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织物洗涤消毒管理工作制度 1、环境与布局流程 加强洗衣房环境卫生管理。合理规划布局,符合环保要求。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分区明确。尽量满足独立人流和物流通道的要求;接收污染的医用织物与发放洗涤消毒后的医用织物分区管理。工作流程合理,物流由污染区到清洁区,不交叉、不逆行。保证环境清洁卫生。 2、分类收集 按脏污织物和感染性织物进行分类收集。收集时减少抖动。确认的感染性织物在患者床边密闭收集。盛装感染性织物的收集袋(箱)宜为黄色,有“感染性织物”标识.脏污织物宜采用可重复使用的专用布袋或包装箱(桶)收集,也可用一次性专用塑料包装袋盛装;其包装袋和包装箱(桶)有文字或颜色标识。盛装使用后医用织物的包装袋应扎带封口,包装箱(桶)应加盖密闭。用于盛装使用后医用织物的专用布袋和包装箱(桶)应一用一清洗消毒;医用织物周转库房或病区暂存场所内使用的专用存放容器应至少一周清洗一次,如遇污染应随时进行消毒处理,使用后的一次性专用塑料包装袋应按医疗废物处理。 3、洗涤消毒 脏污织物:根据医用织物使用对象和污渍性质、程度不同,应分机或分批进行洗涤、消毒。按照洗涤设备操作说明书和规定的要求进行洗涤、消毒。新生儿、婴儿使用后的医用织物应专机洗涤、消毒,不应与成人使用后的医用织物混洗。手术室专用的医用织物(如手术衣、手术铺单等)宜单独洗涤。布巾、地巾宜进行单独清洗、消毒。选择热洗涤方法时可不作化学消毒处理. 感染性织物:遵循先洗涤后消毒的原则,或选择洗涤与消毒同时进行的方式。不宜手工洗涤。采用专机洗涤、消毒,首选热洗涤方法。对不耐热的感染性织物宜在预洗环节同时进行消毒处理,被朊毒体污染的感染性织物不应重复使用,应作焚烧处理。被气性坏疽、突发不明原因传染病的病原体污染或其他传染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有明确规定的感染性织物,不宜重复使用。被气性坏疽、突发不明原因传染病的病原体污染或其他传染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有明确规定的,以及多重耐药菌感染/定植患者使用后的感染性织物,若需重复使用应先作消毒处理再进行洗涤。消毒方法应按相关规定执行。
4、运送 分别有运送使用后医用织物和清洁织物的专用运输工具,不应交叉使用。专用运输工具应根据污染情况定期清洗消毒;运输工具运送感染性织物后应一用一清洗消毒。 5、储存 医用织物的储存应符合以下要求:使用后医用织物和清洁织物分别存放于使用后医用织物接收区/间和清洁织物储存发放区/间的专用盛装容器、柜架内,有明显标识;清洁织物存放架或柜距地面高度20cm~25cm,离墙5cm~10cm,距天花板50cm。使用后医用织物的暂存时间不应超过48 h;清洁织物的存放时间可为14 d(最长不超过30 d)。使用后医用织物每次移交后,应对其接收区/间环境表面、地面进行清洁,并根据工作需要进行物表、空气消毒。清洁织物储存发放区/间环境受到污染时应进行清洁、消毒。 六、质量管理 对洗涤消毒后的医用织物,有专人对其性状、表面污渍、破损等进行检查,每季度一次进行微生物学监测。清洁织物要求外观整洁、干燥,无异味、异物、破损。 七、定期更换 医务人员:工作服普通病区夏季每周更换二次,冬季每周更换一次,手术室、ICU、血透室、急诊科每日更换,遇污染时随时更换; 患者:住院病人被服每周更换一次,遇污染时随时更换;门诊被服一人一换,病员服一人一换,按需更换。 窗帘、隔帘每半年清洗一次,ICU等重点部门每三个月清洗一次,遇污染时随时清洗,抹布、拖布各病区自行清洗消毒。 七、个人防护 工作人员在进行用后医用织物分拣和装机洗涤过程中,应遵循“标准预防”原则,严格执行隔离要求,穿戴工作服(包括衣裤)、帽、口罩、手套、防水围裙和胶鞋,必要时穿隔离衣,并落实手卫生。 加强人员培训。加强洗衣房工作人员岗前培训和能力培训,熟练掌握医用织物洗涤消毒技能和医院感染防控基本要求。 八、污水排放 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要求,加强医疗废物管理,医疗废水排放符合环保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