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72|回复: 24

[资料] 【最新】国家卫计委印发黄热病诊疗方案(2016年版)的通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5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黄热病诊疗方案(2016年版)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6-04-05               
                             
国卫办医函〔2016〕32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黄热病主要在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热带地区流行。我国于2016年3月12日确诊首例输入性黄热病病例,截至3月24日共发现6例输入性病例,均来自安哥拉。为做好黄热病医疗救治相关工作,我委组织专家在借鉴世界卫生组织有关指南和总结国内有关病例救治经验的基础上,对黄热病诊疗方案进行修订完善,形成《黄热病诊疗方案(2016年版)》(可从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下载)。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各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特别是与疫情发生地有人员往来的口岸地区卫生计生部门,要继续做好相关防控和医疗救治准备工作,保持与口岸卫生检疫、交通等部门的沟通与联动,保证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要加强病例管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按照诊疗方案有关要求为患者提供规范的诊疗服务,做好病例防蚊隔离工作。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黄热病早期识别和诊疗能力。有疾病传播蚊媒分布的省份要加强环境卫生整治,根据蚊媒监测情况及时、有效开展灭蚊工作,降低蚊媒疾病传播风险。
  联 系 人:医政医管局资源处 罗庆华、李亚、胡瑞荣
  联系电话:010-68791875、68791885、68791887
  传  真:010-69792963
  电子邮箱:bmaylzyc@163.com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
2016年3月30日

黄热病诊疗方案
(2016年版)

  黄热病 (Yellow fever) 是一种由黄热病毒引起,经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黄疸、出血等。主要在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热带地区流行。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13年非洲因黄热病造成的严重病例为8.4万-17万例,其中死亡2.9万-6万例。安哥拉于2015年12月5日确诊首例病例,至2016年3月20日共报告疑似病例1132例,确诊375例,死亡168例。我国于2016年3月12日确诊首例输入性黄热病病例,截至2016年3月24日共发现6例输入性病例,均来自于安哥拉。
  一、病原学
  黄热病毒(Yellow fever virus)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40-60 nm,外有脂质包膜,表面有棘突,基因组长度约为11kb。
  黄热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根据prM、E和3UTR核苷酸序列的差异分为多个基因型。
  黄热病毒抵抗力弱,不耐酸、不耐热。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0.5%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
  黄热病毒可与黄病毒科其他成员如登革病毒、西尼罗病毒、圣路易脑炎病毒、寨卡病毒等产生交叉血清学反应。
  二、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一)发病机制。
  黄热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病毒可在叮咬部位复制,通过淋巴和血液扩散至其他器官和组织,并在其中不断繁殖,然后释放入血,引起病毒血症,主要侵入肝脏、脾脏、心脏、骨髓和横纹肌等。
  靶器官损害可能为病毒直接作用所致。肝脏是主要靶器官,患者由于肝脏受损而出现血清转氨酶、胆红素升高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同时可见肾脏、心脏等受累。肝脏和脾脏的巨噬细胞产生的TNF等细胞因子、氧自由基堆积、内皮细胞损伤、微血栓形成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多脏器损害和休克的可能原因。出血可能是由于血小板减少、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在肝脏合成减少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原因引发。
  (二)病理改变。
  本病可引起广泛组织病变,其中肝脏病理变化具有诊断特异性。
  肝脏可肿大,肝小叶中央实质细胞坏死,肝细胞浑浊肿胀,胞核变大,呈多发性微小性空泡性脂肪改变,凝固性坏死及嗜酸透明变性,严重时可发生整个肝小叶坏死,但无明显的炎症反应和纤维组织增生,网状结构塌陷少见。
  肾脏肿大,肾小管急性坏死(多见于近曲小管),肾小管上皮脂肪变性,脱落或坏死,管腔内充满颗粒样碎屑。肾小球也有破坏,特殊染色发现基底膜Schiff染色阳性,在肾小球囊腔和近曲小管腔内有蛋白样物质沉积。
  心肌呈脂肪变性,浊样肿胀和退行性变。
  脾充血,脾脏及淋巴结中淋巴细胞明显减少,代之以大单核细胞和组织细胞。
  脑组织可有小的出血灶及水肿,而无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
  此外,尚可见皮肤、胃肠黏膜出血,胸腹腔少量积液。
  三、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按照传播方式,黄热病主要分为城市型和丛林型。城市型的主要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特别是发病5日以内的患者,以“人-埃及伊蚊-人”的方式循环。丛林型的主要传染源为猴及其他非人灵长类动物,以“猴-非洲伊蚊或趋血蚊属等-猴”的方式循环,人因进入丛林被蚊叮咬而感染。
  蚊叮咬感染病毒的人或非人灵长动物后,经8-12天可具传染性。受感染的蚊可终生携带病毒,并可经卵传代。
  (二)传播途径。
  主要经蚊叮咬传播。城市型黄热病传播媒介主要是埃及伊蚊。丛林型的媒介蚊种比较复杂,包括非洲伊蚊、辛普森伊蚊,趋血蚊属、煞蚊属等。
  (三)人群易感性。
  人对黄热病毒普遍易感。感染或接种疫苗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四)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主要流行于非洲和中南美洲的热带地区。
  2.季节分布:在流行地区全年均可发病,蚊媒活跃季节高发。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通常为3-6天,也可长达10天。
  人感染黄热病毒后大多数无症状或轻症感染。典型病例临床过程可分为以下4期。
  (一)感染期。
  此期为病毒血症期,持续3-5天。
  急性起病,寒战、发热(可达39℃-41℃),全身不适,头痛、畏光、腰骶部和下肢疼痛(特别是膝关节)、肌痛、厌食、恶心、呕吐、烦躁、易怒、头晕等,但症状无特异性。
  体格检查可有相对缓脉,皮肤、结膜和牙龈充血,特征性舌苔改变(舌边尖红伴白苔),肝大和上腹压痛。
  (二)缓解期。
  发病3-5天后,患者进入缓解期,体温下降,症状减轻。大多数患者开始恢复,但约15%的患者在48小时之内病情再次加重,进入第三期(中毒期)。
  (三)中毒期(肝肾损害期)。
  此期特点是病情再次加重,出现多器官功能损伤表现,常累及肝脏、肾脏和血液系统等。临床表现为体温再次升高,黄疸逐渐加重,频繁呕吐,上腹痛,可出现多部位出血,如皮肤瘀点、瘀斑、鼻衄、黏膜出血,甚至腔道大出血、休克。肾功能异常,蛋白尿、血尿,尿量减少,甚至无尿。心电图可见ST-T异常,少数可出现急性心脏增大。神经系统表现为躁动、谵妄、昏迷,脑脊液检查压力明显增高,蛋白升高但白细胞升高不明显。进入中毒期的患者约有50%死亡。
  (四)恢复期。
  恢复期可持续2-4周。体温下降至正常,症状逐步消失,器官功能逐步恢复正常。但疲乏症状可持续数周。黄疸和转氨酶升高可持续数月。有报道患者可在恢复期死亡,多死于心律失常。
  五、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检查。
  血常规:外周血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比例降低,血小板下降。
  尿常规:蛋白尿,并有颗粒管型及红细胞。
  粪便检查:大便隐血试验可阳性。
  生化检查:血清转氨酶升高早于胆红素,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程度高于丙氨酸转移酶(ALT),可达20000 U/L以上。血清胆红素也可明显升高,可达255-340 µmol/L。还可见血氨升高、血糖降低等。
  凝血功能检查: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凝血因子(II、V、VII、IX和X)下降。部分病例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相应凝血功能异常。
  肾功能检查:血肌酐水平升高。
  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查:心肌损害时血肌钙蛋白明显升高。
  其他生化检查:肌红蛋白、血淀粉酶、脂肪酶、尿淀粉酶也可明显升高。
  (二)血清学检查。
  1.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采用ELISA、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捕获法检测IgM抗体的结果较为可靠。一般发病后第5-7天可检出IgM抗体,可持续数年。
  2.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采用ELISA、免疫荧光抗体测定(IFA)、免疫层析等方法检测。
  黄热病毒抗体与其他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寨卡病毒和西尼罗病毒抗体等有较强的交叉反应,易于产生假阳性,在诊断时应注意鉴别。
  (三)病原学检查。
  1.核酸检测:应用RT-PCR等核酸扩增技术检测血液、尿液及其他体液标本黄热病毒RNA,可用于疾病早期诊断。
  2.病毒分离:发病后5天内患者血液或死亡病例的组织标本可用于病毒分离。可用新生乳鼠脑内接种或Vero细胞和C6/36细胞等敏感细胞,在BSL-3实验室培养分离病毒。
  3.抗原检测:使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组织标本中的病毒抗原;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液等标本中的病毒抗原。
  六、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
  (二)病例定义。
  1.疑似病例:符合流行病学史且有相应临床表现。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有在黄热病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
  (2)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黄疸、肝肾功能损害或出血等。
  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且黄热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
  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1)黄热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2)分离出黄热病毒。
  (3)恢复期血清黄热病毒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及以上升高,同时排除登革热、寨卡病毒等其它常见黄病毒感染。
  (三)鉴别诊断。
  早期或轻型病例应与流行性感冒、伤寒、斑疹伤寒和拉沙热等鉴别;发热伴有黄疸者应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损害、钩端螺旋体病等鉴别;发热伴出血应和肾综合征出血热及其他病毒性出血热、登革热、蜱传回归热、恶性疟疾等鉴别。
  本病可与疟疾、登革热同时发生。
  七、治疗
  本病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
  (一)一般治疗。
  急性期病人应卧床休息,采取有效防蚊隔离措施。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有频繁呕吐、消化道出血时应禁食、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二)对症和支持治疗。
  高热时予物理降温,必要时予小剂量解热止痛剂,如对乙酰氨基酚,成人用法为250-500mg/次、每日3-4次,儿童用法为10-15mg/kg/次,可间隔4-6小时1次,24小时内不超过4次。禁用阿司匹林。
  肝功能损害时,予保肝、降酶、退黄治疗,补充维生素K促进凝血因子合成,严重出血时补充凝血因子、血小板、新鲜血浆等,必要时输注红细胞。
  急性肾损伤时,必要时可予肾脏替代治疗。
  上消化道出血时可予质子泵抑制剂、凝血酶等治疗。
  出现脑水肿时,予渗透性利尿剂(3%高渗盐水或者20%甘露醇)脱水治疗。
  (三)中医治疗。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湿热郁阻证(多见于感染期)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头、身痛,骨节疼痛,羞明,厌食、呕、恶,烦躁、易怒,尿黄等。舌边尖红,苔白、厚腻,脉濡缓或浮数。
  治法:清热化湿,透表解肌。
  参考方药:甘露消毒丹合柴葛解肌汤加减。茵陈、黄芩葛根、金银花、连翘、柴胡、苏梗、藿香、滑石、甘草等。                        
  (2)毒扰气营证(多见于中毒早期)
  临床表现:再次壮热,汗出热不解,神昏、谵语。眼黄,尿黄、短赤。皮肤斑、疹,烦渴,呕吐、上腹痛。舌红、苔白或黄,脉濡或数。
  治法:清气凉营,泻火解毒。
  参考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生石膏、黄芩、生地、连翘、紫草、栀子、青蒿、丹皮、水牛角、土茯苓、甘草等。
  (3)瘀毒入血证(多见于中毒期)
  临床表现:壮热不解,上腹痛,黄疸加深,可见躁扰不安或神昏不醒,肌肤瘀斑,吐血、衄血、便血或并见其他出血证,少尿,舌暗红,苔薄或腻,少津,脉细数。
  治法:凉血止血,解毒化瘀。
  参考药物:犀角地黄汤加减。水牛角、山栀子、生地黄、赤芍、丹皮、大小蓟、白茅根、紫珠草、侧柏炭、地榆、槐花、仙鹤草等。
  (4)阳气暴脱证(多见于休克)
  临床表现:身热骤降,面色苍白,气短息微,大汗不止,四肢湿冷,烦躁不安或神昏谵语,肌肤斑疹或见各种出血。舌质淡红,脉微欲绝。
  治法: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参考方药:生脉散合四逆汤加减。红参(另煎兑入)、麦冬、五味子、熟附子、干姜、肉桂等。
  (5)余邪未净证(恢复期)
  临床表现:倦怠无力,纳可,思饮,尿黄渐轻。舌淡、苔厚少津或少苔,脉细、数。
  治法:清利余热,益气养阴。
  参考方药:茵陈五苓散加减。茵陈、茯苓、泽泻、白术、石斛、麦冬等。
  2.辨证选择中成药或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可选择清热解毒、凉血化瘀、益气固脱、醒脑开窍类制剂。
  八、出院标准
  综合评价住院患者病情转归情况以决定出院时间。建议出院时应符合以下条件:
  1. 体温正常,临床症状缓解。
  2.血液核酸连续检测2次阴性(间隔24小时以上);不具备核酸检测条件者,病程不少于10天。
  九、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
  对疑似、临床诊断和确诊病例应采取有效防蚊隔离措施。对来自黄热病疫区人员实施卫生检疫。
  (二)切断传播途径。
  防蚊灭蚊是本病的重要防控措施。
  (三)保护易感人群。
  前往黄热病流行区人员应在出发前至少10天接种黄热病疫苗,同时采取个人防蚊措施。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黄热病诊疗方案.doc

31.5 KB, 下载次数: 54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 金币 +3 收起 理由
听.讲 + 3 + 3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6 07:4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的及时分享,路过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6 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学习了,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11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下载学习了,已经给相关科室下发学习,谢谢老师的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12 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学习了,谢谢提供及时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12 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的分享,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12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开会回来就找这个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12 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已经下载学习,感谢老师的资料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12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已下载,将下发各科室组织学习,谢谢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13 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老师分享,老师太热心了,直接贴出来了,早知道贴出来的内容也是全的,我就直接复制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13 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下载让科室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13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已下载,谢谢老师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13 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分享,认真学习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14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老师分享,正需要培训学习,内容全面及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20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的资料,收藏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20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已下载学习,谢谢老师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21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已下载学习,谢谢老师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16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印发黄热病防控方案(2016年版)的通知

国卫办疾控函〔2016〕38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各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黄热病主要在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热带地区流行,中国已于2016年3月12日确诊首例输入性病例。由于我国与黄热病流行国家/地区有人员往来,病例输入风险持续存在。为进一步做好黄热病预防控制工作,切实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质检总局制定了《黄热病防控方案(2016年版)》(可从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www.nhfpc.gov.cn下载)。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         质检总局办公厅
2016年4月15日


黄热病防控方案
(2016年版)

  黄热病 (Yellow Fever) 是一种由黄热病毒引起,经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是我国的检疫传染病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黄疸、出血等。本病主要在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热带地区流行。我国于2016年3月12日确诊首例输入性病例。由于与黄热病流行的国家/地区有人员往来,病例输入我国的风险持续存在。为做好我国黄热病的防控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
  黄热病毒(Yellow Fever Virus)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40-60 nm,外有脂质包膜,表面有棘突,基因组长度约为11kb。
  黄热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根据病毒基因组序列特征可分为多个基因型。该病毒可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寨卡病毒、西尼罗病毒等产生血清学交叉反应。
  黄热病毒有嗜内脏如肝、肾、心等(人和灵长类)和嗜神经(小鼠)的特性。
  黄热病毒外界抵抗力弱,不耐酸、不耐热。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0.5%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
  按照传播模式,黄热病主要分为城市型和丛林型。城市型的主要传染源为病人及隐性感染者,特别是发病5日以内的患者。丛林型的主要传染源为猴及其他非人灵长类动物,在受染动物血中可分离到病毒。
  2.传播途径
  蚊媒传播为黄热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
  蚊媒通过叮咬黄热病毒感染的人或动物而被感染,再通过叮咬的方式将病毒传播。不同种类的伊蚊和趋血蚊种可传播该病毒。
  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的传播模式:
  城市型黄热病:以人-蚊媒-人的方式循环。在既往流行地区,以埃及伊蚊为主要的传播媒介。如果受感染的人把病毒带入人口稠密、免疫覆盖率较低的地区,且该地区有伊蚊生存繁殖,伊蚊叮咬感染者后再叮咬健康人,就可导致人群感染。目前,黄热病主要通过这种方式导致人群中的暴发流行。实验室研究表明,白蚊伊蚊也可能具备传播能力。
  森林型(或丛林型)黄热病:以非人灵长类-蚊媒-非人灵长类的方式循环。在热带雨林中,媒介蚊种比较复杂,包括非洲伊蚊、辛普森伊蚊、趋血蚊属、煞蚊属、白纹伊蚊、白点伊蚊等。人类因为进入丛林被蚊媒叮咬而感染。
  3.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黄热病毒普遍易感。感染或接种疫苗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尚未发现再次感染者。
  4.潜伏期和传染期
  (1)潜伏期:一般为3-6天,最长可达14天。
  (2)传染期:患者出现发热前较短时间内至发病后的3-5天,可产生较高水平的病毒血症。最长发病后10天可在血中检测到病毒。
  5.地理和季节分布
  黄热病目前主要流行于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热带地区,全球每年90%的报告病例发生在非洲。在无黄热病流行的国家/地区中有少量输入性病例。我国目前有输入病例报告,但尚未发生本地传播。
该病在流行地区全年均可发生,蚊媒活跃季节高发。在南美洲和非洲,每年3-4月份病例较多。
  (三)临床表现。
  本病临床表现差异很大,病情可从轻度自限性到致死性感染。典型临床过程可分为以下4期。
  1.感染期
  此期为病毒血症期,持续3-5天。
  急性起病,寒战、发热(可达39℃-41℃),全身不适,头痛、肌痛,厌食、恶心、呕吐,烦躁、易怒、头晕等,但症状无特异性。
  体格检查可有相对缓脉,皮肤、结膜和牙龈充血,特征性舌相改变(舌边尖红伴白苔)等。
  2.缓解期
  发病3-5天后,患者进入缓解期,体温下降,症状减轻。大多数患者开始恢复,但约15%的患者在48小时之内病情再次加重,进入中毒期。
  3.中毒期(肝肾损伤期)
此期特点是病情再次加重,出现多器官功能损伤表现,常累及肝脏、肾脏和血液系统等。进入中毒期的患者约有50%死亡。
  4.恢复期
  恢复期可持续2-4周。体温下降至正常,症状逐步消失,器官功能逐步恢复正常。但疲乏症状可持续数周。黄疸和转氨酶升高可持续数月。有报道称,患者可在恢复期死亡,多死于心律失常。
  二、诊断和报告
  (一)诊断。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按照《黄热病诊疗方案》做好相关病例的诊断工作。
  各省份发现的首例黄热病病例,由省级卫生计生部门组织专家组,结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核结果,进行诊断。重症病例、死亡病例以及聚集性疫情的指示病例和首发病例的标本均应送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复核检测。
  (二)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黄热病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或确诊病例时,应参照甲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它传染病”中的“黄热病”,如为输入性病例须在备注栏注明来源地区,统一格式为“境外输入/X国家或地区”或“境内输入/X省X市X县”。符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要求的,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报告。
  三、实验室检测
  对病例的血液等相关标本进行实验室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对蚊媒标本进行采集、包装、运送和实验室检测,具体内容参见《黄热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方案》(附件1)。
  黄热病毒在我国归属于一类病原体。病毒分离、培养等涉及活病毒的操作必须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BSL-3)进行;未经培养的感染材料的操作在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BSL-2)进行,如有负压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BSL-2),建议在负压实验室操作;灭活材料和无感染性材料可以在生物安全一级实验室(BSL-1)操作。活病毒的动物实验必须在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进行(ABSL-3)。所有操作应严格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要求进行。
  四、流行病学调查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口岸检验检疫机构在接到病例报告后,应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开展调查,分析感染来源,搜索可疑病例,评估进一步发生感染和流行的风险。
  发现本地感染病例时,应开展病例的主动搜索以及蚊媒应急监测,分析疫情动态,评估流行趋势,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重症病例、死亡病例、聚集性疫情的指示病例和首发病例,以及因查明疫情性质和波及范围需要而确定的调查对象,均按照《黄热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附件2)进行详细个案调查。
  五、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对前往疫情流行国家/地区的人员开展免疫预防和卫生知识宣教。
  黄热病可接种疫苗进行预防。减毒黄热病毒17D株制备的疫苗可以有效预防黄热病毒感染。接种疫苗10天内,90%以上的人可获得有效免疫力;30天内,99%的人可获得有效免疫力。对大多数旅行者来说,接种1剂足以提供持久的免疫保护,甚至产生终身保护,无需加强免疫。建议对前往疫情流行国家/地区的人员按照黄热病疫苗说明书要求,实行主动免疫。
  教育前往疫情流行国家/地区的旅行者提高防范意识,采取驱蚊剂、长袖衣物等防蚊措施,防止在境外感染并输入黄热病,一旦出现可疑症状,应主动就诊并将旅行史告知医生。
  (二)加强国境卫生检疫,有效降低输入风险。
  检验检疫部门要加强对来自疫情流行国家/地区入境人员的卫生检疫,来自疫情流行国家/地区的人员必须出示有效的黄热病预防接种证明书。对无相关证书的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样本检测,发放健康提示和就诊方便卡,(可从国家质检总局卫生检疫监管司业务专栏下载)要求其遵循相关内容,在离开疫情流行国家/地区6日内,开展自我健康监测,若出现可疑症状,则及时就诊,并主动向接诊医务人员报告旅行史。做好从疫情流行国家/地区的入境航空器等交通工具和集装箱、货物等的蚊媒控制措施。
  检验检疫部门发现疑似病例后,应及时通报卫生计生部门,共同做好疫情调查和处置。
  (三)做好病例的报告和管理。
  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疑似黄热病病例后要及时报告,使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尽早掌握疫情并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在媒介伊蚊分布区和活动季节,医疗机构应做好病例的防蚊隔离,同时做好院内的防蚊灭蚊等蚊媒控制措施。医护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避免接触病例的血液和体液。医疗机构对病例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应做好消毒处理。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及时对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搜索病例、评估疫情扩散风险。
  卫生计生部门发现疑似病例后,也应及时通报检验检疫部门,以便其尽早掌握疫情并有效采取口岸防控措施。
  (四)开展蚊媒应急监测和控制。
  在媒介伊蚊分布区和活动季节,当有黄热病病例出现时,应立即开展应急蚊媒监测,并采取控制措施。具体措施可参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印发的《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指南》和《登革热媒介伊蚊控制指南》。
  (五)提高黄热病发现和应对能力。
  建议有条件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口岸城市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口岸检验检疫机构建立实验室检测技术和方法,做好技术和试剂储备。
  各地卫生计生部门应组织印发相关技术方案,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黄热病的发现、识别能力,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处置能力。

  附件:1.黄热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方案
     2.黄热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附件1

黄热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方案

  黄热病毒(Yellow Fever Virus)属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呈球形,直径约为40-60nm,有包膜。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度约为11Kb。黄热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根据病毒基因组序列特征可分为多个基因型。
  黄热病的检测方法包括病毒核酸检测、抗体检测(IgM、IgG和中和抗体等)和病毒分离等。黄热病毒可与黄病毒属其他病毒如登革病毒、寨卡病毒、西尼罗病毒等产生血清学交叉反应,血清学检测易产生假阳性。
  一、检测对象
  (一)疑似、临床诊断和确诊病例。
  (二)伊蚊成蚊和幼虫。
  二、样本采集、保存和运输
  (一)病例标本采集。
  对怀疑感染黄热病毒的患者,要尽早采集血液、尿液和唾液标本。
  血液标本采集办法:用无菌真空干燥管,采集患者非抗凝血5 ml,及时分离血清,分装2管,保存于带螺旋盖、内有垫圈的冻存管内,标记清楚后低温保存,其中1管用于本地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检测,1管用于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复核。对病例应尽可能采集双份血液标本,两份标本之间相隔14天为宜,住院病例可于入院当天和出院前1天各采集一份。
  尿液标本的采集方法:采集尿液标本10ml,分装2管,各5ml,保存至无菌15ml离心管。
  唾液标本的采集方法:将唾液吐入50ml塑料尖底离心管中,分装2管,每份1 ml,保存于带螺旋盖、内有垫圈的冻存管内后保存。
  (二)蚊媒标本采集。
  疫点内采集的伊蚊成蚊及幼虫,分类鉴定后,填写媒介标本采集信息表,按照采集地点分装,每管10-20只。
  (三)标本保存、运送。
  如标本能够在24小时内开展实验室检测,应将标本置于2~8℃保存;不能及时检测的标本应尽快置于-70℃以下保存。
  标本运送时采用低温冷藏运输,避免冻融,样本运输应遵守国家关于一类病原体的相关生物安全规定。
  三、检测方法
  黄热病的检测方法包括病毒核酸检测、抗体检测(IgM、IgG和中和抗体等)和病毒分离等。黄热病毒与黄病毒属其他病毒具有较强的血清学交叉反应,易产生假阳性。
  开展蚊媒黄热病毒检测时,主要对捕获的伊蚊成蚊或幼虫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
  (一)临床标本检测。
  1.病原学检测
  病原学检测主要适用于急性期血液标本,一般认为发病5天内检测阳性率高。
  (1)核酸检测:荧光定量RT-PCR是目前早期诊断黄热病的主要检测手段。可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发放的荧光定量PCR试剂或其他商品化试剂盒进行检测。
  (2)病毒分离:发病后4天内病毒分离成功率高,但有发病14天后在死亡病例肝组织中成功分离病毒的报告。将标本接种于Vero等细胞进行分离培养,用免疫荧光法或检测核酸的方法鉴定病毒。
  2.血清学检测
  黄热病毒抗体与登革病毒、寨卡病毒和西尼罗病毒等黄病毒有较强的血清学交叉反应,易产生假阳性。同时,结果判定时还应考虑是否曾接种黄热病疫苗。
  (1)血清特异性IgM抗体:发病1周内可检出病毒特异性IgM抗体,第2周抗体水平达到峰值,1-2月后下降,IgM抗体可在患者体内持续数年。黄热病毒IgM抗体与登革病毒、西尼罗病毒等黄病毒有较强的血清学交叉反应,易产生假阳性。常用IgM抗体捕获法ELISA进行检测。IgM抗体阳性,如近期未接种黄热病疫苗,提示患者可能新近感染黄热病毒。
  (2)血清特异性IgG抗体:发病1周后可检出病毒特异性IgG抗体,持续时间可达数年甚至终生。可采用ELISA、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患者恢复期血清IgG抗体阳转或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及以上升高,且排除登革、乙脑等其他常见黄病毒感染,可以确诊。
  (3)中和抗体:中和性抗体多出现于发病一周以后。采用空斑减少中和实验测定中和抗体的特异性较好。患者恢复期血清中和抗体阳转或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及以上升高,排除其他黄病毒感染后可以确诊。
  3.其他标本检测
  尿液和唾液标本可用血清病毒RNA提取试剂盒及核酸特异性检测试剂进行检测,结果判定同血清标本,也可开展特异性抗体的检测。患者肝脏等组织标本可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病毒抗原,或研磨后进行病毒特异性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
  (二)媒介标本检测。
  1.标本处理
  将分类后的伊蚊成蚊或幼虫,按照采集地点,每10~20只为一份进行研磨处理。
  2.病毒核酸检测
  用RT-PCR的方法进行黄热病毒核酸检测。
  3.病毒分离
  病毒核酸阳性的标本进行病毒分离。
  四、生物安全
  黄热病毒在我国归属于一类病原体。病毒分离、培养等涉及活病毒的操作必须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BSL-3)进行;未经培养的感染材料的操作在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BSL-2)进行,如有负压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BSL-2),建议在负压实验室操作;灭活材料和无感染性材料可以在生物安全一级实验室(BSL-1)操作。活病毒的动物实验必须在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进行(ABSL-3)。所有操作应严格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要求进行,从事黄热病毒相关材料实验室操作的人员应根据暴露风险评估结果,必要时接种黄热病疫苗。
  病毒培养物的运输应满足国际民航组织文件《危险品航空安全运输技术细则》(Doc9284号)A类感染性物质的包装要求,对应的联合国编号为UN2814;未经培养的感染性材料运输时应满足B类感染性物质的包装要求,对应的联合国编号为UN3373。开展相关运输活动须按照《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卫生部令第45号)进行审批后,方可实施运输。


  附件2

黄热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一、基本情况
  (一)患者姓名:_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患者年龄<14岁,则家长姓名:__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性别: 1. 男   2. 女
  (三)年龄:_____岁
  (四)家庭住址:____省(区/市)____市___县(市/区)___乡(镇/街道)___村(居委会)
  (五)工作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职业:
  1.幼托儿童      2.散居儿童    3.学生    4.教师    5.保育保姆   6.饮食从业人员
  7.商业服务      8.医务人员    9.工人    10.民工   11.农民      12.牧民
  13.渔(船)民   14.干部职员   15.离退人员     16.家务待业      17.其他
  (七)若是输入性病例,请填写以下内容:
  1. 国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从何处入境本地:
  3. 入境口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入境时间:______年_____月______日
  4. 入境原因:(1)旅行  (2)商贸往来  (3)留学  (4)探亲访友 (5)其他________________
  5. 入境后到经地区及停留时间:
  地点1:___________;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_日至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地点2:___________;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_日至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二、发病与临床症状
  (一)发病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
  (二)首发症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相关症状体征:
  1. 发热(38℃以上):(1)有(2)无(3)不详
    如有,则日期:____月_____日至_____月_____日,最高体温_____℃,或(未)检测。
  2. 寒战:(1)有(2)无(3)不详
  3. 全身不适:(1)有(2)无(3)不详
  4. 头痛:(1)有(2)无(3)不详
  5. 肌痛:(1)有(2)无(3)不详
    如有,部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关节痛:(1)有(2)无(3)不详
    主要累及的关节为(可多选):①手腕 ②脚踝 ③脚趾  ④手指 ⑤膝
                  ⑥肘  ⑦肩关节⑧脊柱  ⑨其他
  7.  厌食:(1)有(2)无(3)不详
  8.  恶心:(1)有(2)无(3)不详
  9.  呕吐:(1)有(2)无(3)不详
  10. 烦躁:(1)有(2)无(3)不详
  11. 头晕:(1)有(2)无(3)不详
  12. 面部充血:(1)有(2)无(3)不详
  13. 结膜充血:(1)有(2)无(3)不详
  14. 出血症状:(1)有(2)无(3)不详
  如有,则出血部位为(多选):
  ①结膜出血 ②鼻出血 ③牙龈出血 ④呕血 ⑤便血 ⑥血尿 ⑦其他
  15. 面、颈潮红:(1)有(2)无(3)不详
  三、就诊情况
  
就诊日期
就诊医院名称
有无住院
住院日期
备注





















  四、住所(病家)环境相关因素:
  (一)使用的防蚊设备(可多选):(1)蚊帐(2)蚊香(3)纱门(4)灭蚊剂(5)其他:
  (二)积水容器类型(可多选):(1)花瓶(2)瓦盆(3)铁罐(4)碗碟缸(5)池塘
                 (6)树洞(7)竹桩(8)假山(9)盆景
                 (10)其他___________
  五、发病前后活动情况
  (一)外出史:
  1. 发病前1周内是否有外出(离开本市县及出境旅行)史:(1)是(2)否
   如果否,跳至“(二)发病前后在本地活动情况”
   如是,地点1:___________;日期:____年____月_____日至_____年____月_____日
  地点2:___________;日期:____年____月_____日至_____年____月_____日
  地点3:___________;日期:____年____月_____日至_____年____月_____日
  返回时间(入境时间):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同行团队名称(或旅行社名称):__________________
  同行人员姓名1: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健康状况:____________  
  同行人员姓名2: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健康状况:____________
  同行人员姓名3: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健康状况:____________
  同行人员姓名4: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健康状况:____________
  同行人员姓名5: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健康状况:____________
  2. 外出期间是否有明确的蚊虫叮咬史:(1)是(2)否(3)不详
  如是,则叮咬地点为:地点1:______________;地点2:_______________;
地点3:_______________
  (二)发病前后在本地的主要活动情况:(备注栏填写具体地点)
  
日期
家中
工作单位
公园
运动场所
市场
学校
医院
其他
备注













































































































































  六、共同暴露者健康状况
  (一)有无家庭其他成员/接触者出现过类似症状:(1)有(2)无(3)不详
  (二)家中人口数:___人,出现类似症状者:___人;
  (三)工作单位所在部门人数:___人,出现类似症状者:___人;
  请将出现类似症状的家庭成员或同事的相关情况填入下表:
  
姓名
与患者
关系
年龄
性别
发病日期
就诊情况
采样
日期
备注

















  七、其他需补充内容:




  八、备注
  (一)血常规检查




  (二)病原学诊断检测




  (三)病例诊断分类:本病例属于(输入性病例、本地病例)

  


  调查日期:__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调查者:________________

评分

参与人数 1文点 +1 收起 理由
二道桥的羊肉串 + 1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16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下载学习。谢谢老师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16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下载学习。谢谢老师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