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实验室感染事件 1974年丹麦某医院临床生化检验室的工作人员肝炎发病率比普通人高出7倍; 1976年英国某医学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体检时发现结核杆菌感染者比其他人高5倍; 1992年,美国报一例实验室工作人员因针刺伤感染HIV; 1993年国内某医院体检报告工作人员HBV检测结果:检验人员占本院81.2%; 1978年,英国报告一个商业洗衣房因清洗来自一Q热实验室的内衣裤及外衣时发生6例雇员和1例参观者感染Q热; 1980年,某研究所培养基制备室工作人员感染布氏杆菌; 2004年,新加坡、中国台湾病毒所 SARS实验室感染等事件等。 上述实验室感染事件-发生感染的一个共同原因是工作人员主观上的麻痹大意,没有遵守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则和程序,即使具有完善的设备和标准的操作程序也不能杜绝事故的发生,因而加强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是防止此类事件发生的首要任务。下面为大家梳理相关概念及防护措施。 【临床实验室】是指对取自人体的各种标本进行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化学、血液免疫学、血液学、生物物理学、细胞学等检验,并为临床临床提供医学检验服务的实验室。 【临床实验室分类】根据学科领域不同,临床实验室可分为:临床化学检验实验室、临床基础检验实验室、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室、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室、细胞形态学检验实验室、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等。 【微生物气溶胶】是指一群形体微小、构造简单的单细胞或接近单细胞的生物悬浮于空气中所形成的胶体体系。粒子大小在0.01-100μm,一般为0.1-30μm。 【实验室感染途径】一般通过吸入气溶胶、注射接种、意外经口、黏膜或者破损皮肤的直接接触感染。 【常规操作和意外事故空气中颗粒数】 {
【气溶胶产生】:气溶胶指悬浮于气体介质中的固态或液态微小粒子(粒直径0.001-100μm)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分散体系。任何形成液体薄膜和引起明显压力差的操作均可产生气溶胶如:细菌接种、移液、离心、标本混匀、震荡、开启培养皿、标本涂片、倾倒和泼洒等 【生物安全】是指避免危险生物因子造成实验室人员暴露,向实验室外扩散并导致危害的综合措施。 【一级防护屏障】是指操作者和被操作对象之间的隔离,即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柜(BSC)及个人防护装备等构成的的防护屏障。包括初级防护装置和个人防护装备。初级防护装置通常有离心机安全杯、高压型安全搅拌杯或匀浆搅拌机、探头式或喇叭式超声波仪、封闭运送箱或危险品运送箱、通风橱、BSC等。个人防护装备包括防护手套、防护衣、防护口罩、或呼吸器、护目镜、防护面罩及鞋套等。 【二级防护屏障】是指生物安全实验室和外部环境的隔离,即实验室的设施结构和通风系统等构成的的防护屏障。二级防护屏障主要指实验室的建筑、结构和装修等设施。 【生物安全柜】防止操作者和环境暴露于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生物气溶胶的负压过滤排风柜。生物安全柜是实验室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安全设备。 【如何正确使用生物安全柜】 工作前预先放好实验材料 不要放置过多器材 从清洁区到污染区平行摆放 在开始工作前到完成工作后,应至少让安全柜工作4分钟来完成“净化”过程 在工作区域工作 不阻断前后空气格栅 减少干扰气流 及时清洁和消毒溢出 废弃物放在生物安全柜内 不宜在生物安全柜内使用明火,明火易造成气流动荡,破坏HEPA过滤起源吹向台面的模式。 【生物安全工作监测】生物安全负责人每年至少一次对临床实验室机洗一次生物安全全面检查,内容包括实验室设施、设备和人员是否处于正常状态;应急装备、警报系统和撤离系统的功能和状态是否处于正常;危险泄露应急系统是否处于正常状态;废物处置是否正常。另外还要进行风险评估。 上世纪八十年代,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引起了很多国家的重视,纷纷制定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法规和标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感染事故的发生率已明显下降。要求根据实验室设立单位的职能,合法从事与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有关的研究、教学、诊断、检测、保藏等活动,实验目的和拟从事的实验活动符合卫生部的规定;要求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与所从事的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相适应,并符合卫生部颁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的有关规定;要求实验室应当具备与所从事的实验活动相适应的实验设施、设备及个体防护措施,满足国家标准规定的实验室基本要求;(BSL-2:生物安全柜、高压灭菌器、洗眼器);要求在进行易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时加强个人防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