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项目 |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1:1)(泰能) | 帕尼培南:倍他米隆(1:1)(克倍宁) | 美罗培南(美平) | 厄他培南(Invanz) |
药理作用 | 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使细菌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致使细菌胞浆渗透压改变和细胞溶解而杀灭细菌。哺乳动物无细胞壁,不受此类药物的影响。具有对细菌的选择性杀菌作用,对宿主毒性小。MIC与MBC非常接近,为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且具有PAE,当超过一定血药浓度时,PAE则不再延长。 |
上市时间 | 美国Merck公司1979研制,1985年首次在德国上市 | 日本三共制药公司1983开发, 1993年首先在日本上市 | 日本住友制药株式会社开发,1994 年首先在意大利上市 | 美国Merck公司研制开发,1998 年首次在美国上市 |
结构特点 | 与β-内酰胺类的区别:在青霉素类化合物的母核骨架上4位硫原子以碳代替,2,3位以双键结合(二氢吡咯环较杂环稳定,耐β-内酰胺酶),6位羟乙基侧链为反式构象(空间位阻增大,耐β-内酰胺酶)。⑴ C-3:是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最重要的化学结构修饰部位,其氨基与抗绿脓杆菌活性相关,但其稳定性、神经毒性和肾毒性与其碱性强弱正相关。(氨基酸较氨基取代碱性降低,稳定性提高);⑵ C-6位上反式羟乙基侧链,β-内酰胺环和二氢吡咯环并在一起:耐β-酶;⑶ C-4位上有β-甲基:耐肾脱氢肽酶(DHP-1)的结构,增加对DHP-1稳定性且抗革兰阴性菌的活性也有增强。(亚胺培南、帕尼培南无)⑷ 亲脂性基团与碱性基团:亲脂性基团—抑制革兰阳性菌的活性碱性基团—抗革兰阴性菌活性。(G-,G+菌的平衡) |
结构区别 | C4,C2无取代基团,对DHP-1不稳定。 | C2位有(乙酰亚胺吡咯-3-基)硫健取代,增加了对肾脱氢肽酶的稳定性。但由于其单独使用时会在肾皮质蓄积,并导致肾小管坏死 | C4位有β-甲基,增加对DHP-1的稳定性,第1 个不需配用酶抑制剂 | C-4有β-甲基,-SH侧链的2 -[(3 羧基-苯基)氨基] -碳基-吡咯烷,使该化合物有较高的蛋白结合率,半衰期延长, |
脱氢肽酶(质量比1:1) | 西司他丁作为脱氢肽酶的抑制剂,可完全阻止其在肾内代谢提高疗效并降低降解产物肾毒性, | 肾对DHP-1稳定,倍他米隆为有机离子转运抑制剂,减少帕尼培南在肾皮质中的蓄积 | C-4有β-甲基,对DHP-1稳定, | C-4有β-甲基,对DHP-1稳定 |
中枢毒性反应率 | 较高(0.3~1.0%)不适用于脑膜炎的治疗,且不得与阿昔洛韦联用。 机制:抑制脑内GABA与其受体结合,导致肌颤、肢体抽动、惊厥、癫痫等中枢毒性反应。发生率与剂量和速度相关,用量大(>4 g/d),滴速快,特别是老年人、有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基础、肾功能不全或有癫痫史者更易发生。 | 较少(<0.1%),用于中枢感染 | 较少(<0.1%),用于中枢感染。FDA已批准用于儿童化脓性脑膜炎的治疗。但与疫苗合用可使疫苗失败,与丙戊酸钠合用,导致癫痫发作 | 较少,未推荐用于中枢感染 |
神经和肾毒性比较 | | | C-3碱性最弱,神经和肾毒性最小 | |
抗菌谱共性 | 抗菌谱广,对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菌、厌氧菌以及多重耐药的细菌均具有很强的广谱抗菌活性,对铜绿有差异,对MRSA、嗜麦芽耐药,非典型无效。碳青霉烯类最突出的抗菌与药理特点在于耐酶,对产ESBL稳定,可作为首选。 |
G+ | ++++(强于克倍宁) | +++ | + | ++ |
G+球菌(MSSA) | +++ | ++++(强于泰能) | + | ++ |
肠杆菌科 | + | ++ | ++++ 较强 | +++ |
厌氧菌(强于甲硝唑、克林霉素、氯霉素) | +++ | +++ | +++ | +++ |
肠球菌 | 耐药 |
铜绿(AMP-C除外) | ++ | + | ++++ | 无效 |
嗜麦芽 | 耐药 |
非典型病原体 | 无效 |
MRSA/MRSE | 对酶不稳定,不敏感 |
ESBLs | 稳定,为产ESBLs 菌株的首选药 |
AMP-C(部分沙 雷菌、脆弱拟杆菌) | 不稳定 |
适应症 | 腹腔内感染;呼吸道感染;泌尿生殖道感染;生殖系统感染;脓毒血症(不宜用肌肉注射剂型);骨关节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心内膜炎 | 呼吸系统感,腹腔感染,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骨、关节感染,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等 | 肺炎及院内获得性肺炎,败血症、细菌性脑膜炎,尿路感染,腹腔内感染,妇科感染,皮 肤及软组织感染。 | 腹腔内感染;社区获得性肺炎;有并发症的泌尿道感染;急性生殖系统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在新的感染 治疗指南中厄他培南可以作为单药经验性治疗的选择。 |
用法用量 | 对于医院内感染的轻度病人,亚胺培南的用量为每6 小时250mg,中度感染为每6 小时~8 小时500㎎,严重感染为1 g,q8h。儿童每次12.5mg·kg-1。每日最高剂量4g | 给药量为0.5g ,每日2次,静滴。重症及难治性感染增至每次1g ,每日2次,静滴。每日最高剂量2g ,每次静滴需30min以上。儿童10~20mg·kg -1 ,每日2~4 次,静滴。 | 每次0.5g~1g ,每6h~8h 1次,静滴。儿童为每6h~8h 1次,每次10~20 mg·kg-1该药不仅可静脉滴注,还可以肌注给药 | 每次1.0g ,每日1 次,静滴。肾功能损伤者为每日0.5g, 输注时间为30min。不能用含葡萄糖溶液稀释 |
耐药机制 | 1.产生碳青霉烯酶,水解碳青霉烯类药物;2.外膜孔蛋白减少或丢失;3.主动泵出系统过度表达;4.青霉素结合蛋白改变。其中碳青霉烯酶的产生是细菌对该类药物的主要耐药机制。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药产生耐药主要是外膜孔蛋白的缺失,其次是β-内酰胺酶的水解作用 |
内毒素诱导 | 较弱 | 强 | 强 | 强 |
T1/2 | 1 h左右 | 1 h左右 | 1 h左右 | 4~5小时,Qd |
临床特点 | 针对产ESBLs菌感染的治疗,临床主要推荐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除了针对泌尿系感染,而且对喹诺酮类敏感,一线治疗首选喹诺酮类。而对菌血症、HAP及腹腔内感染,则首选碳青霉烯类药物,亚胺培南起效较快,患者体温下降明显,而美罗培南起效较慢。 | 适合刚入院感染患者的早期经验性治疗,可部分替代第三代头孢菌素,对HAP细菌较其他同类差。不引起产ESBLs菌株增加;不引起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增加。每日1次给 药,不良反应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