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74|回复: 2

[其他] 有感于医生为什么该拒绝免费咨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2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作为一名医生,一直接受患者的免费咨询,虽然会占用自己的私人时间,但觉得能帮到别人,也是心甘情愿去做的,从没想过求回报。但是,看了下面的文章,心里确实泛起一丝疑问,确实是这样吗?

医生为什么该拒绝免费咨询
2016-01-20 万博 丁香头条
编者按:英国画家路克·菲尔德斯堪称医学人文的经典画作《医生》,其创作灵感来源他一段悲惨的人生经历。



当时,路克的儿子身患重病,他请名医穆瑞来诊疗。交往中,穆瑞的医技与道德境界让路克感悟良多。尽管儿子最终因病情恶化不治身亡,路克却从中理解到医学的使命不仅是对病况的施救,还有对病人痛苦的细微体察与关怀,是一门「柔性的科学」。

从当时的医疗背景、环境、技术等等来看,无法与现代医学相比,但医者的态度、敬业与患方对医者的依赖与信任也是现代医学状况所不可比拟的。

在医学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渐渐失去了对医生的敬畏和尊重,人人都觉得免费的就是最好的,殊不知免费的可能是最不应得的,一直很想写一篇这样的文章,没想到看到一篇观点相似的,先转给你们看看。

作者认为:医生不应该无条件地为患者提供免费服务,这虽然刻画了医生的「天使形象」,但也滋生了许多无效需求。免费咨询产生的效用十分有限,而医生投入的「机会成本」(时间和精力),本可以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这其中也包括去帮助更有需要的患者解决更严重紧迫的问题。

所以这个免费的交易行为导致了社会资源的流失,对患者和医护人员都是巨大的损失,它从一开始便是低效的。医疗领域的政策也如此,不能给予医护充分价值肯定的任何改革,也更不可能改善当前的严重短缺和矛盾。(编者:《南方周末》记者袁端端)

几年来,我每日每夜接受患友和来访者的免费咨询,以为自己在帮助患者,而实际上,这个看似「利他」的行为,却深深伤害了社会。我们撇开网络咨询的种种局限性不谈,作为半个经济学专业出身的我,先来看看这个「利他」的行为是否为社会制造了本应有价值?

在我接受免费咨询的几年里,工作量一路飙升。除掉电话和会面,除掉每日碰面被亲朋好友追问,除掉诸如打车时司机师傅的搭讪后一路问,直到 2016 年 1 月,我平均每天还要接到 23 条文字咨询。也就是说,如果每条咨询花费我 10 分钟的话,每天我要花费超过三小时回答这些问题,正在进行的工作,娱乐,休息,学习也不得不被打断。

一周前,我做了个小游戏:我将咨询起价定在了 30 元(心理咨询 80 元)。一周以来,咨询数锐减为每天 3 个。那么问题来了,原本每天该有 23 个问题,其他的 20 个问题去哪了?

让我们阐述一个简单的经济学原理:来访者愿意为某次咨询支付的价格,叫做「支付意愿」。也就是说,以往我每日接到的 23 个问题里,只有 3 个问题的支付意愿在 30 元以上。

惊人的真相是,还有 20 个问题,更确切地说,是我对这 20 个问题的回答,在来访者看来,并不值 30 元人民币。这是什么概念呢?在这每天的 20 个人看来:「这问题没啥要紧的,我宁可拿这 30 块钱买一个麦辣鸡腿堡套餐,宁可去街边理发店洗剪吹,宁可去买几张彩票……总之,问这货的问题跟这些比起来都没那么重要」。于是我骤然发现,我花费了巨大的时间精力解决的问题,不过是别人的「随口问一句」而已。

经济学的分析常常是越来越理性,也越来越犀利,越来越刻薄的。但对于真相的好奇让我不得不收起自己的玻璃心,继续往下思考:为什么来访者会追着我问这些「随口问一句」的问题呢?答案很简单:「因为你免费啊」,「因为咱俩关系好啊」。

于是,有不少人愿意打断我的生活,消耗我的时间精力,去解决他们的,或他们家三姑六婆的「没那么重要的问题」?而更残酷的一个现实是:尽管这些问题和答案甚至不值 30 元,他们也愿意因此消费我们之间的感情。在他们心中,我的劳动,我们的感情,还不值这「不到 30 元的小问题」。

我心寒地发现:我每天的能量都在试图解决这些认为我的劳动不重要、认为我们的感情不重要的人提出的,在他们看来也不太重要的问题。而且这样的人,这样的问题一天比一天多。

是的,就像医疗改革后花费全由政府买单的英国,就诊人数突然翻了好几倍,药品生产供不应求。难道是人们更容易生病了?并不是。经济学原理中最核心的一条叫做「人们面临激励作出反应」,如果你非要理解成「人们爱贪小便宜」那也随你。

免费极大促进了需求的增长,也刺激了许多无效的需求:许多人「突然」想要进医院找医生了,而某些需要近期手术的患者却被排到了一年以后;许多药品在一些家庭的抽屉里存放至过期,与此同时还有许多人拿不到救命药。这些「免费惹的祸」都是笔者在英国的所见所闻,也被许多经济学家论证批判过: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真正需要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帮助。

说回我的小游戏:30 元的定价是怎么来的呢?

这是我对每次给予咨询所投入的成本的衡量,也意味着:在我心里,这被压榨走的 10 分钟,每天 3 个多小时「本能为社会创造出的其他价值」,在经济学上叫做「机会成本」。或许我本能去安抚一个因失去孩子而悲痛万分的母亲,让她可以不再恐慌地睡上一觉;或许我本能去翻译一篇论文摘要,帮助一个博士顺利毕业;或许我本能去敬老院做三小时义诊;本能学习更多先进理念运用到工作中造福患者;本能跟家人散步聊天,让我和他们都感觉到温暖幸福。

是的,每天的三小时,我本能为这个世界贡献太多,而我却把他们花费在解决这些无关痛痒的问题上。更可恶的是,其实是我的「免费」制造出了这些问题,激励了无效的需求。我害大家多了这么多「本没有的问题」,而我被拉进坑里,忘记了坑外还有更多我更应去做的事。我才发现,几年来我每天耗竭了自己,也消耗了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可能。

当然,我说的是那每天消失的 20 个人。我想愿意看到文章此处的你,一定不会是那「20 个」提问者。那么下次提问时,亲,可不可以就问那些配得上 30 元(80 元)咨询费的问题呢?

所以我做出了一个决定:一切免费咨询到此为止。

网络咨询有许多的局限性,极易造成延误和漏诊。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法律政策风险,目前国内的所有卫生法律都限定:医患行为不得在非医院场所开展。换句话说,只要是不在医院里,医生稍有不慎越轨,被吊销执照甚至踩进法院是分分钟的事。

所以我鼓励所有来访者到医院就诊,到咨询室面谈。如果你实在惧怕医院,也欢迎你在线咨询,但在咨询前,请你仔细阅读责权声明好吗?也请你自觉支付好吗?当然,如果你经济困难,请你大胆告知,我为你免单,相信不少医生会为你免单。

我当过病人,也当过病人家属,十分清楚每次就诊过程都无比曲折。曾有一次带家人看病,在自己呆过的医院里,一共排了 11 次队,每次平均 17 分钟,排错队 4 次,开错单,退单,重开单,余额不足,问询无果,被指错路,电脑故障各 1 次,被预约和收费处吼 2 人次,被插队 9 人次,被排在后面的患友催 3 人次,目睹患友与工作人员吵架 2 人次(有一次还摔东西差点打起来),在此过程中还不断被急匆匆的路人撞,耳旁满是嘈杂的噪音或哭吼。当时我烦躁至极,见人就想骂,见门就想踢。

所以我尤为理解每一个病患和家属的急切、焦虑,每一份渴望被安抚的恐惧和哀伤。但是残忍的我还是要残忍地说一句:请不要让我做任何形式的导诊、插队、加号、也不要让我安排医生、住院或手术。

原因很简单:医院充满过剩的需求和过少的资源,充满医护人员的超负荷运转。每一个人医生,特别是年轻医生都在永不停歇地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没有节假日和周末,连着值班几夜没睡,耗竭着生命在工作,拿着微薄的薪水,承受着非议和质疑,甚至是人身安全。在这样的氛围下,我们多年沉淀出了特殊的同事友谊,师生情谊。我们理解各自的不易,不愿为相互增加负担。这份来之不易的感情需要悉心呵护,经不起你们几次折腾或爽约。希望你们理解我。

我妈打趣说:「你为了 30 块钱写那么多东西,是没钱花了吗?快删了别丢人啦!」  我说不对,我为的是所有医护人员的劳动都获得尊重;为的是不论何种职业的知识技能都得到价值肯定;为的是每一个善意的行为,都真正为社会创造出它本应有的价值。我为过去几年来每天消失的三小时,向我的家人朋友致歉,因为那本应是陪伴他们的三小时。也向世界致歉,因为那本应是为世界创造更多的三小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2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老师分享的文章,很有感触,事实上,我们的医生在收治了一个患者之后,只要是给患者留了通讯方式,就基本上是为患者提供了终身的免费咨询服务,可是医生们并没有觉得麻烦,也常常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可患者们真的理解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5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深有同感啊 我作为一名儿科医生 平时接到的免费咨询电话是最多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