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脂肪液化不属于感染。切口感染与脂肪液化的鉴别
切口感染 脂肪液化
发生原因 病原微生物通过伤口侵入,引起组织损伤性病变 切口处脂肪较多、采用电刀手术, 术后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 形成较多渗液。
临床表现 切口局部有红肿、压痛以及脓性分泌物。 术后5~7d,切口有较多渗液,敷料上有黄色渗液,切口无红肿及压痛。
分泌物涂片 有大量脓细胞或有细菌 可见大量脂肪滴
分泌物培养 有细菌生长 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切口脂肪液化:(1)多发生在术后5~7d,大部分病人除诉切口有较多渗液外,无其它自觉症状;部分病人于常规检查切口时发现敷料上有黄色渗液,按压切口皮下有较多渗液。(2)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可见飘浮的脂肪滴。(3)切口无红肿及压痛,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4)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脂肪液化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肥胖病人。其可能与脂肪组织本身血运较差,手术切断与切**叉的血管,使其血运更加减少。切口愈合过程中所需的营养成分有部分由皮肤层和前鞘层弥散提供,一旦本身血运提供和弥散而来的养料不足以满足需要,则脂肪细胞因缺乏营养坏死液化,发生无菌性炎症,使切口愈合延迟。肥胖病人切口液化发生率较高的原因与脂肪层过厚,为了暴露良好,难免来回移动拉钩,有时用力牵拉,使组织损伤,而受损伤后营养缺乏更加明显有关。(2)医生的缝合技术不当。在缝合时缝扎过紧影响血液循环使组织坏死,缝扎过松止血不彻底,渗出物过多;缝合留有死腔则可扩大局部炎性反应,缝合组织层次对合不良也会导致愈合时间延缓[(3)营养不良等。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贫血及营养不良等,可明显影响蛋白及胶原的合成,身体末梢循环、组织抵抗力和愈合能力差,也是脂肪液化的原因之一。 (4)各种机械性刺激,如粗暴操作、拉钩压榨、止血不彻底、结扎大块组织、切口长时间暴露使组织脱水等,均加重脂肪组织的血运障碍和氧化分解反应,这可能是脂肪液化的主要机理。 (5)高频电刀的使用。由于电刀所产生的高温造成皮下脂肪组织的浅表性烧伤及部分脂肪细胞因热损伤发生变性,同时脂肪组织内毛细血管由于热凝固作用而栓塞,使本身血运较差的肥厚脂肪组织血液供应进一步发生障碍,术后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影响切口愈合。摘自-中国医学期刊学会。预防切口脂肪液化要从围手术期和手术操作多方面入手。(1)术前治疗原发病。糖尿病、高血压及贫血患者要积极治疗,改善微循环,增加组织的抵抗力。(2)做腹壁切口时尽量一次性切开皮下脂肪全层,避免反复多次切割脂肪层。手术时注意用盐水纱布保护脂肪层。术中拉钩动作轻柔,避免使用暴力和反复移动拉钩,尽量减少对组织的压榨伤。尽量缩短切口暴露时间。(3)缝合腹膜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及纱布擦除游离失活的脂肪组织。(4)缝合时应将皮下组织全层缝合,不留死腔是关键要素。缝合、打结动作轻柔,减少脂肪组织割伤。打结松紧以切口对拢为原则,过松皮下容易积液,过紧影响局部血运。(5)对肥胖病人,若皮下脂肪组织过厚,可术中放置皮下引流条,24~48 h后拔除,同时术后用红光照射切口,保持切口干燥,预防脂肪液化的形成。(6)慎用电刀。尤其对肥胖病人尽量避免使用。如使用时,可将电刀强度调到刚能切割组织为宜,避免以高强度电流切割及反复切割组织,并缩短电刀与脂肪组织接触时间。
中国医学期刊学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