等家畜均可感染该病毒,并可作为该病的传染源。
       人对RVFV普遍易感,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动物的组织、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或食用未煮熟的肉、奶等感染;或者通过伊蚊、库蚊、按蚊和其他很多蚊种叮咬而传播;尚无人-人传播的报道。
       目前已有约30多个国家发现该病,主要分布于非洲东部和南部,肯尼亚、津巴布韦、赞比亚、纳米比亚、索马里等国家,亚洲的沙特阿拉伯、也门也曾发生暴发疫情。2013年以来,WHO未通报全球范围内有裂谷热暴发疫情发生。在此之前,我国动物间和人间尚无裂谷热疫情报告。
       人感染裂谷热病毒后症状多较轻,少数患者可出现严重症状。目前,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常采用支持疗法。
        防控裂谷热疫情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强对赴疫区人员以及兽医等高危人群的宣教;加强口岸的动物及人间疫情检疫工作,严防疫情输入;在发现疫情地区,采取防蚊灭蚊措施,防控疫情扩散;同时加强院感控制,防止院内感染出现。
        国家卫生计生委于2008年印发《裂谷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和《裂谷热诊断和治疗方案》。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4 收起 理由
清风细雪 + 2 + 4 感谢您的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4 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裂谷热诊断和治疗方案

     裂谷热(Rift Valley fever)是由裂谷热病毒(Rift Valley fever virus, RVFV)引起、由节肢动物传播的急性传染病。1931年首次在肯尼亚证实了本病的存在,并分离到病毒。临床特点为突然发热(常为双相热)、头痛、肌肉关节疼痛等,重症病例可表现为多脏器受累。本病主要流行于非洲,亚洲中东地区也有报道。
  一、病原学
  RVFV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直径约90-110 nm,球形,有包膜。基因组为分节段的单股RNA,分为L、M、S三个片段,长度分别为6.4 kb、1.7 kb和3.9 kb,其中L和M片段为负链RNA,S片段为双义RNA。L片段编码RNA依赖的RNA聚合酶,M片段可编码至少4种产物:糖蛋白Gn和Gc、NSm(14 kDa)和一种NSm与Gn的融合蛋白(78 kDa),S片段编码病毒核蛋白和NSs(31 kDa)。
  RVFV可在Vero、BHK-21和C6/36等细胞中繁殖并产生细胞病变。可感染鸡胚、大鼠、小鼠、仓鼠和猴等实验动物和家禽,并产生高滴度病毒。
  裂谷热病毒抵抗力弱,56℃40分钟可灭活,对酸(pH3.0以下)、脂溶剂、去污剂和甲醛敏感。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RVFV主要在家畜(如绵羊、牛、骆驼和山羊等)中引起流行或暴发,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1. 直接接触受染动物组织、体液或食用未煮熟的肉、奶等。
  2. 蚊虫传播,伊蚊、库蚊、按蚊和其他很多蚊种均可传播,但以伊蚊为主。
  3. 因气溶胶导致的实验室感染偶有报道,尚未有人-人传播的报道。
  (三)人群易感性。
  人对RVFV普遍易感,多为隐性感染,病后可产生持续免疫力。
  (四)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裂谷热主要分布于非洲东部和南部,主要流行的国家为肯尼亚、津巴布韦、赞比亚、纳米比亚、索马里、坦桑尼亚、莫桑比克、马达加斯加、南非、苏丹、毛里塔尼亚、埃及等,中东的沙特阿拉伯、也门也有本病的报道。
  2.人群分布:任何年龄均可感染发病,但儿童发病较少,男性多于女性,动物养殖和屠宰人员、兽医等为高危人群。
  3.季节分布:本病全年均可流行。季节分布主要与媒介的活动有关。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一)发病机制。
  裂谷热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病毒进入机体后,首先在侵入的局部组织中复制,通过淋巴系统转移至局部淋巴结进一步复制;继而进入血循环形成病毒血症,一般持续4-7天,出现发热等感染中毒症状,并可引起多脏器局灶性感染,以肝脏受累为著。动物实验证明,各器官病变部位和病毒复制部位相一致,病毒对细胞的损伤可能通过溶解效应所致。此外还可能与免疫损伤有关。
  血管炎和肝坏死是导致出血的关键性病变。严重的病毒血症和来自肝脏及其他受染细胞的广泛坏死导致促凝物质释放,终末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纤维素沉着,纤维降解产物增加,促进血小板聚集、消耗,引起DIC。肾小球毛细血管和近曲小管内可出现纤维素沉着,尿中出现红细胞、白细胞、管型、少尿甚至肾功能衰竭。
  (二)病理改变。
  皮肤、皮下组织和内脏器官表面浆膜广泛出血;肝中度肿大,有广泛坏死灶,并可融合成大片坏死,镜下可见肝细胞灶性坏死,可相互融合,病变广泛,多见于肝中带,肝细胞内可见嗜酸性变;脾脏充血肿大,包膜下出血,滤泡中淋巴细胞减少;肾皮质可见充血和点状出血,肾实质可见出血和肾小球毛细血管纤维素沉着,以肾小管病变为著;肾上腺肿大、皮质点状出血;脑组织和脑膜呈灶性细胞变性与炎症浸润。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2-6天,可短至数小时。
  急性起病,发热,伴畏寒、寒战、头痛、乏力、肌肉关节疼痛;发热可持续数天,常为双相热。病程4-7天后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改善,常在2周内完全恢复。部分病例可表现为多系统受累。
  1.视网膜炎(1-20%):多发生在病程1-3周。表现为视物模糊或视力下降,有时产生盲点。严重时发生视网膜脱落。视力障碍可持续10-12周,当损伤发生在黄斑或严重出血和视网膜脱落,约50%的病人可导致单只眼或双眼永久性失明。
  2.出血综合征(约1%):病程2-4天后出现,表现为皮肤黏膜黄染、斑疹、紫癜、瘀斑和广泛的皮下出血,穿刺部位出血、咯血、鼻衄、牙龈出血、月经增加、黑便、肝脾肿大。重症病例往往死于出血、休克及肝、肾功能衰竭。
  3.脑膜脑炎:可单独出现,也可和出血综合征同时出现。病程1-4周突然发生脑炎症状,如剧烈头痛、记忆丧失、颈强直、眩晕、精神异常、定向障碍、遗忘、假性脑膜炎、幻觉、多涎、舞蹈样运动、抽搐、偏瘫、昏睡、去大脑强直、昏迷甚至死亡。存活病例可有后遗症(如偏瘫)。
  五、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检查。
  1.血常规:病程1-2天白细胞可正常或轻度增高,伴中性粒细胞增多,继而白细胞下降,可<2×109/L。可出现血小板减少。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酶时间均延长,凝血因子II、V、VII、IX显著减少。纤维蛋白原减少和血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多。
  2.尿常规:可见少量尿蛋白、红细胞、管型。
  3.肾功能:血肌酐、尿素氮增高。
  4.肝生化:血清ALT、AST均可增高,可伴TBIL增高。
  5.脑脊液:压力增高,蛋白轻度增高,细胞数增加,以淋巴细胞为主,糖和氯化物正常。
  (二)血清学检查。
  1.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检测:多采用IgM捕捉ELISA法检测。一般情况下,病程第5天即可出现IgM抗体,可持续2个月。
  2. 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采用ELISA、空斑减少中和试验(PRNT)等方法检测。一般情况下,病程1周后出现IgG抗体。
  (三)病原学检查。
  1.病毒抗原检测:多采用ELISA法检测。动物试验表明,恒河猴感染后第1-2天就可检到特异性病毒抗原。
  2.核酸检测:采用RT-PCR等核酸扩增方法检测。病程4天内在多数患者的血清中可检测到病毒核酸。
  3. 病毒分离:采集发病4天内患者血清标本,用Vero、BHK-21和C6/36等敏感细胞进行病毒分离。
  六、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 流行病学资料:生活在裂谷热流行地区或到疫区旅行,有患病动物接触史或蚊虫叮咬史。
  2. 临床表现:发热(常为双相热)、头痛、乏力、肌肉关节疼痛,部分病例可表现为多系统受累。
  3. 实验室检查:(1)病毒抗原阳性;(2)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3)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增高4倍以上;(4)从患者标本中检出RVFV RNA;(5)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到RVFV。
  (二)诊断。
  1.疑似病例:具有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
  2.确诊病例:疑似或临床诊断基础上具备诊断依据中实验室检查任一项者。
  (三)鉴别诊断。
  需要与流感、乙脑、病毒性肝炎、布氏杆菌病、Q热、其他各种病毒性出血热等鉴别。
  1.流行性感冒:全身中毒症状明显,表现为高热、头痛、全身酸痛,呼吸道症状较轻,高热持续2-3天后缓解,呈双峰热,确诊需病毒分离或血清学检查。
  2.乙脑:夏秋季流行,蚊虫叮咬,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呼吸衰竭和脑膜刺激征。一般无肝损伤和出血症状。
  3.病毒性肝炎:起病初可有畏寒、发热,体温38℃左右,伴有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和上腹胀不适。重症肝炎有出血倾向、肝性脑病,意识障碍,但无DIC出血表现。
  七、治疗
  本病无特效药物治疗,大多数RVF为轻症病例且病程较短,无需特别治疗,对重症病例主要是对症和支持治疗。
  (一)对症和支持治疗。
  1.高热:给予物理降温,也可使用小剂量解热镇痛药,避免大量出汗。
  2.呕吐:甲氧氯普胺、维生素B6。
  3.出血:发现DIC,可早期用肝素钠,应用止血敏、维生素C等,补充血容量、血浆、白蛋白、全血、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等替代疗法治疗DIC。
  4.肝损伤:保肝、退黄、营养支持,可用甘草酸制剂。
  5.颅内高压: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呼吸节律、瞳孔等变化,予20%甘露醇(1-2 g/kg)快速静点脱水,必要时每4小时一次。
  6.肾功能衰竭:少尿、无尿、高血钾等积极行血液透析。
  同时注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二)抗病毒治疗。
  利巴韦林在动物实验和细胞培养中有抗RVFV作用,可考虑在早期试用。
  八、预后
  该病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病例可自愈,不到5%的病人发展为视网膜炎、出血综合征、脑膜脑炎。病死率约为1%。
  九、预防
  裂谷热的预防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控制传染源。
  家畜的预防接种:有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两种,应在动物疫情发生前接种。
  (二)切断传播途径。
  1. 避免与患病动物组织、体液等接触,不食用未煮熟的肉、奶等;
  2. 灭蚊防蚊。
  (三)保护易感人群。
  目前尚无可供使用的人用疫苗。防护措施主要为:
  1. 在屠宰及出栏患病动物时做好个人防护。
  2. 采取个人防蚊措施。
     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4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裂谷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一、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
  RVFV为RNA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病毒直径约90-110nm,球形,有包膜。RVFV可在Vero、BHK-21和C6/36等细胞中繁殖。RVFV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强,能够抵抗0.5%石炭酸6个月,56℃40min才可灭活,在-60℃以下,病毒可存活多年。病毒对酸(pH3.0以下)、脂溶剂、去污剂和甲醛敏感。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多种家畜如绵羊、山羊、牛、水牛、骆驼等可感染裂谷热病毒,为主要传染源。
  人对RVFV普遍易感,人感染裂谷热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动物的组织、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或食用未煮熟的肉、奶等引起;或者通过伊蚊、库蚊、按蚊和其他很多蚊种叮咬而传播,但以伊蚊为主;因气溶胶导致的实验室感染也有报道,但很少见,尚未有人-人传播的报道。
  2.易感人群
  任何年龄均可感染发病,但儿童发病较少,男性多于女性。动物养殖和屠宰人员、兽医等为高危人群。本病一年四季均可流行,季节分布主要与媒介的活动有关。
  3.地理和时间分布
  裂谷热主要分布于东部和南部非洲的肯尼亚、津巴布韦、赞比亚、纳米比亚、索马里等国家,埃及、沙特阿拉伯、也门也有本病的报道。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流行,季节分布主要与媒介的活动有关。
  二、临床表现
  人感染RVFV大多为隐性感染,只有少数感染后有发热、肝炎、视网膜炎等症状。
  裂谷热潜伏期为2-6天,有时甚至不超过24小时。病人突然出现发热,伴畏寒、寒战、头痛、乏力、肌肉关节疼痛等症状。大多数病例表现相对轻微,常在2周内完全恢复。部分病例可表现为多系统受累。
  1.视网膜炎(1-20%):多发生在病程1-3周。表现为视物模糊或视力下降,有时产生盲点。严重时发生视网膜脱落。视力障碍可持续10-12周,当损伤发生在黄斑或严重出血和视网膜脱落,约50%的病人可导致单只眼或双眼永久性失明。
  2.出血综合征(约1%):病程2-4天后出现,表现为皮肤黏膜黄染、斑疹、紫癜、瘀斑和广泛的皮下出血,穿刺部位出血、咯血、鼻衄、牙龈出血、月经增加、黑便、肝脾肿大。重症病例往往死于出血、休克及肝、肾功能衰竭。
  3.脑膜脑炎:可单独出现,也可和出血综合征同时出现。病程1-4周突然发生脑炎症状,如剧烈头痛、记忆丧失、颈强直、眩晕、精神异常、定向障碍、遗忘、假性脑膜炎、幻觉、多涎、舞蹈样运动、抽搐、偏瘫、昏睡、去大脑强直、昏迷甚至死亡。存活病例可有后遗症(如偏瘫)。
  三、诊断、治疗和报告
  大多数裂谷热病例症状较轻,不需要任何特殊治疗。对于较为严重的病例,常采用支持疗法。各医疗机构应按照《裂谷热诊断和治疗方案》做好诊断和治疗。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疑似和确诊病例时,应参照甲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他传染病”。符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要求的,按照相应的规定进行报告。
  四、实验室检测
  可采用病毒分离、分子生物学技术及血清学试验进行诊断。常采集发病4天内患者血清标本,用Vero、BHK-21和C6/36等敏感细胞进行病毒分离。血清学试验常采用空斑减少中和试验(PRNT)、血凝抑制试验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检测裂谷热抗体,一般情况下,患者发病5天后出现IgM抗体,可持续2个月。
  以下结果均可确诊:(1)病毒抗原阳性;(2)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3)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增高4倍以上;(4)从患者标本中检出RVFV RNA;(5)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到RVFV。
  五、预防控制措施
  (一)由于裂谷热在动物中的暴发先于人间病例的出现,应当与动物部门建立联系,了解当地的动物疫情信息,为人间疫情的防控提供预警。
  (二)加强对赴疫区人员以及兽医等高危人群的宣教。
  对赴疫区人员开展宣教,提高防病意识,加强个人防护,减少暴露机会,避免与患病动物组织、体液等接触,不食用未煮熟的肉、奶等。兽医、实验室人员或医护人员在接触染病动物或病人时,必须加强个人防护。
  (三)加强口岸的动物及人间检疫工作,严防国外染病动物及人间病例输入我国。
  (四)疫情控制措施。
  一旦有疫情报告,要立即在家畜养殖场所和人群密集地方,采取消除蚊虫孳生地、药物喷洒等多种措施减少蚊虫孳生,降低蚊媒密度,控制疫情播散。
  同时教育群众采取个人防护,避免直接与染病动物组织、体液等接触,不食用未煮熟的肉、奶等。
  (五)提高发现和应对能力。
  各地卫生部门应组织印发国家的相关技术指南,提高医务人员对裂谷热的发现、识别能力,提高疾控人员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处置能力。

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4 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裂谷热
P020140804288864418632.jpg
裂谷热(Rift Valley Fever)是由裂谷热病毒(Rift Valley Fever Virus, RVF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可感染多种脊椎动物。人感染裂谷热病毒后多无症状,少数可有发热、头痛、视网膜炎、出血等表现。该病主要流行于非洲,亚洲中东地区也有报道。
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24 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 北京出现全国首例输入性裂谷热病例

北京出现全国首例输入性裂谷热病例

北京青年报记者刚刚从北京市疾控中心获悉,北京出现全国首例输入性裂谷热病例,已由国家卫计委组织专家确诊,目前正在积极治疗中。
患者汤某,男,45岁,河南省人,在安哥拉务工。患者于7月14日晚(北京时间)在安哥拉出现发热伴头痛,以及全身关节痛、肌肉痛等症状,在当地医院治疗病情未缓解,于7月21日凌晨乘飞机回国。7月21日晚,患者抵达北京,入境时病情严重,被送往某专科医院隔离诊治。23日上午,北京市疾控中心对患者标本的裂谷热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23日下午,中国疾控中心核酸复核检测结果阳性。23日晚,国家卫计委组织专家组根据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诊该病例为我国首例输入性裂谷热病例。目前,该患者病情危重,正在积极治疗中。专家研判认为,此次疫情传播扩散风险较小。
北京市疾控中心表示,该病例输入后,我市已对病例采取防蚊隔离治疗、环境灭蚊等措施,该病毒在我市出现进一步传播的可能性较小。卫生部门也已将该病例有关情况已及时向世界卫生组织、我国香港特区通报。
北京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前往裂谷热疫区国家及地区的人员应及时采取防蚊措施,不要接触当地的牛、羊、骆驼等动物,一旦出现可疑症状,应主动就诊,并将旅行史告知一声,以便及时得到诊断和治疗。
据了解,裂谷热是由裂谷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为2-6天。人感染裂谷热病毒大多为隐性感染,少数患者感染后有发热、肝炎、视网膜炎、出血综合征、脑膜脑炎等症状,部分病例可表现为多系统受损。
我国不是裂谷热疫源地,裂谷热主要分布于非洲东部和南部,主要传染源为疫源地的羊、牛、骆驼等动物,人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动物的组织、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或食用未煮熟的肉、奶等引起,或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尚未有人与人之间传播的报道。(北青网-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小妹)
作者:张小妹 |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24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次听说这个传染病,学习了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24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全国首例裂谷热病确诊 以下九点你必须知道!

全国首例裂谷热病确诊 以下九点你必须知道!

我国确诊首例输入性裂谷热病!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7月23日通报:我委组织专家确诊一例输入性裂谷热病例。任何年龄均可感染发病,但儿童发病较少,男性多于女性。
我国确诊一例输入性裂谷热病例。专家研判认为,此次疫情传播扩散风险较小。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7月23日通报:我委组织专家确诊一例输入性裂谷热病例。
  病例详情:
  患者汤某,男,45岁,河南省人,在安哥拉务工。患者于7月14日晚(北京时间)在安哥拉出现发热伴头痛,以及全身关节痛、肌肉痛等症状,在当地医院治疗病情未缓解,于7月21日凌晨乘飞机回国。
  7月21日晚,患者抵达北京,入境时病情严重,被送往某专科医院隔离诊治。23日上午,北京市疾控中心对患者标本的裂谷热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23日下午,中国疾控中心核酸复核检测结果阳性。23日晚,我委组织专家组根据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诊该病例为我国首例输入性裂谷热病例。
  目前,该患者病情危重,正在积极治疗中。专家研判认为,此次疫情传播扩散风险较小。
  1.什么是裂谷热?
  裂谷热(Rift Valley fever)是由裂谷热病毒(Rift Valley fever virus, RVFV)引起、由节肢动物传播的急性传染病。1931年首次在肯尼亚证实了本病的存在,并分离到病毒。临床特点为突然发热(常为双相热)、头痛、肌肉关节疼痛等,重症病例可表现为多脏器受累。本病主要流行于非洲,亚洲中东地区也有报道。
  2.裂谷热的传染源是什么?
  RVFV主要在家畜(如绵羊、牛、骆驼和山羊等)中引起流行或暴发,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3.裂谷热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1. 直接接触受染动物组织、体液或食用未煮熟的肉、奶等。
  2. 蚊虫传播,伊蚊、库蚊、按蚊和其他很多蚊种均可传播,但以伊蚊为主。
  3. 因气溶胶导致的实验室感染偶有报道,尚未有人-人传播的报道。
  4.易感人群有哪些?
  任何年龄均可感染发病,但儿童发病较少,男性多于女性。动物养殖和屠宰人员、兽医等为高危人群。
  5.裂谷热的流行特征有哪些?
  地区分布
  裂谷热主要分布于非洲东部和南部,主要流行的国家为肯尼亚、津巴布韦、赞比亚、纳米比亚、索马里、坦桑尼亚、莫桑比克、马达加斯加、南非、苏丹、毛里塔尼亚、埃及等,中东的沙特阿拉伯、也门也有本病的报道。
  人群分布
  任何年龄均可感染发病,但儿童发病较少,男性多于女性,动物养殖和屠宰人员、兽医等为高危人群。


季节分布
  本病全年均可流行。季节分布主要与媒介的活动有关。
  6.感染了后有什么表现?
  潜伏期:2-6天,可短至数小时。
  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发热,伴畏寒、寒战、头痛、乏力、肌肉关节疼痛;发热可持续数天,常为双相热。病程4-7天后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改善,常在2周内完全恢复。部分病例可表现为多系统受累。
  视网膜炎(1-20%):多发生在病程1-3周。表现为视物模糊或视力下降,有时产生盲点。严重时发生视网膜脱落。视力障碍可持续10-12周,当损伤发生在黄斑或严重出血和视网膜脱落,约50%的病人可导致单只眼或双眼永久性失明。
  出血综合征(约1%):病程2-4天后出现,表现为皮肤黏膜黄染、斑疹、紫癜、瘀斑和广泛的皮下出血,穿刺部位出血、咯血、鼻衄、牙龈出血、月经增加、黑便、肝脾肿大。重症病例往往死于出血、休克及肝、肾功能衰竭。
  脑膜脑炎:可单独出现,也可和出血综合征同时出现。病程1-4周突然发生脑炎症状,如剧烈头痛、记忆丧失、颈强直、眩晕、精神异常、定向障碍、遗忘、假性脑膜炎、幻觉、多涎、舞蹈样运动、抽搐、偏瘫、昏睡、去大脑强直、昏迷甚至死亡。存活病例可有后遗症(如偏瘫)。
  7.感染了应如何治疗?
  本病无特效药物治疗,大多数RVF为轻症病例且病程较短,无需特别治疗,对重症病例主要是对症和支持治疗。
  对症和支持治疗
  1.高热:给予物理降温,也可使用小剂量解热镇痛药,避免大量出汗。
  2.呕吐:甲氧氯普胺、维生素B6。
  3.出血:发现DIC,可早期用肝素钠,应用止血敏、维生素C等,补充血容量、血浆、白蛋白、全血、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等替代疗法治疗DIC。
  4.肝损伤:保肝、退黄、营养支持,可用甘草酸制剂。
  5.颅内高压: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呼吸节律、瞳孔等变化,予20%甘露醇(1-2 g/kg)快速静点脱水,必要时每4小时一次。
  6.肾功能衰竭:少尿、无尿、高血钾等积极行血液透析。
  同时注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抗病毒治疗
  利巴韦林在动物实验和细胞培养中有抗RVFV作用,可考虑在早期试用。
  8.预后怎么样?
  该病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病例可自愈,不到5%的病人发展为视网膜炎、出血综合征、脑膜脑炎。病死率约为1%。
  9.如何预防?
  控制传染源。
  家畜的预防接种:有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两种,应在动物疫情发生前接种。
  切断传播途径。
  1. 避免与患病动物组织、体液等接触,不食用未煮熟的肉、奶等;
  2. 灭蚊防蚊。
  保护易感人群。
  目前尚无可供使用的人用疫苗。防护措施主要为:
  1. 在屠宰及出栏患病动物时做好个人防护。
  2. 采取个人防蚊措施。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24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通过论坛总是能学到最新的知识,感谢论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24 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学习了,谢谢老师的分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24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论坛学到新知识,很受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24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每次登录论坛,总会学到很多新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24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断接触到稀有病例,横纹肌溶解、发热伴血小板减少、食源性疾病以及裂谷热,需要恶补相关知识,感谢老师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25 07:4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次听说这种疾病,谢谢黎卫士老师分享详细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25 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第一次知道这种病,谢谢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25 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仔细阅读了这资料,谢谢老师的分享,可怕的传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25 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裂谷热病,新名词,学习了,谢谢老师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25 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接触到新知识,不断更新,多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25 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次知道这种病,学习了,谢谢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25 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学习到了新的内容,谢谢老师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25 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学习了,谢谢老师的分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