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医患角度之隔阂与消除-从预约胃镜说起 甫寸医生 2015-01-12 12:47:46
所处的立场不同,则思考的角度不同,虽然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恢复健康,但是医生和患者的想法在很多时候有着天壤之别,如何消除这个隔阂,到达医患双方的和谐一致,需要我们在细节方面多做思考。 我的两个门诊时间连着,周五下午和周六上午,有时候周五下午看过的患者,周六上午来检查,正好就再回来了。为了更明确的诊断,有针对性的评估状态并治疗,有时候我会针对周五下午的患者,开出必要的检查,请他们检查后来周六门诊治疗,很多检查需要空腹。有的检查,例如B超,即刻得到结果,这样,周六一早空腹检查后即可来门诊了,还有血常规之类的,20分钟出结果。 但是,有的检查不一样,例如很重要的胃镜。在进行胃镜检查之前,必须要查肝功I(肝脏功能检查,主要是转氨酶)和感筛四项(感染疾病筛查,包括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检查的目的就是处于保护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不受到感染疾病的侵扰。所以,只有肝功I和感筛四项合格的患者,才能进入胃镜检查,由于重点在于查胃镜,但是,一开始确实抽血的单子,让不明白的患者就产生了第一个疑惑和隔阂,“大夫,你让我做胃镜,抽血干嘛?” 这个隔阂容易解释,上面的情况一说,大部分患者就释然了,原来如此,那抽血吧,抽血出来结果需要两三天,这其中,有第一次来看病不是空腹的,只能第二天再来抽血,这样一来,要做胃镜,第三次来才能取到抽血的结果,第四次来请医生看结果,并约胃镜,第五次做完胃镜,如果当天主治医师不出诊,第六次才能看上病。这就产生了第二个大隔阂,来了这么多次,交费好几次,还没开药呢,这个医生太不负责啦~~~ 于是乎,患者很不满意,医生也不乐意。患者的目的在于看病,很多物化的表现在于开药,而医生的目的在于确立诊断,诊断的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的治疗。这个隔阂不好消除,尤其是国内的患者,什么都着急,门诊每每遇到几个患者,跟我说两句话,就问我,“大夫,我这是啥问题,要吃啥药,能除根儿吧”。问题的症结在于患者不清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是概率,需要结合多个方面才能诊断,而且,看病是个系统工程,负责的医师不会轻易做出诊断。 第三个隔阂,患者最关心的是拿到药,觉得这是来看病了,主要目的达到了,实际上,来看病最重要的是评估疾病的状态,这是医生首先应该做的事情。 这些隔阂根深蒂固,那么怎样才能消除这些隔阂呢?我们理应多多思考,在细节方面为患者考虑。 首先,要健康宣教,告诉患者,首次来看病,最好是空腹的早晨,利于可能进行的抽血检查,利于医生的判断。 其次,在细节上多多交代患者,例如,让做胃镜的患者,第一次就开好所有的单子,并当日抽血,第二次来取化验单的时候选择能做胃镜的日子,当日如果预约少,则当日即可胃镜检查,第三次取胃镜的时候,即可进行诊断处方了,节省了一半以上的时间。 第三,还是要多多健康宣教,疾病诊疗的不确定性和认真对待诊疗的重要性,不可急匆匆的把疾病的当做捎带着的事情来做,势必事倍功半。 患病后,就要认真对待,疾病的诊疗不是小事。认真思考,仔细总结,耐心沟通,就会消除医患隔阂,让医患站在同一个角度,共同守护我们的健康。 信源地址;http://health.sohu.com/20150112/n407729084.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