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耐药性?
耐药性指: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微生物发生改变,使原有针对性的治疗药物变得无效。致病菌产生耐药性之后,抗生素在体内无法识别病菌或对其发起攻击。假设耐药致病菌在世界范围传播,那么所有感染这类病菌的患者都无法使用传统的治疗方法控制病情。通俗地说,抗生素的耐药性,其实是在体内产生了耐抗生素的一种新型病菌,而这种新生物的出现可对全人类的健康形成威胁。
产生耐药的三大祸源
抗生素耐药问题被视为与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和环境破坏同等重要的全球性挑战,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与人类错误的行为脱不了关系。以下三种行为是耐药祸源:
1、乱服药:很多人把抗生素当作“万能药”,一旦发烧、咳嗽、嗓子疼就会吃点,甚至还有人常服抗生素“防病”,这些都是用药误区。自行服用不适合的抗生素不仅耽误病情,还会增加耐药风险。
2、医疗机构用药不当:一些基层医务人员专业素质有限,一味迎合老百姓求医时“钱别花太多,但见效要快”的心理,从而使抗生素、激素、维生素和输液这“三素一汤”成为很多基层医院开药的标配。
3、养殖业无序使用:降低死亡率、加快繁殖速度,在畜牧养殖业中盲目、过量用药的情况比较突出,使用禁用抗菌素的问题也时有发生。如动植物存在抗生素残留,人们吃了这些食物,就相当于吃了“二手抗生素”,耐药性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增强。
抗生素切勿乱用!
有的人将抗生素作为“万能药”,不管得了什么病,都用抗生素治疗。专家提醒,滥用抗生素会引起许多不良后果,在此向大家介绍6种常见的抗生素误区。
1、抗生素=消炎药:消炎药是针对炎症的,而抗生素仅适用于细菌引起的炎症,对由病毒引起的炎症无效。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局部软组织的红肿、疼痛、过敏反应引起的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以及病毒引起的炎症等,都不宜使用抗生素来进行治疗。
2、广谱抗生素优于窄谱抗生素:抗生素使用原则是能用窄谱的不用广谱;能用低级的不用高级的;用一种能解决问题的就不用两种;轻度或中度感染一般不联合使用抗生素。
3、新的抗生素比老的好:每种抗生素优劣各不相同,要因病、因人选择。有的老药药效比较稳定,不良反应较明确;新抗生素的诞生往往是因为老抗生素发生了耐药。如果老抗生素有疗效,应当使用老抗生素。
4、使用种类越多越有效:一般不提倡联合使用抗生素,联合用药会增加不合理用药因素,这样容易降低疗效。为避免耐药和毒副作用的产生,能用一种抗生素解决的问题绝不应使用两种。
5、感冒就用抗生素:病毒或者细菌都可引起感冒,抗生素只对细菌性感冒有用。大家习惯在药店买感冒药的同时加抗生素使用,实际上是滥用。
6、频繁更换抗生素:频繁更换药物,不仅伤身而且容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如果使用某种抗生素疗效暂时不好,首先应当考虑用药时间不足。此外,给药途径不当以及全身的免疫功能状态等因素也会影响疗效。
用药前应做相关的检查
用抗生素前进行病原检查很有必要,不仅能帮医生判断选用哪种抗生素,还能减少治疗中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降低耐药风险。目前,沙星类和头孢类抗生素在全球范围内耐药形势严峻,使用时更需谨慎。
科普知识:抗菌药和抗生素的区别
很多人在心中对“抗菌药”和“抗生素”的概念并不十分清楚。其实二者之间有着很大差异,用途和使用方法各有不同。抗菌药物一般是指具有杀灭细菌或抑制细菌生长作用的药物,包括各种抗生素(如大环内酯类、青霉素类、四环素类、头孢菌素类等)以及化学合成的抗菌药物(如磺胺类、咪唑类、喹诺酮类等)。抗生素原称抗菌素,是指由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经培养而得到的某些产物,或用化学半合成法制造的相同或类似的物质;也可化学全合成。抗生素在一定浓度下对病原体有抑制和杀灭作用。
KK提示:要做到合理使用抗菌药,最重要的是全民意识的提高。很多人感冒或者拉肚子,就立刻服用头孢菌素等抗菌药,这是典型的不合理用药,感冒多是病毒性感染,普通感冒无需用抗生素,只需多休息、多喝水,身体会自愈。
KK网编辑:宗翰
KK网为 国家卫生计生委 宣传司妇幼司指导下的健康科普知识宣传共享平台
信源来自:搜狐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