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卡等级:热心大叔
- 打卡总奖励:2107
- 最近打卡:2025-05-15 19:12:49
|
上传一个,希望对您有帮助。
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制订日期:2010年9月 审核日期:2011年8月 执行日期:2011年9月
感染性疾病科应当标识明确、相对独立、通风良好、流程合理、具有消毒隔离条件和必要的防护用品。
一、流程布局
1.患者和医务人员通道分开;发热门诊患者通道应与其他门诊患者通道分开。
2.明确三区分布与功能。清洁区包括医务人员专用通道、值班室、更衣间、休息室与库房等;半污染区为治疗室、药房(或药柜)、医务人员穿脱个人防护装备区等;污染区为挂号收费室、候诊区、诊室、隔离观察室、检验室、放射检查室、患者专用卫生间等。
3.实行挂号、诊疗、收费、配药、化验与隔离观察等“一条龙”服务模式。对受场地限制,暂不能实现“一条龙”服务的单位,可配备专人为患者送样、配药、交费等提供服务。医务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与手卫生。
4.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均应设立临床疑似病例的专用单人隔离观察室。
5.发热门诊内****患者与儿童患者,应分诊疗室。
6.门诊应独立设立患者专用卫生间,污水纳入医院污水处理系统。
二、物资与设施配备
1.感染性疾病科内应为医务人员、患者和陪护等提供方便、有效的手卫生设施与相关用品,如流动水、非手触式水龙头、洗手液、速干手消毒剂、干手纸等。
2.感染性疾病科内必需配备足够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外科口罩、N95口罩、防护服、隔离服、手套等。
3.门诊人员出入口、窗户等处应设立防蝇等设施。
4.感染性疾病科内必须配备消毒药品和器械,如含氯消毒剂、喷雾器等。
三、注意事项
1.感染性疾病科患者产生的生活垃圾应按医疗废物处置。
2.重视日常清洁工作。保持诊室、病房的地面整洁、干净,人流量较多时加强清洁消毒次数。重视厕所的清洁卫生。
四、医务人员的分级防护原则
1.一级防护:适用于呼吸道传染病门诊的医护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3)工作时应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防护口罩,必要时戴手套。
(4)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5)下班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粘膜的防护。
2.二级防护:适用于进入呼吸道传染病留观室、呼吸道传染病专门病区的医务人员、接触从病人身上采集的标本、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过的物品和病人尸体的工作人员、转运病人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采取飞沫隔离、接触隔离与空气隔离。
(3)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4)进入隔离留观室的医务人员必须戴防护口罩,穿工作服、穿隔离衣、鞋套、戴手套、工作帽。严格按照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的划分,正确穿戴和摘脱防护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粘膜和眼睛的卫生与保护。
3.三级防护:适用于为病人实施吸痰、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的医务人员。
(1)除二级防护外,还应加戴防护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2)隔离留观室必须配置耐穿刺、防渗漏的容器盛装各类锐器,预防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
五、防护用品的穿脱顺序
(一)穿脱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
1.清洁区进入半污染区:洗手—戴帽子—戴医用外科口罩—穿工作衣裤—换工作鞋后—进入半污染区。手部皮肤破损时戴乳胶手套。
2.半污染区进入污染区:戴防护镜—戴医用防护口罩—穿防护服—戴手套—穿鞋套—进入污染区。
3.为患者进行吸痰、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操作,可能被患者的分泌物及体内物质喷溅或飞溅的诊疗护理工作前,应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二)脱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
1.医务人员离开污染区进入半污染区前:摘手套、消毒双手—摘防护镜—摘医用防护口罩—脱防护服—脱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半污染区,用后物品分别放置于专用污物容器内。
2.从半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洗手和/或手消毒—脱工作服—摘医用外科口罩—摘帽子—洗手和/或手消毒后,进入清洁区。
3.沐浴、更衣—离开清洁区。
(三)穿脱防护用品的注意事项
1.戴医用防护口罩(密合型)时应一手托着口罩,扣住口鼻及下巴,另一只手将下方系带拉过放在颈后,再将上方系带拉至头部,双手按压鼻夹,紧贴于鼻梁处,并进行密合性试验。
2.医用防护口罩可持续应用6—8h,遇污染或潮湿,应及时更换。
3.摘口罩时不要接触前面(污染面),用手仅捏住系带丢入医废容器。
4.戴上手套,将手套套在防护服袖口外面。
5.离开隔离区前应对佩戴的眼镜进行消毒。
6.医务人员接触多个同类传染病患者时,防护服可连续应用。
7.接触疑似患者,防护服应每个患者之间进行更换。
8.防护服被患者血液、体液、污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