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本帖最后由 斜风细雨 于 2014-9-11 12:00 编辑
近来,在西非爆发的埃博拉疫情已经感染了逾1200人,并导致700多人死亡。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都确认有埃博拉感染病例。无国界医生组织甚至表示,疫情已呈现进一步蔓延的势头。 世界卫生组织(WHO)称此次疫情已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时之间,半是疑问半是恐惧的情绪在人们心中蔓延:埃博拉病毒是什么?它到底有多可怕? 1.什么是埃博拉出血热? 埃博拉出血热是一种严重且往往致命的疾病,病死率最高可达90%。该病可侵犯人类和其它灵长目动物(猴子、大猩猩和黑猩猩)。 1976年,在同时发生的两起疫情中首次发现埃博拉病毒,一起发生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博拉河附近的一个村庄,另一起出现在苏丹一个边远地区。 病毒的起源尚不得而知。基于现有证据,果蝠(狐蝠科)被认为可能是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 2.人是如何感染这一病毒的? 在目前西非国家的暴发疫情中,大部分病例是由人传人导致的。 健康人通过破损的皮肤或粘膜直接接触埃博拉病毒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如粪便、尿液、唾液、精液)而感染,或通过破损皮肤或粘膜接触被患者体液污染的物品如衣物、床单或用过的针头而感染。 已有100多名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病人的过程中感染埃博拉病毒,其原因可能是未穿戴个人防护用品,或在诊疗护理病人时未严格执行感染控制措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中的医务人员都应了解该病特点及传播途径,并严格遵循推荐的感染控制措施。 WHO(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不建议出现埃博拉出血热症状的病人在家庭或社区中进行治疗,而应到具有救治埃博拉出血热病人能力和设施的医院就医。若您选择让病人在家中治疗,WHO强烈建议您报告当地卫生部门,并接受相关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防护用品(手套和其他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使用后如何处置,以及如何进一步防止病毒感染自己、其他家庭成员或社区居民。 埃博拉出血热死者的葬礼或安葬仪式也会导致病毒传播。人们与死者尸体直接接触,是埃博拉病毒传播的重要方式。因此,人们在处理死者尸体时,必须穿戴具有较好保护性的防护服和手套,并将死者立即掩埋。WHO建议死者要由经过培训和严格防护的专业人员进行埋葬。 由于只要病人血液和分泌物中带有埃博拉病毒就具有传染性,因此感染的病人应由医护人员密切观察,并进行实验室检查,确保在出院前病人体内已无该病毒。只有确定病人不再具有传染性,医护人员才能让其回家。男性在疾病康复后7周内仍可能通过精液将病毒传给性伴。因此,男性康复后至少7周内要避免***,或者在此期间***时戴安全套。 3.埃博拉恐怖爆发 疫苗在哪里?! 对于埃博拉病毒,至今仍无有效的治疗手段,目前的应对措施仅是支持治疗,以使患者的免疫系统不致于一败千里。 有人或许会问,疫苗是对付病毒的有效手段,那么埃博拉病毒为什么还没有相应的疫苗问世呢? 面对埃博拉,免疫系统不给力 在很多感染性疾病中,患者的免疫系统都可以对病原体做出有效的反应,但在感染埃博拉病毒时,情况却要麻烦得多。 埃博拉病毒在感染人体时似乎非常懂得攻其要害的道理。研究者发现,人体最早受埃博拉病毒影响细胞主要是一些和免疫系统息息相关的细胞,比如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细胞等等。 这些细胞的重要之处在于,它们负责识别侵入人体的外来异物,并触发免疫系统展开攻击,这些细胞受到影响之后,免疫系统也就无法获取信息及时出击了。 因此,埃博拉病毒感染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抑制宿主的免疫反应。临床上观察到,在感染晚期,患者的脾脏、胸腺和淋巴结等部位有大量淋巴细胞凋亡,而这些器官都是免疫细胞的“军事重地”。连营寨都被人拔了,免疫系统自然无力组织反击。 在一些病例中,患者往往在还没有出现有效的免疫反应时就已经死亡,甚至有时在幸存者的恢复期也检测不到病毒的中和抗体。 埃博拉疫苗研发进展如何? 在埃博拉病毒疫苗研发方面,科学家们其实已经进行了几十年的努力,然而,对付这种特别凶残的病毒也确实不像普通情况那么容易。 传统的病毒疫苗大多用灭活病毒或者减毒毒株制成,然而,对于埃博拉病毒,这些传统的疫苗制法都有显著的缺点。 灭活疫苗通常是用福尔马林固定或加热灭活得到的。要想生产这种疫苗,前提是要得到大量的病毒。考虑到埃博拉病毒极高的风险,用这种方法制备疫苗可以说是一种脑袋别在裤带上的活计,一旦病毒泄漏便会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而且,目前的实验室研究结果也表明,灭活方法制成的埃博拉疫苗保护效果还不够确切。 至于减毒疫苗,也存在突变恢复毒力的风险(在小鼠和豚鼠中进行埃博拉疫苗试验时就发现过这样的情况),这也使它的安全性无法得到保障。 为了避免这些风险,科学家们开始了新型疫苗的研发。在这其中,病毒载体疫苗是一种前景不错的研发方案。这类疫苗选取一些的其他类型的病毒作为载体,并将其改装重组制成疫苗,其中包括痘苗病毒疫苗、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复制颗粒(VRP)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AD)、重组水泡性口膜炎病毒(VSV)疫苗、副流感载体疫苗(PIV)等等。 根据德克萨斯大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系的病毒学家托马斯·盖斯伯特(Thomas Geisbert)的说法,目前在研的病毒载体疫苗有不少,有些在灵长类动物中也表现出了不错的效果。 盖斯伯特自1988年就开始从事埃博拉病毒的研究,目前的主攻方向是以重组水泡性口膜炎病毒(VSV)为骨架研制埃博拉疫苗。他研发的三种疫苗在猕猴中的防护效果都达到了接近100%的程度。 VSV的表面有一个糖蛋白,作用是识别宿主细胞。这个蛋白就相当于一把钥匙,打开人体细胞那把锁之后,就可长驱直入了。研究者对这种病毒进行了“整容”,把它原有的糖蛋白用埃博拉病毒表面的糖蛋白替换。这样一来,改造之后的VSV疫苗既能让机体产生针对埃博拉病毒的抗体,同时又没有致病性。 不过,现在这些研究还处于临床前阶段。这些疫苗的骨架都来自病毒,“出身”不好,虽然经过改造,但仍存在故态复萌的风险,因此监管机构对这类疫苗的应用还比较谨慎,而这也和科学家急于推进研究的愿望形成了矛盾。 盖斯伯特抱怨说,研究顺利的话他的疫苗本应进入I期临床试验,但监管部门对临床试验的审核过程总是格外漫长。 疫苗研发,主要障碍是缺钱 早在1980年代,研究者就已经开始了埃博拉疫苗的试验,但至今仍没有疫苗获得批准上市。这其中最大的障碍其实并不是技术限制,而是研究经费。 埃博拉病毒虽然致命,但只是偶尔爆发,疾病传播的范围也基本仅限于非洲部分地区。迄今为止,有记录的死于埃博拉病毒感染的患者只有两千多人。 相对其他常见传染性疾病,埃博拉疫苗的市场很小。这点儿市场不足以刺激大型药企启动疫苗的研发,因此主要还得依靠官方资助。目前,研发资金主要来自美国政府,经费投入有限,而研究花费又相当昂贵,这使得疫苗研发的推进速度也变得很慢。 此外,对于埃博拉病毒,学术界的认识和关注度也比较有限。1976年首次发现埃博拉病毒以来,其引起的疫情主要在西非国家散发,虽然它带来了令人恐惧的高死亡率,但患者总数依然较少,而在科研和医疗条件更加完善的发达国家,也极少有感染者出现,因此,学术界对埃博拉病毒的关注度也比较低。 有一种相当刻薄的说法认为“距埃博拉治疗方法面世还有五十来个白人受害者的距离”,这听起来对非洲人民相当不公平,但事实确实如此。 由于在学术界受到冷落,关于埃博拉病毒的基础研究相当不足。例如,已有证据显示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是非洲果蝠,但病毒跨物种传播到人或其他哺乳动物的过程还不明确;至今医学界都还没有确定埃博拉病毒的中间宿主;这么多次埃博拉病毒爆发,没有一次能够定位病毒的来源。 另外,埃博拉病毒的免疫机制还尚不明确,所识别的细胞表面受体也未最终确定。这些基础研究的缺失也为疫苗研发增添了阻碍。 4.哪些人的感染风险最高? 出现疫情时,感染风险较高的人员为: (1)医务人员; (2)与病人有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或其他人; (3)在葬礼过程中直接接触死者尸体的人员; 免疫抑制人群或有其它基础性疾病的人群是否更易感,需要开展更多的研究。 在诊所、医院、社区集会或家中,均可通过采取保护措施而减少病毒暴露的机会。 5.埃博拉病毒感染的典型症状和体征是什么? 典型症状和体征包括突起发热、极度乏力、肌肉疼痛、头痛和咽喉痛。随后会出现呕吐、腹泻、皮疹、肾脏和肝脏功能受损,某些病例会同时有内出血和外出血。 实验室检验结果包括血液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降低,肝酶升高。 潜伏期为2-21天。病人一旦开始出现症状,就具有传染性。病人在潜伏期内没有传染性。 埃博拉病毒感染只有通过实验室检测才可确认。 6.人们应当何时就医? 人们若去过已知存在埃博拉病毒的地区,或与已知或疑似携带埃博拉病毒的人员接触过,当开始出现症状时,就应立即就医。 当怀疑病人患有该病时,应当立即向最近的卫生机构报告。及时就医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同时应加强感染控制,以控制疾病传播。 7.对埃博拉病人如何治疗? 严重病人需要进行强化的支持性治疗。病人往往会出现脱水,从而需要静脉或者口服补液进行电解质补充。目前并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方法。 部分病人在得到适当的医治后可康复。 为控制病毒的进一步传播,疑似或确诊病人应当与其他病人隔离开来,由采取严格感染防护措施的医务人员对其诊疗。 8.预防感染和传播的方法 虽然最初的埃博拉病人是在处理受感染动物或其尸体时引起感染,但续发病例的感染是在不安全的病人管理或者丧葬过程中直接接触病人体液而造成的。本次暴发中,大多数病例是通过人与人之间传播造成。采取以下措施可以帮助预防感染,控制或阻断疾病的传播: (1)了解疾病的特点、传播方式和预防方法。 (2)遵从国家卫生部门发布的指导性文件。 (3)如果怀疑周边的人感染了埃博拉病毒,鼓励并支持他们到适当的医疗机构就医。 (4)若选择让病人在家中治疗,要向当地公共卫生官员报告,这样他们才能给您进行培训,并向您提供相应的个人防护用品及防护用品用后处置办法。WHO不推荐病人在家庭内治疗,强烈建议个人或他们的家庭成员寻求医疗机构的专业救治。 (5)当探望医院中的病人或在家中照料家人时,建议在接触病人或其体液、周围物品后用肥皂洗手。 (6)处理埃博拉死者时必须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由经过安全丧葬培训的人员将死者立即掩埋。 此外,在受疫情影响的热带雨林地区,个人应该减少与高风险感染动物的接触(如果蝠、猴子或猿)。若怀疑某动物已被感染,不要再去处理它们。动物制品(血和肉)被食用前应确保熟透。 9.如何看待某些食物可预防或治疗感染的传言? WHO强烈建议,人们应从公共卫生当局获取埃博拉出血热方面的健康建议。 目前没有针对埃博拉出血热的特异性药物,最佳的治疗方法就是在严格的感染控制程序下,由医院的医务人员对病人进行强化性的支持治疗。按照推荐的保护性措施去做,就可控制感染的发生。 10.WHO如何在疫情期间保护健康? WHO向各国提供技术支持,以防范、应对埃博拉疫情。 WHO采取的行动有: (1)开展疾病监测,在区域间共享信息,监视疫情发生动态 (2)一旦出现疫情,对疫情调查及控制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比如在现场协助进行病例确认,并探索疾病传播模式 (3)对预防和治疗方案提出建议 (4)根据国家请求,派遣专家并提供卫生物资(比如供卫生工作者使用的个人防护用品) (5)加强沟通,提高人们对疾病特点和控制病毒传播防护措施的认知 (6)启动区域和全球性专家网络,根据需求提供支持,减少疫情可能带来的国际健康影响及其对旅行和贸易的影响。 11.在疫情期间,卫生官员报告的病例数字为什么会有起伏不定的情况? 在出现埃博拉出血热疫情时,由疫情发生国的公共卫生部门报告发生的病例数和死亡数。这些数字可能每天都会变化,病例数既包括疑似病例数,也包括实验室确诊病例数,有时疑似病例数和确诊病例数会合在一起进行报告,有时会分开报告。因此,疑似和确诊病例数之间可能会发生变化。 分析病例数据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加上其他的信息,对评估公共卫生形势及确定需做出的适当反应很有帮助。 12.发生疫情时出行安全吗?WHO有何旅行建议? 在疫情流行期间,WHO定期评估公共卫生形势,并在必要时提出旅行或贸易限制的建议,且可能通知国家政府予以实施。WHO目前正在评价之前的旅行建议,并准备在近期发布新的建议。 尽管旅行者应对他们和周围人的健康状况保持警惕,但由于埃博拉的人际间传播是由于直接接触病人的体液或分泌物造成的,因此旅行者感染的风险很低。 与携带埃博拉病毒的人一起旅行安全么? 像患其他疾病者一样,曾暴露于埃博拉病毒的人有可能选择旅行。如果该个体尚未出现症状,他们不会向周围的人传播该病毒。如果该个体出现了症状,他们应在最初感到不适时就立即就医。如果是在交通工具上发病,则需要报告所乘坐交通工具的工作人员,并在到达目的地后立即就医。旅行者在出现埃博拉感染的早期症状时就应隔离,以防止进一步传播。尽管在这种情况中,其他同行者感染的风险非常低,但是仍建议对接触者进行追踪随访。 去西非商务/公务旅行或拜访亲朋好友安全么? 到埃博拉出血热流行地区旅游或进行商务/公务旅行的人员在旅程中感染埃博拉病毒且在回程后发病的风险极低,即使行程中包括到那些最主要的报告病例的地区。病毒传播需通过直接接触病人者或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体液,或死亡的病人和动物,而普通旅行者不太可能暴露于这些。建议旅行者在任何情况下都要避免这些接触。 如果您是到疫区拜访亲朋好友的话,风险同样很低,除非与病人或死者有直接的接触。若如此,很重要的是要向公共卫生当局报告并接受追踪随访。追踪随访是为了确认您是否暴露于埃博拉病毒,且通过监测来预防疾病的进一步扩散。 WHO的一般性旅行建议: (1)旅客应避免与病人发生任何接触。 (2)前往疫区的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WHO推荐的感染防控指南。 (3)曾在近期报告病例地区停留过的任何人,均应了解本病的症状,一旦出现疾病的征兆及时就医。 (4)临床医生在为从疫区归来且出现相关症状的旅行者提供诊疗服务时,要考虑患者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可能性。 若需另外的旅行建议,请登录WHO网站,参阅交通旅行风险评估--对公共卫生机构和交通部门的建议。 (综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果壳网、新浪网、凤凰网稿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