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公告区+ 发布

02-17 16:11
02-17 16:10
01-07 16:18
01-06 15:55
01-02 17:30
查看: 2825|回复: 15

转帖:常见的院内感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24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一、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为最常见的医院内感染,约占医院内感染的40%左右,约90%的病人有尿路器械检查史,其中75%~80%病人的感染由导尿引起,另外的5%~10%与其它尿路操作,如膀胱镜检查有关。少数病人的医院内尿路感染为血源性或其它不明因素所引起。女性、老年、尿路梗阻、膀胱输尿管反流、膀胱排空不全等均为感染诱因。
二、外科伤口感染
  术后伤口感染占医院内感染的10%~30%。新生儿、老年人和肥胖病人易于发生伤口感染,糖尿病、激素治疗、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和影响病人防御功能的情况皆可增加病人对伤口感染的易感性。术前住院过久、手术时间长失血量多和引流等皆可使感染发生的机会增多。
三、下呼吸道感染
  据国内报告肺部感染约占医院内感染的15%~54%,其发病率介于0.5~5%间。肺部感染多见于重症监护室病人或有严重原发疾病患者,病死率高,可达30%~50%。
四、败血症
  医院内败血症的发病率为0.3%~2.8%,原发性败血症(原发感染的病灶不明显或由静脉输液、血管内检测及血液透析引起的败血症)约占败血症的半数,其他则来源于尿路外科伤口、下呼吸道和皮肤等感染。医院内败血症的总病死率近50%。
五、消化系统感染
•        假膜性肠炎抗生素相关肠炎最重要的致病菌为难辨梭状芽胞杆菌(难辨梭菌)。胃肠道手术后,肠梗阻、尿毒症、糖尿病、再障及老年患者应用抗菌药物过程中尤易发生。
•        病毒性肝炎甲型肝炎病人在医院内出现交叉感染的可能性不大。乙型肝炎多发生于输血、输血制品或血液透析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途径与乙型肝炎相似,也以微量血传播为主要途径。医院内丙型肝炎感染与接受输血次数及输血量密切相关。
•        胃肠炎为常见的流行性院内感染,主要由沙门菌属所引起,致病性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也可为致病菌。
六、 皮肤感染
  医院内皮肤感染占全部医院内感染的5%左右,包括金葡菌所致的脓皮病、疖病、脓疱疮等,溶血性链球菌脓皮病以及带状疱疹等。金葡菌所致的皮肤感染发病率较高,常造成流行。
七、 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常于颅脑手术及脑脊液分流术后发生,病原以肠杆菌科细菌、绿脓杆菌、金葡菌、表葡菌、及不动杆菌属为多见,偶可为白色念珠菌,病死率高。
预防
  各级卫生行政领导和全体医务人员的重视、良好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宣传教育对控制医院内感染起着重要作用。
一、一般措施
  各医院应有专职流行病学医师、公共卫生护士和化验员组成的医院内感染防治小组,经常检查病房病历、化验室结果以及X线等检查。对医院职工进行卫生宣传教育,使人人掌握医院内感染的基本知识。职工应严格遵守和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每人皆认识到洗手是预防医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对医院新职工应进行全面体检。在各有关单位对30岁以下的工作人员应予以麻疹、腮腺炎疫苗、破伤风和白喉类毒素注射。定期在病房环境中取样检测,根据细菌检出情况,予以相应措施。医院内感染防治小组应经常检索病人,早期发现有感染性疾病的病人或医院职工,予以及时治疗。
二、具体措施
  为了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应尽量避免导尿。保留导尿更需严格掌握,如有应用指征时,则需采用消毒闭式引流系统。保留导尿管维持的时间愈短愈好。在拔除导尿管前应予以抗菌药物以防止导尿后尿路感染或导尿后菌血症的发生。间歇性导尿用于神经性膀胱、脊髓损伤等病人获得良好效果。
  外科医师术中的精细操作、减少组织创伤、缩小死腔、作好止血等能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手术室内紫外线照射可减少清洁手术的感染率,空气层流可减少由空气传播的感染。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对某些外科手术感染有预防效果。
  清除或防止可能致病的细菌寄殖于口咽部为预防医院内肺部感染的重要措施。吸引器或雾化器的消毒、呼吸道治疗器械设备的经常更换,对某些呼吸治疗的操作应加强洗手或带手套操作等皆能防止外源性细菌寄殖于口咽部。此外可给予选择性肠道去污染处理(SDD),SDD是近年来防止呼吸道外来细菌定殖的新措施。局部间歇性抗菌药物雾化吸入对消除口咽部细菌的寄殖有一定的效果。对手术患者应鼓励早下床活动,予以止痛剂减轻伤口疼痛以免干扰咳嗽或深呼吸。对吞咽困难的重症病人应通过鼻饲管进食,以防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为了防止静脉输液发生感染,应严格洗手和掌握无菌操作。放置高营养输液管或给易发生感染病人作静脉补液时,应带无菌手套操作。作静脉穿刺时宜用较小针头,尽可能选用外周静脉,避免使用股静脉。静脉切开一般不用,而只作为最后静脉补液手段。补液期间每天检查和清洁静脉穿刺部位,一旦有局部皮肤感染或静脉炎发生应及时拔管,并对输液管、针头以及患者血液进行细菌和真菌培养。每一输液部位的维持时间不应超过48~72h。
三、医院内感染的治疗
  鉴于医院内感染多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因此除针对病原选用杀菌作用强、疗效高的抗菌药物外,尚应注意改善病人体质,增强病人免疫功能。对患者原发病积极治疗。

评分

参与人数 1 +6 金币 +8 收起 理由
桃子妖妖 + 6 + 8 好资料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4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zhangfh 的帖子

好文章,好资料,我已下载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4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了!:handshake :handshake 认真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5 02:25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学习!灵活应用。:handshake :handshak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5 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下载学习了:handshak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5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像很多文献都是说下呼吸道感染排在首位,不仅仅是在ICU排首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25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拙凌 的帖子

这个资料可能是国外的?国内因为抗菌药应用,泌尿系统感染可能较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5 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常见的院内感染

一、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为最常见的医院内感染,约占医院内感染的40%左右,约90%的病人有尿路器械检查史,其中75%~80%病人的感染由导尿引起,另外的5%~10%与其它尿路操作,如膀胱镜检查有关。少数病人的医院内尿路感染为血源性或其它不明因素所引起。女性、老年、尿路梗阻、膀胱输尿管反流、膀胱排空不全等均为感染诱因。
二、外科伤口感染
  术后伤口感染占医院内感染的10%~30%。新生儿、老年人和肥胖病人易于发生伤口感染,糖尿病、激素治疗、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和影响病人防御功能的情况皆可增加病人对伤口感染的易感性。术前住院过久、手术时间长失血量多和引流等皆可使感染发生的机会增多。
三、下呼吸道感染
  据国内报告肺部感染约占医院内感染的15%~54%,其发病率介于0.5~5%间。肺部感染多见于重症监护室病人或有严重原发疾病患者,病死率高,可达30%~50%。
四、败血症
  医院内败血症的发病率为0.3%~2.8%,原发性败血症(原发感染的病灶不明显或由静脉输液、血管内检测及血液透析引起的败血症)约占败血症的半数,其他则来源于尿路外科伤口、下呼吸道和皮肤等感染。医院内败血症的总病死率近50%。
五、消化系统感染
•        假膜性肠炎抗生素相关肠炎最重要的致病菌为难辨梭状芽胞杆菌(难辨梭菌)。胃肠道手术后,肠梗阻、尿毒症、糖尿病、再障及老年患者应用抗菌药物过程中尤易发生。
•        病毒性肝炎甲型肝炎病人在医院内出现交叉感染的可能性不大。乙型肝炎多发生于输血、输血制品或血液透析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途径与乙型肝炎相似,也以微量血传播为主要途径。医院内丙型肝炎感染与接受输血次数及输血量密切相关。
•        胃肠炎为常见的流行性院内感染,主要由沙门菌属所引起,致病性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也可为致病菌。
六、 皮肤感染
  医院内皮肤感染占全部医院内感染的5%左右,包括金葡菌所致的脓皮病、疖病、脓疱疮等,溶血性链球菌脓皮病以及带状疱疹等。金葡菌所致的皮肤感染发病率较高,常造成流行。
七、 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常于颅脑手术及脑脊液分流术后发生,病原以肠杆菌科细菌、绿脓杆菌、金葡菌、表葡菌、及不动杆菌属为多见,偶可为白色念珠菌,病死率高。
预防
  各级卫生行政领导和全体医务人员的重视、良好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宣传教育对控制医院内感染起着重要作用。
一、一般措施
  各医院应有专职流行病学医师、公共卫生护士和化验员组成的医院内感染防治小组,经常检查病房病历、化验室结果以及X线等检查。对医院职工进行卫生宣传教育,使人人掌握医院内感染的基本知识。职工应严格遵守和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每人皆认识到洗手是预防医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对医院新职工应进行全面体检。在各有关单位对30岁以下的工作人员应予以麻疹、腮腺炎疫苗、破伤风和白喉类毒素注射。定期在病房环境中取样检测,根据细菌检出情况,予以相应措施。医院内感染防治小组应经常检索病人,早期发现有感染性疾病的病人或医院职工,予以及时治疗。
二、具体措施
  为了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应尽量避免导尿。保留导尿更需严格掌握,如有应用指征时,则需采用消毒闭式引流系统。保留导尿管维持的时间愈短愈好。在拔除导尿管前应予以抗菌药物以防止导尿后尿路感染或导尿后菌血症的发生。间歇性导尿用于神经性膀胱、脊髓损伤等病人获得良好效果。
  外科医师术中的精细操作、减少组织创伤、缩小死腔、作好止血等能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手术室内紫外线照射可减少清洁手术的感染率,空气层流可减少由空气传播的感染。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对某些外科手术感染有预防效果。
  清除或防止可能致病的细菌寄殖于口咽部为预防医院内肺部感染的重要措施。吸引器或雾化器的消毒、呼吸道治疗器械设备的经常更换,对某些呼吸治疗的操作应加强洗手或带手套操作等皆能防止外源性细菌寄殖于口咽部。此外可给予选择性肠道去污染处理(SDD),SDD是近年来防止呼吸道外来细菌定殖的新措施。局部间歇性抗菌药物雾化吸入对消除口咽部细菌的寄殖有一定的效果。对手术患者应鼓励早下床活动,予以止痛剂减轻伤口疼痛以免干扰咳嗽或深呼吸。对吞咽困难的重症病人应通过鼻饲管进食,以防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为了防止静脉输液发生感染,应严格洗手和掌握无菌操作。放置高营养输液管或给易发生感染病人作静脉补液时,应带无菌手套操作。作静脉穿刺时宜用较小针头,尽可能选用外周静脉,避免使用股静脉。静脉切开一般不用,而只作为最后静脉补液手段。补液期间每天检查和清洁静脉穿刺部位,一旦有局部皮肤感染或静脉炎发生应及时拔管,并对输液管、针头以及患者血液进行细菌和真菌培养。每一输液部位的维持时间不应超过48~72h。
三、医院内感染的治疗
  鉴于医院内感染多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因此除针对病原选用杀菌作用强、疗效高的抗菌药物外,尚应注意改善病人体质,增强病人免疫功能。对患者原发病积极治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分享!:handshake :handshake

“每一输液部位的维持时间不应超过48~72h”,好像现在的静脉留置针保留时间可以超过这个时间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4 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fjzzzyyygk 的帖子

你好!请问小儿科以肺炎入院一周后上报院感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合适吗?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4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医院也有类似情况,但我平时二个方面:一是否有高热;二是咽喉部症状是否有加重,如果二个条均有,就算,不知这样是否妥当,勤供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28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术后伤口感染率占10-30%有这么高吗?另外请问SDD是什么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28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 molihuamj 的帖子

"选择性消化道去污染"(selective decontamination of the digestive tract,SDD)抗生素生态疗法,即应用适宜的抗生素选择性地清除患者口咽和胃肠道内的PPMs,保留能阻止细菌定植的正常专性厌氧菌,使患者肠道的定植抗力维持正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7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学习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2 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想明确:肺炎入院后一周才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吗?如果是,且如果肺炎和上呼吸道感染是不同病原菌所致,应该属于医院感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2 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控制感染 于 2009-10-12 15:19 编辑

16# 桃子妖妖
赞同桃子妖妖版主的观点。肺炎入院后一周才发生上呼吸道感染且肺炎和上呼吸道感染是不同病原菌所致,属于医院感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