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现代临床微生物学在感染控制中的作用
倪语星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临床微生物科
现代临床微生物学是一门由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和预防医学相结合的交叉学
科,又是检验医学中重要和成熟的专业之一。这门新兴的学科需要微生物医师和
实验技术人员联合进行工作,具体任务有四项:(1)对微生物标本做出快速、准
确的检验报告,及时满足临床需要;(2)进行有关抗菌药物耐药性方面的各种试
验,受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咨询;(3)密切结合临床,与临床医师讨论、研究
及处理有关感染性疾病的问题;(4)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管理和医院感
染监测、控制和管理 [1]。这就要求临床微生物学工作者不仅要完成实验室工作,
还要完成有关的临床工作,成为感染控制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参谋和顾问。
一、病原学诊断
(一)病原学诊断的基本要求
1.确保临床标本可靠:恰当的标本采集是感染性疾病诊断的最为重要的一
个步骤。要求临床医生正确采集能代表感染部位的临床标本,广泛采用保护性拭
子、合格的容器及运送培养基,避免标本中微生物受毒性物质作用而死亡。
2.全面了解机体的正常菌群:了解人体的正常菌群是细菌检验的必要前提,
要了解正常菌群的概念、分布和种类,条件致病菌与内源性感染、菌群失调症与
二重感染的概念,既不要将所有标本分离出来的细菌都当成致病菌,也不能将正
常寄居菌所导致的内源性感染轻易放过。
3.三定一结合:分离鉴定时要做定性、定量和定位分析,并结合病情。要
求根据临床和标本的具体情况确定检验程序,选择培养基及合适的鉴定试验。要
判定分离细菌是致病菌、条件致病菌、还是非致病菌(定性),同时要有一个细
菌数量的大致估计,必要时进行半定量和定量培养。在人体有菌部位分离的细菌,
其意义大小要参考微生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作出判断;如在无菌部位(如血液、
脑脊液)分离出细菌,无论是何种微生物和数量多少,均具有重要意义(定位分
析)。在进行“三定”分析时,一定要结合病情,观察是否与病情相符。
4.提供快速、准确的病原学诊断:在临床医生提供病人的临床诊断信息和
适当的临床标本,并尽可能获得流行病学资料的情况下,进行微生物检验和抗微
生物药物敏感性试验,要求及时、全面地分析检验结果,提供临床以准确的病原
学诊断,以便对病人作出恰当的处理。尽管目前微生物的分离鉴定仍作为病原学
检测的金标准,但这种“以活菌生长”为基础的传统的细菌学鉴定方法速度较慢,
不能适应临床的需要,要求以标本的直接检查为基础,如形态、染色、抗原检测
及核酸检测(核酸杂交、PCR 和16S rRNA 分析)[4],检测致病基因(致病岛、
毒力岛)和耐药基因。尽可能在快速诊断方面下工夫。
5.及时报告:要使实验室数据有效地转化为临床有用的信息,病原微生物
诊断报告应实行三段报告制度,即在涂片或培养阳性结果出现时、敏感试验结果
出来时以及最终结果出来后都要及时报告。
6.加强质量控制,增加检验项目:临床微生物室必须加强质量控制,保证
各种标本的检验质量,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并满足临床需要的各种检验项目。
当前临床微生物室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增加检验项目,临床要求关注的一些
项目有:1)呼吸道标本的细菌学筛选和半定量培养方法;2)呼吸道非典型病原
体的检测,包括衣原体、支原体和军团菌;3)非结核分枝杆菌的培养与药敏;4)
免疫抑制或器官移植患者特殊病原体的检测,如巨细胞病毒,卡氏肺孢子菌等;
5)抗生素相关腹泻的病原体(主要是艰难梭菌)的检测;6)侵袭性真菌的快速
检测和药敏试验等。
二、密切联系临床,参与临床会诊和感染病例讨论会
(一)获取临床信息,做出及时、准确的微生物报告
临床感染性疾病往往涉及多种病原体,没有任何一个单一的试验能够检出所
有潜在病原体。因此,临床信息是选择试验方法的重要参考依据。临床医生在开
化验单时应写明有关病人的推测性诊断,以便实验人员能据此选择合理的检验程
序和试验方法,并能指导临床正确采集恰当的标本;当实验室开始有实验结果时,
必须及时通知临床医生,以便让他们重新评价诊疗方案。
(二)疑难微生物报告的解释与咨询
近年来,不少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医院感染的病原谱和药敏谱发生很大变化。
以往罕见的微生物频频出现在检验报告单上,药敏试验的方法、受试品种、结果
解释也有不少改变。临床医师常常难以正确理解和利用临床微生物检验资料。面
对这一现状,临床微生物科应积极与临床沟通,帮助解决临床医师在判读微生物
检验和药敏结果报告单时的困难。指出正常菌群、污染菌和感染菌的鉴别与判断;
少见菌或罕见菌的意义;培养阴性时的可能原因;药敏试验结果的判断标准和局
限性;特殊耐药细菌的耐药特点等,必要时在报告上增加注解。
(三)设置微生物医生,作为临床与微生物科沟通的桥梁
目前国外不少医院均有临床微生物专家或检验医师的会诊、咨询制度[2]。如
检验开始时发现涂片有问题,即由检验医师主动与临床联系,共同讨论涂片所见
的意义。每天微生物科的医师和技师在一起看培养和药敏结果,尤其是痰培养结
果要与直接涂片核对,发现问题及时与病房联系。
建议临床微生物科每日有一位医师参加本院感染科、呼吸科或ICU的晨会,
并回来向科内医师汇报有关感染病人情况。或定期派出医师带上有关检验结果,
参加一些临床科室的感染问题讨论会,具体解决感染症的治疗问题[3]。如定点参
加ICU、移植科、肿瘤科、神经外科、儿科等的讨论会,对血培养阳性、脑脊液
检查阳性或严重烧伤感染的病人,微生物医师要主动去病房看望,参加治疗方案
讨论。对菌血症或脓毒症病人要协助找出原发症灶。临床微生物科医师巡视病人
后要在病历上记录意见,必要时可与临床的主管医师、主任一起讨论。各临床科
室如有感染问题可与临床微生物科联系,询问检验报告的意义或要求会诊。
微生物科每周召开一次感染病例讨论会,讨论感染病人的情况,交流发现的
问题,并将临床微生物科的意见与临床科室进行交流。微生物科医生也要参与日
常检验工作,并接受临床有关微生物学问题的咨询。
三、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减少或避免耐药菌株产生,是当前抗感染领域的一大难
题,临床微生物室在抗生素合理使用中起重要作用[2]。
首先要重视感染的病原学诊断。临床医师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应采集多份微
生物学标本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微生物科则为临床提供快速、准确的细菌检
验和药敏结果。此外,微生物专家与临床医生密切联系并参与患者的治疗也是控
制抗生素用量的重要方法。微生物专家应参与医院药事委员会,参与制定抗生素
使用指南、教育和培训、监督和检查等。这方面香港玛丽医院的做法是由感染监
控护士负责走访感染病例,发现抗菌药物误用或不合理应用时,由微生物科主任
出面向院长、当事科室主任和当事人反馈,取得较好效果。
四、参与医院感染的监测、控制和管理
我国《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明确指出检验科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应履行以下职
责:负责医院感染常规微生物学的监测;开展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的培养、分离
鉴定、药敏试验及特殊病原体的耐药性监测,定期总结、分析,向有关部门反馈,
向全院公布;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时,承担相关检测工作。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在医院感染的监测、控制和管理中的作用包括:(1)加强
病原学监测,作为判定医院感染的基础;(2)加强耐药性监测,以指导合理使用
抗生素;(3)加强环境、器械等微生物学调查,以达到卫生学指标的要求;(4)
保证医院内消毒、灭菌的质量;(5)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细菌学分型试验,追踪
感染源并加以控制[5]。
(一)加强监测
临床微生物科是医院感染控制委员会的必然成员,微生物检验在医院感染的
监测中起重要作用。若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发现有医院感染问题,要及时与医院
感染控制部门、病房医师和护士长联系,并注意发展动态。医院感染中的一些特
殊耐药菌如GRE、MRSA、产ESBL肠杆菌科细菌等常通过交叉感染传播,曲霉菌、
军团菌等常在空调、供水系统、雾化装置存在并导致感染,对可能携带这些致病
菌的来源常规监测并提醒临床注意,通常可有效预防传播扩散并节省大量抗感染
费用[6,7]。
(二)医院感染的教育和培训
临床微生物科要参与对有关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如讲解临
床微生物标本的采集、保存、运送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对标本采集前要求病人应
该做些什么准备,采集标本应选择什么时机、什么部位,每天采几次、采多少量
以及采样部位应该如何消毒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解释;对人体常见的正常菌群、定
植菌、污染菌和感染菌等内容进行培训;对各种细菌耐药酶的检测及其含义和在
选用抗生素方面的意义与临床进行经常性的沟通等等。可采用多种方法如讲座、
座谈讨论会、简讯、墙报园地甚至参与查房等形式。也可以融合到医院感染管理
的继续教育培训项目之中。
(三)参与消毒隔离的管理
正确、科学地实施消毒与隔离技术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非常重要,正确的
指导、督查消毒隔离工作也是临床微生物科的工作之一。当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流
行或特殊耐药细菌感染时,临床微生物专业人员应参与制订消毒隔离措施,对相
关的人员管理、废弃物的处理等环节提出微生物专业意见。
(四)定期发布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
目前对许多感染性疾病的抗菌药物选择是经验性的。但经验用药也需要循证
医学和流行病学资料的支持。建议将所有病原菌分离和药敏的资料用WHONET
软件保存,定期发布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随时统计分析ICU等重点科室常见病
原菌的分布和耐药状况,对临床经验性选择抗生素、提高重症感染的救治成功率
大有帮助。
(五)通过分子分型技术控制医院感染
常用的分子分型技术有PFGE、RAPD 等。微生物实验室设置分子分型实验室,
对危害较大且较易流行的耐药菌进行常规分型,对及时发现和控制病原菌流行具
重大意义。国外一些医院的做法是对VRE 等不常见的耐药菌一经发现即进行分子
分型,根据基因分型,判断流行的可能性及范围并采取相应措施控制感染[8]。如
某医院对2 个月时间内自16 个病人分离的19 株VRE 进行分型,结果显示其中十
四株为一个型别,其他为一个型别,高度提示VRE 流行,经调查分析,发现14
名患者中11 人有直接联系。根据这些分析,采取了针对性控制措施而中止了感
染[9]。另一些医院针对肺炎克雷伯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粘质沙雷
菌等感染流行问题,均通过分子分型而得到控制[10,11]。据统计,微生物室成立分
子分型实验室(设备及人员)的费用为$180,050,每年分子分型相关支出为
$400,000,假设所有医院(美国)都常规进行分子分型,实验相关费用达20 亿
美元,但节省下来的治疗医院感染的费用将超过5 倍(100 亿)。
总之,笔者认为:临床微生物科在感染控制中的发挥作用大小的关键:一是
要走出实验室,加强与临床的联系;二是要立足本职,做好常规的临床微生物检
验工作,努力提高标本的培养阳性率,缩短结果的报告时间,提高检验结果与临
床治疗结果的符合率;三是要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在医务人员中普及临床微
生物学知识,并对检验的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协助临床正确阅读和分析微生物
检验报告单,使微生物检验的结果和资料能及时、有效地被临床医师所利用。
参考文献:
1 Struelens MJ, Denis O, Rodriguez-Villalobos H. Microbiology of nosocomial
infections: progress and challenges. Microbes Infect, 2004;6:1043-1048.
2 Kolmos HJ.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microbiology laboratory and clinician: what
the microbiologist can provide. J Hosp Infect, 1999;43:S285-291.
3 Kolmos HJ. Role of the clinical microbiology laboratory in infection control--a
Danish perspective. J Hosp Infect, 2001;48:S50-54.
4 Raoult D, Fournier PE, Drancourt M. What does the future hold for clinical
microbiology?Nat Rev Microbiol, 2004;2:151-159.
5 Pfaller MA, Herwaldt LA. The clinical microbiology laboratory and infection
control: emerging pathogens,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and new technology. Clin
Infect Dis, 1997;25:858-870.
6 Chaix C, Durand-Zaleski I, Alberti C, et al. Control of endemic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a cost-benefit analysis in an intensive
care unit. JAMA, 1999;282:1745-1751.
7 Price CS, Paule S, Noskin GA, et al. Active surveillance reduces the incidence of
vancomycin-resistant enterococcal bacteremia. Clin Infect Dis. 2003;37:921-928.
8 Peterson LR. New Technology for Detecting Multidrug-Resistant Pathogens in the
Clinical Microbiology Laboratory.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2001,7:306-311.
9 Bodnar UR, Noskin GA, Suriano T, et al. Use of in-house molecular
epidemiology and full species identification for controlling spread of vancomycin
resistant Enterococcus faecalis isolates. J Clin Microbiol, 1996,34:2129-2132.
10 Hacek DM, Suriano T, Noskin GA, et al. Med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 of a
comprehensive infection control program that includes routine determination of
microbial clonality. Am J Clin Pathol, 1999,111:647-654.
11 Peterson LR, Petzel RA, Clabots CR, et al. Medical technologists using molecular
epidemiology as part of the infection control team. Diagn Microbiol Infect Dis
1993,16:303-3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