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医院感染管理信息简报 2016年 第一期
春节是中国传统佳节,已历时4000多年。古代春节,特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或泛指整个春季。定正月初一为“春节”,至今才百余年。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在南京宣告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随即宣布中国废除旧历采用阳历(即公历),用民国纪年。如此,既有改朝换代重新确立“黄历”的传统意思,又蕴含着向封建王朝彻底决裂的寓意。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又因一年二十四节气的“立春”恰在农历年的前后,故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则称为“春节”。如此,再次巩固了春节的地位。百余年来,中国人把春节当做真正的“年”来过。人们接受“春节”称谓,是因为它既区别了公历新年元旦,又因其在“立春”前后,表示春天的到来或开始,与岁首之意相吻合。院感办全体工作人员祝大家新春快乐、工作顺利、身体健康、猴年大吉! 一、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起了“拯救生命:清洁你的手”全球年度宣传运动,着重强调手部清洁在卫生保健中的重要作用,并倡议每年的5月5日为手卫生日。WHO在2015年手卫生日呼吁更多的人参与到手卫生的宣传活动中来,承诺“我提供清洁医疗”、“我应得清洁医疗”、“我提倡清洁医疗”,并注册加入“拯救生命:清洁你的手”联盟。长期以来,我国一直积极响应并参与此活动,致力于改善医务人员在提供卫生保健服务时的手部卫生状况。为进一步推进手卫生在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内规范、有效地实施,提升卫生保健服务参与者手卫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依从率、正确率,全面推动我国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整体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努力实践以“清洁的手呵护健康”的庄严承诺。注射是医院感染传播的重要途径。安全注射是阻断医院感染传播,保障患者安全和医务人员职业安全的基本路径和有效措施,通过实施安全的注射来保障注射安全目标的实现已经成为全球医疗服务领域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共识。就加强医院感染与医疗保健相关感染防范的角度而言,阻断感染经注射途径传播是保障注射安全的首要目标和核心任务。它不仅包括阻断接受注射患者可能获得的感染,也包括阻断注射操作者或参与者因职业暴露而可能获得的感染,还包括阻断因接触处理不当的注射用具而可能获得的感染。《清洁的手,呵护健康(2015-2018年)》、《阻断院感注射传播,让注射更安全(2015-2018年)》专项工作指导方案正式启动。 Caring for ourselves to care for our patients!(为了关爱患者,请先关爱自己!) 二、如何有效预防流感 冬季向来是流感最猖獗的季节,寒冷的空气不仅刺激人的鼻粘膜,减弱人体抵抗外界病毒的能力;同时干燥的空气极易形成适合流感病毒藏身的气溶胶;冬季,人们多处于封闭的室内,空气不流通,是流感病毒更好的传染环境。 由于流感病毒极易变异,因此流感重在预防。大家不妨从生活起居、饮食、药物等三个方面做好流感预防工作。 首先,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平时应加强体育锻炼,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不吸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尽量少去空气不流通场所;注意个人卫生,打喷嚏或咳嗽时掩住口鼻。 其次,注意调节饮食。冬季气候干燥,应注意补充水分,多喝水,多吃些水果、蔬菜。 第三,中医预防。金银花、板蓝根、黄芩、连翘等中药材的抗病毒和防流感功效近年来对药理学及临床实践证实。 切记:流感病毒引起,不必常规使用抗菌药物。 三、卫计委密切关注美洲等地区寨卡病毒病疫情 积极开展防范疫情输入和应对准备工作 2014年以来,美洲多个国家相继发生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欧洲、亚洲、大洋洲也有输入病例报告。截至目前,中国大陆尚未发现病例。寨卡病毒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人感染后症状多为轻微发热、红疹,极少出现重症或死亡。近期有研究结果提示,孕妇感染后可能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或死亡。该病主要预防措施为防范蚊虫叮咬。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专家研判认为,我国存在病例输入风险;目前我国正处于冬春季,蚊媒密度较低,即使出现输入病例,疫情传播扩散的可能性也低。但正值春节假期,旅游高峰,切记防范蚊虫叮咬。
卫生计生部门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要求:一是保持与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沟通,密切关注其他国家或地区疫情情况。二是积极开展风险评估工作,组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及时研判疫情输入风险。三是加强部门协作,向有关部门通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风险评估结果,加强部门间信息沟通。四是参考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疫情防控和病例诊治进展,组织专家制定疫情防控、疾病诊疗等方案。五是研制检测试剂,加强重点地区病例监测和防控。目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成功研制该病毒的核酸检测试剂,掌握寨卡病毒的检测方法。六是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和健康教育工作。正在组织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进行该病的识别和对症治疗知识培训(2月3日下午已完成该病诊疗方案的全国视频培训)。
寨卡病毒病知识
“寨卡”病毒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恒河猴中被发现。直至2013年前,仅在非洲、东南亚、太平洋岛国有散发病例报告。 寨卡病毒病主要通过蚊子(伊蚊)叮咬传播,血液和性传播罕见。多数病人仅出现轻微发热、红疹(多数为斑丘疹),另有一些病人会出现头痛、关节痛以及非化脓性结膜炎等症状,大多持续2至7天后自愈,极少出现死亡。近期有研究结果提示,病毒感染可导致少数人出现神经和自身免疫系统症状,孕妇感染后可能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并可导致小儿夭折,其因果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确证。
目前该病主要通过对症治疗,尚无针对性的药物和疫苗,但可通过防止蚊虫叮咬有效预防。 关于该病毒的消毒,一般的消毒均可灭活,例如:含氯消毒剂、60度30分钟、70%乙醇、1%次氯酸钠、过氧乙酸、紫外线灯。 四、2016年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 略 培训明细如下
根据危险因素或/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临时下达培训任务,进行相应的培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