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23|回复: 23

官微已推送20160120你确定了解吗?标准预防和额外预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4 06: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安徽
                                                                                 你确定了解吗?标准预防和额外预防
作者:  张静(SIFIC玫瑰园)

2015年度SIFIC最后一次辩论赛已经圆满结束。比赛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关于标准预防和额外预防的理解,双方产生了一些分歧:

有人认为:标准预防只是针对血液体液而言,接触隔离包括了所有的诊疗环节中的接触行为。

也有人认为:标准预防包括了隔离,一个是大的范畴,一个是具体的执行过程。

还有人认为:隔离是指采取各种方法、技术,防止病原体从患者及携带者传播给他人的措施。而各种方法、技术都包含在标准预防、无菌操作和清洁消毒等制度中,所以只要各种日常工作到位,就不必再谈隔离。

..........

标准预防、额外预防,到底在说的什么?为什么都提到了隔离?

让我先带着大家来看一看一个隔离的故事:

公元前1324年至1258年,一种奇怪的疾病开始在埃及南部和苏丹等地的黑人中蔓延,病人先是手脚残破,接下来鼻塌目陷、面目狰狞,最终痛苦地死去,这就是让人闻之色变的“麻风”。

13世纪时,麻风病的猖獗达到最高峰。在欧洲,当时尽可能地采取了隔离措施,不让麻风病患者外出。非外出不可时,也让他们身着特殊服装,胸前交叉着两只白手,头上带一顶系有白飘带的大帽子。有的还在胸前挂一块牌子,或者同时在手臂上挂一串铃,当有旁人走过时,要摇摆作响,以明示他人自己是麻风患者。购买东西时也不能直接用手取物,而必须用长杆来钩取。

而在我国,据史料记载,公元6世纪中期就出现了专门收治麻风病人的机构——疠人坊。

从这些记载中,让我们很容易明白了隔离的意义:

隔离是采取使感染源与易感者之间的传播途径不能实现的措施。目的是防止微生物在病人、工作人员及媒介物中播散,防止和限制传染因子直接或间接地传播给易感者。


隔离技术的发展史

1877年,美国出版了第一本关于传染病人的隔离策略和技术,建议传染病患者应该被安置在独立的、专门的空间内。

1910年引入“屏障护理”概念,即在传染病病房内,医务人员使用隔离衣,接触病人后消毒剂洗手,对被病人污染的物品消毒。

1970年,最初的理念:分类隔离系统

1970年,美国CDC出版了《医院内隔离技术》,提出了分类隔离系统,并在1975年发表了第2版,1978年再次进行了修订。提出严格隔离、呼吸道传染病隔离、肠道传染病隔离及媒介(或血液)传染病隔离等,建立了HIV、多重耐药菌、嗜肺军团菌等新发感染的隔离预防措施。

1983年,重大的修订:A、B隔离系统

1983年,美国CDC对推荐性的隔离技术进行了重大修订,编制成《医院内隔离预防指南》。依据传播途径建议了A、B两个系统。

A系统又称疾病类别隔离系统,包括7个类别:严密隔离、肠道隔离、呼吸道隔离、接触隔离、结核菌(病)隔离、血液与体液隔离、伤口分泌物与引流物隔离。推荐使用7种颜色表示不同性质的隔离。

B系统是以疾病特点而定的隔离预防系统,主要采用的隔离措施是根据每种疾病的需要单独考虑,列举了150多种美国医院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对每种疾病是否采取单间病房、戴口罩、穿工作服或戴手套,用“是”、“否”或有条件的“是”列在各栏目中,并列出感染材料和要求隔离的期限。仅用一指示卡,以“√”形式标出所需预防隔离措施。

1985年:“普遍预防”概念的出现

由于HIV的流行,1985年CDC提出了普遍预防的概念。认为所有的血液和体液均有感染性,在确定感染者或疑似感染者之前就已开始隔离预防。然而普遍预防也存在一些缺陷,除经济花费大外,普遍预防只包括一部分身体物质,而不针对其他有感染性物质的传播(如非血源性的)。

1987年:“体内物质隔离系统”对普遍预防进行了补充

1987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圣地亚哥大学医学中心流行病学研究组合华盛顿西雅图的Harborview医学中心流行病学部合作,提出了一种新的隔离方法,称为“体内物质隔离”。这是一个新的与分类隔离预防(A系统)和按病隔离预防(B系统)并行的系统,将传统的“依据诊断确立”隔离法转变为“依据传染性物质判定”隔离法,将重点放在病人的体内物质、非完整性的皮肤及黏膜组织对护理者的影响。推荐用于所有的来自于病人身体内物质(血液、粪、尿、痰、唾液和其他体液)的隔离。这种隔离简单,但对所有病人给予同样水准的关注是困难的,且花费依然较大。

1996年新理念:标准预防和基于传播途径的预防

由于隔离方法多种多样,容易出现混淆,1996年美国医院感染控制实践顾问委员会(HICPAC)对隔离系统进行了修订。将普遍预防和体内物质隔离的许多特点进行综合形成了标准预防,确认了双向防护原则,认为全部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接触这些物质必须采取标准预防措施;确定感染的传播途径有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以及基于传播途径的隔离预防。

2007年,美国CDC与美国医院感染控制实践顾问委员会(HICPAC)在1996年版《医院隔离预防指南》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和补充,共同编写了《隔离预防指南2007--防止感染因子在医疗机构内传播》。HICPAC隔离预防指南包含2个部分:第1部分是预防措施面向所有病人,不关心其诊断是否有传染性,均实施“标准预防”;第2部分是针对有传染性或疑似有传染性的病人或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的病原体,按其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

读完了国外隔离预防的发展史,有木有明白了许多?再来国内看看!

1999年,我国引入标准预防的理念。

2000年,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明确了标准预防的定义,并规定:医院应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情况,对感染患者采取相应隔离措施。

2009年,卫生部颁布了《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对隔离、标准预防和额外预防做了明确的释义。

隔离、标准预防、额外预防的释义

隔离是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病原体从患者及携带者传播给他人的措施。隔离原则是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医院应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其他途径传播),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

标准预防是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标准预防的原则是基于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粘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

额外预防是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病原体的传播途径(空气传播、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采取的额外预防措施(空气隔离、飞沫隔离、接触隔离)。

看到这里,我似乎有些明白了,标准预防是针对人(医务人员和患者)采取的预防感染的保护性措施;额外预防强调的是通过中断传播途径预防感染所采取的措施。您理解了吗?

发表于 2016-1-24 08: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IP:安徽合肥
终于清楚了,什么是标准预防,什么是额外预防,标准预防针对的是传染源和易感人群,额外预防针对的是传播途径,对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4 09:01:02 | 显示全部楼层 IP:河北秦皇岛
谢谢老师分享,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4 09:02:13 | 显示全部楼层 IP:江苏苏州
谢谢老师的资料分享,学习了解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4 11:04:58 | 显示全部楼层 IP:安徽池州
标准预防是针对人(医务人员和患者)采取的保护性措施;额外预防是通过中断传播途径所采取的措施。
谢谢老师指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4 11:59:26 | 显示全部楼层 IP:福建漳州
谢谢老师的资料分享,再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4 14:31:25 | 显示全部楼层 IP:新疆喀什
通过老师的释义,理解的额外预防是隔离+标准预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4 20: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西运城
谢谢老师解释,有点懂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4 22:04:31 | 显示全部楼层 IP:河北
老师在这里做了很详细的解答,现在有点理解了,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4 08: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中山
标准预防是针对人(医务人员和患者)采取的预防感染的保护性措施;额外预防强调的是通过中断传播途径预防感染所采取的措施。谢谢指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22 16: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IP:重庆忠县
学习明白标准预防和额外预防,就是预防+隔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24 13:56:5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安徽安庆
学习了,只是还有点疑问啊,隔离技术规范上好像没有提到“额外预防”这个概概念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24 14: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安徽
狼头 发表于 2016-3-24 13:56
学习了,只是还有点疑问啊,隔离技术规范上好像没有提到“额外预防”这个概概念啊

呵呵,额外预防其实应该是基于传播途径的预防。查询2007年版的《安徽省<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就称为额外预防;而在徐秀华老师主编的2005年的《临床医院感染学》一书里称为基于传播途径的预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24 09: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IP:安徽芜湖
好内容,学习了,感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18 18:52:29 | 显示全部楼层 IP:新疆
清楚了,什么是标准预防,什么是额外预防,标准预防针对的是传染源和易感人群,额外预防针对的是传播途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30 05:54:18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惠州
标准预防是针对人(医务人员和患者)采取的保护性措施;额外预防是通过中断传播途径所采取的措施,
谢谢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4-10 15:37:3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北京
额外预防听说过,不是很理解,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11 06: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IP:安徽
jingbaoyuan 发表于 2017-4-10 15:37
额外预防听说过,不是很理解,谢谢分享

其实就是根据传播途径采取的相应预防控制措施,是相对于标准预防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4-14 20:40:18 | 显示全部楼层 IP:江西
额外预防首次听说这个概念啊, 真是汗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帖子。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