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25|回复: 14

微博观点:检验实验室和临床的沟通和结合,把检验的数据变成诊疗信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13 21: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河南郑州
本帖最后由 星火 于 2013-8-13 21:56 编辑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新华健康访谈! 【主持人】近年来,检验医学作为临床医学中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为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监测、预后判断提供大量的新技。。。
 楼主| 发表于 2013-8-13 21: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IP:河南郑州
@检验医学网
新华网专访丛玉隆教授实录,丛玉隆教授对检验医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做了深刻的阐述,更多精彩点击检验医学网浏览http://t.cn/zQ8RxFj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13 21:25:40 | 显示全部楼层 IP:河南郑州


【主持人】改革30年以来,我国检验医学领域有了质的飞跃。丛教授,您作为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会长,由您创新提出的“大检验医学”一直深受医学领域关注,在您看来,我国医学检验领域经过这30年的发展,在哪些方面具有尤为突出的转变或特色?

【丛玉隆】我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我国检验医学发展的变化,这期间使我深刻体会到,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对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促进了我国检验医学的快速发展。概括地讲,我国检验医学已经发展到一定高度,甚至接近于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我国检验医学的转变或特色,总结起来有八个方面:自动化、小型化(家庭化)、分子化、国际化、标准化、个性化、网络化和信息化。

具体来说,自动化,即克服手动局限性工作加快检验速度的同时,保证生物安全,极大地减少了交叉污染的机会。此外,它提供了很多手工做不了的实验指标,这种指标对于疾病的诊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今医院的诊断信息里,70%来自于检验科,这都归功于我们实验方法的自动化。

小型化方面的发展则来源于上世纪的90年代,以前我们叫灾难医学,现在叫急症医学。随着其发展,需要很多项目应用在病人的床边,甚至在突发事件的现场,并且能够马上得出报告。

分子化,即当前时期的检验科,其中包含很多此类新的技术,都是从分子生物学等技术中发展而来的;主要用来检测标志物、早期诊断肿瘤或其他疾病。

国际化,即遵循世界整体、相容的原则。例如,由于外出维和,援外人员大部分会患上疟疾,甚至艾滋病都是由国外传来。因此,我们要适应国际的变化,形成相关的技术。
标准化,是继国际化之后的必然结果,即结果可比性。首先要实现实验室规范化,在规范化的基础上标准化,才能到国际化。直到2005年之后,我们国家在实验室标准化、规范化发展的非常好。

个性化,如今的医学领域,都强调个性化医疗,即同一种病,对应的并非是同一种治疗。这时候就要事先有个预测,需要检测是否会敏感,产生抵抗等,再进行药物的选择,这就是个性化医疗,而前提就是个性化诊断。

网络化,就是使检验能够为更多的人群服务。过去,都是在大医院才具备网络化技术,如今逐级机构同样可以参与业务指导。

信息化,则包含两方面:其一是医院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其二则是POCD,即病人在突发事件中(如地震),甚至远程会诊等信息化处理。

总之,检验医学之所以能够有如此惊人的发展,归功于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党的惠民政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13 21:27:15 | 显示全部楼层 IP:河南郑州
【主持人】可以看出,如今愈加复杂的诊断检验技术,促使检验医学逐渐成为一门专业,这必然需要大批的人才医师。那么,国内目前具备这方面的人才培养或专业机构吗?请您结合多年的经验,谈一谈对于培养人才医师方面的体会?
【丛玉隆】我们国家的检验医学能够发展到今天,没有资金、人才作为一个支撑,单纯依靠现代化设备是无法达到的。实际上,人才培养是相当重要的。可以看到,改革开放给予了我们一大批人才医师,为检验医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人才机制。应该说在20世纪50~60年代,我国人才基础薄弱,一个是我们实验室规模小。就我个人而言,所谓的医学检验,即学科理念是以标本为中心,并以实验结果为目的的;它所提供的是数据,这个也是临床检验的内涵。同时,它属于检验技术的一部分,现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列入收费项目的就有上千种;而面对这么多结果,选择与应用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

检验只提供数据是不行的。数据,一定要变成信息给临床,甚至要直接参与临床的诊断的治疗。因此,我们把以标本为中心,以结果为目的转化为以病人为中心,以检验结果提供的有效诊断信息为目的,参与到临床诊断和治疗,即“检验医学”。随着进入检验医学阶段,其中的人才结构就发生了根本变化。作为检验医学,首先,要有数据才有信息,必须具备技术人员。其次,要参与临床,必须有临床医师从检验的角度切入到临床。所以说,就当代检验医学而言,特别是大的检验科,至少它有两个岗位,一个是技术系列,一个是医师系列。这两者同等重要,没有谁高谁低,主要是从事工作不同。我国从1983年以后,逐步进行这两个系列的高等教育。确切说,可能更早一点,就在医学院校专门设立了检验系,检验系培养出来的是从事检验的技术人员。至今,我国已有近百所医学院校,每年都有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检验系人才,甚至还有检验科硕士、博士及博士后。

还有一个医师系列。原则上,我国是从2002年颁布了《医师法》后,我们在医师领域里,分出一个“检验医师”。他是从事检验行当的医师。我们把检验医师定义了一下,他必须是临床医师,他有医师执照,他又经过检验医师的检验培训,最后成为检验医师。外国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开始了,我国是从2004年才起步,但是速度很快。那时,我是中国检验医师分会会长,这个分会是2003年组建的,发展速度也很快。现在,对于我们国家的检验医师体系,首当其冲必须是医学本科毕业,持有医师执照,而且我国专门有检验医师的培训基地。目前,在我知道的四五十所院校里,专门有检验医师的培训基地。经过三年培训,再输送到临床,而这部分人员,其主要工作是架起实验室人员与临床人员之间的桥梁。
此外,一方面,医生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的实验和项目合理不合理,检验医师可以提供咨询。另一方面,检验结果递交到临床,临床医生是否能正确理解,检验医师也可以提供咨询。在会诊的时候,治疗方案或下一步鉴别诊断,检验医师都要参与。

我们说检验医师的队伍在壮大。但可能由于起步晚,会有一个过程。相信这部分新人能起来,再加上我们如今诸多现代化的设备,相信检验科还会有更大的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13 21:40:44 | 显示全部楼层 IP:河南郑州
【主持人】无论在医学检验,还是检验医学的过程中,以“标本”为基础的“检验”似乎充当着重要角色。在您看来,医学上所谓的“三大化验单”具体哪些数据或指标通常会令患者困惑不解,或是造成医患矛盾的主要原因?

【丛玉隆】真正经典的“三大常规”没有现在这么多,比如我年轻时,血常规就是白细胞、红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和白细胞分类;尿液就是糖、蛋白等。在当时的条件下,一般工作的筛查是对的;但是,当时没有如今这么先进的技术,病人相对很少。我在北大医院就任期间,一天能有100个血常规标本就足以;但是现在,以301医院为例,一天内血常规“标本”加起来就达1400~1500份,如此几倍的往上涨,这必须要自动化,否则一周都不能检测出结果。因此,我认为自动化有两个好处:一是规范了,结果准了;二是相对来说,它还会提供一些相似的几个指标,很有益处,这个项目就稍微多一点。可以说,所有自动化机器都是这么设计的。

那么,有的人会说,只是做一个血红蛋白、白细胞“检测”和分类就可以了;如若从医生的角度讲,确实足够了。但是,从现在的工作要求、过程来说:标本太多,无法做,必须试用自动化机器,程序出来的参数比较多且有实质用处,比如尿,现在是尿10项,蛋白、糖等等。

然而,现在所说的三大常规,我们称之为尿液分析、血液分析等等。这些对于初诊的病人和体检的病人是必须的,所以说现在的血液分析和以前的经典三大常规是不同的。但是,由于现在标本太多,很多人采用了人工形态学的检查,机器进行细胞分类终归代替不了人。现在由于不断的规范、国家的要求,已逐步得到了纠正。【主持人】就目前检验医学领域的技术探究,您在血栓研究方面有着独到见解,而且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那么,可以具体地为我们介绍一下这方面的内容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13 21:48:48 | 显示全部楼层 IP:河南郑州

看病就医之“明智选择”
化验检查单该瘦身了

健康报:记者 王 丹

开篇语

  2011年3月,美国内科医师协会发起“明智选择”运动,指出美国现行医疗中30%的检查治疗手段是重复或不必要的。此后,美国家庭医师学会等行业组织积极响应,列出了自身领域的“明智选择”清单,为患者合理诊疗提供依据。

  “明智选择”不仅能够节约医疗资源,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支出,而且提供了一个契机,让医师和患者作为“利益共同体”,站在同一个层面,客观审视当前的医疗手段是否科学合理。

  虽然我们不能照搬美国得出的结论,但符合“有据可循、免于伤害、真正必须,且并非其他检查和治疗的简单复制”4个基本条件的“明智医疗”,也是我国深化医改,特别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的题中应有之义。

  为此,本报梳理了当下临床较为突出的医疗诊治问题,形成系列报道,希望借此抛砖引玉,引起各方对合理诊疗问题的关注,也希望读者能够提供线索或发表评论,共同推动中国医疗的“明智选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13 21:49:20 | 显示全部楼层 IP:河南郑州
对于一张价格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包含几项到几十项指标的化验单,几乎没有人会质疑其中内容的合理性。其实,在内行人眼里,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检查项目,都可以根据循证医学证据、患者病情及临床需要进行拆分,化整为零。对此,不仅患者不清楚,连很多医生可能都不尽了解。

  95%的疑似肝病患者花了冤枉钱

  2002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段钟平教授牵头组织北京17家医疗机构的近百位专家,开展了“病毒性肝炎诊断和治疗一体化研究”的集体攻关。该研究提出的肝炎化验单瘦身的观点,曾一度在业内引起强烈反响。

  采访中,段钟平特意为记者准备了两张化验单,其中今年3月11日的一张来自一名疑似肝病男患者,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载脂蛋白、游离脂肪酸在内共42项检查指标,密密麻麻布满整张化验单。在化验单一角,段钟平细心地为记者标注出该次检验的价格:257元。

  段钟平介绍,这样的化验几乎是每一位疑似肝病患者的常规检测项目,虽然化验单已经从过去的60余项缩减到现在的42项,但仍有多项指标的检测意图不明。

  “亮氨酸氨肽酶对一般肝病患者的检测意义我也不清楚,而同型半胱氨酸通常用于诊断肾衰和遗传病。”从医30年的段钟平对着化验项目频频摇头,毫不讳言他对上述指标并不完全了解。“事实上,99%的医生都不完全知道各项指标的检测意义,甚至不关心。”

  段钟平告诉记者,“病毒性肝炎诊断和治疗一体化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初诊的肝病患者,只需要进行其中6项检查,约95%的患者就能得到明确诊断;其余约5%的患者需要再进行其他20项化验检查;只有不到1%的患者需要做全套的40多项检查。

  面对另一张化验单,段钟平更是哭笑不得。“患者是间断服用拉米夫定的乙肝病人,当时来就诊时,我的本意是希望通过耐药检查来帮助患者选择合适的药物。但最终检测报告不仅包括了临床常用的拉米夫定、恩替卡韦、阿德福韦、替比夫定,还有替诺福韦。事实上,替诺福韦在我国作为乙肝药物还没有上市,实验室检查就提前了一步。”

  在临床实践中,类似的“打包检查”已成常态。从事检验医学工作40多年的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会长丛玉隆教授直言,目前很多医院推出的“肝功能1”、“肝功能2”等检查系列,都是根据临床经验人为组合而成,每家医院上述检查包所囊括的项目都不同。实际上,目前除了尿常规、血常规以及网织红细胞不能拆分进行检测外,其他包括生化、肿瘤标记物、凝血功能在内的检测项目都可以根据患者需求拆成单项进行检测。而对此,不仅患者不清楚,连很多医生可能都不尽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13 21:49:41 | 显示全部楼层 IP:河南郑州
不恰当的“打包检查”缘何存在

  在丛玉隆看来,临床医师缺乏相关检验医学知识,是不恰当的“打包检查”存在的主要原因。

  丛玉隆举例说,当前很多医疗机构都会将网织红细胞分群与血常规捆绑,作为固定的血细胞检查项目。实际上,起始于20世纪初的网织红细胞分群检查,是通过专业仪器,将网织红细胞分出幼稚、成熟、衰老3群,通过3群比例变化,判断患者骨髓造血能力。目前,文献报道的其临床意义仅限于肿瘤放(化)疗、骨髓移植、贫血等患者首次治疗时疗效的观察。“因此,保守地说,90%的综合医院一般门诊患者都不适合做此项检查。”

  除此之外,临床常见的“凝血三项”,即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检查,也往往因医生对各项指标含义理解不清,而被当作固定组合进行人为捆绑。“实际上,患者应用肝素治疗时,只对APTT有影响,检测其他2项毫无意义;而对于使用华法林治疗的患者,则需要监测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只有患者在手术前,才需要接受凝血功能全面检查,以避免因凝血因子缺乏造成的术中大量出血。”

  丛玉隆直言,当前医疗机构在学科评比中使用经济指标,硬性规定科室年盈利下限等,是“打包检查”更为现实的诱因。以网织红细胞分群为例,目前北京市规定的传统血常规检测为20元,而网织红细胞分群为30元,两者“打包”后,价格就升至50元。此外,为了增加盈利,一些检验科会盲目引进一些尚未在临床得到验证的新型检验技术;而小型医疗机构则会通过引进高精尖的仪器设备增加医疗收入,忽视服务对象、医院性质以及实际需求。

  丛玉隆认为,对于当前不可拆分的血常规等检查从理论上说也是不合理的。例如,在血常规中出现的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等检查指标,只要患者不贫血,检测就毫无意义,但试剂和检验仪器生产厂家将这些“打包”在一起,检验人员只按一下按钮,所有指标就同时都出来,检验科也“无能为力”。

  丛玉隆无奈地表示,近年来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也让很多医生习惯性地依靠全面、周详的科技手段对疾病作出辅助诊断,一旦出现问题才能免责自保。

  专家建议推广检验适宜技术概念

  段钟平告诉记者,目前各国都在进行化验单瘦身工作。以肝炎化验项目为例,美国对于1名初诊患者,通常只进行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红素、两个蛋白的检查;如果是亚裔人口,会再查乙肝两对半;如果有输血史,再检查丙肝抗体,如果病情需要,最多再进行B超检查。如果上述结果出现异常,再进入下一个路径,即前往更高级别医院进行DNA病毒载量等特殊检查,以及核磁共振等高级别检查。

  “上述工作都受到临床路径的约束,如果超出规定,保险公司会拒付医疗费用,而转由接诊医院负担。”段钟平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虽然已经摸索出多种疾病的临床路径,但在临床实践中并没有被很好实施。更遗憾的是,“病毒性肝炎诊断和治疗一体化研究”虽然得到了学界认可,获得2008年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但由于没有“土壤”,至今其规范化检验的结论仍停留在纸上。

  为此,段钟平提议,在公众间加强实用检验医学概念的推广和普及,一方面能够避免因公众认知欠缺主动要求“过度检查”,另一方面也能够对临床医生的工作进行监督和约束。

  丛玉隆建议,推广临床检验适宜技术的概念,即根据单位学科发展和医疗、教学、科研需要,选择最适合本单位学科建设要求、质量规范的检验项目。“现在购买检验设备时,不考虑服务对象、医院定位、医疗成本,更不考虑病人利益和医改需求,盲目攀比买高精尖设备,造成很多资源浪费。”此外,应开展经济学评估,搞清实验的成本、检验投入与临床意义的价值比,寻找最直接、最有效、最合理、最经济的检验项目和组合。

  据丛玉隆透露,为使全国医学检验工作人员更多了解适宜技术内涵和应用的价值,即将召开的中国医师协会第八届检验与临床学术会议,将“医学检验适宜技术与临床”作为大会主题,在设立的16个专题论坛中有11个论坛将探讨各专业检验适宜技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4 07: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
是呀,检验医学发展很快,但是医学检验应适宜技术与临床,更好的为临床服务,为病人服务,而不是病人一进院,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个套餐一开,几百元,管你需要不需要检查。这样不但造成病人负担,更重要的是对当前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也是很不利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3 收起 理由
星火 + 3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15 18: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IP:河南郑州
斜风细雨 发表于 2013-8-14 07:10
是呀,检验医学发展很快,但是医学检验应适宜技术与临床,更好的为临床服务,为病人服务,而不是病人一进院 ...

根据自然杂志最新文章的观点,抗生素耐药可不仅仅是细菌的作用了,病毒-噬菌体也参与其中^_^

Nature:肠道病毒,细菌对抗抗生素的同盟军

2013-06-15 来源:生物360 作者:koo 424 1



如今,抗生素滥用现象使耐药菌日渐增多,目前这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过去,人们在研究肠道菌对抗生素的适应性时,往往只针对细菌本身。

现在,波士顿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发现,当肠道菌受到抗生素攻击时,肠道内的病毒会成为它们的同盟军,使细菌快速产生对药物的抗性。

这些被称为噬菌体的肠道病毒,能够在细菌间传递基因,由此帮助细菌在抗生素的攻击下存活。能够抵抗多种抗生素的细菌被称为超级菌,而这项研究显示,肠道中的噬菌体加速了超级菌的出现。研究人员指出,靶标噬菌体的药物有望成为阻击超级菌的新途径。

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对肠道内的噬菌体进行了分析,噬菌体在肠道内丰度很高,而且它们很擅长在细菌之间运输基因。

研究人员分别用环丙沙星和氨苄青霉素两种抗生素处理小鼠,并于 8 周后收获小鼠排泄物中的所有病毒。他们对这些病毒的基因进行鉴定,将其与大型的基因数据库进行比对。研究人员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抗生素处理组的噬菌体携带更多的细菌耐药基因。

此外,氨苄处理组的噬菌体,携带的基因主要有助于细菌抵抗氨苄等青霉素。而环丙沙星处理组的噬菌体,携带的基因主要是帮助细菌抵抗环丙沙星及相关药物。

研究显示,噬菌体不仅携带耐药基因,还会将这些基因转移给肠道菌,赋予细菌耐药性。研究人员分别从抗生素处理组和对照组小鼠体内分离噬菌体,然后将这些噬菌体添加到未受抗生素处理的肠道菌中。他们发现,氨苄处理组的噬菌体,使肠道菌的氨苄抗性增加到三倍,而环丙沙星处理组的噬菌体,使肠道菌的环丙沙星抗性增加到两倍。不仅如此,经一种抗生素处理的肠道噬菌体,可以通过基因赋予细菌对其他药物的抗性。

研究人员指出,上述发现为解决细菌耐药问题,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途径。人们可以通过靶标肠道中的噬菌体,来延缓细菌对抗生素产生抗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5 21: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
星火 发表于 2013-8-15 18:09
根据自然杂志最新文章的观点,抗生素耐药可不仅仅是细菌的作用了,病毒-噬菌体也参与其中^_^

Nature: ...

谢谢老师的详细回复,选重点打印给医院检验科学习学习,很有帮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9 11: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IP:河南郑州
一.万古霉素:是微生物发酵产生的天然抗生素,是第一个临床应用的糖肽类抗生素,也是糖肽类抗生素的代表药物,有50年临床应用经验,是治疗MRSA/MRCNS (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的一线用药,迄今国内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但国外已有发现。
1.抗菌谱:对绝大多数革兰阳性菌有很好的体外抗菌活性,包括: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肠球菌属。革兰阳性杆菌:棒状杆菌。厌氧菌,艰难梭菌对革兰阴性菌没有活性。对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厌氧菌的作用比替考拉宁强。
2.药代:原型经肾脏排泄,体内几乎不代谢,血清蛋白结合率55%,半衰期短。吸收后能迅速分布到各个组织,但在胆汁中含量低,不易穿透血脑屏障,但在有脑炎时容易渗入炎性部位。
3.适应症:适用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及其他细菌所致的感染。万古霉素是作为导管相关感染经验性治疗的首选药物。口服仅用于难辨艰难梭菌引起的伪膜性肠炎。****1次0.5g,每6小时1次,(每日量不可超过4g)。
单独给药:主要用于葡萄球菌(包括耐青霉素和耐新青霉素株)、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等所致的系统感染和肠道感染,如心内膜炎、败血症、伪膜性肠炎等。
联合用药:泰能联合万古霉素鞘内给药治疗严重颅内感染——有明确的疗效;头孢硫脒与万古霉素联合应用时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的体外抗菌效应明显加强,MIC明显降低;丹参酮与万古霉素联合使用具有相加作用,丹参酮对MRSA有抑制作用等。
4.不良反应:耳毒性,肾毒性较大,静滴速度过快可引起“红人综合征”
5.用法:药品口服不吸收,静滴时必须先用注射用水溶解,滴注时间不得少于1小时。静滴过快有皮肤反应,浓度过高可致血栓性静脉炎;肌注可致剧烈疼痛,故不可肌注;
在近十几年 被公认为治疗MRSA的一线药物,目前为止全球耐药株只有9珠。全球耐药监测 球菌敏感率高达98% (也有文献报道99%),主要原因是三重杀菌机制:1.影响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2.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3.抑制细菌浆内RNA合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9 11: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IP:河南郑州
二.利奈唑胺:是一种全新类别的噁唑烷酮类合成抗菌药物,作用机制:与细菌50S亚基上核糖体RNA的23S位点结合,阻止形成70S始动复合物,从而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1.对耐万古的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仍有效。
2.药代: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31%,且呈非浓度依赖性,口服吸收快速、完全,服药后约1-2小时达血浆峰浓度,绝对生物利用度约为100%,静滴滴注/口服序贯给药无需调整剂量,口服给药时无须考虑进食时间。给药后药物快速分布于灌注良好的组织,组织穿透力强,能穿过血脑屏障,
3.老年患者≥65岁,肾功能不全患者,轻至中度肝功能不全患者无须调整剂量
4.利奈唑胺与类肾上腺素能(拟交感神经)或5-羟色胺类药物有潜在相互作用,利奈唑胺为可逆的、非选择性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5.在肺泡中浓度较高,一般用于肺部和皮肤软组织感染。
6.不良反应较轻,可能会出现血小板减少。停药后可恢复。
客观说,在对付MRS球菌方面的确要比稳可信厉害,但是正是因为太厉害了,在用药数天后,容易造成菌群紊乱,使与其合并使用的抗阴性菌药物失效,往往临床疗效不满意,甚至病人死亡率升高。这个在美国FDA 早有警告。2007年3月16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发布关于利奈唑胺( linezolid,商品名:Zyvox)的安全性警告,警告称通过临床研究发现了该药新的安全性信息。在此临床研究中,以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病人为研究对象,利奈唑胺分别与万古霉素、苯唑西林、双氯西林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与试验中所有对比抗生素比较,使用利奈唑胺有更高的死亡率,并且死亡率与病人感染的菌型有关。单独感染革兰氏阳性菌的病人在对比试验中死亡率没有明显差异,而对于感染革兰氏阴性菌、同时感染革兰氏阳阴性菌的病人和未感染病菌的研究对象而言,使用利奈唑胺有更高的死亡率。因此FDA建议,医生和其他医护人员在打算使用利奈唑胺的时候应该考虑上述试验研究发现的新的安全性信息,并提醒医生和其他医护人员注意:因此,在美国 利奈唑胺没有被批准用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导管接触部位感染。更糟糕的是全球都在报告利奈唑胺的耐药菌株,目前为止,不下几百株。国内也有不少报道。浙江省在2010年就有一例报道。原因是杀菌机制的单一和人工化学合成。只能作用于细菌蛋白质合成抑制剂,作用于细菌50S核糖体亚单位,并且最接近作用部位。
当然,利奈唑胺也有优点,那就是分子量小,组织浓度高,意味着短期使用在组织内能发挥更好的疗效。但是在血液里也就浓度很低了。目前主要用于MRSA感染的病人万古霉素的替代治疗。如耐万古霉素的屎肠球菌引起的感染。另外,在经脑室腹膜分流术的儿童患者中得到的药代动力学资料显示,给予单剂或多剂利奈唑胺后,脑脊液中的药物浓度差异较大,且未能持续获得或维持脑脊液的治疗浓度。因此,不推荐利奈唑胺经验性用于儿童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9 11: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IP:河南郑州
1.对金葡菌,链球菌(包括肺炎链球菌),还有梭状芽孢杆菌,和肠球菌的抗菌活性优于万古霉素。耐万古霉素的 VanB, VanC等VRE对本品仍敏感。
2.药代:半衰期长,与蛋白的结合为90-95%,能迅速分布到组织中,尤其是皮肤和骨,随后是肾、支气管、肺,肾上腺达到很高的浓度,分布较万古要广,在胆汁中也有浓度。也较难透过血脑屏障。
3.适应症:①.适用于治疗对青霉素、头孢菌素或其他抗生素类药耐药的葡萄球菌感染。②.适用于治疗对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过敏的严重葡萄球菌感染。如皮肤和软组织感染、泌尿道感染、呼吸道感染,骨和关节感染、败血症、心内膜炎及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③.也可用于矫形手术中预防革兰阳性菌感染。本药对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利福平耐药的革兰阳性菌仍有抗菌活性。替考拉宁抗菌谱同万古霉素相似,对厌氧及需氧革兰阳性菌均有抗菌活性。本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包括对甲氧西林敏感及耐药菌)、链球菌、肠球菌、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JK组棒状杆菌和革兰阳性厌氧菌(包括难辨梭状芽胞杆菌和消化球菌)有较强抗菌活性;对多数革兰阴性菌、分枝杆菌属、拟杆菌属、立克次体属、衣原体属或真菌无效。
4.不良反应较万古霉素少,比较重要的有血小板减少,神经系统头痛头晕,听力丧失,前庭功能紊乱。
5.用法用可肌注,可静滴,1-3d可0.2-0.4/d,bid,后面0.2 qd维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26 15:25:52 | 显示全部楼层 IP:河南郑州
在50个州重复纽约的成功、实现设定脓毒症协议的目标
Dr. Carl Flatley
脓毒症联盟创始人和脓毒症倡导者
(Founder of the Sepsis Alliance and the Sepsis Advocates)
Dr. Carl Flatley 将探讨 “罗氏法规(Rory’s Regulations)” - 新的法规,该法规要求纽约州的所有医院经过验证的方法来早期发现和治疗脓毒症。他的第一个目标是他的家乡佛罗里达。他还将讨论”Erin & Rory”,这两个悲剧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运动,从根本上改变医疗实践和干预对于脓毒症。


乳酸和降钙素原在脓毒症早期识别中的作用
Dr. Mark Oltermann
德克萨斯州沃斯堡约翰彼得史密斯医院ICU主任
(Director of the Medical ICU at John Peter Smith Hospital in Fort Worth Texas)
如果目标是尽早诊断败血症,那么,问题就不在是乳酸或降钙素原,而是乳酸和降钙素原。据Mark Oltermann, M.D. 所言,二者都很重要,可以揭示导致败血症的免疫级联在不同时期的临床线索。Dr. Oltermann结合实例讨论两个生物指标的优缺点和二者的不可替代性。败血症的这两个指标综合比其中任何一个都复杂。


网络研讨会2:脓毒症早期诊断和风险评估的工具
2013年10月2日14:30 - 15:30(美国东部时间)
2013年10月3日02:30 - 03:30(北京时间)
在连续风险评估中设定一个较早的降钙素原基线的价值
Devendra N. Amin, MBBS, FCCP
莫顿医院急救护理服务主管 (Director of Critical Care Services, Morton Plant Hospital)
Stephen Haire, MD
莫顿医院急诊科主席、急诊医药部主管、Pinellas 有限公司医疗控制董事会主席 (Chair, Dept. Emergency Medicine, Medical Director Morton Plant Emergency Dept, and Chair, Pinellas Co. Medical Control Board)
脓毒症的早期识别对存活率至关重要。而测量降钙素原(PCT)的水平并不认为可以替代乳酸,PCT经常可以提供脓毒症风险最早的临床线索。Dr. Amin和 Dr. Haire将在此讨论他们医院的败血症协议,该协议涉及一个急诊科的初始PCT测试和ICU的随后测试所建立的基线,这样就可以在病人被确认的第一个24小时内继续风险评估。


更多详情请登录: SepsisKnowFromDay1.com


If you would prefer not to receive further messages from this sender, please click here to unsubscribe.
* Full references can be found at http://www.world-sepsis-day.or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帖子。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