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细菌的防治
重点是加强饮食,饮水卫生和粪便管理,切断传播途径。病人和带菌者按肠道传染病隔离,直至停药后一周,每周作粪培养,连续两次阴性为止。沿用已久的死菌疫苗保护作用不理想,口服减毒菌苗还在试用中。
1.一般治疗 患者应严格隔离,严格卧床休息,排泄物应彻底消毒。注意观察体温、脉搏、血压、腹部情况及大便性状的变化。注意保持口腔及皮肤清洁,还要注意变换体位,预防褥疮和肺部感染。应给予易消化、少纤维的营养丰富饮食。发热
期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多进水份,必要时静脉输液以维持足够的热量与水电解质平衡。恢复期患者食欲好转明显,可开始进食稀饭或软饭,然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饮食恢复必须循序渐进,切忌过急。饮食不当,有可能诱发肠出血、穿孔。高热时酌用冰敷、酒精拭浴等物理降温方法。烦躁不安者可用安定等镇静剂。便秘时以生理盐水低压灌肠,或开塞露人肛,禁用泻药。腹胀时给予少糖低脂肪饮食。毒血症状严重的患者,在足量、有效的抗菌治疗同时,可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减轻毒血症状,如地塞米松静脉滴注,2~4mg, 每日一次,疗程 1-3d,腹胀明显者慎用。
2. 病原治疗 喹诺酮类对伤寒沙门窗(包括耐氯霉素株)均有强大的抗菌作用,敏感率高,应列为首选药物。氧氟沙星(ofloxacin)的用法为每次剂量200mg,每日3次口服;左旋氧氟沙星每次0.2g,每日2次口服;或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每次0.25g,每日3~4 次。亦可使用诺氟沙星(norfloxacin),每次口服400mg,每日3~4 次。体温正常后应继续服用10~14d。孕妇不宜应用。氯霉素对氯霉素敏感的非多重耐药伤寒沙门菌株仍为有效药物。用法为每天1.5~2克,分3~4次口服,退热后减半,再用10~14d,总疗程约为2~3周。氯霉素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血象的变化,尤其是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第三代头孢菌素在体外有强大的抗伤寒沙门菌作用,临床应用也有良好的效果,孕妇亦可选用。头孢哌酮或头孢
他啶每日剂量2~4g,分2次静脉注射,疗程10~14d。ⅲ. 并发症治疗 肠出血者应严格卧床休息,暂禁饮食或只给少量流质。严密观察血压、脉搏、神态变化及便血情况。适当输液并注意水电解质平衡。使用一般止血剂,视出血量之多少,适量输入新鲜全血。肠穿孔应早期诊断,及早处理。禁食,经鼻胃管减压,静脉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与热量供应。加强抗菌药物治疗,控制腹膜炎。视具体情况及时手术治疗。
五、细菌的生物安全防护
根据《病原微生物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人间传播的微生物名录(待颁布)伤寒沙门菌以及副伤寒甲乙丙沙门菌都属于三类BSL-2。主要应防止病原菌通过皮肤、黏膜和消化道的感染,若具有良好的微生物学技术和普遍的预防措施,可在开放的实验台上安全地操作含有病原体的临床标本。
1.菌株的管理 对检测出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的标本,还必须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国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办法》及《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与要求对分离到的伤寒、副伤寒菌株进行保存、运送与管理。每分离出一株细菌,即建立菌株保存档案,详细记录菌株的来源,分离的时间和地点及取材病人的基本信息和流行病学基本特征;同时准备2支半固体培养基,每管倾注3.5ml半固体培养液,用接种针挑取菌落接种至半固体,37℃培养18小时。管内加入石蜡使隔绝空气,室温或4℃避光保存。一管保存在当地实验室,另一管附菌株档案送到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心经过复核鉴定后按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要求上送菌株,每次移交均填写交接记录。另外实验室应定期进行室内质控。
2.其他防护要求:
在实验室管理方面,对于有高风险的人员如免疫缺陷者,要严格限制进入;对于无特异性免疫力者应预防接种。对于针头和锐器要有警示,要用专门存放锐器的容器盛装。
(1) 实验室应有进、出实验的规定程序,应张贴生物危害的警示标识,要制定生物
安全手册和处理病原暴露事故的制度。
(2) 在个人防护上,要求穿隔离衣,出实验室时应将隔离衣脱下;在可能接触病原
时要戴一次性使用的手套;
(3) 在BSC外面进行操作时,要进行面部保护,如套口罩、眼罩、面罩等。
(4) 在实验室设施和结构上要求有可锁的门,要有泡手消毒缸和洗眼台,还要有高
压消毒器,实验室的位置应远离公共专场所;气流进入实验室后应不再循还到非实验室区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