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公告区+ 发布

01-08 10:30
01-07 16:18
01-06 15:55
01-03 17:36
01-03 09:00
01-02 17:30
查看: 1728|回复: 10

美国2015年九大健康“闹心”事儿,中国也中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0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Sanjay Gupta是神经外科医生,也是CNN的记者,曾多次获得医学报道艾美奖,他总结了2015年美国要面临的健康问题。这些问题,其实也是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

医生短缺

估计美国短缺几万医生,随着人口老龄化,这一问题还将继续加重。

中国:中枪,这个问题估计比美国还严重。

医疗差错和医院感染

有研究称,医疗差错和院内感染造成的死亡要比车祸和糖尿病死亡还要多。今年的情况仍不会好转。

中国:中枪,至今没有数据,估计只会更糟糕。

抗生素耐药

这个问题被称作“定时炸弹”。估计全球每年有200万感染耐药菌,2.3万人死亡。

中国:中枪,只会更糟。

数字医疗

网络上已有越来越多的app,这些app让自我护理成为可能。可穿戴式设备可监测各种参数,不论在睡觉,还是在运动中。

中国:中枪,这个也是热门。

食品健康

美国的标题是“Food deserts”,意思是食物的荒原。美国估计,有2千多万美国人不能获得新鲜、健康而且买得起的食物,只能吃快餐和方便食品,这会让健康蒙尘:肥胖和慢性病滋生,甚至英年早逝。

中国:把自己往枪口上撞。本来吃的还挺健康,非得趟浑水,去吃什么麦当劳和肯德基,听听,那是没有营养的垃圾食品啊。

老年人的医疗照护

美国老龄化严重,2000-2030年,美国65岁以上老年人将增加101%。谁来照顾他们?钱从哪儿来,在哪儿照顾他们?

中国:中了“机关枪”。

阿尔海默病的医疗费用

美国阿尔海默病有500万人,每20年翻一番,没有办法治愈。预计到2050年,美国的花费将达到1.2万亿。

中国:中枪。估计比美国的问题还严重,但没有数据,还没有走入公众的视野。

大麻

美国可能有较多的法律出台,或会放开大麻的使用。

中国:躲过去了。

找回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美国人工作是“蛮拼的”。没有节假日,不分昼夜。这种压力对身体健康不可小视。

中国:中枪。虽然不属于发达国家,不过大都市的压力不比美国差。君不见,过劳死者屡见报端?最大的问题是,根本就没有精神减压的宣传和报道。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4 收起 理由
四叶草 + 4 中美健康大PK!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0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控的效益要统计啊

点评

赞同!  发表于 2015-1-20 21: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0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星火 于 2015-1-20 10:23 编辑

施一公:从小到大,我感性思维多一些,不善于读书。85至89年在清华生物系读本科期间,从未读过任何一种英文专业期刊。我受到的与英文阅读相关的训练一共只有两个。一是我在1986年暑假期间选修的时任系主任的蒲慕明老师开设的《生物英语》系列讲座,隐隐约约记得蒲先生让我们阅读一些诸如DNA双螺旋发现之类的科普性英文文章,很有意思。但时间较短,暑假过后也没有养成读英文文章的习惯。二是《生物化学》这门课。与现在的清华生命学院形成鲜明对比,我上大学期间的所有基础课和专业课都是采用中文教材、中文讲课,只有郑昌学老师讲授的《生物化学》采用了Lehninger的《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而且郑老师要求我们每个学生每次课后阅读10-20页教材。我们同学大多感觉到专业英文阅读有所提高。

1990年4月至7月初,我在依阿华州Ames小镇的Iowa State University度过了初到美国的前三个月,其中大部分时间在Herbert Fromm教授的实验室做轮转(rotation),跟随刘峰和董群夫妻两人做研究(刘峰现在University of Texas Health Science Center做教授)。当时感觉最困难的就是读专业论文。有一次,Fromm教授要求我在组会上讲解一篇《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的文章,我提前两天开始阅读,第一遍花了足足六个小时,许多生词只能依靠英汉词典,文章中的有些关键内容还没有完全读懂,当时的感觉是JBC的文章怎么这么长、这么难懂?!真有点苦不堪言。为了能给Fromm教授和师兄师姐留下好印象,第二天又花了好几个小时读第二遍,还做了总结。第三天我在组会上的表现总算没有给清华丢脸。但是,前前后后,真搞不清楚自己为了这一篇文章到底花了多少时间!

90年7月我转学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以后,与本科来自北大的虞一华同在IPMB program。虞一华大我一岁,来巴尔地摩之前已经在夏威夷大学读了一年的研究生,对于科研论文的阅读比我强多了。他常常在IPMB的办公室里拿着《科学》和《自然》周刊津津有味地阅读,看得我很眼馋,也不理解其中那些枯燥的文章有什么意思。他告诉我:他在读很有意思的科学新闻。科学新闻能有什么意思?虞一华给我讲了好几个故事:洛克菲勒大学校长诺贝尔奖得主David Baltimore如何深陷泥潭、人类基因组测序如何争辩激烈、HIV病毒究竟是谁发现的,等等。我还真没有想到学术期刊上会有这么多我也应该看得懂的内容!从那时起,每一期新的《科学》和《自然》一到,我也开始尝试着阅读里面的新闻和研究进展介绍,这些内容往往出现在“News & Comment”“Research News”“News & Views”“Perspectives”等栏目,文笔平实,相对于专业的科研论文很容易读懂。有时,我还把读到的科研新闻讲给我的同事朋友们听,而同事的提问和互动对我又是更好的鼓励。除了《科学》和《自然》,我也常常翻看《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

与《细胞》(Cell)、《生物化学期刊》(JBC)等非常专业的期刊不同,《科学》和《自然》里面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用来做科普教育的。《科学》周刊的“Perspectives”和《自然》周刊的“News & Views”栏目都是对重要科学论文的深入浅出的介绍,一般1-3页,读起来比较通俗易懂,较易入门。读完这些文章后,再读原始的科学论文,感觉好多了!而且可以把自己的体会与专家的分析比较一下,找找差距,有时甚至也能找回来一点自信!

从1998年在普林斯顿大学任职到现在清华大学做教授,我总是告诉自己实验室的所有年轻人(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下面这几点读科研论文的体会,也希望我的学生跟我学:

1.请每位学生每周关注《科学》和《自然》。(生命科学界的学生还应该留心《细胞》)。如果时间有限,每周花一个小时读读这两种周刊里的文章标题以及与自己研究领域相关的科研论文的abstract,即可!这样做可以保证一个学生基本上能够跟踪本领域最重要的发现和进展,同时开阔视野,大概知道其它领域的动态。

2.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可以细读《科学》和《自然》里的新闻及科研论文。如果该科研论文有“News & Views”或“Perspectives”来介绍,请先读这些文章,这类导读的文章会提炼问题,就好比是老师事先给学生讲解一番论文的来龙去脉,对学生阅读原始论文有很大帮助。

3.在读具体的科研论文时,最重要的是了解文章的主线逻辑。文章中的所有Figures都是按照这个主线逻辑展开描述的。所以,我一般先读“introduction”部分,然后很快地看一遍Figures。大概知道这条主线之后,才一字一句地去读“results”和“discussion”。

4.当遇到一些实验或结果分析很晦涩难懂时,不必花太多时间深究,而力求一气把文章读完。也许你的问题在后面的内容中自然就有解答。这与听学术讲座非常相似!你如果想每个细节都听懂,留心每一个技术细节,那你听学术讲座不仅会很累,而且也许会为了深究一个小技术环节而影响了对整个讲座逻辑推理及核心结论的理解。

5.对个别重要的文章和自己领域内的科研论文,应该精读。对与自己课题相关的每一篇论文则必须字斟句酌地读。这些论文,不仅要完全读懂,理解每一个实验的细节、分析、结论,还必须联想到这些实验和结论对自己的课题的影响和启发,提出自己的观点。

6.科学论文的阅读水平是循序渐进的。每个人开始都会很吃力,所以你有这种感觉不要气馁。坚持很重要,你一定会渐入佳境。当你有问题时或有绝妙分析时,应该与师兄师姐或找导师讨论。

7.科研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科研论文的阅读。每一个博士生必须经过严格的科研论文阅读的训练。除了你自己的习惯性阅读外,你应该在研究生阶段选修以阅读分析专业文献为主的一至两门课,在实验室内也要有定期的科研论文讨论(Journal Club)。如果你的实验室还没有这种讨论,你们学生可以自发地组织起来。

8.前面几条都是讨论如何提高科研论文的阅读能力,但是一旦入了门,就要学会critical reading。不要迷信已发表的论文,哪怕是发表在非常好的期刊上。要时刻提醒自己:该论文逻辑是否严谨,数据是否可靠,实验证据是否支持结论,你是否能想出更好的实验,你是否可以在此论文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重要问题?等等。

天外有天,读科研论文是一件很简单、但也很深奥的事情。一般的学生常常满足于读懂、读透一篇好的论文,优秀的学生则会举一反三、通过查找references纵深了解整个领域的历史、现状,并展望该领域未来的可能进展。

我从1990年对学术论文一窍不通到96年博士后期间的得心应手,还常常帮助同事分析,自以为水平了得。但是有一件事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严重不足,颇为羞愧。

1996年,是SMAD蛋白发现及TGF-b信号转导研究的最激动人心的一年,哈佛医学院的Whitman实验室在十月份的《自然》杂志上以“Article”的形式发表了一篇名为“A transcriptional partner for MAD proteins in TGF-b signaling”的文章。读完之后,正好遇到TGF-b领域的著名学者Joan Massague,我对Joan评论说:I’m not so sure why this paper deserves a full article in Nature. They just identified another Smad-interacting protein, and the data quality is mediocre. 完全出乎我的意料,Joan马上回应我:I disagree! This paper links the cytoplasmic Smad protein into the nucleus and identifies a transcription factor as its interacting protein. Now the TGF-b signaling pathway is complete. It is a beautiful Nature article! 这件事对我触动极大:原来大师的视野和品位远远在我之上。从那以后,我也开始从整个领域的发展方面来权衡一篇文章的重要性,这件事对我今后为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审稿、自己实验室选择研究课题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如今,我阅读一篇本领域内的科研论文,非常顺利,而且常常可以看出一些作者没有想到或分析到的关键点。回想从前,感慨万千,感谢蒲慕明、郑昌学、虞一华、John Desjarlais、Jeremy Berg、Joan Massague等一批老师和同事对我的帮助。我很留心,也很用心。

希望所有的学生也能通过努力和坚持对英文科研论文的阅读得心应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0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Dear colleagues,

Firstly, please allow me to wish you all a peaceful 2015, full of energy and good health, to dedicate time to both yourselves and your loved ones, and also to progress in your work with great satisfaction. Furthermore, I hope that 2015 brings us  more wonderful opportunities for collaboration in the field of hand hygiene improvement and infec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PC). You will shortly receive the first Save Lives Newsletter of 2015, in preparation of 5 May 2015.

As you are probably aware, the response to the multi-country Ebola outbreak is still continuing.  
In an effort to stop the spread of the disease and treat infected patients, the WHO Department of Service Delivery and Safety is continuing to provide leadership on IPC in the ongoing response. We have also been asked to lead on essential services and health system recovery in the affected West African countries. To deliver on this commitment, our IPC team is currently working closely with countries on specific and focused IPC projects and some team members, including myself, are undertaking frequent missions to the countries concerned. My experience so far has been exciting and very positive, with many lessons learned and outstanding collaborations with national colleagues and partners.

As trusted members of our Save Lives: Clean Your Hands network, we are reaching out to you once again, to seek your practical support with this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in West Africa.  There is still a strong and immediate need for IPC specialists to be deployed in the affected countries in the next six months. We are currently recruiting English- or French-speaking IPC qualified medical and nursing staff who could assist on the ground for a period ranging from 6 weeks to a maximum of 6 months. We would be offering offer WHO Consultant contracts for these deployments.

The work will mainly take place at national or district level, in collaboration with our IPC team and country offices. It will be focused on the following objectives,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ministries of health and partners (e.g. CDC, DFID, etc):

• To assess IPC and quality of care standards in Ebola facilities;
• To implement immediate improvement actions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assessments to improve IPC, triage and quality of care in facilities caring for Ebola patients;
• To improve implementation of IPC standards for triage posts and isolation in non-Ebola health-care facilities;
• To improve IPC knowledge and increase availability of IPC expertise to support a safe and rapid recovery of the affected health systems.

We believe that you or your colleagues may be able to support this effort or might know of someone who would be qualifie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0 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的这些健康问题,在中国可能更严重,只是还没有人注意和做出统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0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研究称,医疗差错和院内感染造成的死亡要比车祸和糖尿病死亡还要多.-------------中国医院感染导致的死亡数据在哪儿?从哪获取?我们自己医院的医院感染导致死亡有多少?有人统计吗?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收起 理由
星火 + 1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5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病不用去医院挂号诊治,不用担心自己的主治医师是否权威,不用为自己疾病有心理负担,还能跟其他患者互相交流……移动医疗的出现让这一切成为现实。

  28日发布的《2014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发展状况蓝皮书》显示,我国移动医疗APP发展迅速,现阶段已达2000多款。2014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达30.1亿元,比2013年增长26.8%。2017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达125.3亿元。

  移动医疗指通过移动通信技术来提供医疗信息和服务,在互联网领域以基于安卓、苹果等移动终端系统的医疗健康类APP应用为主。蓝皮书指出,移动医疗APP主要分5种,包括医药产品电商应用,满足专业人士查询专业信息的应用,满足寻医问诊需求的应用,预约挂号及导医、咨询和点评服务平台,细分功能产品。

  移动医疗APP数量的爆发式增长与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和我国医疗环境密不可分。由于医疗作为刚性需求,资源的不足和分配不均加重了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而移动医疗则可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能够提高效率、简化流程并让医疗服务更具人性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26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医疗差错和院内感染造成的死亡要比车祸和糖尿病死亡还要多.-------------中国医院感染导致的死亡数据在哪儿?从哪获取?我们自己医院的医院感染导致死亡有多少?有人统计吗?

点评

咨询湘雅医院啊  发表于 2015-2-26 15:5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22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的分享,国内的院感工作确实还需要继续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