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23|回复: 13

[资料]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军:触碰医学的温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20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2014-11-20 [url=]健康报•医生频道[/url]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点击健康报·医生频道加关注

(转载《北医人》 撰写人:武慧媛)

触碰医学的温度------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淋巴肿瘤内科朱军主任门诊纪实

把病人当作一个真实的人,体恤其受疾病袭击时的痛苦,面临生命危险时的悲伤以及对于爱抚和同情的渴望——是医学人文的应有之义。

数月前,笔者有过一次旁听朱军主任出诊的经历。至今,那个充满人情味的场面还刻在脑海里。他解读病情时的睿智幽默,让患者轻松起来;介绍方案时的通俗明晰,让医学不再陌生;关注病患内心冷暖,让淋巴瘤不再可怕……谈话间不时发出的笑声,弥漫在空气里,让诊室气氛温暖而愉悦。

三个半小时,犹如聆听一场“故事会”,虽然没有手术室或病房里的故事那么揪心,让人激动,但医患间的尊重、信任和理解在他们的对话中清晰呈现。

二十位患者,进进出出,朱军一刻没有停歇。好几次我都忍不住想提醒他喝口水,又惟恐破坏了因我在场的“原生态”。其实,这样的连续工作,他早习以为常。

●听诊现场1 “不用刻意去‘找’毛病”

“您好!请坐!”每当患者进屋,朱军都会热情招呼。如果是复诊患者,场面则更轻松——“我们又见面了!”握手或拥抱的情境,感觉很温馨。

“您的状态挺好啊!尽管当时诊断出一个毛病,但现在看来我们采用的方法还是让您获益了。”

“都是您英明!”老人欢喜地竖起大拇指。

60多岁的李女士,2012年11月查出淋巴瘤,北大医院安排她住院化疗。她执意要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找专家——全面检查之后,根据患者当时的症状和意愿,朱军建议“可暂不进行化疗”。

如释重负,李女士激动地回家了。18个月已经过去,让她时刻保持“警惕”的症状一直没有出现。

“既然一年多这个毛病没怎么‘折腾’,那咱就和它‘和平共处’吧!”朱军高兴地回应。

“可是有时总感觉这里咯噔一下,我总担心是不是出什么毛病了。”李女士指着左腹部,满脸疑虑。

朱军冲她笑笑。边翻看检查报告单,边问道:“有发烧、消瘦、疼痛乏力等症状么?”

“没有!”

“是否有持续反复的不舒服让你受不了,以致影响到你的生活。”

“没有!”毫无犹豫的应答,让朱军更加放心。

“下一步怎么行动主要取决于您自己的意愿。如果天天嘀咕,总想搞出个所以然来,那我们就再取一次病理,看看与一年前有没有变化;如果您不想用药,那咱们再继续观察,等到有不舒服的症状出现了,咱再用药让它别‘捣乱’。”

“要我说,您就不用有疑虑,不用刻意去‘找’毛病。”为患者摆出两种选择的同时,朱军也表明自己的态度。

“妈,您听明白了吧!”李女士的女儿在旁插话,“老太太就是心思比较重。”

“要说任何感觉都没有,那也不符合规律。人在一天天变老,何况我们已经发现有点毛病,但还不至于非要进行化疗。”朱军继续解释,“原来我们就认为您这个病症是慢性的,现在一年多的观察也符合之前的判断。淋巴结稍微有点大,但是发展缓慢。只要没影响到你基本的生活状态,就不要总是去琢磨了。”

“明白啦!我这来找您一趟,心里就踏实多了!”老人起身鞠躬致意。

●听诊日记

来找朱军复诊的患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便是:“见到您,心里踏实!”

他们之间的交流,像朋友间的谈话,又如同亲人般的叮咛。从进门开始那声简短却重要的问候,到就诊结束还再三的嘱咐,“不用过度紧张,好好保重,有问题随时联系!”处于这样的医疗人际交往中,医患哪来的矛盾?

由于疾病,这些患者的心理都情不自禁带上了“淋巴瘤”的标签,内心有恐惧、有不安。精神焦虑自然总会给自己“找”点毛病。

“找”毛病常常出于对医学知识的匮乏。近年来淋巴肿瘤成为全球增长最迅速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年均增加4%,相对发病年龄比其它肿瘤年轻五至六岁。

9月15日中央电视台播发新闻,向公众普及淋巴瘤科普知识。“淋巴瘤是有很大可能治愈的恶性肿瘤。与其它肿瘤相比,淋巴瘤是治愈率最高的肿瘤之一。”朱军接受采访时表示,“十几年来淋巴瘤的发病和治愈率都在增加,特别是治疗的治愈率增高比较快。”

尽管我们的科普宣传一再强调:淋巴瘤不同于其它严重的癌症,相当多的淋巴瘤可以完全治愈,但仍有很多人对疾病缺乏认知。

听诊中不难发现,多数患者是心理压力大于病情程度,难怪他们说,“看完大夫就感觉病已经好了一半。”朱军笑答,“要真是病情严重,哪是我在这里给你叨叨几句就能好的啊。”给予患者医疗技术救助的同时,他更多的是在做心理的治疗和安慰,而这需要比医术付出更多的耐心和责任心。

“不用害怕,如果世界上能让我挑选个肿瘤得,我就挑你这个。这个最好治,属于淋巴系统增生。”

“住上院就踏实了,不用想太多。虽然辗转几家医院,走了点弯路,但现在我们已经朝正确的路上走,病好了还要继续挣钱养孩子。”

这样贴心的解答和鼓励是在为患者“卸包袱”。卸下思想包袱的病人轻松了,给予医生的信任和尊重却变得沉甸甸。

●听诊现场2 “高兴即是最好的药”

“身上长了好几个包包,可是脸上一个都没有,你应该谢谢它。”

“还真是,要不是您这番提醒,我真没注意,要这么想,倒还挺幸福的哪!”女孩明媚地哈哈笑起来。

女孩齐耳短发,清秀干练。进诊室时左手握着张纸条,右手攥了根笔。朱军与她交流了最新的检查结果,在问询身体近况的同时还叮嘱了几点注意事项。告诉她患有属于低度恶性的淋巴瘤。

“主任您看,我这个白细胞数为什么会高呢?”

显然,她是预先做了功课,查阅过淋巴瘤的相关资料。朱军解答后,她便在那张事先备好的纸条上划了个勾,又接着提问。几个回合后,纸条被轻轻合上。

“以你目前的情况看,暂时不需要化疗,可以在当地找个中医调理一下。”

“短期不会有太大问题吧?”

“肯定不会!”

“用不用吃点药啊?”

“高兴就是最好的药!”

这个回答,让她略带担心的眉头瞬间变得轻松,清瘦的脸庞绽放出甜美的笑容。

●听诊日记

像这样,病症缓慢暂时不需化疗的患者不在少数。那天就诊的患者中,有位五年患病史的男士,生活一直安好,未见明显不适。这次来就想问问医生,自己要不要化疗?由于复诊几次医生都是建议观察,他有点按捺不住了。

还有一位62岁的老先生,因为偶得偏方,吃土豆对自己的病有好处,便开始天天吃,吃到自己都觉得难受了。又听邻居说,海鲜等食物不宜吃。种种说法该不该信?

更有受“神奇功效”诱惑的孝顺女儿,来找医生求证一下“昂贵保健品”是否靠谱?

各式各样的问题和困惑,朱军一一解答。他出诊,总是尽可能地尊重和满足每一位患者的需求。

其实,患者的问题对医生而言,可能已经回答过上千上万遍,或许一天出诊就要说好几遍,但对于患者,就是“一医一患”,他们要得到的是个体需求的满足。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公平,这便是医生职业的特征,辛苦却常常不被理解甚至遭受埋怨。

听诊那天,朱军本应在下午1点前赶往北京西站,与团队汇合赴兰考出差。可是直到12点半,他还在解答患者家属的咨询,一个新疆小伙子硬是要加号,朱军只得看完所有病号后,放弃吃饭、休息时间为其“加诊”。

面对日益增大的门诊量,医生几乎每天都是在超负荷工作。为了更好地问诊,并保护专家身体,医院建议专家门诊每天只挂15-20个号,但实际上只看15个号的情况几乎不存在。患者挤在门口请求加号,岂能“有求不应”。

从各地慕名而来的淋巴瘤患者,病情程度有别,患病类型各异,个体病灶特征和心理诉求也不尽相同。面对每个患者,朱军都要迅速知道其就诊希望解决的主要问题,并在短时间内为患者“支招”。针对每一个病患,朱军也会做出具体的个性化的叮嘱,包括饮食起居、情绪调节、预防治疗等具体细节诊疗策略与方案。而走出诊室的患者总不忘回来再补上一句,“朱主任您有机会一定来我们家乡转转,我给您当导游!”

这样的热情相邀散发着亲情、友情,是发自内心的感恩。

●听诊现场3 尊重胜于怜悯

“你们可真行,怎么还能编出个红斑狼疮。”听着眼前三位患者家属的描述,朱军有点诧异。

来自辽宁鞍山的老刘,半年前因患淋巴瘤来到肿瘤医院就诊。朱军结合老人实际情况提出诊疗方案。如今,已经在当地医院完成三期化疗。由于子女们一直对老父亲隐瞒着病情,所以家属先行进来和朱军沟通后,才让老人进来。

“您这待遇很高嘛,看病还派个代表团来!”全家人都乐了。

见老人进来,朱军微微前倾了一下身子,笑问:“老人家看起来状态挺好的嘛,快请坐。最开始有毛病时主要是哪里不好?”

一边询问,一边自然地请老人撸起裤腿。看了腿上取病理的地方,又顺理成章地观察、问询了化疗及用药后身体的变化。一切显得顺其自然。

看得出来,朱军是悉心巧妙地“瞒”着老人,又认认真真地解答老人的疑惑。

“化疗后我身上怎么还起了疱疹?”

“带状疱疹和用药有关系,由于您体内潜伏着这个病毒,聚集在肋间神经里,用药后就显现出来了。以后就不会太有事了。放心吧!”

“这次来,自己有什么打算?”

“我感觉现在没事了,能不能不化疗,太难受!”

老人摘下帽子开始诉苦,“您看我这头发,以前浓黑浓黑呢……”

“头发少了,包包小了,打个平手!”朱军风趣地说。

“现在可以有三种选择:第一,听你的不再打化疗,但要有思想预期,原先的包包也许不起了也许还起,这就好比打赌。第二,换成中药口服药,睡前服用沙利度安,控制它不发展。第三,按照咱们最初计划的四至六个疗程,再坚持打一个,完成基本标准。”老人仔细听着专家意见,生怕遗漏了什么。

利弊分析后,朱军补充一句:如果问我,我建议打满四个疗程,难受也就一星期,五天就过来了,然后休息一至一个半月,同时服用点中药、口服药让其稳定。

“当然,我们也尊重患者的意愿,由您自己来选择。”这个尊重放权,好比神针般有效。

原想放弃继续化疗的老人,丝毫没有迟疑,当场拍板:“我听大夫的!坚持打满四个疗程!”

语气坚定、信心十足的选择,透射出医患间充分交流后的那种信任。

●听诊日记

“触摸和谈话曾是医生的两件法宝,虽无真正的医疗作用,但病人却藉之得到了安慰和信心。”

周国平在《医学的人文品格》中有过这样的表述,“现在,医生不再需要把自己的手放到病人的身体上,也不再有兴趣和工夫与病人谈话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复杂的机器,它们横在医生和病人之间,把两者的距离越拉越大。”

技术与人性的冲撞、“病人世界”与“医生世界”的深刻差异,让医生与患者间关系冷漠,今天的医患关系紧张与医学人文缺席就始于对话。

在朱军的诊室里,帮助患者根据自身情况作出选择,是他竭力要做的事情。耐心讲解病情及相关诊疗信息,包括不同治疗方案的可能结果、可能的康复时间及费用……虽然有些问题可以不做解释,但他认为,这样的解释可以让患者感受到尊重。尊重患者知情权,即满足他们了解和掌握自己病情的渴求和愿望。

尊重,呼应了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病”的现代医学模式。要真正拥有并时刻保持对患者的尊重,惟有“好医生”才能做到。这需要我们的医生,不但有学术和医术上的造诣,还要有深刻的睿智、广阔的人文视野和丰富的同情心。

我自己患病时经历的诊室对话十分简约,“哪里不舒服?几天了?公费自费?”而这间诊室的医患对话犹如影视剧对白,充满吸引力。

“患者:都说您是神医!朱军:那只是个传说!”

“患者:以后还要治疗吧?朱军:别着急,我们现在只用了‘红缨枪’,‘重武器’还没用呢!”……

这次听诊,令我记住了很多妙趣横生的对话,记住了就诊结束后患者脸上无比灿烂的笑容,也记住了年岁已大的老者仍要鞠躬致谢的动人一幕。耳边再次回响起美国杰出医学家刘易斯•托马斯的观点:病人需要医生那种给人以希望的温柔的触摸,那种无所不包的从容的长谈。

●听诊现场4  生命值得相托

“医院告知我们最多活半年,全家人都接受不了这个现实……”丈夫述说着妻子几个月来的病情转化,眼神中浮现出一丝忧郁的暗影。

从新疆阿尔泰赶来的陈女士,36岁,是今天第一个初诊病人。两周前,被诊断患有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犹如晴天霹雳!她怎么也不愿相信:好端端的自己竟由牙疼变成了淋巴瘤。

“这次得病前我媳妇的身体状况一直倍儿棒!”回忆起发病前的了无征兆,丈夫目光笃定。

“今年一月份,因为牙疼到市第十六医院就诊,医生让服消炎药消肿后去拔智齿。结果半个多月都没有消肿。挨到春节后,又去地区人民医院就诊,医院当即拔掉智齿并打了一周消炎药。肿痛还是一直未消,后又断续在家服用止痛消炎药。五月底去医院复查拍片时,发现牙龈上有个一公分大小的瘤,直接将我们转到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手术切掉肿瘤,说是一周后便可出院。但是过了十多天还没好,医院进一步检查,诊断为淋巴瘤,让我们转入血液科化疗。”患者丈夫一口气讲完了患病经过。

牙疼——淋巴瘤?听起来,确实有点离奇。

“还有什么其它症状吗?比如发烧、消瘦,有没有长出包包、皮疹……”听完主诉,朱军开始询问,“现在有什么不好?做什么工作?孩子多大啦?……”很贴近生活的问话,倒让满脸愁苦的陈女士放松不少。

几个月来的各种检查单,肿瘤医院检验科新出的报告单,都在刚才的时段里被朱军翻看过。指着单子,朱军格外关切地问了句,“这些情况患者都知道吧?”

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朱军说,“非霍奇金淋巴瘤”这个诊断是正确的。进而解释:这是一类起源于B细胞或T细胞的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其中B细胞来源淋巴瘤占百分之七十到八十。B细胞淋巴瘤分为近三十种类型,最常见的就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这个病很常见,但你的发病部位比较特殊,与牙槽牙颌骨有关。相对而言,这种类型肿瘤的侵袭性更高一些。但好在你年轻,病变比较局限,无全身症状,目前检查还没有更多病灶,这是有利因素。”交流中,时有对患者积极的鼓励。

“淋巴瘤分为四期,我们希望你是一期。当然还要进一步检查和评估,才能决定治疗。治疗路线很清楚,就是全身化疗。根据病理和条件CT2.0阳性,采用利妥昔单抗,也就是美罗华联合化疗……总体时间在四到五个月以上,但并不是一直待在医院……可以定好方案回新疆做,几个周期后再来复查……”

门诊病人很多,朱军还是给了患者一个详细的治疗方案,并叮嘱以后要注意的方面,最后一再强调,“你这样的病有一半或以上的几率能治愈。听起来不高,但对于这类恶性肿瘤,完全治愈还是要付出努力的。”

患者心里一个大大的问号有了答案。

●听诊日记

患者之所以会怀疑当地医院的诊断结果,是出于对病情的不甚了解:“医院只告诉我们是淋巴瘤,其它啥也没说……”

当患者对自己的病情一无所知时,往往特别焦虑甚至会怀疑、不解。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可以让焦虑心理得到些释放;尽可能多地讲讲疾病知识,满足他们心里对病情进一步知晓的需求和愿望——这是医患间最普通的沟通。通过叙述与聆听、描述与解释,双方信息对称、关系平等起来,便会相互信任。有了信任,心底踏实,就会感觉生命值得托付。

医学的故事首先是人与人的故事,这个故事从门诊开始。在我们的医疗生活中,医患差异转换成医患冲突的起爆点往往在于只重故事的结果,而忽视故事的主人公和讲故事的人。

这里记录了医生出诊故事中的只言片语,可以感受到:现实医患之间不只是矛盾、怀疑和侮辱,还有很多欢喜、感激和信任,需要我们更多的记录和传播。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安慰;总是,去帮助。”特鲁多名言,在现实医患关系下依然神圣……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 收起 理由
沧浪之水 + 3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0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否人文感控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0 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真好,看着这些文字感觉身临其境,真希望给病人看病的医生都是这样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收起 理由
星火 + 2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0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这样的医生会越来越多。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6 收起 理由
星火 + 6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0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拜读了文章,对自己有很大启发。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收起 理由
星火 + 1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0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了文章感觉到好温暖,朱军教授不仅有高超的医术,更有高尚的医德。每一句话都体现着对病人的人文关怀,如果我们的医生都能像朱军教授一样,医患关系又何愁不和谐!感谢星火老师将这么感人的文章与我们分享!非常喜欢看星火老师的帖子,总有不同的收获!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 金币 +9 收起 理由
星火 + 3 + 9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4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文医疗,像电视剧,虽然很长,但是我坚持看下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5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临床大夫总是在跟各种问题打交道,例如患者的主诉(症状、体征)或者异常的化验检查,处理这些问题的前提是什么?我们先看两个真实病例。
【案例一】
某年的某个夜班,跟班同学跟我讲“3床那位COPD、脑梗后气管切开的患者又气喘发作了,之前已有多次类似情况,是不是按此前的处理给予解痉平喘?”“不急,我们先看看他”。
这个七十多岁的患者COPD并哮喘是明确的,半年前因大面积脑梗而行气管切开,现在生活不能自理、运动性失语,还有老年痴呆。我看他烦躁不安,呼吸急促,血压高、心率快,低流量吸氧下,脉氧饱和度100%,听诊喉鸣音明显的传导到整个肺部。是气道梗阻?哮喘发作?急性心衰?还是?
“怎么那么臭”,一位跟班神经科的轮转生问道。脱掉患者的裤子,我们看到他裤子上沾满大便——纸尿裤漏了。“刚才睡觉了,没注意,现在就弄干净”,陪护的阿姨很不好意思的说。
两分钟后,患者的“呼吸困难”消失了,生命体征平稳。
真相大白:由于大便弄脏了裤子,患者无法表达,所以情绪激动的报警,便让我们看到了“急性呼吸困难”。
【案例二】
又是某个夜班,一位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肺部感染的老年患者突发躁动、气促,血压高、心率快,脉氧正常,肺部听诊呼吸音粗,肺底少许湿罗音。统计护理记录14小时出入量:入量1700ml,尿量500ml。同学问“考虑急性心衰?给予利尿?”
仔细查对,从下午四点半外出行CT检查后就未再排尿。留置尿管,膀胱叩诊充盈。顺着尿管往下看,尿管被夹闭了。打开尿管,尿液通畅的流出。几分钟后,患者“呼吸困难”消失。
真相大白:为了外出检查而夹闭了尿管,却因工作繁忙一时疏忽未将尿管打开。我们便看到了类似“急性心衰”发作。
类似的案例很多,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
肖大夫以为,临床工作中要时刻提醒自己:我们看到的,未必是真的。确认问题的真伪,是我们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那就是,别把表征当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有哪些因素造成假象呢?至少可以从医护人员、病人(也包括家属)、设备三方面考虑。
所谓“眼见为实”,前提是理性分析。前面提到两个临床真实案例,目的就是告诉大家:我们看到问题时,首先要确认问题,其次才是处理问题。
问题当然就有轻重缓解,也有简单复杂。问题既可以是主诉、体征,也可以是某种检查检验结果,更可以是某种场景。不急的问题,可以慢慢分析,紧急的问题需要紧急分析,甚至边分析边处理。识别问题的特性考验大夫的能力。每个医生在行医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逐渐建立起关于问题的“个人分类与索引”,有些知识来自书本,很多来自个人经验。当你听到某个问题或关键词时,你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如“餐后血糖20mmol/L”与“突发意识障碍”,这就与你对问题的轻重排序有关。在夜班这样一个特殊时间段里,大夫的使命在于处理突发问题,在于发现隐患,排除和处理危及生命的急症。当我们发现问题时,都要进行问题真实性确认。
影响问题的真实性有哪些因素呢?我以为,至少包括医护人员的能力(基本功,经验,细致严谨程度、思维严密性等)、患者和家属的能力(疾病特点,文化程度,表达能力,配合程度等)以及设备的能力(如检查检验的方法与手段,设备的质量控制等)。我们分析问题时,可以多从这么几个方面着手,逐渐建立起比较严密的分析过程。
以脉氧饱和度报警为例,确认这个数值是否真实至少包括几个方面:(1)患者状况的评估;(2)测量真实性评估:如局部血运不良造成干扰(如血压计袖带与脉氧计在同一侧;患者本身的末梢循环不良)或仪器故障;(3)最可靠的确认是:动脉血气+患者情况分析。
又以如何确认尿量的真实性为例(护士报告:12小时统计入量2000ml,尿量500ml,是否处理?),至少也涉及这么几个方面:(1)出入量统计方法是否合理,计算是否准确;(2)患者有没有尿潴留情况(未留尿管时是否存在尿潴留;留尿管时是否存在尿管堵塞或夹闭);(3)患者状况的评估。
你会发现,确认一个问题真实性的过程会衍生出许多子问题需要确认,实际有鉴别诊断思维不断参与。我们要不断积累确认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过程。上述的问题应属比较容易分析的,有些问题确认是困难的,例如前篇案例一。
几个问题分享给大家,一起思考,看怎么来确认它的真实性:(1)末梢血糖2.7mmol/L;(2)血压195/75mmHg;(3)心电监护提示心率180次/分。
写在后面的话:合理思维方法的养成,对一个大夫能否成长影响深远,也是评判大夫成熟度的好指标。肖大夫是年轻好学的小大夫,本文纯属兴趣与学习。大家且看且思考,多加指正。
(原标题:这些临床案例,是表征还是真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6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医疗行为不应该怕别人评价
东大夫 发布于2014年11月26日 10:45
这文章有些观点我不认同!如果我们的医疗行为是规范的,那我们说的和做的就不怕别的医生评价,理想的状态下,我们医院的每一个人都不应该怕别人评价。
1、但是医生应该避免对有争议的医疗进行盲目的评价,避免医疗矛盾还是有必要的。医疗上不总是黑白分明,很多时候是灰色地带,治疗也没有“金标准”,遇到这样的情况要不要轻易评价同行的对错。

2、有时候患者带来的病历记录的不是很全面,家属的述说更不能作为评判依据,他们不是医生,对医疗的了解一知半解,并且具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治疗成功了事事满意,治疗有挫折或效果不好会放大不良反应。

3、有一些医院和医生的确医疗行为不规范,有些事没有更新知识,有些事主观故意,追求效益,对于这些应该有医生提出批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7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常用的血脂化验有七项: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载脂蛋白AⅠ、载脂蛋白B。1、胆固醇(TC,CHO)​参考值:​​合适水平:≤5.17mmol/L(200mg/dL)​​临界范围:5.20~5.66mmol/L(201~219mg/dL)​​升高:≥5.69mmol/L(220mg/dL)​​临床意义:​​升高:CHO升高的危害:容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中风)等。​​CHO升高的疾病:各种高脂蛋白血症、梗阻性黄疸、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肾功能衰竭、糖尿病等。​​导致CHO升高的生理因素:高脂饮食、吸烟、饮酒、紧张、血液浓缩。妊娠末三个月时可能明显升高,产后可恢复。​​降低:CHO降低可见于各种脂蛋白缺陷状态、肝硬化、恶性肿瘤、营养吸收不良、巨细胞性贫血等。女性月经期也可降低。​2、甘油三酯(TG)​参考值:​​合适水平:<1.69mmol/L(150mg/dL)​​临界范围:1.69~2.25mmol/L(150~200mg/dL)​​升高:2.26~5.63mmol/L(200~500mg/dL)​​极高:≥5.64mmol/L(500mg/dL)​​临床意义:​​升高:TG升高的危害:甘油三酯也是冠心病发病的一个危险因素,当其升高时也应给予饮食控制或药物治疗。​​TG升高的常见疾病:各种高脂蛋白血症、糖尿病、痛风、梗阻性黄疸、甲状腺功能低下、胰腺炎等。​​降低:见于低脂蛋白血症、营养吸收不良、甲状腺功能亢进、还可见于过度饥饿,运动等。​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参考值:​​合适水平:≥1.04mmol/L(40mg/dL)​​减低:≤0.91mmol/L(35mg/dL)​​临床意义:​HDL-C被认为是“好胆固醇”,因为它能将蓄积在组织中的游离胆固醇运送到肝,降低组织中胆固醇的沉积,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所以HDL-C水平低的个体患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其水平高者患冠心病的可能性小。​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参考值:​​合适水平:≤3.10mmol/L(120mgd/L)​​边缘升高:3.13~3.59mmol/L(121~139mg/dL)​​升高:≥3.62mmol/L(140mg/dL)​​临床意义:​​升高的危害:LDL升高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用于判断是否存在患冠心病的危险性,也是血脂异常防治的首要指标。​​升高:可见于遗传性高脂蛋白血症、甲状腺功能低下、肾病综合征、梗阻性黄疸、慢性肾功能衰竭、Cushing综合征等。​​降低:可见于无β-脂蛋白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消化吸收不良、肝硬化、恶性肿瘤等。​5、脂蛋白(a)[Lp(a)]​参考值:10~140mmol/L(0~300mg/L)​​病理性升高:≥300mg/L​​临床意义:Lp(a)升高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其浓度增加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6、载脂蛋白AⅠ(apoAⅠ)​参考值:1.20~1.60g/L​​临床意义:一般情况下,apoAⅠ可以代表HDL水平,与HDL-C呈明显正相关。低于1.20g/L比高于1.60g/L的人群有易患冠心病的倾向。​7、载脂蛋白B(apoB)​参考值:0.80~1.20g/L​​临床意义:apoB主要代表LDL水平,与LDL-C成显著正相关。apoB升高是冠心病危险因素,高于1.20g/L比小于1.00g/L有易患冠心病的倾向,降低apoB可以减少冠心病发病及促进粥样斑块的消退。​​来源: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以微信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8 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安慰;总是,去帮助。”特鲁多名言,而我们中国医生的名言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要把死人救活,把病治好,救不活、治不好你就不是医生,你就不是医院。特鲁多名言才是真正的医生名言,只有少数是治疗和治愈,多数是帮助和安慰。中国人感冒了就不得了,非要治疗,谁把感冒治好了?其实医生的作用主要就是帮助和安慰。我们的医生除了掌握治疗,更重要的要学会帮助和安慰!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 收起 理由
星火 + 3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5 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肿瘤社会学家霍兰提出的“医者的四个救生圈”理念:第一个救生圈是技术魅力与呈现,第二个是爱心与人格魅力的表达,第三个是温暖陪伴,第四个是信仰与生命哲学的启悟与支撑。医学必须回归人文,回归人性,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而不是医患双方只重治疗,忽略了最应有的帮助和安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12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安慰;总是,去帮助。”让我们记住特鲁多的名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2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12月13日召开的“国际临床科室管理年会”上,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社长袁钟发表了《做与文化相适应的医生》的主题演讲,他语调平常却处处针砭时弊,很多事例引人深思,现场300多名听众听得鸦雀无声。袁钟教授到底讲了些什么?一起来看看。

【要点提示】

一个人找你看病,把所有隐私告诉你,把衣服脱光了让你检查,把所有痛苦告诉你,把生命都交给你,这种人是仅次于神的人,而不是一般人。

因为爱才有了医疗和医院,如果把这个精神泯灭了就不再叫医疗,那叫交易,它不可能有尊严。

当中央电视台在播“冬虫夏草含着吃”“生命一号”等虚假广告的时候,就说明整条河流都已经被污染,没有哪个鱼能摆脱被污染,治理污染的办法就是治理上游。

经常有学生问我人文医学有什么用处?我想从两个层面来说,第一个层面是价值观,第二个层面是人文智慧。价值观是道,人文智慧是术。

价值观里的尊严

首先,我想说一下“道”的问题。现在又到年底了,很多医院都会在这个月开医院总结大会,我听过一些院长开总结大会时说:过去的一年,经过全院职工的不懈努力,我们医院的住院患者增加了20%,我们的门诊患者增加了30%,我们的收入增加了10%。那么这句话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可能在座的主任和医生们都会觉得这是意见很自然的事情。其实我告诉大家,这不应该是院长说的话,这应该是企业家说的话,我们院长该怎么说?我们应该说的是“我们治愈了多少人,我们帮助了多少人。”

我们已经忘了什么叫医院,这是价值观出了问题。也有医生告诉我说,自己当医生就是为了赚钱。这本身没错,但我想告诉你,只想赚钱,千万别当医生。这个社会上比当医生赚钱的工作还有很多,卖房子、开矿、做金融、做IT……但是,只有两个行业又有钱又有尊严,一个是医生、一个是教师。在日本,只有两个职业能被成为“先生”,同样是医生和教师。

我有一个朋友,是北京协和医院的科研处长,他是维吾尔族人。他曾经给我讲过一个事情,在维吾尔族人认为人去世了可以升天,但是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升天,要经过集体讨论,贪官、坏警察、坏城管要被打入地狱,但只有两个职业可以不经过讨论集体升天,那就是医生和教师。

什么叫尊严?我也是一名医生,我非常有体会。一个人找你看病,把所有隐私告诉你,把衣服脱光了让你检查,把所有痛苦告诉你,把生命都交给你,这种人是仅次于神的人,而不是一般人。如果医生不好好看病而是看患者的口袋,患者会恨死你。

基督教两个东西很重要,一是神圣观念,再者是博爱精神。神圣观念告诉我们医生是一群优秀的人。中华中国医师协会的张雁灵会长跟我讲,他九十年代去日本,日本当时有人专门来拜访这帮医生,这让中国去的医生们很奇怪,“我们不是政治代表团,我们又不是经济代表团,也不是外交代表团,只是医生代表。”最后那位拜访者说了一句“我一辈子想当医生,可是考不上,我尊敬医生!”

北京和睦家医院的董事长李碧菁是个犹太人,她曾告诉我犹太人为什么比其他人好像多那么多聪明、成功的人,其实就是因为犹太人有神圣观念。犹太人认为他们是上帝的子民,所以他们比其他人更努力、更勤奋,也就更易成功。

医生应该有神圣观念,都是最优秀的一群人,不管在哪个层面,即使村医也是当地最优秀的人。前两天台湾有个医生很优秀,柯文哲现在成了台北市市长。医生在当地不仅是医生,他是领袖,一个好医生不仅是技术而且他的人品也要得到大家的认可。

但是大家也很清楚,这些年我们社会出了很多问题。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的学生投毒杀死自己的同宿舍同学,他说过一句话“我是个‘空人’,没有价值观。”

我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他为什么是个“空人”?想一想这些年还有几个大学生杀人的,比如***、药家鑫。我们这些年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我们创造了精神财富吗?大家可以扪心自问。我们国家有很多传统美德,爱国家、爱家庭、爱故乡、讲孝尽、讲勤俭、讲以德服人,讲天下为公,讲克己复礼,讲温良恭俭让、讲礼义仁智信,好像现在这些都没有怎么讲。

人文精神的救赎

主持人孟飞说过,这些年来《非诚勿扰》相亲最成功的不是大陆,而是台湾和香港的男士。香港很多青年可能参与了占中,但一些美德可能并不比我们大陆差。为什么港台男士现在比我们大陆男士更受中国女孩的喜欢?我们说看一下马英九、连战,再看一下***、**来和**。谁更有中华美德,谁没有中华美德。

前不久中华书局刚刚出版了台湾的中华传统文化基础教材两本。我所有的台湾朋友都告诉我,他们从小都读《论语》,而我们在干什么?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在集体掩耳盗铃。有北大教授说我们这几年培养了很多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什么叫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精致”是聪明,“利己”就是所有都是以自我为中心。

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反省,有一次我和撒贝宁在武汉对话,他问我“医疗行业怎么样?”,我则回应“先别说医疗行业怎么样,当中央电视台在播“冬虫夏草含着吃”“我生命一号”等虚假广告的时候,就说明整条河流都已经被污染,没有哪个鱼能摆脱被污染,治理污染的办法就是治理上游。党中央习总书记现在正在治理上游,河流也许很快就能干净。

这其实就是价值观。各位都是掌握了各种先进技术的大专家,有了满身功夫可以干两件事情,一是见义勇为,二是拦路抢劫。干好干坏,人内心的文化决定你最终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有位医生告诉我,他在消化科上班的第一天,他们科室要完成的一个指标还没完成,快要下班的时候来了一个患心血管病的农民因为挂错号找到了他,但是他当天一个病人都没有,因此当时就违背良心给这位农民看病给开了药,病人抓药再回来问他时,他觉得内心实在过意不去。他就告诉这位农民再去挂一个心血管的号,那个农民突然哭道“我钱都用光了”。这位医生后来说道,他当时有一种坐台的感觉,从此告别了医院,不再做医生。

我们在当医生、院长、干部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千万不能让我们的医生去牺牲善良才能获得正当权益。他本来该有一万块钱的工资却只他发两千,另外八千块钱让他自己去赚,这是邪恶的。

什么叫医疗?医疗起源一个同情心,人贵在有同情心。最初人们因为看到受苦受难,有人难受就去帮他,这才叫做医疗。什么叫医院?中世纪的时候,基督教派的社会有很多流浪的、无人管的乞丐穷人。因此,他们设了一个场所让他们缓解苦难,最后慢慢形成了医院。因为爱才有了医疗和医院,如果把这个精神泯灭了就不再叫医疗,那叫交易,它不可能有尊严。

我们几乎把医院当成一个企业,我们的领导们在一块开会最喜欢说的是“我们医院5个亿,我们医院8个亿,我们医院9个亿,我们医院12个亿,我们医院20个亿。”我想这医学人文就是干这个的,塑造医生的价值观。为什么协和的妇产科主任郎景和院士告诉他们科室医务人员每周必须读一本本专业以外的书,就是为了扩大知识面。我们的医生应该学会和人打交道,我们不能只会和疾病打交道。

“有时去治愈,经常去帮助,却总是抚慰”,总是抚慰,但我们有抚慰能力吗?这恰恰是医学人文要弥补的。中国医生和美国医生的区别在哪?中国医生现在临床经验非常丰富,我们做了那么多手术。但是中美医生比较下来,我们的差别在于爱。美国医生让病人感到有爱,中国医生感觉不到。

不够相信科技,这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这种很重要的一部分。全世界大多数民族都认为人死了可以升天轮回有下辈子。但我们这个民族想追求长生不死,所以我们发明了很多长生不老的办法。我们绝对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中国人什么都能忍受,家庭矛盾、工作矛盾、社会矛盾能都忍,但是在死亡面前却忍受不了我们没有准备,面对死亡的第一个心理反映就是愤怒和震惊。因此,我们的传统文化太需要医学人文精神。

我讲最后一个问题,也就是怎么当好医生的问题。第一,我不想讲让大家如何去学雷锋,学白求恩,我只需要给老专家和当老师的讲,你们一定要想到自己老了会落到什么样的医生手里。你先做好医生,你的学生才能是好医生,等你老的时候,这个老医生就会照顾你,你现在不好好做医生,等你老了你的学生就会按你的方法收拾你。我们不能让学生学雷锋而自己在学和绅。

第二,为孩子做个好人。很多事情,中国人只有为了孩子才会做,才会改变。我经常讲戒烟的问题,如果我们学老外在烟盒上印上骷髅和黑肺,但很多人根本不会戒烟。我们什么情况下才会戒烟?只要在香烟包装上写下“抽烟会让你的孙子变为畸形”,我想他一定戒烟。

第三,人这一辈子干嘛来了?如果有机会去新疆的沙漠里面看看,如果有一摊水,就一定要草,有草就有牛羊,有牛羊就有人,人背后就没有东西吃我们了。草的价值就是让牛羊活的好,牛羊的价值就是让人活的好,人的价值就是让其他生物活的好,这个社会有了你多一份美好,千万不要让这个社会因为有了我而多了一份痛苦或者不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帖子。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