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公告区+ 发布

01-11 22:45
01-11 22:43
01-07 16:18
01-06 15:55
01-03 17:36
01-02 17:30
查看: 1202|回复: 4

[原创] 消毒供应室职业安全防范对策的探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14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医院消毒供应室担负着全院物品的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和发放的工作,集中处理大量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医疗用品,如果工作人员自我防护的意识不强,医院采取的预防措施不当,极易出现长期亚健康状况、甚至发生疾病。加强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安全与自身健康防范,对员工及家属、医院和病人的安全至关重要。

  1 供应室工作中的职业危害因素

  1.1 物理性因素

  1.1.1 环境因素:供应室清洗工作是工作程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清洗班人员经常在潮湿、寒冷的环境下工作,危害了工作人员的健康。使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消毒中产生的臭氧对呼吸道有损害。回收间进行污染器械的分类、清洗等各种致病菌扩散到空气中形成气溶胶造成环境和空气的污染[1]。

  1.1.2 粉尘:供应室常用的敷料及提供手术室的敷料和制作特殊纱布、棉球、折叠手术巾等产生大量纤维粉尘到处飞扬,极易吸入呼吸道可损害呼吸功能[2]。

  1.1.3 烧伤、烫伤:供应室人员每天与高温、高压、蒸汽接触,压力蒸汽灭菌器、电加热锅炉、清洗消毒机、烘干箱等如操作不当极易引发操作人员的烫伤。

  1.1.4 噪声:压力蒸汽灭菌器、电加热锅炉、真空泵、超声波清洗机等在使用中存在多种噪声污染源,长时间在噪声下工作易产生疲劳、烦躁、头痛和听力障碍等。

  1.1.5 体力超负荷操作:下收下送及消毒灭菌物品时需付出较大的体力,如姿势不正确或负荷过重会引起扭伤、拉伤等;清洗、包装人员长时间站立操作易发生下肢静脉曲张。

  1.2 化学性因素

  1.2.1 含氯消毒剂:供应室桌面、地面每天常规使用含氯消毒剂消毒,特殊感染病人使用后的器械通常使用含氯消毒剂消毒浸泡,长期接触氯,对员工呼吸道和其他器官均有损害。

  1.2.2 戊二醛消毒剂:对皮肤粘膜有刺激性,弥散在空气中可引起眼部烧灼感、头痛、皮肤过敏、哮喘等症状。操作时溅到皮肤粘膜,可以引起刺激性皮炎。

  1.2.3 环氧乙烷:常规环氧乙烷灭菌和供应室无菌间内存放拆除外包装大量一次性无菌物品(一次性无菌物品大多是环氧乙烷灭菌),环氧乙烷液体如接触皮肤可以引起刺痛、红肿、水泡甚至烧伤,吸入可以引起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严重可引起肺水肿。

  1.2.4 强酸、强碱:供应室清洗器械时使用去离子水,去离子水定期要进行再生处理,再生处理过程需要强酸、强碱进行电解质的中和,操作不慎可引起皮肤、眼睛的腐蚀及烧伤。

  1.3 生物因素:临床诊疗、护理所用过的一切医疗物品几乎都携带着病原微生物,尤其接触过患者体液的物品,回收、清洗污染物品的人员经常接触生物性污染的器械,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回收处理这些物品时被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机会必然高于其他人员[3,4]。据统计,医务人员被锐器损伤是乙肝、丙肝、艾滋病等血液性疾病的重要传播途径,特别是处理锐利器械和针头时,血液传播性疾病感染的机会加大。所以回收、清洗此类物品要按照传染性物品处理,实行标准预防。

  1.4 生理、心理因素:供应室工作繁重而琐碎,工作人员长期处于繁重而平凡、精神高度紧张的环境中,工作的性质是细致的脑力和重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工作,工作过程因紧张、疲劳及工作压力等造成心理损害和慢性腰腿病[2]。

  1.5 职业安全意识淡薄:由于供应室人员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对感染严重性认识不足,特别是消毒员、护工未经过规范、系统医学知识的学习、对职业安全防护意识淡薄,危害认识不清,易导致职业危害。


2 防护措施

  我院针对供应室存在众多的危害因素,为了保障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采取了以下防护措施。

  2.1 物理因素的防护

  2.1.1 保证供应室清洗器械时有充足的热水供应,以避免凉水;房间内配备了抽湿机,降低了工作环境的湿度;晚间工作人员下班后,采用定时开机、关机使用臭氧空气无人的状态下消毒;器械的回收、清洗过程中戴手套、帽子、口罩,穿隔离衣,必要时戴防护面罩、护目镜;在清洗间安装了洗眼台,工作中如污染物或者其它液体不慎溅入眼睛,紧急采取冲洗眼睛处理,可以减少污物在眼中的时间和感染、损伤的机会。

  2.1.2 制作各种敷料、手术巾折叠和敷料包装在独立的房间进行,并按照要求戴口罩、帽子,防止粉尘等损伤鼻腔和呼吸道,必要时戴一次性手套。

  2.1.3 清洗消毒机和烘干箱门外贴有醒目的“小心烫伤”标识,提醒工作人员在工作忙碌时忘记了安全意识,取干燥的物品或灭菌后取物品时均使用隔热的棉纱手套,避免皮肤直接接触高温物品导致烫伤;灭菌物品出锅后冷却10min再进行物品的整理等措施减少操作人员的烫伤;自动清洗机最后程序时采用冷水清洗,降低清洗后器械的温度。

  2.1.4 各种设备保持最佳的运行状态,每台设备责任到人,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减少机器故障或噪声引起的危害,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做到说话轻、走路轻、开关门轻,减少噪音的发生。

  2.1.5 进行体力操作的培训,采取正确的搬运姿势,使用节力原则,尽量避免有危险的体力处理操作,提倡合作精神,明确物品多人搬运,多使用车辆运输。

  2.2 化学性因素的防护

  2.2.1 采用密闭式容器浸泡器械,减少氯的扩散,操作时戴口罩、手套、眼罩。

  2.2.2 环氧乙烷灭菌时,严格按照各项相关的操作说明进行操作,做好紧急事故处理的指引和培训,按照jci的标准,配备德国drager公司的专用防护面罩,以及防水套袖和橡胶手套,确保操作人员在灭菌和出锅时的安全。环氧乙烷灭菌房间采用负压系统,24h开启负压,保持房间长期处于负压状态下的空气流动,配备环氧乙烷环境监测系统,如空气中气体超标立即报警,可以紧急处理,人员免受伤害。增加环氧乙烷灭菌后净化柜,减少灭菌后物品的残留量,确保了物品的安全。

  2.2.3 进行去离子水再生处理时,穿隔离衣、戴帽子、口罩、手套,操作过程中动作轻柔,减少强酸、强碱的溅出,造成危害。

  2.3 生物性因素

  2.3.1 回收器械时进行初步分类,将剪刀、针头等锐利器械单独存放在储物盒中,减少器械回到清洗间集中分类时员工受到伤害,养成用钳子夹取污染针头和尖锐物品的习惯,降低刺伤皮肤的机会。进行清洗操作时穿隔离衣、防水围裙、套袖,戴帽子、口罩、手套,穿防水鞋。

  2.3.2 回收、清洗器械时戴双层手套,里面一层是一次性pe薄膜手套,外面一层为橡胶医用手套。据国外报道,用双层手套穿孔率为4.7%,其中外层8.9%,内层小于0.5%,而仅使用单层手套穿孔率达11.5%~50%,戴双层手套是避免各种锐利器械损伤而造成危险的首要防护措施。另外有资料显示,戴手套后即使遭遇针刺,其感染发生率较未戴手套操作时下降50%[5,6]。

  2.3.3 在清洗操作中,刷子规定在水面下操作,冲洗管腔时朝向后下方,避免操作中上溅的水滴及产生的气溶胶造成自己身上污染而引起交叉感染。

  2.3.4 针刺伤时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一旦被各种锐利器械或穿刺针损伤、出血,避免局部挤压,应在肢体伤口旁从近心端向远心端不断挤出血液,并用流水清洗伤口,然后进行消毒处理[7,8]。

  2.4 生理心理因素:供应室内部采用符合规划的专业布局,工作间减少通过的时间,每个工作间配备小推车,减少人力搬运的次数,生产实现自动化,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减少由于人为的因素造成生理危害。心理因素同样不可忽视,美国jci顾问在检查指导中强调对工作中遇到针刺伤的员工要做好心理辅导,使员工的恐惧和担心降到最低,防止由于恐惧和担心造成工作时思想不集中,再次引发伤害。

  2.5 建立和培训职业安全操作规程,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教育和训练,提高员工职业防护意识和能力,使员工主动、自觉的执行各项防护措施,执行安全操作标准,规范操作行为,采取完善的防护措施,加强安全管理,采取标准预防,做到每项工作结束、脱手套后洗手,每天下班冲淋、更衣等必需遵守的防护习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14 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提供给消毒供应中心的医务人员学习,借鉴学习,以减少职业暴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14 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竹语清风 发表于 2014-11-14 14:49
收藏,提供给消毒供应中心的医务人员学习,借鉴学习,以减少职业暴露……

加强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安全与自身健康防范,对员工及家属、医院和病人的安全至关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14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已收藏学习,加强供应室职业安全防范,对员工及家属、医院和病人的安全至关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24 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加强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安全与自身健康防范,对员工及家属、医院和病人的安全至关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