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89|回复: 3

国家食药监总局关于《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16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来源: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网    发布时间: 2014-05-15
      为加强使用环节医疗器械质量的监督管理,保证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起草了《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为提高规章质量,现将其全文公布,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有关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可以在2014年6月15日前,通过四种方式提出意见:
  2.通过信函方式将意见寄至: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西大街26号院2号楼(邮编100053)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法制司,并在信封上注明“《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字样。
  3.通过传真方式将意见传至:010-63098758。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2014年5月15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16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使用环节医疗器械质量的监督管理,保障医疗器械使用安全、有效,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及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医疗器械使用环节的产品质量管理及监督管理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主管全国医疗器械使用环节的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器械使用环节的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科学技术发展和监管工作需要,制定在用医疗器械检验技术要求。
     第五条 医疗器械使用单位应当按照本办法和《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管理规范》对医疗器械进行质量管理。
      使用单位应当根据产品的分类,对医疗器械实行分类管理,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对第三类医疗器械实行严格的管理。
       第六条 使用单位应当建立医疗器械档案管理制度,包括医疗器械采购管理制度、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出入库管理制度、日常维护记录制度、质量追溯记录制度、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管理制度以及合同、产品技术文件管理制度等。
       第七条 使用单位应当逐步通过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开展使用环节的医疗器械质量管理。
鼓励社会各界投诉举报违法违规行为,保障使用环节的医疗器械安全、有效。
      第二章 责任
      第八条 使用单位应当按照《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有效运行,承担使用环节医疗器械的质量管理责任。
       第九条 使用单位应当设立与其规模相适应的质量管理机构或者指定符合条件的人员负责医疗器械的质量管理工作,保障在用医疗器械安全、有效。
      第十条 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及境外生产企业境内代理人对提供的医疗器械质量负责,应当提供医疗器械必要的技术文件,包括产品说明书、维护手册、维修手册、软件备份、故障代码表及可提供的备件清单等,并指导和配合使用单位开展质量管理工作。
    第十一条 使用单位可与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或具有必备条件和能力的第三方医疗器械维修服务机构签订合同,承担在用医疗器械日常维护等工作。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或第三方医疗器械维修服务机构依据合同对使用单位在用医疗器械日常维护的产品质量负责,保障日常维护后在用医疗器械安全指标和性能指标符合经注册或备案的产品技术要求。
       第三章 采购、验收与储存
       第十二条 使用单位应当从具有合法资质的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购进医疗器械。不得购进和使用未依法注册或者备案、无合格证明文件以及过期、失效、淘汰的医疗器械。
      第十三条 使用单位应当由专门的管理机构或者指定人员统一采购医疗器械,其他机构或者人员不得自行采购医疗器械。
      第十四条 使用单位应当索取、查验和妥善保存供货者资质、医疗器械的合格证明文件、相关票据等采购信息的有关凭证。
       第十五条 使用单位采购医疗器械应当逐台套(批次)进行质量验收,并建立医疗器械进货查验记录。除验明供货者资质和产品证明文件外,还应当填写真实、完整的进货查验记录。对验收不合格的医疗器械应当与供货者协商处理或退货。
     医疗器械进货查验记录应当包括产品名称、生产企业名称、供货者信息(名称、地址及联系方式)、注册证号(或备案凭证号)、规格型号、产品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编号、序列号)、灭菌批号、产品有效期、包装标示、验收日期与结论等,并经验收人签字。
  医疗器械进货查验记录应当保存至有效期届满或者停止使用后2年,但不得少于5年。植入和介入类医疗器械进货查验记录应当永久保存。
       第十六条 使用单位验收医疗器械时,应当核实储运条件是否符合产品标签标示及产品说明书的要求。对有特殊储运要求的医疗器械,应当查验储运条件及相关记录是否符合要求,并做好记录。
对不符合储运条件的医疗器械,使用单位不得购进和使用。
       第十七条 医疗器械使用单位应当妥善保存购入第三类医疗器械的原始资料,并确保信息具有可追溯性。植入和介入类医疗器械的相关资料应当纳入信息化管理系统。
      第十八条 使用单位储存医疗器械的场所、设施及条件应当与医疗器械品种、数量相适应,符合产品说明书、标签标示的要求及质量安全的需要。对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有特殊要求的,应当按照产品说明书标示的储存条件储存,同时监测和记录储存区域的温度、湿度等。
     第十九条 使用单位应当建立医疗器械出入库登记、出库复核、效期管理等出入库管理制度并做好记录,记录应当准确、完整。
       第二十条 使用单位应当对储存的医疗器械进行定期检查与保养,对储存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对过期、失效、淘汰的医疗器械或直接接触产品的包装破损的无菌医疗器械以及其他不合格的医疗器械,应当及时处理,不得使用。
       第四章 维护、维修与售后服务
      第二十一条 使用单位应当建立医疗器械定期检查、检验、校准、保养、维护、维修和质量管理制度,应当按照产品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检查、检验、校准、保养、维护和维修,并做好日常维护记录,建立日常维护档案。
       日常维护记录应当包括使用科室、设备名称、注册证号(备案凭证号)、规格型号、生产企业名称、生产日期、启用时间,检查、检验、校准、保养、维护情况,维修时间、项目、单位、结果以及更换的零部件生产企业、规格型号、生产日期,转让、捐赠情况以及实际使用时间等。
       第二十二条 国家对高风险和大型在用医疗器械实行定期检验制度,具体检验产品目录与期限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公布和调整。
     使用单位应当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公布的目录与期限委托有资质的检验机构对相应的在用医疗器械进行检验,合格后方能继续使用。
      第二十三条 使用单位应当建立医疗器械保养、维护、维修和质量管理人员培训、考核制度,建立培训档案。
       第二十四条 使用单位可以自行承担或者通过合同方式委托生产企业或第三方医疗器械维修服务机构进行日常维护工作,并做好相关的记录。
      使用单位不得委托不具备必备条件和能力的第三方医疗器械维修服务机构开展日常维护工作。
      由生产企业或者第三方医疗器械维修服务机构承担的日常维护工作,每次维护后应当向使用单位提供相关记录。
      第二十五条 第三方医疗器械维修服务机构应当具备承担医疗器械日常维护服务的必备条件和能力。具有专业的维修人员、必要面积的备件库房、独立的维修场地、专门的维修工具和防护设施,以及符合技术标准要求的检验设备。
       第二十六条 国内生产企业及境外生产企业境内代理人应当配合使用单位或第三方医疗器械维修服务机构开展日常维护工作。不得设置技术壁垒和障碍,包括拒绝提供零部件或维修密码等,阻止使用单位或第三方医疗器械维修服务机构进行日常维护工作。
      第二十七条 日常维护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医疗器械规定使用期限终止后5年。
      第二十八条 使用单位发现在用医疗器械存在安全隐患,不能保证安全性、有效性的,必须立即停止使用,及时进行维修,并对维修过程进行记录。
      维修更换的关键部件或软件应当与原医疗器械技术参数相一致。维修后的医疗器械性能指标和安全指标应当符合经注册或者备案的产品技术要求。涉及性能指标和安全指标的,应当经有资质的检验机构检验合格后方可继续使用。
      第五章 使用、转让与处置 
      第二十九条 使用单位在使用医疗器械前,应当按照产品说明书有关要求进行质量检查。
       使用无菌医疗器械前,应当对直接接触医疗器械的包装及其有效期进行常规检查。包装破损、标示不清、超过有效期或者可能影响使用安全的,不得使用。
       第三十条 使用大型医疗器械以及植入和介入类医疗器械的,应当将医疗器械的名称、诊断、治疗情况等信息记载到病历等相关记录中,并确保信息真实、完整和可追溯。使用植入类医疗器械的,应将产品说明书交给患者。
       第三十一条 使用植入和介入类医疗器械,应当建立真实、完整的质量追溯记录,并归入患者病历档案永久保存。
       质量追溯记录应当包括科室名称、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址、通讯地址、联系电话、住院号、手术时间、手术者;产品名称、注册证号、产品数量、型号规格、生产许可证号、生产企业名称及注册地址、产地、产品编码(序列号)、生产日期、生产批号、有效期;供货单位、供货单位许可证号等必要的产品跟踪信息。质量跟踪记录应当归入患者病历档案进行管理。
        第三十二条 使用单位应当建立医疗器械销毁、报废制度。对淘汰、过期、失效,维修、校准达不到产品技术要求和强制性标准的,在用医疗器械无产品注册证或者备案凭证的,直接接触无菌医疗器械包装破损的,应当停止使用,并对医疗器械名称、规格型号、批号或出厂编号等进行登记,经本单位批准后销毁或报废。
      第三十三条 使用单位应当按照医疗器械产品说明书使用医疗器械。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不得重复使用,对使用过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销毁并记录。
对可以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消毒和管理的规定进行处理。
      第三十四条 使用单位之间不得转让过期、失效、淘汰的医疗器械。
   使用单位之间转让或捐赠在用医疗器械,转让方或捐赠方应当提供产品的合法证明文件,并经具有资质的检验机构检验合格后方可转让或捐赠。受让方或接受方应当查验医疗器械的合法证明及检验合格报告后方可使用,并对受让或接受的医疗器械质量负责。转让或捐赠双方应当签订协议,并移交医疗器械资料档案。
      第三十五条 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或其他捐赠者,应当向接受方提供合法的医疗器械相关证明文件。不得捐赠未依法注册或者备案、无合格证明文件以及过期、失效、淘汰的医疗器械。接受方应当建立查验和验收记录,无产品合格证明不得使用。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六条 使用单位应按照《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管理规范》要求,对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工作进行自查,每年年底将自查报告报送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第三十七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使用单位医疗器械质量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记录日常监督检查结果,纳入监督管理档案。必要时,应当对第三方医疗器械维修服务机构具备的必备条件和能力进行监督检查。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依法处理。涉及其他执法部门的,应当及时移送。
     第三十八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实施监督检查时,使用单位、生产经营企业、境外生产企业境内代理人和第三方医疗器械维修服务机构应当配合,并如实提供情况和相应资料,不得拒绝和隐瞒。
      第三十九条 省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实际需要,编制抽验计划并组织实施,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及时发布医疗器械质量公告,同时通报同级卫生计生部门。
       有资质的医疗器械检验机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在用医疗器械检验技术要求,对使用单位的在用医疗器械开展检验,科学、公正的出具检验报告,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 使用单位发现使用的医疗器械存在安全隐患的,应当立即报告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依法调查处理。
      第四十一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卫生计生部门对出现质量安全事故的医疗器械进行事故评价,对其问题依法进行调查处理。
      第四十二条 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医疗器械使用单位质量安全信用等级分类监督管理制度,对医疗器械使用单位违反质量安全信用的行为予以记录,并对严重违法违规行为予以公布。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三条 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及境外生产企业的境内代理人违反上述第十条和第二十六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给予警告,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四条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或者第三方医疗器械维修服务机构维护后未向使用单位提供相关记录的,由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1千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五条 提供医疗器械维修服务的机构不具备必备条件和能力,开展医疗器械日常维护的,由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移送公安部门处理。
     第四十六条 使用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1千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设立与其规模相适应的质量管理机构或者指定符合条件的人员负责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工作的;
     (二)未实行统一采购医疗器械,存在其他部门或者人员自行购进使用情况的;
     (三)未建立或执行医疗器械出入库登记、出库复核、效期管理等出入库管理制度的;
     (四)未建立并执行医疗器械档案管理制度的;
     (五)未按照本办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建立医疗器械销毁报废制度的;
     (六)未建立医疗器械保养、维护、维修和质量管理人员培训、考核制度的。
        第四十七条 使用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按照《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管理规范》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
     (二)未按照医疗器械产品说明书使用医疗器械,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委托不具备条件和能力的第三方医疗器械维修服务机构承担日常维护服务的;
     (四)使用未依法备案的医疗器械的;
     (五)转让或捐赠未依法注册或者备案的医疗器械的。
      第四十八条 使用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照《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六十六条处理:
    (一)使用不符合强制性标准或者不符合经注册或者备案的产品技术要求的医疗器械的;
    (二)使用无合格证明文件、过期、失效、淘汰的医疗器械,或者未依法注册的医疗器械的;
维修更换的关键零部件和软件与原技术要求不一致的,按照前款第一项处理。
       第四十九条 使用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照《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六十七条处理:
     (一)未按照医疗器械说明书和标签标示要求贮存医疗器械的;
     (二)转让或捐赠过期、失效、淘汰、检验不合格的医疗器械的。
     第五十条 使用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照《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六十八条处理:
     (一)未按照本办法建立并执行医疗器械进货查验记录制度的;
     (二)未按照医疗器械产品说明书要求检查、检验、校准、保养、维护医疗器械并记录的;
     (三)使用单位发现使用的医疗器械存在安全隐患未立即停止使用、通知检修,或者继续使用经检修仍不能达到使用安全标准的医疗器械的;
    (四)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妥善保存购入第三类医疗器械的原始资料,或者未按规定将大型医疗器械以及植入和介入类医疗器械的信息记载到病例等相关记录中的;
    (五)重复使用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或者未按照规定销毁使用过的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并记录的;
     (六)对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未按照消毒和管理的规定进行处理的;
      从不具有合法资质的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购进医疗器械的,按照前款第一项处理。
      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不履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职责或者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由监察机关或者任免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的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处分。
      第八章  附则
     第五十二条 《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管理规范》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另行制定。
     第五十三条 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的产品质量管理按照《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规定》执行。
     第五十四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根据本办法的规定制定实施细则。
       第五十五条 境外生产企业境内代理人,是指经境外生产企业指定我国境内的企业法人作为代理人,并承担产品质量、售后服务、产品召回等工作和责任。
      第三方医疗器械维修服务机构,是指具有承担医疗器械日常维护服务的必要条件和能力,且依法取得法人资格的企业。
过期医疗器械,是指使用期超过产品说明书或包装、标签上标示的有效期的医疗器械。
     失效医疗器械,是指不符合强制性标准以及经注册或备案的产品技术要求的,不能保证其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医疗器械。
     第五十六条 本办法自2014年XX月XX日起实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18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务院法制办发布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器械使用单位也要负质量监管责任
                                                       2014-05-16 08:25:46 | 来源:健康报
       本报讯  (记者乔  宁)5月15日,国务院法制办在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上发布《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共8章56条,明确国家食药监管部门主要负责医疗器械使用环节的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征求意见稿对医疗器械使用单位在医疗器械采购、储存、使用、维护、转让等各环节的质量管理责任提出了要求。
  ■质量保障
  确保第三类医疗器械可追溯
  征求意见稿要求,使用单位应由专门的管理机构或指定人员,从具有合法资质的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统一购进医疗器械,并索取采购信息的有关凭证。
  对所购器械,使用单位应逐台套(批次)进行质量验收,并建立查验记录,查验记录应保存至有效期届满或停止使用后2年,但不得少于5年;植入和介入类医疗器械的查验记录应永久保存。对风险级别最高的第三类医疗器械,征求意见稿要求使用单位保存其原始资料,确保信息可追溯;对植入和介入类医疗器械的相关资料,应纳入信息化管理系统。
  ■日常维护
  国家定期检验高风险在用器械
  征求意见稿规定,使用单位应按照说明书进行医疗器械的检查、检验、校准、储存、保养、维护和维修,并做好日常维护记录,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器械使用期限终止后5年。
  使用单位可自行承担或委托生产企业、第三方医疗器械维修服务机构进行日常维护工作。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配合使用单位或第三方机构开展日常维护工作,不得设置技术壁垒和障碍。
  征求意见稿明确,对于高风险和大型在用医疗器械,国家实行定期检验制度,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制定检验产品目录;使用单位应按照目录委托有资质的检验机构,对相应医疗器械进行检验。
  ■设备转让
  受让方对器械质量负责
  征求意见稿要求,对医疗器械淘汰、过期、失效,维修、校准达不到产品技术要求和强制性标准的,直接接触无菌医疗器械包装破损的,使用单位应停止使用,并对其名称、规格型号、批号或出厂编号等进行登记,经本单位批准后销毁或报废。
  征求意见稿强调,使用单位之间不得转让过期、失效、淘汰的医疗器械。使用单位之间转让或捐赠在用医疗器械,转让方或捐赠方应提供产品合法证明文件,器械需经检验机构检验合格;受让方或接受方需查验产品证明文件和检验报告,对受让或接受的医疗器械质量负责。
  
■安全自查
  使用单位年底上报自查报告
   征求意见稿规定,使用单位应按照《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管理规范》要求,对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工作进行自查,每年年底将自查报告报送所在地食药监管部门。
   使用单位发现医疗器械存在安全隐患的,应立即报告所在地食药监管部门,食药监管部门应及时依法调查处理。对于出现质量安全事故的医疗器械,食药监管部门应会同卫生计生部门进行事故评价,依法进行调查处理。
   征求意见稿要求,各级食药监管部门应建立医疗器械使用单位质量安全信用等级分类监督管理制度,并对严重违法违规行为予以公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18 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医药管理经验谈
                                              医疗器械监管:要补的功课还很多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人民医院医学装备部 朱红秀
                                          2014-04-18 11:14:52 | 来源:健康报
     同是凡士林纱布,注册的代码都为6864,有的厂家注册的管理类别为Ⅲ类,有的注册类别是Ⅱ类,导致办理的机构也不一样,Ⅲ类都在国家药监局注册,Ⅱ类在省药监部门注册。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使得医疗机构在对产品审证中出现很多不必要的困扰。我国目前把很多精力放在监管上,而生产、经营中的问题往往容易被忽略,国家应尽快理顺各方关系才能真正做到有效管理。
  多头监管易存漏洞
  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我国在医疗器械管理中往往只注重监督检查,且监管手段单一,主要以行政监督为主,执法检查相对独立。行政部门在对医疗机构的督查中基本上是各查各的,如药监部门注重购进的渠道是否规范,产品注册证、生产证、经营公司资质是否符合要求;卫生部门只查验属于消毒类产品的卫生许可证、许可批件或安全评价报告等。其实,某些消毒产品既属于医疗器械,又属于消毒产品,比如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器、全自动内镜清洗消毒器等,除了需要供应商的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医疗器械注册证及注册登记表外,还需要产品卫生许可证(国产)、卫生许可批件或卫生安全评价报告等有效资质证件。缺少任何一种资质,产品都视为不合格。又如进口产品,除了需要海关进口货物报关单外,列入商检机构实施法定检验的进出口产品种类的,还必须出具与产品编号唯一对应的商检报告。
  我院曾经发现有本该实施法定检验的进口设备,但由于供应商始终拿不出商检报告,最后告之该产品非原装进口。所以,如果监督管理与检查是单一进行的,那么仍然不能确保医疗器械在流通使用中的真正合规、合法,监管也就达不到目的。
  生产经营有盲区
  医疗器械生产和经营公司在生产和经营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法律法规的盲区,由于事先无从了解,只能通过医疗机构器械科室人员与之沟通,这样也无形中增加双方的工作量。
  经营公司一般很难做到一次性将产品资质完整地提供给医疗机构,有些公司提供的证件与产品不符、有些证件失效、有些供应商所销售的产品甚至不在其经营范围中。例如,原国家药监局2007年发布施行的《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提出,在6840这个代码下,包括了以前的临床检验分析仪器和如今的体外诊断试剂,在公司的生产(经营)范围中,如果两种名称没有列齐,那只能生产(经营)指定范围内的临床检验分析仪器或体外诊断试剂,而并非像很多厂家或供应商认为只要持有6840这个代码,两类产品都可以生产(经营)。
  厂家和经营公司在对生产或经营管理类别的理解上经常会出现错误。我国对一些相同的医疗器械在注册时对产品界定的注册管理类别或代码并不一样,这就直接导致经营公司出现经营范围的问题。比如在医疗机构中使用的一次性镇痛泵,都为Ⅲ类产品,但厂家不一样,注册代码就不一样,有的厂家注册为“6866医用高分子材料及制品”,有的注册在“6854手术室、急救室、诊疗室设备及器具”,咨询有关部门之后得到的答复:因为有的办理注册时是按产品的性质,有的是按产品的材质,所以导致同一种类产品出现两种注册代码现象。
  有些经营公司也搞不清哪些产品究竟需要提供哪些资质。前不久,一家经营公司咨询药包装需要什么样的资质才能合法销售。根据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4年7月发布的局令第13号《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管理办法》,需要销售的产品必须持有《药包材注册证》,除此之外,法规上并没有说明还需要什么资质,为了解清楚,笔者特意咨询了市药监局器械处、药品安全监管处、省药监局器械处,安检处、市场监管处,最后才得到了答案。
  从业人员缺培训
  目前国家以及地方相关部门出台的医疗器械法律法规很多,如果单凭借自身对法规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法规中有些条款在理解上也是不一样的。如消毒产品类,原卫生部发布的《消毒产品卫生安全评价规定》,在规定中对不需要取得卫生许可批件的消毒产品在首次上市前需要进行卫生安全评价,对于这个“首次”,该如何理解?再如,对于国家计量法中提出的“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方面的列入强制检定或者检定不合格的,不得使用。”如何理解这句话?笔者咨询了有关部门,答案不一。我市检测部门认为凡是在医疗机构使用的计量设备,都应该纳入检测范围,但根据国家公布的有关医疗方面的计量器具,如监护仪、胎监仪、除颤仪、MRI、麻醉机、呼吸机、注射泵、输液泵、婴儿培养箱、生物安全柜等并没有纳入检测中。事实上,这些计量器具都是依照有关检测部门提供的信息进行了强制检定或校准。
  作为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经营公司、使用单位来讲,都应该全面接收系统性的培训,只有充分掌握了这些业务知识,才能确保医疗器械在生产中的质量保证性,在流通中的合法性,在使用中的安全性。同时作为医疗机构应转变观念,重视对医疗器械的管理,在人员培养与配置上给予大力支持,从而使医疗器械真正走向规范化管理轨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