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近日看到谢晓英老师的文章《脓液“无菌生长”?——检验结果与临床“不符”释疑》,感觉对微生物检验人员和临床医生和感控人员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特转发于此供大家学习讨论。
手术中取出的脑脓肿去做细菌培养,报告“无菌生长”? 肝脓肿感染症状明显,脓液培养提示“无菌”? ——都化脓了还“无菌”?! 当然不是。 首先,脓液是什么? 脓液(pus)是机体组织炎症过程中形成的浓稠或稀薄的混和物,炎症过程中细胞、组织在细菌和中性粒细胞释放的蛋白溶解酶的作用下发生液化坏死,加上血管的液体渗出,形成肉眼呈灰黄色或黄白色的浓稠状液体。脓液中除含有脓细胞(变性坏死白细胞)外,还含有大量的细菌、坏死组织碎片和少量组织液。一个白细胞处理5~25个病菌后就会死亡,死亡的白细胞体和细菌分解产物构成脓液。也就是说,脓液其实就是一个大混战之后的战场,除仍在激战的白细胞和细菌们之外,更多的是战死的细菌尸体和阵亡白细胞将士。 那么,脓液是不是一个理想的培养标本? 细菌培养的前提是有活力的细菌。标本来源广泛,最理想的是血液及无菌体液,很多分泌物(伤口分泌物、眼耳鼻分泌物、生殖道分泌物等等)也是培养的常见标本。而对于脓液这个尸殍遍野的战场来讲,细菌活力已经不是很好,加之临床上很多脓液培养是在抗生素使用之后采集留取,腹背受敌,细菌就更难生长。 再者,微生物也是生物,在送检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他们的“感受”——采集后有没有及时送检?没有的话是将它们放到冰箱还是常温?它们有没有被冻死、饿死、或者“见氧死”? 知己知彼,了解这份脓液里可能有什么菌就十分必要了。也就是常见感染谱。 对于引子问题的脑脓肿,感染谱随感染来源而异:耳源性脓肿多属以链球菌或变形杆菌为主的混合感染;鼻源性脑脓肿以链球菌和肺炎球菌为多见;血源性脑脓肿取决于其原发病灶的致病菌,胸部感染多属混合性感染;创伤性脑脓肿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厌氧菌及兼性厌氧菌脑脓肿的发生率日益增多,其中以链球菌居多,其次为杆菌和其他球菌。除开放性颅脑损伤引起的脑脓肿外,大多数厌氧菌脑脓肿继发于慢性化脓性病灶,如中耳炎和胸腔化脓性病变等。结核杆菌、真菌(如放线菌、隐球菌等)、阿米巴原虫及肺吸虫等偶也可引起脑脓肿。而对于肝脓肿,从胆道和门静脉侵入的多为大肠杆菌或其他革兰阴性杆菌;从肝动脉侵入的多为球菌,特别是葡萄球菌。有报告细菌性肝脓肿中36%~45%为厌氧菌感染,约25%患者为需氧、厌氧菌混合感染。 如果没能及时送检,放常温超过1小时,细菌快速生老病死已没什么诊断价值;放到4℃冰箱,淋病奈瑟菌和脑膜炎奈瑟菌又会被冻死;如果没有专门打到厌氧瓶,那么各种厌氧菌们就会“见氧死”。 所以对于脓液培养,实验室建议: 1 最好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采集;临床上通常难以做到,尽量在下一次使用抗生素前采集;使用过抗生素的患者,标本应直接打入含有抗生素吸附剂的血培养瓶(即抗生素中和瓶)中送检。 2 开放性脓肿和伤口拭子:用无菌生理盐水或75%酒精擦去表面渗出物,用无菌拭子深入溃疡基底部或边缘部取,需取两个拭子置无菌器皿中送检,分别做细菌涂片和培养检查。 3 封闭性脓肿:用75%酒精消毒脓肿局部皮肤或黏膜表面后,用注射器以无菌方法穿刺抽取脓液5~10ml,置无菌管中或抗生素中和瓶(已用过抗生素)送检;疑为厌氧菌感染时,抽取脓液后立即排尽注射器内空气,将脓液注入厌氧运送小瓶中送检(或注入厌氧血培养瓶),或床边直接接种厌氧培养基。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xNTMwNzE2NA==&mid=203924305&idx=1&sn=7e4ad88d7291c1411a3bc7254f2d8e3b&;scene=5#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