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最近,医疗界关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吐槽可谓一波接一波,尤其是一些年轻医生,对于从医之路、规培制度多有抱怨,甚至怀疑自己当初学医的选择。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面对漫长的培训时间和难以保障的待遇,你还记得学医的初心吗?
“这年头做医生,心中总是五味杂陈。坊间不断传来各种伤医、毁院的负面信息,挫折、忧伤的情绪不时袭上心头。最初憧憬的职业尊严、成就感早已被现实的洪流淹没,甚至被击碎,迷茫、苦闷缠绕心间,应该拿什么来纾解?我是如何迈进医学大门的:是缘于生命奥秘的召唤,还是受到隐秘快乐的诱惑?医学真是一座神圣的殿堂吗?”这是一位年轻医生的坦率发问,实际上也道出了很多年轻医生所面临的困惑。
25岁~35的年轻医生正处于摔打期,就得吃苦、受累、受穷。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个阶段的医生往往抱怨最多。他们往往会觉得日子看不到头,很难熬。其实时间也就那么几年,是一个年轻医生自我提升、成长最快的关键时期。它带给医生的隐秘的快乐,不是收入提高,也不是万家灯火有你一盏,而是从诊治中学到理论,从临床实践中练了身手。所以,要成为好医生,必须学会冷静渡过这一期,学会感恩,这是一个心性修炼的过程。
曾经有这样一段话:当你躺在病床上快要死去的时候,你的父母可能不希望你活下来;你的妻子可能不希望你活下来;你的子女可能不希望你活下来;你的朋友可能不希望你活下来;但是,你的主治大夫绝对是最希望你活下来的。
相信很多人刚开始学医,感情是单纯的:或许是因为被面对疾病的无能为力所刺痛,抑或是仅仅想要在周围人无助难过时能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随着时间的推移,单纯的感情中逐渐夹杂了复杂的、略带破坏性的感情。这基本上是一些医疗纠纷、“医闹”造成的。
对于医学的不确定性,即使大专家可能也无法超越,也会有各种差错发生。这时,诚实的沟通与良好的照顾或许能化解一些矛盾与纠纷。
我们羡慕美国医生的高薪、倍受尊敬,其实住院医师只有每小时2.5美元的收入。很多人为了养家糊口,还必须兼职,挣几份工资。很多人的财务状况一直处在入不敷出的地步。这是事实,并非不可思议。
我们看到了美国医生的高薪与受尊敬,却没看到住院医师每天必须3:30起床。每次早查房时,患者都会感叹:“医生来得好早!”有的医院外科白天的手术量很大,有的主治医师一个人甚至要排6~7台手术,这就需要强有力的住院医师协助完成主要的操作,主治医师则在一旁指导和教学。没有这些经验丰富、吃苦耐劳的住院医师,他们不可能完成如此大的手术量。我们可以这样揣摩美国年轻医生的心思,他们的艰辛付出是因为这样的“盼头”——有朝一日将跻身高薪阶层。或许是“先失后得”模式激发了他们的奋斗热情,但不管怎样,他们首先要认可并接纳职业生涯的激流险滩期。你是否真的像他们一样努力?
这些年过去,国民对医生的要求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对医生的信任值也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低谷。一位老师这样告诉自己的学生——要学会保护自己。医生什么时候变成了先保护自己再保护病人?老师说,没签字的手术做了,别人可能会告你,就算你救活了。主任说,经常有那种自己明知道可以救活的人,就是家属不想救,最后看着病人死了。
然而,总有一些正直的、有感情的人成为医生们理想的指明灯。现实中,仍有很多充满正能量的人在一直激励着自己。他们身上的光芒照亮了前进的道路,虽然迷茫和彷徨,但仍在一直指引。
人言可畏。医生对于舆论无休止的抨击和毫无根据的谩骂感到恐惧。理智和不理智的人都有。毕竟,隔行如隔山,网络上也不乏凑热闹的“喷子”。
很多话攻击性很强,但请一直继续前行下去。你可能不能救死,但希望你能扶伤。
请相信这个世界上的那些错误的事件,并不是只有借助舆论才能够解决。舆论是把双刃剑,可以帮助更快解决问题,却也会伤人自伤。
《心术》里说:一直坚持的人就会是英雄。医生或许只是平凡的人,就算今后能够救死扶伤,也只是个平凡人。请更加坚定地将那身白衣永远地穿下去,告诉那些曾经中伤你们的人们——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是你们一生的信仰。
当初为何选择医学?今天如何做医生?未来有怎样的职业前景?作为终日帮助患者直面病痛、穿越苦难的医者,当我们自己面对挫折、遭受苦痛时,我们还愿意为坚守初心再打拼一程吗?
有时候激励我们的不仅仅是名利等外在的东西。而当意识到苦难和劳累是有意义的,或许就有了坚持的理由。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