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医务人员感染埃博拉全球已有180例作者:陈显玲龙玉琴万蜜王道斌康殷 来源:南方都市报 日期:2014-08-14 据新华社电 随着在非洲感染和致死人数持续升高,埃博拉这一来自非洲的病毒在全球受关注度也日益上升。作为一种烈性传染病病毒,埃博拉的死亡率最高可达90%,几乎是SARS的10倍。这不禁让经历过非典的人们担忧:远在非洲的埃博拉,会在中国引发像当年SARS那样规模的疫情吗?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所副所长、研究员董小平昨日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媒体沟通会上表示,从 埃博拉出血热病毒的基本特点、传播途径、传播能力等因素分析,病毒有传入我国的风险,但在我国暴发的风险极低。广东省各级疾控部门已经严阵以待,做好防控准备。 60℃灭活1小时可杀死埃博拉病毒 国家疾控中心病毒所副所长董小平介绍,埃博拉病毒自1976年后约有24起暴发,一直在非洲地区,最近一次在2012年,不是常年流行的病毒。研究显示,埃博拉病毒抵抗性处于中等水平,在污染的床单、衣服等干燥环境下可存活几小时仍有感染性,在液体和低温条件下存活时间更长。但是它容易灭活,如物理温度增高,60摄氏度灭活一小时就可以杀死,100摄氏度煮沸5分钟也能杀死病毒。埃博拉病毒对常用的化学消毒剂、紫外线等也非常敏感,很容易被消灭掉,“比如含氯的消毒剂、脂溶剂、酚类消毒剂、过氧乙酸等,以及紫外线、Y射线都可以将埃博拉病毒灭活。” 既然埃博拉病毒容易灭活,为何这次在西非造成如此大规模流行,致死率又如此之高?在8月12日中国科协举办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上,我国著名的研究埃博拉病毒的专家李德新提到,死亡率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病原体厉害不厉害,埃博拉病毒的致死肯定比一般流感病毒厉害。另一个就是医疗救治条件,现在埃博拉集中在中非、西非这些医疗卫生条件很落后的地区。他认为在其他发达地区,病死率不会这样高。例如埃博拉曾经发生过5起实验室感染,但只有1人因此死亡。 在8月12日中国科协举办的活动上,董小平还介绍了一个重要信息,埃博拉病毒的基因组相对来说非常稳定,这次发现的病毒基因组序列,跟以往的扎伊尔毒株相比同源性达到97%;而这次暴发的已知病毒序列中,同源性也高达95%,所以它不是非常容易变异的病毒,不像艾滋病、流感那样防控起来非常困难。 防控比呼吸道传播相对较易 人们对2003年SARS初发时期有着难忘的记忆,住酒店坐飞机都出现过传播病例。如今埃博拉虽然远在非洲,但病毒携带者或发病初期的病人,上了飞机来到国内,会将疫情带进来吗?作为埃博拉病毒终末宿主的果蝠,会通过各种渠道被带进国门吗? 董小平说,通过对传染源、传播途径、传播能力的分析可以发现,埃博拉病毒通过动物或自然宿主果蝠输入我国的可能性很小,但经人传入境内的风险还是存在,旅游、商贸往来等活动中的人员携带病毒作为个案输入的可能性有,但可以控制,可通过严把出关入关两条途径,降低输入病例的风险。 如果有病例输入,在我国是否将造成流行?董小平认为,这种可能性更小。埃博拉是一个已知病毒,我国有很好的防控能力,即使有个别输入病例,只要把家庭的聚集、社区的传播、医院的院内感染控制住,疾病就没法往下传,也就不会通过病人造成大面积的播散。因此,埃博拉病毒传入有风险,但在我国暴发风险极低。 而且与2003年SARS暴发时比较,当时国内对SARS病毒一无所知,现在对埃博拉病毒的认识已经很多,也做好了相关防控准备。 李德新也认为,对埃博拉病人的防控方式和对呼吸道传播的病人完全不一样,控制相对比较容易。而西非几个国家对埃博拉病毒早期没有控制,给亲人清洗尸体的丧葬习惯也是造成埃博拉在西非暴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疫苗及药物尚在研究 对于埃博拉病毒的疫苗研究,董小平介绍,因为研究这种病毒的生物安全要求非常高,必须在最高等级的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所以对它的疫苗研究仅仅局限于美国、法国等欧美国家。目前美国的研究已经完成临床前研究,即在试验动物上,发现对恒河猴的保护效果非常好,但该疫苗目前还没有进入临床。 在治疗方面,美国媒体报道称,美国用抗体进行治疗似乎有效,但没有具体情况。董小平认为这是一个初期的结果,没有经过更大样本量的测试,效果究竟如何目前还不敢肯定。我国对药物的研发也处于临床前阶段,没有进行动物试验,短期内上市可能性较小。 董小平同时呼吁,相对于疫苗,更有效的办法就是有效控制传染源,有效切断传播途径。他建议前往非洲时做好个人防护,做到莫探险、常联络、看医生,一旦出现问题,一定要跟当地的使领馆联络,并及时就诊。 保护医护人员列为防控重点 历经SARS、H5N1(禽流感)、H1N1(甲流)和H7N9的我国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在埃博拉病毒到来前准备了多层防御线。世界卫生组织助理总干事福田敬二8月8日曾表示:“西非国家可借鉴中国防治H7N9禽流感等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增强公共卫生领域投入,应对当前已升级为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埃博拉疫情。”中国疾控中心卫生应急中心副研究员向妮娟表示,“从病例发现、诊断和处置能力,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严阵以待,做好了埃博拉疫情一旦输入的各项准备”。 卫计委:下发埃博拉防控方案 7月31日,国家卫生计生委下发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方案规定,对于埃博拉出血热,一旦发现疑似和确诊病例,国家疫情网2小时以内把病例报告到大疫情网。向妮娟透露,疾控中心对疫情网做了相应修改,这个病可以直接报告。一旦发生可疑病例,对于密切接触者要进行追踪和观察,密切接触者在观察期出现可疑症状,就要立即隔离进行标本检测排除以及诊断。 2003年SA RS暴发期间,近千名医护人员被感染,此次控制医院内感染、保护医护人员被列为防控重点。根据世卫组织公布的最新信息,目前受埃博拉感染的医务人员全球有180例左右,其中死亡60多例。向妮娟介绍,这次将加强院内感染控制,加强医护人员的防护,对病人排泄物还有相关物品严格消毒。 广东:指定收治医院储备诊断试剂 根据新近下发的《广东省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应急预案(试行)》(下简称预案),广东卫生计生委已成立防治专家组,负责开展风险评估;全省指定26家定点收治医院。 省疾控中心还开展埃博拉疫情应对演练,并派员到广州等重点地市开展埃博拉出血热诊疗和处置培训。其中,广州8月7日组织全市2级以上医院具体负责人以及区、县级市卫生局、疾控中心负责人、业务骨干进行专题培训,包括了解埃博拉出血热的早期症状、诊断、治疗和应急处置技术,“培训项目从埃博拉病毒感染病例的发现,到最后的流行病学调查都有涵盖”,广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杨智聪表示。此轮培训还特别强调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以及样本采集、送检和院内感染的控制,确保及时有效地处置疫情。 李德新介绍,疾控中心的病毒病所出血热室专门从事埃博拉等出血热病的研究,已经建立了检测埃博拉出血热的抗体检测方法,也可以检测埃博拉病毒核酸。广东省、广州市两级疾控部门也对埃博拉出血热的诊断试剂进行储备,如出现输入性病例或疑似病例,两级疾控部门能够在4小时内完成样本检测。万一发现确诊病例,还将送更高级实验室复核。 香港:每辆救护车至少配3套防护服 港府7个部门和机构,包括医管局、卫生署、消防及警方等昨日召开跨部门会议,商讨日后处理疑似埃博拉病人的安排以及通报机制。 消防处副救护总长沈国良表示,如果救护员到现场才能确认是疑似个案会立即穿上保护衣物,每辆救护车上有3至6套。卫生防护中心表示如果出现疑似个案,中心会安排麦理浩夫人度假村作为隔离紧密接触者的地方。 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高永文昨日表示,一旦有埃博拉试验药物到港,而医生希望用于埃博拉患者身上,要先得到卫生署批准,并向患者讲明,政府正与外国药厂沟通,了解试验药物的情况。 释疑 1、问:我国派赴西非的医疗组有什么任务? 答:这次三个工作组分赴三个国家任务非常明确,一是援助西非物资分发,二是关于物资的使用培训,有很多中直机构在西非三国,另外每个国家都有我们的医疗队,对这些人员也要进行埃博拉病毒防控知识的培训。 2、问:我国是否会引入埃博拉病毒样本进行研究? 答:我国派往西非的医疗援助专家组没有也不会把埃博拉病毒样本带回国内进行研究,主要原因是埃博拉病毒毒性强,具有极高危险性,病毒研究必须在生物安全最高级别实验室(简称P4实验室)进行,而目前国内唯一的P4实验室仍未建成。 3、问:我国如何诊断埃博拉病毒? 答:虽然我国目前没有相应实验室,不能对埃博拉病毒进行基础研究,但在诊断层面却已做好准备。如果要做埃博拉病毒确认核酸检测、抗原抗体检测,需要在生物安全防护三级(P3)实验室进行。位于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的P3实验室目前已通过国家卫计委针对埃博拉病毒的实验活动许可,可以从事埃博拉出血热的病毒检测活动。一旦有病例输入的话,病例检测的标本可以送到中国疾控中心进行检测。另外,我国还有8个P3实验室。对埃博拉病毒的检测,目前最敏感的是核酸检测,一般灭活需要1小时左右,整个过程需4小时左右就能检测出来。 4、问:对于从非洲入境的人员,要采取哪些特殊处置方式? 答:质检总局已经加强了对入境人员体温筛检和其他医学排查。对埃博拉输入性传染病来讲,第一步防线是在口岸检验检疫。目前口岸对于从西非几个发生疫情国家来的航班已经加强相应建议措施,技术人员也会根据飞机上是否有机组报告或者自我报告出现症状的病人,采取分级检验和加强检疫措施。 EBOLA 源头 可能是非洲果蝠(狐蝠科) 病毒的起源尚不得而知。基于现有证据,果蝠(狐蝠科)可能是埃博拉病毒的宿主。 美国医学周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几内亚一名两岁男童可能是本轮埃博拉疫情源头。 历史 1976年首次出现 (刚果民主共和国、苏丹) 1976年在两起同时出现的疫情中首次出现,一起在刚果民主共和国靠近埃博拉河的一个村庄,另一起出现在苏丹一个边远地区。 症状 潜伏期不具传染性 潜伏期2~21天,一般5~12天。起病急。起初有发热、极度虚弱、肌肉疼痛、头痛和咽喉痛等典型症状和体征;随后出现呕吐、腹泻、皮疹、肾脏和肝脏功能受损,任何跟外界相通的器官通道都有可能出血,最后导致全身器官衰竭而死亡。潜伏期不具传染性,一旦开始显现症状,就具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 通过呼吸道传播能力差 1.通过密切接触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体液传到人类;通过呼吸道传播能力非常差;2.与感染者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体液直接接触(通过破损皮肤或粘膜),以及间接接触受到污染环境被传染;3.安葬仪式上与死者尸体发生直接接触,也可能传染;4.已康复男性痊愈后高达七周时间内仍可能通过精液传播;5.暂未发现大规模通过飞机、酒店传播的案例 疫情数据 今年1779例死亡961人 截至8月8日,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累计出现埃博拉病毒确诊、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1779例,其中死亡961人。而自1976年首次出现至今,据不完全统计,共有病例4166人,其中2551人死亡。死亡率最高可达90%,几乎是SAR S的10倍。 地区分布 主要在非洲(零星案例散布到非洲之外) 1.这次爆发埃博拉病毒的西非国家气候有利于各种病毒和病毒宿主存活;2.非洲由于大部分人生活贫困营养不良,身体抵抗力下降,使得感染后死亡率很高;3.一些人以打猎为生,会食用丛林里病死野生动物尸体,甚至把这些病死野生动物的肉拿到市场出售;4.大部分农民不懂得现代医疗和防疫知识。患者死亡后,当地风俗通常要和死者身体直接接触,也进一步助长病毒传播。 疫苗进展 下月或临床试验 世界卫生组织表示,英国葛兰素史克药厂制造的埃博拉病毒疫苗可能在下月展开临床试验,2015年之前有望上市。 防控关键: 隔离控制传染源、加强个人防护 SARS 源头 中华菊头蝠 一个由中国、美国、澳大利亚科学家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在四种菊头蝠中,发现了类似SAR S病毒的冠状病毒,在人类中流行的那种SA R S病毒,更像蝙蝠病毒中的一个变异分支。2013年,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团队分离到一株与SA R S病毒高度同源的SAR S样冠状病毒,进一步证实中华菊头蝠是SAR S病毒的源头。 历史 2002年首例报告(广东河源) 最早感染SAR S的是2002年11月16日在佛山市禅城区发现的患者,当时并没有及时报告。第一例报告病例的患者是于2002年12月15日在河源市就医的黄杏初。2003年1月10日黄杏初康复出院。 症状 以发热为首发症状 潜伏期1~16天,一般3~5天。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常超过38℃,;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全身乏力和腹泻。病情于10~14天达到高峰,发热、乏力等感染中毒症状加重,并出现频繁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略有活动则气喘、心悸,被迫卧床休息。 传播途径 近距离飞沫传播为主 1.近距离飞沫传播为主;2.也可通过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经口鼻眼传播;3.另有研究发现存在粪-口传播的可能;4.可通过酒店、火车和飞机进行大范围多人扩散。 疫情数据 2003年8422例死亡919人 据世界卫生组织2003年统计数字,截至8月7日,全球累计非典病例共8422例,死亡919人,病死率近11%。其中中国内地累计病例5327人,死亡349人。 地区分布 扩散至全球约30个国家地区 疫苗进展 灭活疫苗I期临床试验 2004年,我国科研人员顺利完成了SAR S疫苗I期临床试验,成为全球第一个完成I期临床试验的SARS病毒灭活疫苗,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资料来源:世界卫生组织、原国家卫生部、中国疾控中心和部分媒体报道) 出品:南方都市报科学新闻工作室 主持:冯巧 采写:南都记者陈显玲龙玉琴万蜜王道斌康殷综合新华 原文标题:国家疾控中心官员:埃博拉在中国暴发风险极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