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收藏本站
帮助中心
天天打卡
切换到宽版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导航
感染网
门户
Portal
论坛
BBS
导读
Guide
视频
问答
积分商城
法规文库
新媒体联盟
微信大全
自编书
积分商城
优秀会员
技能提升
直播回放
2024年会
法规文库
专家笔记
视频库
指标解读
感术行动
更多专栏
绑定微信
官方微信
医考圈
绑定手机
官方微博
实名认证
下载APP
论坛公告
发展历程
关于我们
搜索
搜索
热搜:
感术行动
规率行动
送检率
规范解读
口腔科
邻苯二甲醛
隔离标识
水处理
手卫生
手术室
多重耐药菌
计划
法规
本版
用户
上海国际医院感染控制论坛
»
论坛
›
感染病与暴发
›
感染病诊治
›
少见病原菌所致感染性疾病之病原学诊断 ...
公告区
+ 发布
高山雪莲W
:
2025年1月份优秀主题贴
02-17 16:11
高山雪莲W
:
2025年1月份优秀回帖
02-17 16:10
系统消息:
AI工具试用丨“斯斯”陪你做感控,有问必答!(赚金币啦)
#AI工具#
01-07 16:18
系统消息:
上传视频拿金币,快来上传你最喜爱的感控相关视频吧!
#👈点我了解详情#
01-06 15:55
小小牧童
:
竟然才知道,SIFIC论坛可以一键搜索【知名专家】的授课笔记资源啦!
#SIFIC感染科普笔记#
01-02 17:30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1829
|
回复:
3
少见病原菌所致感染性疾病之病原学诊断
火..
[复制链接]
黑旋风
黑旋风
当前离线
积分
11179
发表于 2013-12-4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注册
|
×
见病原菌所致感染性疾病之病原学诊断
作者:解放军总医院微生物科 沈定霞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2013年11月28日A4-A5
由常见病原菌如葡萄球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容易得到病原学诊断,但对一些少见病原菌所致的原发性感染,如果没有正确的病原学鉴定,则很难进行早期、正确的临床诊断以及相应的抗感染治疗。以下介绍少见病原菌所致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的重要性。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引起全身感染伴肝脓肿
病例简介
患者男,48岁,海南省三亚市居民,反复发热1月余,右上腹疼痛伴黄疸1周。患者于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7.8℃左右),伴寒战、大汗,咳嗽,有少量白色稀痰,之后反复出现发热。1周前患者感觉右上腹隐痛,并逐渐出现皮肤及巩膜黄染。有2型糖尿病史。
入院查体,体温36.9℃,腹部柔软,右上腹轻压痛,无明显反跳痛,腹部无包块,肝、脾未触及。腹部CT提示肝脏多发感染病灶,诊断为肝脓肿。入院后患者间断性寒战高热,体温最高达39℃。先后采血培养5次,均提示有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生长。使用亚胺培南1 g/8h,共18天;其间加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 g,1次/8h 2周。出院前采血培养为阴性,腹部CT示肝叶病灶基本消失。
病原菌所致疾病特点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又称类鼻疽假单胞菌,是类鼻疽的病原菌,最早分离于1912年,主要存在于热带及***带地区的土壤中,人类通过破损的皮肤接触带菌的土壤或水源引起感染,也可通过吸入或食入污染物而导致感染。感染后潜伏期长短不一,短则3~5天,长的可达20年以上。长期潜伏于机体的病原菌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发病,糖尿病患者易患病。
该病多数起病急,以急性肺部感染最为常见,急性脓毒症是最严重的类型,病死率高;也可表现为肾炎、心包炎、肺脓肿、肝脓肿、脾脓肿等。慢性发病者有的似肺结核,出现浸润性改变、空洞及肺门淋巴结肿大。故类鼻疽的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易误诊。
我国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病例主要来自海南、广东、广西等地。在非流行区,诊断颇为困难。随着我国旅游人群及“候鸟人群”(北方居民到海南过冬)的增加,南方染病北方发病已有发生,了解患者居住史,有助于临床诊断。
病原学诊断
由于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后的临床症状多样,且缺乏特异性,病原学检查具有重要意义。
细菌特征:在血平板和中国蓝平板上均可生长,在MH平板上不形成色素。从孵育箱中取出平板时有杨桃味,48小时味道更明显。由于该菌容易通过气溶胶传播,应避免开盖嗅其味道。在血平板上经过35℃培养24小时可见光滑的小菌落,48小时可见溶血环,菌落不透明,粗糙,呈灰白色,中心厚实,凸起,边缘平坦,有不规则皱褶。触酶和氧化酶阳性,吲哚阴性,动力阳性,不发酵葡萄糖,能分解乳糖、麦芽糖、甘露醇,还原硝酸盐,且能在42℃生长(见图1、图2)。
显微镜下可见两端浓染的革兰阴性小杆菌,直或微弯曲,无芽孢。对青霉素和黏菌素及多黏菌素B耐药,99%菌株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20/10 mg)敏感(抑菌圈直径≥18 mm)。
抗菌药物选择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对氨苄西林、替卡西林、头孢唑啉、头孢西丁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为100%,对复方磺胺甲公式唑的耐药率超过55%,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分别为15.8%和18%,目前没有发现对亚胺培南耐药的菌株。美国微生物学会推荐液体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但提倡在生物安全3级(BSL-3级) 实验室开展。推荐的治疗方案为初始采用头孢他啶或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10~14天,以后改为口服磺胺3~6月,若对磺胺过敏,可选用多西环素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布鲁杆菌引起腰椎感染
病例简介
患者女性, 44岁,居住在内蒙古,因反复腰痛伴发热半年入院。患者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部酸痛,无下肢麻木和疼痛,症状逐渐加重,出现腰部肿胀,以腰骶部为重,坐、立或行走时腰痛加重,平卧可缓解,伴发热,最高达39.5℃。患者有动物皮毛接触史,无烟酒嗜好。
腰椎磁共振(MRI)显示,腰2~5椎体及周边软组织内异常信号;腰2~3、3~4、4~5椎间盘轻度突出。查体:脊柱生理弯曲存在,腰肌无强直,腰椎活动受限,腰2~5棘间压痛,叩击痛阳性,双下肢感觉正常。
初步诊断为腰椎体病变,腰椎间盘突出症。
入院后在局麻下进行病灶穿刺,抽出淡红色血样液体和脓液约10 ml,病理检查提示肉芽组织及大片渗出、坏死,伴透明变性。入院后2次血培养结果为阴性。红细胞沉降率为54 mm/h,C反应蛋白(CRP)6.18 mg/L。结核抗体检测阴性。直到病灶穿刺液细菌培养报告布鲁杆菌生长,采血做布鲁杆菌凝集试验为阳性,布鲁菌病的诊断才明确。
病原菌所致疾病特点
布鲁菌病是由布鲁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急、慢性感染性疾病,在我国已有聚集和散发病例报告。布鲁杆菌是专性细胞内病原菌,一旦进入机体,能逃脱吞噬细胞的杀灭,并释放入血,随血液至不同部位导致不同器官感染。通常能在单核内皮细胞系统中存活,在相应组织器官,如骨髓、肝、脾、淋巴结、肺中形成肉芽肿或脓肿。
布鲁菌病的临床表现形式多样,如波浪热、寒战、盗汗、头痛与体痛、乏力。也可表现为各脏器组织感染,如骨、关节、肝、脾、肺、眼、皮肤软组织或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脏受累。心内膜炎是布鲁菌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约占5%。该病潜伏期通常是暴露后10~14天,也可短至5天或长至35天,呈急性或隐匿性。
病原学特点
病原学检查是诊断布鲁菌病的重要依据。取病变部位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布鲁杆菌为严格需氧菌,最适温度37°C,血平板上形成圆形、突起、无色半透明、光滑湿润、边缘整齐、不溶血的小菌落(图3、图4)。涂片镜检为革兰阴性小球杆菌或小杆菌,无芽孢,排列如细沙样。氧化酶、触酶阳性,氧化葡萄糖、硝酸盐阳性,尿素强阳性(15分钟内快速阳性),分解蔗糖、枸橼酸盐阴性,不分解阿拉伯糖、半乳糖,不产生硫化氢,不分解精氨酸,无动力。
血清学试验可帮助快速诊断。单次血清抗体滴度>160有意义。也可取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患者血清(间隔2周以上)进行凝集,如抗体滴度呈4倍或更高倍数增加,可明确诊断。
抗菌药物选择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多西环素200 mg/d和利福平600~900 mg/d联用,疗程6周。亦有人认为多西环素200 mg/d加氨基糖苷类链霉素1g/d,肌注2周,效果亦佳。此外,喹诺酮类有很好的细胞内渗透作用,可选用。对布鲁杆菌脑膜炎患者可联用头孢曲松与利福平。
荚膜组织胞浆菌致肺部感染
病例简介
患者男性,67岁,地质大队高级工程师,入院前在墨西哥工作半年,曾到山高林茂、阴暗潮湿的蝙蝠洞内采集样品。2013年1月7日左右,患者身感不适,气短、乏力,继而头痛、发热、咳嗽,恶心呕吐,下肢肌肉持续痉挛。在墨西哥当地医院以感冒治疗,退热后于2013年1月25日回国。2月4日,患者到陕西省汉中市某医院就诊。
CT影像报告示:双肺血管束及支气管束增多、杂乱,边缘模糊。纵隔多发淋巴结肿大,双肺多发转移瘤。遂以双肺多发转移瘤和重症肺炎收入院。
入院查红细胞沉降率53.00 mm/h;C反应蛋白(CRP)63.00 mg/L;降钙素原(PCT)0.35 ng/ml。支气管镜检查提示镜下支气管树炎症。使用左氧氟沙星和美洛西林抗感染。
入院第3日,行CT引导下穿刺,穿刺肺组织送病理学和细菌学检查。病理报告:在左下肺刷片内见鳞状上皮细胞、柱状上皮细胞及腺上皮鳞化现象,未见恶性肿瘤细胞。2月14日CT报告:双肺多发结节状、斑片状高密度影,对比2月4日片,结节改变不明显,小片状病灶稍增多,左侧少量胸腔积液。
细菌学检查,在72小时普通和厌氧培养均无细菌生长。10天时,在25℃培养的沙保弱培养基上可见微小、白色干燥菌落,菌落表面有微绒毛,涂片镜检见真菌菌丝,并有垂直出芽。将菌落点种至2块沙保弱平板,分别放置25℃和35℃孵箱。培养10天后,在25℃孵育的沙保弱培养基上生长出绒毛状白色菌落。35℃孵育的沙保弱培养基上始终未见真菌生长,但最初接种标本的血琼脂平板经过35℃孵育20天后长出酵母样菌落。对丝状菌落进行乳酸酚棉兰染色,见典型的大分生孢子,30%的大分生孢子表面有指状突起。
实验室遂以荚膜组织胞浆菌发出报告,后经基因测序结果证实该病原菌为荚膜组织胞浆菌荚膜变种。
临床根据病原学结果进行抗真菌治疗,采用伊曲康唑200 mg/d静滴2周后,改为40 ml/d口服100天。8月2日CT复查报告:原双肺内弥漫多发团片状、结节状及条索状高密度影较前减少。纵隔淋巴结明显减少。左侧少量胸腔积液基本吸收。
与该患者一同工作的另一例男性患者,具有相同症状和流行病学史,根据此病原学检测结果进行了抗真菌治疗,病情好转。
病原菌所致疾病特点
组织胞浆菌病是由组织胞浆菌引起的感染。通常吸入带菌的尘埃,可致一过性肺部感染,无明显症状,也可表现为轻度或中等程度的症状,如干咳、胸痛,儿童可发热。严重病例可有消瘦、无力、盗汗和咯血,颇似结核。胸片示肺部散在浸润、肺门淋巴结肿大,最后留下均匀分布的钙化点。在流行地区约10%的患者由于吸入大量孢子,可发生较严重的症状,如高热、气急、胸痛,类似急性肺炎。免疫力低下者,可有进行性、播散性或爆发性的表现。少数病例可以转为慢性或表现为皮肤黏膜溃疡或肉芽肿,出现于口腔、舌、咽喉、胃肠、外生殖器或皮肤。骨和关节很少被波及。确诊需要对该菌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
病原学特点
组织胞浆菌是双相性真菌,分为3个变种:荚膜变种、杜波变种和腊肠变种。荚膜组织胞浆菌主要存在于富含鸟粪和蝙蝠粪的土壤中,在北美、中美和南美较多见,也可见于我国南方地区。
该菌在沙保弱培养基上25℃培养生长缓慢,2~3周可见菌落生长,初为白色,逐渐变成淡棕色或粉色、呈棉花状或颗粒状或绒毛状菌落,背面为白色,有时见黄色或橙黄色。患者标本通常于脑心浸液或其他营养琼脂中37℃培养,菌落湿润、表面光滑、为乳白色的酵母样菌落。显微镜下,菌体常位于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内,芽生孢子卵圆形、有荚膜,单芽、芽颈较细。培养较长时间可见大分生孢子,壁厚,有管型或柱型的突起(图5、图6)。
抗真菌治疗
对组织胞浆菌感染重症患者应首选两性霉素B 0.4~0.5 mg/(kg.d),1次/日,至少10周,也可先用两性霉素B,症状改善后改用伊曲康唑;非急性患者可首选伊曲康唑200~400 mg/d,疗程为6个月。(病例为陕西汉中3201医院辜依海提供)
嘴突脐孢霉致美国暴发罕见真菌性脑膜炎
案例简介
2012年9月起美国暴发全球轰动的真菌性脑膜炎,与注射受真菌污染的类固醇药物相关。该药最早生产于2012年5月1日,约1.8万瓶药销往美国23个州的76家医疗机构。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与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已确认,真菌性脑膜炎疫情主要由不具传染性的嘴突脐孢霉引起。实验室检测证实,其中3个批次的类固醇涉及这类真菌污染。截至2013年9月6日,美国CDC表示经实验室检测确诊真菌性感染者达750例,其中单纯性脑膜炎患者233例,脑膜炎合并脊髓感染者151例,死亡64例。疫情分布于美国20个州,其中最严重的是密歇根州、田纳西州和印第安纳州。
病原学特点
引起真菌性脑膜炎的常见病原菌有新型隐球菌,其他真菌如曲霉菌、念珠菌、接合菌、毛孢子菌、球孢子菌、芽生菌、组织胞浆菌、突脐孢霉等致病性和条件致病性真菌也可引起真菌性脑膜炎。
引发此次真菌性脑膜炎的嘴突脐孢霉是土壤和植物中常见的真菌,尤其多见于草类。其培养特征是生长快,菌落呈深灰色至黑褐色,表面为棉絮状或绒毛状,背面为黑色。
显微镜特征:菌丝分隔,颜色深暗,分生孢子梗长,在生成分生孢子处弯曲。分生孢子棕色,壁厚,长,镰刀形,通常有7~11个分隔。在分生孢子两端细胞的横隔颜色明显变深且具有脐(图7)。
疾病特点
真菌性脑膜炎由真菌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后引起的脑膜炎症,常与脑实质感染同时存在,多由血流感染发展而来。真菌性脑膜炎发病缓慢,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为低热、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强直、畏光、情绪淡漠、肌肉反射性痉挛等,与其他类型脑膜炎不易鉴别,如不及时救治可致患者死亡或永久性脑损伤。
诊断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检查对最终病原菌的确诊十分关键。分子生物学检测(如DNA序列测定)是目前诊断少见真菌性感染的重要手段。当怀疑真菌性脑膜炎时,应反复送检涂片镜检及真菌培养,必要时,采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真菌性脑膜炎不具有传染性。双重或多重感染患者多因体质较弱、营养较差和免疫功能下降,可伴发其他病原菌的新感染或体内既往潜在病原菌的复发感染,使病情更严重复杂和表现多样化,甚至成为死亡的重要原因。
抗真菌治疗可酌情选用或合并应用二性霉素B及其脂类制剂、伏立康唑、伊曲康唑等唑类制剂。(此案例为北京宣武医院曹敬荣提供)
(本文通过对上述4个病例的分析,希望能提示临床医生,对非特异症状的患者要想到感染性疾病,将感染部位标本送病原学(不仅是细菌)检查;同时希望提示临床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要采取多种手段(包括培养基的种类、培养温度及培养时间),才能将少见和慢生长的病原菌检测出来。)
评分
参与人数
1
威望
+3
金币
+2
收起
理由
阡陌
+ 3
+ 2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阡陌
阡陌
当前离线
积分
5389
发表于 2013-12-4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常感谢鬼才老师分享,留着做课件用。
回复
顶
踩
使用道具
举报
阡陌
阡陌
当前离线
积分
5389
发表于 2013-12-4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起是黑旋风版主,思想还停留在“流行病”那。
回复
顶
踩
使用道具
举报
良龙马
良龙马
当前离线
积分
7617
发表于 2013-12-4 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习了鬼才老师分享的以下4个病例的分析:
1、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引起全身感染伴肝脓肿;
2、布鲁杆菌引起腰椎感染;
3、荚膜组织胞浆菌致肺部感染;
4、嘴突脐孢霉致美国暴发罕见真菌性脑膜炎。
回复
顶
踩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Copyright © 2008-2023
上海国际医院感染控制论坛(SIFIC)
(https://bbs.sific.com.cn/)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信息反馈联系:sific2007@163.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 技术支持:
上海莫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沪ICP备16047626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