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35|回复: 8

[资料] 脑膜炎奈瑟氏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20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脑膜炎奈瑟氏菌(N. meningitidis)
一、    细菌的传播与致病

脑膜炎奈瑟氏菌(N. meningitidis)又名脑膜炎双球菌,是致流行性脑膜脊髓炎的病原菌。人类是脑膜炎奈瑟氏菌的唯一宿主。.脑膜炎奈瑟氏菌作为条件致病菌,常存在于患者或带菌者的鼻咽腔黏膜中,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从空气中传播,无论是在发展中国家或是发达国家均可以引起较高的流脑发病率和死亡率。但对脑膜炎奈瑟氏菌的致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重者可有败血症性休克和脑膜脑炎。脑脊液可呈化脓性改变。

二、    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脑膜炎奈瑟菌属奈瑟氏菌属,革兰染色阴性,呈肾形双球菌,又称“脑膜炎双球菌”。存在于人体中性粒细胞内、外,可从带菌者、病人的鼻咽部和病人的血液、脑脊液、皮肤瘀点、瘀斑中发现。培养的营养要求较高,普通培养基上不生长,在含有血清,血液等培养基上才能生长.专性需氧,大气中含有5-10% CO2时生长更好,最适pH 7.4~7.6,最适温度37℃,低于30℃不能生长。

脑膜炎奈瑟菌按表面特异性多糖抗原之不同分为A、B、C、D、X、Y、Z、29E、W135、H、I、K、L13个亚群(90%以上为A、B、C3个亚群)。我国流行菌群以A群为主,但近年屡有B、C、W135等亚群局部流行或暴发。

脑膜炎奈瑟菌在体外生活力、抵抗力极弱,对干燥、寒冷、日光极为敏感。温度低于30℃或高于50℃皆易死亡,故细菌学检测应注意采集标本后及时送检。对常用消毒剂亦极为敏感。

三、    细菌的实验室检查及其它检查

1、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加,一般在(10-20)×109/L,中性粒细胞升高在80%-90%以上。

2、    脑脊液检查:病初或休克型病人,脑脊液外观多为澄清,细胞数、蛋白和糖量尚无改变,可表现为压力增高。典型的流脑脑膜炎期,压力常增高至200毫米水柱以上,外观呈浑浊米汤样甚或脓样;白细胞数明显增高至1000×106/L以上,并以多核细胞增高为主;糖及氯化物明显减少,蛋白含量升高。 对临床有明显颅压增高表现者,宜在应用甘露醇脱水降低颅压后再行腰穿;腰穿时应使脑脊液缓慢流出,必要时腰穿针芯不要全部拔出,以免因脑脊液流出过快、过多而发生脑疝。

3、 细菌学检查:

(1)    涂片:取皮肤瘀点处的组织液或离心沉淀后的脑脊液做涂片染色。可在中性粒细胞内、外,有革兰阴性肾形双球菌,阳性率约60%-80%。

(2)    培养:取瘀斑组织液、血或脑脊液,进行培养。应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培养。

4、  血清免疫学检查:常用对流免疫电泳法、乳胶凝集试验、反向间接血试验、ELISA法等进行抗原检测,主要用于早期诊断,阳性率均在90%以上。         

[ 本帖最后由 初学者 于 2009-4-20 14:21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 +10 收起 理由
gjs661 + 10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0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    细菌的防治

流脑,尤其是暴发型流脑病情进展迅速,主要死因为败血症导致的休克、DIC和脑水肿脑疝。因此,及早的诊断、严密的病情观察是本病治疗的基础。对疑似病例要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

1、普通型的治疗

(1)病原治疗:尽早应用敏感并能透过血脑屏障的抗菌药物。

①青霉素G:尚未发现明显耐药。为治疗流脑首选抗菌药物,宜大剂量使用,以使脑脊液含量达到有效浓度。成年人:20万IU/kg/d(可用320万IU-400万IU/次,静脉滴注,q8h);疗程5-7天。儿童:20万IU-40万IU/kg/d,分3-4次静脉滴注;疗程同成人。

②氯霉素:成年人:2-3g/d,儿童40-50mg/kg/d分次静脉滴注;疗程5-7天。重病人可联合应用青、氯霉素。在应用过程中应注意其对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作用。

③头孢菌素:首选头孢曲松钠。抗菌活性强,疗效类似于青霉素,但价格较高,宜用于不能应用青霉素的重症病人。成年人和12岁以上儿童:2-4g/d,分1-2次静脉滴注。儿童:75-100mg/kg/d。疗程均为3-5天。应用过程中,应注意二重感染的发生。也可选用头孢呋腭,剂量3-9g/d,儿童200mg/kg,可分4次静脉滴注,疗程3-5天。

(2)对症治疗:应保证热量及水电解质平衡。高热时可用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颅内高压时予20%甘露醇1-2g/kg,快速静脉滴注,根据病情4-6小时一次,可重复使用,应用过程中应注意对肾脏的损害。

2、暴发型流脑的治疗

(1)休克型治疗

  ①尽早应用抗菌药物:可联合应用青、氯霉素,或头孢曲松钠,头孢呋腭用法同前,但首剂应加倍。

②迅速纠正休克:

a.扩充血容量及纠正酸中毒治疗:最初1小时内成年人1000ml,儿童10-20ml/kg,

快速静脉滴注。输注液体为5%碳酸氢钠液5ml/kg和低分子右旋糖酐液。此后酌情使用晶体液和胶体液,24小时输入液量2000-3000ml之间,儿童为50-80ml/kg,其中含钠液体应占1/2左右,补液量应视具体情况。原则为“先盐后糖、先快后慢”。根据监测血pH值或CO2结合力,用5%碳酸氢钠液纠正酸中毒。

b.血管活性药物应用:在扩充血容量和纠正酸中毒基础上,正确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以纠正异常的血液动力学改变和改善微循环,常用的药物为山莨菪碱、多巴胺、间羟胺等。

③DIC的治疗:如皮肤瘀点瘀斑迅速增多及扩大融合成大片瘀斑,且血小板急剧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减少时应高度怀疑有DIC,宜尽早应用肝素,剂量为0.5-1.0mg/kg,加入10%葡萄糖液100ml静脉滴注,以后可4-6小时重复一次。应用肝素时,用凝血时间监测,调整剂量。要求凝血时间维持在正常值的2.5-3倍为宜,如在2倍以下,可缩短间隔时间,增加剂量,如超过3倍,可延长间隔时间或减少剂量。如有明显出血,可输入有肝素抗凝的新鲜血。肝素治疗持续到病情好转为止。

④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使用:适应症为毒血症症状明显的病人。有利于纠正感染中毒性休克。氢化考的松200-500mg/日,儿童剂量为8-10mg/kg/d。静脉注射,一般不超过3天。

(2)脑膜脑炎型的治疗

  ①抗菌素的应用:同上。

  ②及时发现和防治脑水肿、脑疝:治疗关键是及早发现脑水肿,积极脱水治疗,预防发生脑疝。可用甘露醇治疗,用法同前,此外还可使用白蛋白、速尿、激素等药物治疗。

(3)防治呼吸衰竭:在积极治疗脑水肿的同时,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治疗。

3、 混合型的治疗 此型病人病情复杂严重,治疗中应积极治疗休克,又要顾及脑水肿的治疗。因此应在积极抗感染治疗的同时,针对具体病情,有所侧重,二者兼顾。

[ 本帖最后由 初学者 于 2009-4-20 14:24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0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五、    细菌的生物安全防护

根据《病原微生物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人间传播的微生物名录(待颁布)脑膜炎奈瑟氏菌属于二类,BSL-2。相关的防护事宜包括:

(1)操作要求

1、实验时,未经实验室主任同意,限制或禁止进入实验室。

2、不许在工作区域饮食、吸烟、清洗隐型眼镜和化妆。食物应存放在工作区域以外专用橱柜或冰箱中。

3、所有的操作过程应尽量细心,避免产生和溅出气溶胶。

4、对于污染的锐器,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包括针、注射器、玻片、加样器等。

5、注射和吸取感染材料时,只能使用针头固定注射器或一次性注射器(即注射器和针头是一体的)。用过的一次性针头必须弯曲、切断、破碎、重新套上针头套、从一次性注射器上去掉,或在丢弃前进行人工处理,要不将之小心放入不会被刺穿的、用于收集废弃锐器的容器中。非一次性锐器必须放置在坚壁容器中,转移至处理区消毒,最好高压杀菌。

6、打碎的器皿不能直接用手处理,必须用其它工具处理,如刷子和簸箕、夹子或镊子。盛污染的针头、锐器、碎玻璃的容器在倒掉前,应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消毒。

7、所有的培养物、储存物及其它规定的废物在释放前,均应使用可行的消毒方法进行消毒,如高压灭菌。转移到就近实验室消毒的物料应置于耐用、防漏容器内,密封运出实验室。离开该系统进行消毒的物料,在转移前应包装,其包装应符合有关的法规。

8、溅出或偶然事件中,明显暴露于传染源时,要立即向实验室主任报告。进行适当的医学评估、观察、治疗,保留书面记录。

9、按日常程序、在有关传染源的工作结束后、尤其是传染源溅出或洒出后、或受到其他传染源污染后,实验室设备和工作台面应当使用有效的消毒剂消毒。污染的设备在送去修理、维护前,要按照相关的规定消毒;在离开设施转移前,要按照相关的规定打包运输。

(2)安全设备

1、正确使用和保养生物安全柜、最好是二级生物安全柜、或其他合适的人员防护设施、或物理遏制装置。

2、确定可能形成传染性气溶胶或溅出物的实验过程,包括离心、研磨、匀浆、剧烈震荡或混匀、超声波破裂、开启装有传染源的容器、采集感染标本等。

3、涉及高浓度或大体积的传染源时,若选用密封转头或带安全罩的离心机,若转头或安全罩仅在生物安全柜中打开,则可在开放实验室内离心。

4、  当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外处理标本时,需采取面部保护措施(跟镜、口罩、面罩、或其他防溅装置),以免传染源或其他有害物溅或洒到面上。

5、在实验室内,必须使用专用的防护性外衣、大褂、罩衫或制服。人员到非实验室区域时,防护服必须留在实验室内。防护服可以在实验室内处理,也可以在洗衣房中洗涤,但不能带回家中。

6、可能接触潜在传染源、被污染的表面或设备时,要戴手套。一次性手套不用清洗、不能重复使用,不能用于接触“洁净”的表面(键盘、电话等),也不应当戴着到实验室外。要备有带滑石粉的乳胶手套。脱掉手套后,要洗手。

[ 本帖最后由 初学者 于 2009-4-20 14:26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0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您提供的完整的脑膜炎奈瑟氏菌资料,谢谢您前几天在抢救那例流脑并DIC中的大力协助。这一例是我从医25年抢救的第二例,成功的第一例。再次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0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gjs661 的帖子

海天版主客气了!其实那些是我们医务人员应该做的,只是未发现病原菌深表遗憾!不知有哪位专家能告知在皮肤瘀点、瘀斑中检菌及培养的阳性率是多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1 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初学者 的帖子

谢谢您提供的详细资料。在皮肤瘀点、瘀斑中涂片检菌阳性率应该在60-80%,培养就不好讲了,要看培养的时机,应用抗生素之前或早期阳性率会高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7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培养成功的关键在样本采集的及时性和培养技术的精湛与否。
培养技术包括:运送培养基的使用(咽拭子)、增菌培养基的正确选用(不能采用含SPS的成人培养瓶对CSF进行增菌,可使用儿童瓶或者直接用添加7%羊血的哥伦比亚肉汤)、首代分离培养基(血琼脂或者不含抗生素的巧克力培养基)必须定期进行质量检测(不仅在进货的时候要做质控、如果要培养脑膜炎球菌那么在购买培养基一周后还要用淋球菌做质控,如果淋球菌生长,那么脑膜炎球菌肯定生长),培养环境(5%CO2环境,保持80以上的湿度是对于以高检出率是必要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 +6 收起 理由
gjs661 + 6 原创内容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7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7# 巴斯德之徒
如果能够与巴版这样认真、严谨的专家共事,此乃幸事。话说我们的那位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者,到细菌室咨询为什么只做了那四种抗菌药物,答曰做MIC的机器坏了。问修不好吗?答曰这是领导的事,与我们无关。无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7 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7# 巴斯德之徒  
如果能够与巴版这样认真、严谨的专家共事,此乃幸事。话说我们的那位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者,到细菌室咨询为什么只做了那四种抗菌药物,答曰做MIC的机器坏了。问修不好吗?答曰这是领导的事,与我 ...
楚楚 发表于 2009-12-17 11:32


看来问题出在你们医院的这位检验科主任身上,他/她不得人心啊!
个个都带着这种工作态度工作,其责任就不在具体操作的工作人员身上了,领导的问题已经很明显了。去找你院长,把这个人拿掉!否则,问题根本得不到彻底解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