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公告区+ 发布

02-17 16:11
02-17 16:10
01-07 16:18
01-06 15:55
01-02 17:30
查看: 1829|回复: 3

少见病原菌所致感染性疾病之病原学诊断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4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见病原菌所致感染性疾病之病原学诊断
作者:解放军总医院微生物科 沈定霞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2013年11月28日A4-A5
由常见病原菌如葡萄球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容易得到病原学诊断,但对一些少见病原菌所致的原发性感染,如果没有正确的病原学鉴定,则很难进行早期、正确的临床诊断以及相应的抗感染治疗。以下介绍少见病原菌所致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的重要性。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引起全身感染伴肝脓肿
病例简介
患者男,48岁,海南省三亚市居民,反复发热1月余,右上腹疼痛伴黄疸1周。患者于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7.8℃左右),伴寒战、大汗,咳嗽,有少量白色稀痰,之后反复出现发热。1周前患者感觉右上腹隐痛,并逐渐出现皮肤及巩膜黄染。有2型糖尿病史。
入院查体,体温36.9℃,腹部柔软,右上腹轻压痛,无明显反跳痛,腹部无包块,肝、脾未触及。腹部CT提示肝脏多发感染病灶,诊断为肝脓肿。入院后患者间断性寒战高热,体温最高达39℃。先后采血培养5次,均提示有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生长。使用亚胺培南1 g/8h,共18天;其间加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 g,1次/8h 2周。出院前采血培养为阴性,腹部CT示肝叶病灶基本消失。
病原菌所致疾病特点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又称类鼻疽假单胞菌,是类鼻疽的病原菌,最早分离于1912年,主要存在于热带及***带地区的土壤中,人类通过破损的皮肤接触带菌的土壤或水源引起感染,也可通过吸入或食入污染物而导致感染。感染后潜伏期长短不一,短则3~5天,长的可达20年以上。长期潜伏于机体的病原菌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发病,糖尿病患者易患病。
该病多数起病急,以急性肺部感染最为常见,急性脓毒症是最严重的类型,病死率高;也可表现为肾炎、心包炎、肺脓肿、肝脓肿、脾脓肿等。慢性发病者有的似肺结核,出现浸润性改变、空洞及肺门淋巴结肿大。故类鼻疽的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易误诊。
我国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病例主要来自海南、广东、广西等地。在非流行区,诊断颇为困难。随着我国旅游人群及“候鸟人群”(北方居民到海南过冬)的增加,南方染病北方发病已有发生,了解患者居住史,有助于临床诊断。
病原学诊断
由于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后的临床症状多样,且缺乏特异性,病原学检查具有重要意义。
细菌特征:在血平板和中国蓝平板上均可生长,在MH平板上不形成色素。从孵育箱中取出平板时有杨桃味,48小时味道更明显。由于该菌容易通过气溶胶传播,应避免开盖嗅其味道。在血平板上经过35℃培养24小时可见光滑的小菌落,48小时可见溶血环,菌落不透明,粗糙,呈灰白色,中心厚实,凸起,边缘平坦,有不规则皱褶。触酶和氧化酶阳性,吲哚阴性,动力阳性,不发酵葡萄糖,能分解乳糖、麦芽糖、甘露醇,还原硝酸盐,且能在42℃生长(见图1、图2)。
显微镜下可见两端浓染的革兰阴性小杆菌,直或微弯曲,无芽孢。对青霉素和黏菌素及多黏菌素B耐药,99%菌株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20/10 mg)敏感(抑菌圈直径≥18 mm)。
抗菌药物选择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对氨苄西林、替卡西林、头孢唑啉、头孢西丁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为100%,对复方磺胺甲公式唑的耐药率超过55%,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分别为15.8%和18%,目前没有发现对亚胺培南耐药的菌株。美国微生物学会推荐液体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但提倡在生物安全3级(BSL-3级) 实验室开展。推荐的治疗方案为初始采用头孢他啶或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10~14天,以后改为口服磺胺3~6月,若对磺胺过敏,可选用多西环素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布鲁杆菌引起腰椎感染
病例简介
患者女性, 44岁,居住在内蒙古,因反复腰痛伴发热半年入院。患者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部酸痛,无下肢麻木和疼痛,症状逐渐加重,出现腰部肿胀,以腰骶部为重,坐、立或行走时腰痛加重,平卧可缓解,伴发热,最高达39.5℃。患者有动物皮毛接触史,无烟酒嗜好。
腰椎磁共振(MRI)显示,腰2~5椎体及周边软组织内异常信号;腰2~3、3~4、4~5椎间盘轻度突出。查体:脊柱生理弯曲存在,腰肌无强直,腰椎活动受限,腰2~5棘间压痛,叩击痛阳性,双下肢感觉正常。
初步诊断为腰椎体病变,腰椎间盘突出症。
入院后在局麻下进行病灶穿刺,抽出淡红色血样液体和脓液约10 ml,病理检查提示肉芽组织及大片渗出、坏死,伴透明变性。入院后2次血培养结果为阴性。红细胞沉降率为54 mm/h,C反应蛋白(CRP)6.18 mg/L。结核抗体检测阴性。直到病灶穿刺液细菌培养报告布鲁杆菌生长,采血做布鲁杆菌凝集试验为阳性,布鲁菌病的诊断才明确。
病原菌所致疾病特点
布鲁菌病是由布鲁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急、慢性感染性疾病,在我国已有聚集和散发病例报告。布鲁杆菌是专性细胞内病原菌,一旦进入机体,能逃脱吞噬细胞的杀灭,并释放入血,随血液至不同部位导致不同器官感染。通常能在单核内皮细胞系统中存活,在相应组织器官,如骨髓、肝、脾、淋巴结、肺中形成肉芽肿或脓肿。
布鲁菌病的临床表现形式多样,如波浪热、寒战、盗汗、头痛与体痛、乏力。也可表现为各脏器组织感染,如骨、关节、肝、脾、肺、眼、皮肤软组织或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脏受累。心内膜炎是布鲁菌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约占5%。该病潜伏期通常是暴露后10~14天,也可短至5天或长至35天,呈急性或隐匿性。
病原学特点
病原学检查是诊断布鲁菌病的重要依据。取病变部位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布鲁杆菌为严格需氧菌,最适温度37°C,血平板上形成圆形、突起、无色半透明、光滑湿润、边缘整齐、不溶血的小菌落(图3、图4)。涂片镜检为革兰阴性小球杆菌或小杆菌,无芽孢,排列如细沙样。氧化酶、触酶阳性,氧化葡萄糖、硝酸盐阳性,尿素强阳性(15分钟内快速阳性),分解蔗糖、枸橼酸盐阴性,不分解阿拉伯糖、半乳糖,不产生硫化氢,不分解精氨酸,无动力。
血清学试验可帮助快速诊断。单次血清抗体滴度>160有意义。也可取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患者血清(间隔2周以上)进行凝集,如抗体滴度呈4倍或更高倍数增加,可明确诊断。
抗菌药物选择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多西环素200 mg/d和利福平600~900 mg/d联用,疗程6周。亦有人认为多西环素200 mg/d加氨基糖苷类链霉素1g/d,肌注2周,效果亦佳。此外,喹诺酮类有很好的细胞内渗透作用,可选用。对布鲁杆菌脑膜炎患者可联用头孢曲松与利福平。
荚膜组织胞浆菌致肺部感染
病例简介
患者男性,67岁,地质大队高级工程师,入院前在墨西哥工作半年,曾到山高林茂、阴暗潮湿的蝙蝠洞内采集样品。2013年1月7日左右,患者身感不适,气短、乏力,继而头痛、发热、咳嗽,恶心呕吐,下肢肌肉持续痉挛。在墨西哥当地医院以感冒治疗,退热后于2013年1月25日回国。2月4日,患者到陕西省汉中市某医院就诊。
CT影像报告示:双肺血管束及支气管束增多、杂乱,边缘模糊。纵隔多发淋巴结肿大,双肺多发转移瘤。遂以双肺多发转移瘤和重症肺炎收入院。
入院查红细胞沉降率53.00 mm/h;C反应蛋白(CRP)63.00 mg/L;降钙素原(PCT)0.35 ng/ml。支气管镜检查提示镜下支气管树炎症。使用左氧氟沙星和美洛西林抗感染。
入院第3日,行CT引导下穿刺,穿刺肺组织送病理学和细菌学检查。病理报告:在左下肺刷片内见鳞状上皮细胞、柱状上皮细胞及腺上皮鳞化现象,未见恶性肿瘤细胞。2月14日CT报告:双肺多发结节状、斑片状高密度影,对比2月4日片,结节改变不明显,小片状病灶稍增多,左侧少量胸腔积液。
细菌学检查,在72小时普通和厌氧培养均无细菌生长。10天时,在25℃培养的沙保弱培养基上可见微小、白色干燥菌落,菌落表面有微绒毛,涂片镜检见真菌菌丝,并有垂直出芽。将菌落点种至2块沙保弱平板,分别放置25℃和35℃孵箱。培养10天后,在25℃孵育的沙保弱培养基上生长出绒毛状白色菌落。35℃孵育的沙保弱培养基上始终未见真菌生长,但最初接种标本的血琼脂平板经过35℃孵育20天后长出酵母样菌落。对丝状菌落进行乳酸酚棉兰染色,见典型的大分生孢子,30%的大分生孢子表面有指状突起。
实验室遂以荚膜组织胞浆菌发出报告,后经基因测序结果证实该病原菌为荚膜组织胞浆菌荚膜变种。
临床根据病原学结果进行抗真菌治疗,采用伊曲康唑200 mg/d静滴2周后,改为40 ml/d口服100天。8月2日CT复查报告:原双肺内弥漫多发团片状、结节状及条索状高密度影较前减少。纵隔淋巴结明显减少。左侧少量胸腔积液基本吸收。
与该患者一同工作的另一例男性患者,具有相同症状和流行病学史,根据此病原学检测结果进行了抗真菌治疗,病情好转。
病原菌所致疾病特点
组织胞浆菌病是由组织胞浆菌引起的感染。通常吸入带菌的尘埃,可致一过性肺部感染,无明显症状,也可表现为轻度或中等程度的症状,如干咳、胸痛,儿童可发热。严重病例可有消瘦、无力、盗汗和咯血,颇似结核。胸片示肺部散在浸润、肺门淋巴结肿大,最后留下均匀分布的钙化点。在流行地区约10%的患者由于吸入大量孢子,可发生较严重的症状,如高热、气急、胸痛,类似急性肺炎。免疫力低下者,可有进行性、播散性或爆发性的表现。少数病例可以转为慢性或表现为皮肤黏膜溃疡或肉芽肿,出现于口腔、舌、咽喉、胃肠、外生殖器或皮肤。骨和关节很少被波及。确诊需要对该菌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
病原学特点
组织胞浆菌是双相性真菌,分为3个变种:荚膜变种、杜波变种和腊肠变种。荚膜组织胞浆菌主要存在于富含鸟粪和蝙蝠粪的土壤中,在北美、中美和南美较多见,也可见于我国南方地区。
该菌在沙保弱培养基上25℃培养生长缓慢,2~3周可见菌落生长,初为白色,逐渐变成淡棕色或粉色、呈棉花状或颗粒状或绒毛状菌落,背面为白色,有时见黄色或橙黄色。患者标本通常于脑心浸液或其他营养琼脂中37℃培养,菌落湿润、表面光滑、为乳白色的酵母样菌落。显微镜下,菌体常位于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内,芽生孢子卵圆形、有荚膜,单芽、芽颈较细。培养较长时间可见大分生孢子,壁厚,有管型或柱型的突起(图5、图6)。
抗真菌治疗
对组织胞浆菌感染重症患者应首选两性霉素B 0.4~0.5 mg/(kg.d),1次/日,至少10周,也可先用两性霉素B,症状改善后改用伊曲康唑;非急性患者可首选伊曲康唑200~400 mg/d,疗程为6个月。(病例为陕西汉中3201医院辜依海提供)
嘴突脐孢霉致美国暴发罕见真菌性脑膜炎
案例简介
2012年9月起美国暴发全球轰动的真菌性脑膜炎,与注射受真菌污染的类固醇药物相关。该药最早生产于2012年5月1日,约1.8万瓶药销往美国23个州的76家医疗机构。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与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已确认,真菌性脑膜炎疫情主要由不具传染性的嘴突脐孢霉引起。实验室检测证实,其中3个批次的类固醇涉及这类真菌污染。截至2013年9月6日,美国CDC表示经实验室检测确诊真菌性感染者达750例,其中单纯性脑膜炎患者233例,脑膜炎合并脊髓感染者151例,死亡64例。疫情分布于美国20个州,其中最严重的是密歇根州、田纳西州和印第安纳州。
病原学特点
引起真菌性脑膜炎的常见病原菌有新型隐球菌,其他真菌如曲霉菌、念珠菌、接合菌、毛孢子菌、球孢子菌、芽生菌、组织胞浆菌、突脐孢霉等致病性和条件致病性真菌也可引起真菌性脑膜炎。
引发此次真菌性脑膜炎的嘴突脐孢霉是土壤和植物中常见的真菌,尤其多见于草类。其培养特征是生长快,菌落呈深灰色至黑褐色,表面为棉絮状或绒毛状,背面为黑色。
显微镜特征:菌丝分隔,颜色深暗,分生孢子梗长,在生成分生孢子处弯曲。分生孢子棕色,壁厚,长,镰刀形,通常有7~11个分隔。在分生孢子两端细胞的横隔颜色明显变深且具有脐(图7)。
疾病特点
真菌性脑膜炎由真菌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后引起的脑膜炎症,常与脑实质感染同时存在,多由血流感染发展而来。真菌性脑膜炎发病缓慢,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为低热、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强直、畏光、情绪淡漠、肌肉反射性痉挛等,与其他类型脑膜炎不易鉴别,如不及时救治可致患者死亡或永久性脑损伤。
诊断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检查对最终病原菌的确诊十分关键。分子生物学检测(如DNA序列测定)是目前诊断少见真菌性感染的重要手段。当怀疑真菌性脑膜炎时,应反复送检涂片镜检及真菌培养,必要时,采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真菌性脑膜炎不具有传染性。双重或多重感染患者多因体质较弱、营养较差和免疫功能下降,可伴发其他病原菌的新感染或体内既往潜在病原菌的复发感染,使病情更严重复杂和表现多样化,甚至成为死亡的重要原因。
抗真菌治疗可酌情选用或合并应用二性霉素B及其脂类制剂、伏立康唑、伊曲康唑等唑类制剂。(此案例为北京宣武医院曹敬荣提供)
(本文通过对上述4个病例的分析,希望能提示临床医生,对非特异症状的患者要想到感染性疾病,将感染部位标本送病原学(不仅是细菌)检查;同时希望提示临床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要采取多种手段(包括培养基的种类、培养温度及培养时间),才能将少见和慢生长的病原菌检测出来。)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 金币 +2 收起 理由
阡陌 + 3 + 2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4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常感谢鬼才老师分享,留着做课件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4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起是黑旋风版主,思想还停留在“流行病”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4 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习了鬼才老师分享的以下4个病例的分析:
1、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引起全身感染伴肝脓肿;
2、布鲁杆菌引起腰椎感染;
3、荚膜组织胞浆菌致肺部感染;
4、嘴突脐孢霉致美国暴发罕见真菌性脑膜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