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本帖最后由 gemao 于 2016-3-4 11:23 编辑
基本情况: 医院日常监测中,感控人员发现肿瘤科病房中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病例增加。一周内发现2例新病人,还有一个病人在尿标本中发现MDRO,也引起工作人员注意。
病例A 35岁女性,乳腺癌。因“肺炎”入院,需要入住ICU。在ICU内短期使用留置导尿管。住院5天后,患者出现新的发热、背痛,遂送尿标本培养。住院第6天,培养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105 cfu/ml。发热前患者感觉良好,能配合物理治疗,拿着集尿袋在住院部大厅活动。
病例B 45岁,警察,10年前枪伤造成继发性截瘫。此次因“头颈部肿瘤”入院。患者在家使用间歇性膀胱导尿。但在本次入院时在急诊留置导尿管。住院10天后,患者出现低热,白细胞升高,尿培养发现铜绿假单胞菌, >105cfu/ml。
病例C 今天才引起感控人员注意。老年女性,因转移性乳腺癌入院控制疼痛。她原先长期在护理院居住,入院后留置导尿管。住院10天,因消化道出血转入ICU。患者无发热,没有其它感染征象,尿培养大肠埃希菌阳性>105cfu/ml,微生物实验室报告该细菌对氟奎诺酮类、所有头孢菌素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
问题: 1.上述病例可以诊断为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吗?
2.上述病例是医院感染暴发吗? 3.上述病例需要进行处理吗? 大约1/4的成人住院病人在住院的某个时刻留置导尿。留置导尿管增加膀胱感染风险,为微生物从环境进入正常无菌的尿道提供了途径。一旦放置了导尿管,每天发生菌尿发生率3%-8%。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是医院中最常见的医院感染。菌尿使病人发生上尿路感染和血流感染的风险增加。感染的尿路通常也是MDRO出现和繁殖的储存场所 。
不同文献和指南中对CA-UTI定义不同。IDSA的最新指南使用的定义把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分为CAUTI 和CA-ASB(导尿管相关无症状菌尿)。CAUTI的定义是留置导尿管病人或拔出导尿管后48小时内,尿培养至少一种微生物阳性(>=105cfu/ml),病人没有其他原因造成UTI症状或体征。CA-ASB尿培养中至少一种微生物阳性(>=105cfu/ml),但没有UTI症状。 病人A 满足CAUTI诊断标准,需要进行治疗。作为普通住院病人,她并没有明确的导尿指征。留置导尿的指征是:1 不能用药物或外科手段缓解的尿潴留;2 其他方法失败的尿失禁或终末期病人仅仅为了达到舒适的目的;3.病人需要严格的尿量监测(诸如脓毒血症或其他危重病人);4.围手术期要求(选择性手术在手术是插导尿管或术后插)。没有导尿指征的病人,不需要留置导尿,否则增加感染风险。 病人B也适合CAUTI的定义,其有半瘫和神经元性膀胱病史。此类病人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这些病人需要其它方法替代留置导尿,如间歇性导尿或耻骨上导尿。间歇性导尿能降低感染风险,只要有可能使用,应首先考虑。 病人C 有CA-ASB 在长期护理机构中的病人常用。在其因非感染性原因入住ICU,不应该送尿培养。指南推荐对CA ASB病人不要进行筛查,除非怀孕的导尿病人。本病例强调了感控中的突出问题,即长期留置导尿病人成为高度耐药菌存在的储存场所。这些人在长期护理机构中常见,一旦这些人入住综合性医院后,会让其他病人暴露于MDRO。 病例表现 继续 病例A 立即拔出导尿管,没有任何并发症。采用环丙沙星治疗,病人逐步好转。完成14天口服环丙沙星治疗后,出院。 病例B 尽管开始使用环丙沙星治疗后,但患者仍有发热。随后血培养出现耐氟喹诺酮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科会诊后建议如果第二天的血培养仍为阳性就拔出中心静脉导管,同时坚决要求拔出导尿管。因为口服药物不能覆盖耐药菌,所以换药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因医保不包括在家中静脉治疗,所以患者留院完成14天的静脉抗生素治疗。治疗后重新放置中心静脉导管准备化疗,随后出院。拔出导尿管后没有并发症,医生建议采用间歇性导尿。 病人C在尿培养阳性后口服头孢吡肟。尿培养发现该细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随后改为美罗培南,并实施接触隔离。4天后消化道症状缓解转入普通病房,继续完成14天的美罗培南治疗。美罗培南治疗完成后,再次送尿培养,结果发现对美罗培南耐药的大肠埃希菌和105cfu/ml的白色念珠菌。此时医生决定停止使用抗生素。几周后,感控人员发现ICU内高度耐药大肠埃希菌生长,随即开始暴发调查。
问题:
1. 如何进行暴发调查?应从哪些方面着手?
2. 对调查出的问题,采取哪些措施中止暴发?
3. 上述病人的处理正确吗?
一周内同一病房出现2例CAUTI,也可能是巧合而非真正的发病率增加。为进一步明确,感控人员回顾了去年一年和最近3个月的CAUTI:与前9个月相比,近3个月CAUTI发病率增加了3倍。通过与一些护理管理人员和住院医师交谈后,感控人员认识到在留置导尿指征的教育方面存在一些缺陷。最近没有采取行动努力减少留置导尿。在观察一些插导尿管操作后,感控人员发现操作过程没有完全遵守无菌操作;一些在大厅中的病人坐在轮椅上,把集尿袋放在膝盖上。 根据医院感控手册,感染人员决定利用午餐会时间在病区内开展一系列教育,教育护士正确地插管和维护导尿管。这些建议有提醒集尿袋低于膀胱和评价操作时的无菌技术。对住院医师开展培训,要求正确留置导尿指征和不需要时及时拔除。另外,她向主治医师发出备忘录,提醒他们使用和拔除导尿管的指征。同时利用医院的电子病例系统,要求每个护理病区报告导尿管使用情况,随后向每个护理病区反馈,限制不正确的导尿管使用。最后,与临床决策部门召开会议,计划对医生开始持续电子提醒直至拔除不必要的导尿管。
病例A、B诊断CAUTI正确,立即开始正确的治疗。病例A 有上尿路感染的症状。病例B出现菌血症。2例采用完整的14天抗生素治疗。尽管2例没有相关性。最近指南提出CAUTI病人可以使用短疗程抗生素治疗。病例A、B的留置导尿管都正确拔除。病例A没有导尿指征,病例B使用间歇性导尿的话,风险更低。病例B因为要拔除中心静脉导管并重新置管,增加了住院天数,所有这些不必要的操作增加了医疗机构暴露时间和费用。 病例C是留置导尿管病人住院的常见情况。病例C没有CAUTI而是CA-ASB 。无论有无导尿管,CA-ASB一般不会在社区留置导尿管或住院病人中产生不良后果。这些病人没有治疗指征,治疗则会增加更耐药细菌定植的风险。医生处理这种情况的最好方法就是拔除导尿管。 病例C的第二次尿培养出现大量的白色念珠菌,这是留置导尿病人最常见的情况。如果病人没有症状,通常不需要治疗;如果有症状、严重免疫抑制病人或行泌尿道操作的病人,考虑治疗。仅在有临床指征时才送检尿培养是避免念珠菌尿的不正确治疗的另一个原因。 感控人员采取的这些措施,包括对护理提供者进行教育以及拔除导尿管,与目前指南一致。预防CAUTI的最好方法是避免插导尿管,一旦没有指征时应立即拔除导尿管。不幸的是,医疗护理人员经常忽视留置导尿管的病人。计算机提醒可以有效地减少留置导尿管天数。
总结:
- 不恰当的留置导尿管会增加感染风险。
- 不恰当的治疗会增加耐药菌的产生。
- 留置导尿管的病人,产生的耐药菌会通过不恰当的护理引起播散。
- 正确的抗生素治疗要足疗程,不要症状一改善就停药。
- 定植不需要治疗。
- 医院感染暴发是指流行病学上病例增加,反映措施依从性不够。如果死扣“同种同源致病原 3例以上”的定义,就丧失了早期干预的时机。医院尿路感染暴发和大肠埃希菌尿路感染暴发不是同一个概念。感控人员一定要清楚自己要做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