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公告区+ 发布

04-09 21:27
04-09 21:26
系统消息:qzygbln已经连续答对100道难题,逆天学霸谁与争锋?!#每日答题#
04-06 23:38
03-21 08:09
03-06 08:48
01-07 16:18
01-06 15:55
01-02 17:30
查看: 2276|回复: 10

请大家分析这例感染的原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29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患儿,女,生后9天因吃奶困难1天入我院儿科,根据症状考虑为新生儿破伤风?因患儿9天前在我院剖腹产出生,出生后7天回家,回家2天后发病入院,治疗1天家属要求转上级医院。上级医院诊断为新生儿破伤风。我们从各个环节考虑,找不到感染源和感染途径。手术室为层流手术室,所有器械、敷料均高压蒸汽灭菌。脐带处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而且脐带用脐夹开放,出院时脐部无感染迹象,按潜伏期应在出生时感染,可是我们医院这么几年没有出现过新生儿破伤风病例,请大家帮助分析一下原因。我们把产房、妇产科病区环境、物表、器械全部重新消毒,手术室也重新消毒,更换消毒液,非常小心。请大家讨论指教,哪些因素还没考虑到?多谢!

评分

参与人数 1 +5 收起 理由
星火 + 5 原创内容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9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zam66 的帖子

母亲接种过破伤风类毒素?母亲现状况怎样?是母乳喂养嘛?
近期有类似患儿?
把产房、妇产科病区环境、物表、器械全部重新消毒,手术室也重新消毒,更换消毒液后,之前采样监测结果?消毒液监测?之后又发生没有?
请大家讨论:handshak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9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几年前曾经诊断过我院产科出生的新生儿患新生儿破伤风,当时分管妇、外科的院长很不高兴,在院长办公会上提出”他们诊断破伤风就是破伤风吗?” 组织外科、感染科、神经科专家会诊没能推翻我们科室的诊断!
市防疫站也很不理解、很震惊。
很遗憾没能查出确切原因,未能抢救成功(发病太早),赔钱(二胎,想生男孩却是女孩,赔的不算多)。
您说这例,潜伏期超过一周,成活率还是比较高的。


找的原因,请告诉大家。谢谢。

[ 本帖最后由 gjs661 于 2008-12-29 22:51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30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在产房、妇科病房、手术室消毒前的 采样监测是否正常呢?您平时日常工作所采取的措施很好,但传染病的发病有的时候真的 是让人防不胜防啊。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2 收起 理由
星火 + 2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0 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zhangfh 的帖子

母亲没事,同一间病房内同一天剖腹产的孩子也没事,以前的监测没发现问题。这两天没有同样病例(要是有就更不得了了,肯定是我们的问题了)。手术室更换消毒液只是怕有问题,我们把能涉及到的途径都查找了,妇产科很有疑问,这么多年没出现过这样的病例。有一点告诉大家,产房是农村的,会不会是包小孩的尿布和小褥子有问题?这些东西都是自备的。我现在要求产科护士长做好宣教,尿布和小褥子使用前要煮沸和晾晒。目前孩子问题不大。要是母亲接种过类毒素,孩子会因此有抗原产生反应吗?

评分

参与人数 1 +2 收起 理由
星火 + 2 很认真负责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30 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仔细回想一下做剖腹产的细节,(我们医院是这样的)毛毛从母体拿出后交给等候在旁的产房工作人员,打开产包,处理脐带,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产房的人他们处理脐带的时候是直接戴一次性手套,会不会她的手或是没有正确的戴手套!当然只是猜测哈,我也是刚刚看到才想的,自己平时也没有注意这个问题,哪天要突然袭击还要赶巧,否则的话,只要我在那,保证个个洗手洗的特规范,还有他们的用物准备,呵呵!谢谢提醒哈!

评分

参与人数 1 +2 收起 理由
星火 + 2 原创内容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30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zam66 的帖子

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或处理脐带的消毒怎样?

消毒液只是怕有问题,浓度监测?

产房是农村的,是一个主要危险因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30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zam66 的帖子

新生儿破伤风  疾病概述
  新生儿破伤风又称“四六风”、“脐风”、“七日风”等,是指破伤风梭状杆菌侵入脐部、并产生痉挛毒素而引起以牙关紧闭和全身肌肉强直性痉挛为特征的急性感染性疾病。随着我国城乡新法接生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本病的发病率已经明显降低。
  症状体征
  潜伏期3—14天,多为4—7天,此期愈短,病情愈重,病死率也愈高,早期症状为哭闹、口张不大、吃奶困难、如用压舌板压舌时,用力愈大,张口愈困难,有助于早期诊断。随后牙关紧闭,面肌紧张,口角上牵,呈“苦笑”面容,伴游有关阵发性双拳紧握。上支过度屈去,下肢伸直,呈角弓反张状,呼吸肌和喉肌痉挛可引起青紫之窒息。痉挛发作时患儿神志清楚为本病的特点,任何轻微刺激即可诱发痉挛发作,经合理治疗1—4周后痉挛逐渐减轻,发作间隔时间延长,能吮乳、完全恢复约需2—3个月,病程中常并发肺炎和败血症。
  疾病病因
  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接生时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剪刀剪断脐带,或接生者双手不洁,或出生后不注意脐部的清洁消毒,致使破伤新生儿破伤风又称“四六风”“七日风”或“脐风”。通常是在接生断脐时,由于接生人员的手或所用的剪刀、纱布未经消毒或消毒不严密,脐部被破伤风杆菌侵入而引起。多数发生在出生后4-7天。
  破伤风杆菌为革兰阳性厌氧菌,其芽胞抵抗力强,普通消毒剂无效,破伤风杆菌广泛存在于土壤、尘埃和粪便中,当用该菌污染的器械断脐或包扎时破伤风杆菌即进入脐部,包扎引起的缺氧环境更有利与破伤风杆菌繁殖,其产生的痉挛毒素沿神经干、淋巴液等传至脊髓和脑干,与中枢神经组织中神经节苷脂结合,使后者不能释放抑制性神经介质(甘氨酸、氨基丁酸)引起全身肌肉强烈持续收缩,此毒素也可兴奋交感神经,引起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多汗等。
  治疗方案
  1.护理
  将患儿置于安静、避光的环境,尽量减少刺激以减少痉挛发作。痉挛期应暂禁食,禁食期间可通过静脉供给营养,症状减轻后试用胃管喂养,脐部用3%过氧化氢清洗,涂抹碘酒、酒精。
  2.抗病毒
  只能中和游离破伤风病毒,对已与神经节苷脂结合的毒素无效。因此,愈早用愈好,破伤风抗病毒(TAT)1—2万IU肌注或静脉滴注,3000IU脐周注射,用前须做皮肤过敏试验,或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500IU肌注,TIG血浓度高,半衰期畅达30天,且不会发生过敏反应,但价格较昂贵。
  3.止痉药
  控制痉挛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1)地西泮
  (安定)可受训,每次0.3—0.5mg/kg,缓慢静脉注射,5分钟内即可达有效浓度,但半率期短,不适合做维持治疗,4—8小时1次。
  (2)苯巴比妥钠
  首次负荷量为15—20mg/kg,缓慢静注维持量为每日5mg/kg,分4—8小时1次,静注,可与安定交替使用。
  (3)10%水合氯醛
  剂量每次0.5ml/kg胃管注入或灌肠,长作为发作时临时用药。
  4.抗生素
  青霉素每日20万U/kg,或头孢菌素、钾硝唑、静脉滴注,7—10天,可杀灭破伤风杆菌。
  疾病预防
  新生儿破伤风的病死率很高,因此,必须做好预防。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实行新法接生,接生时要求严格消毒,接生人员的手、接生用具以及产妇外阴部都要经过严格消毒,一旦接生时未严格消毒,须在24小时内将患儿脐带远端剪去一段,并重新结扎,消毒脐蒂处,同时肌注TAT1500—3000IU,或注射破伤风毒素75—250U。
  新生儿出生后,脐带必须严格处理,目前已在开展的给孕妇注射破伤风类毒素的方法能有效地预防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生。一旦发现新生儿破伤风患儿就应迅速送医院诊治。严格执行新法接生完全可预防本病。

1、根据这些再考虑一下哪个环节会存在问题?
2、请问你提到的手术室更换消毒液,是指哪种消毒液?

评分

参与人数 1 +2 收起 理由
星火 + 2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1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绿谷 的帖子

有效碘5000mg/L的碘伏.我也查找了外科学和传染病学关于破伤风的相关资料。我们这段时间对手卫生要求的也挺严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1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绿谷 的帖子

手术室用的有效碘5000mg/L的碘伏.我也查找了外科学和传染病学关于破伤风的相关资料。西安交大事件后我们对手卫生要求的也挺严格,尤其是产儿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31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zam66 的帖子

是否亟需在农村或城市给育龄妇女接种破伤风类毒素的方法有效地预防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生?
希望高层重视!:handshak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