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15|回复: 0

态度——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师考试要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4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我去年5月参加心理咨询师考试准备的考试要点

第一单元 态度形成
一、态度的概念 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一)态度的特点   内在性  对象性   稳定性
(二)态度的成分   认知成分   情感成分   行为倾向成分
态度的三成分说有人称其为态度的A--B--C模型,其中C(认知)、A(情感)、B(行为倾向)。      
一般地说,态度的三种成分是协调一致的。在它们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占有重要地位,往往决定行为倾向。
(三)态度与行为  态度含有行为倾向性,是决定行为的重要因素。个体行为还受情境、认知、经验的影响。
(四)态度与价值观
价值观对态度有直接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个体对对象赋予价值来实现的。价值的大小决定态度的强弱。态度对象的客观价值对态度有重要印象,但态度的直接决定因素是个体赋予对象的主观价值。价值关于态度相比,更抽象和一般,更稳定和持久。价值观不具有直接的具体的对象,也没有直接的行为动力意义。     
二、态度的功能
(一)工具性功能  个体倾向于发展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态度。态度是个体按功利原则取舍的结果。
(二)自我防御功能  个体倾向选择有利于自我防御的态度。这种防御有利于自我形象及自我价值的确立。   
(三)价值表现功能  个体主动表现自己。
(四)认知功能  个体对情境中的客体通过态度来赋予其意义。
三、态度的属性   
(一)方向  即态度指向,个体对态度对象是肯定指向或是否定指向。   
(二)强度  即态度方向的程度。大多数人格量表涉及的是态度强度的测量。
(三)深度  个体对某态度对象的卷入水平。
(四)向中度  某种态度在态度体系及相关价值系统中接近核心价值的程度。
(五)外显度  个体在某一态度上的外显度是在其行为方向与行为方式的外露程度。
四、态度的形成
美国学者凯尔曼提出态度形成包括依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
(一)依从  态度形成的开始,按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或他人意志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现与他人一致。
(二)认同  个体自愿接受他人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与他人一致。      
(三)内化  态度形成的最后,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内化是个体原有态度与所认同的态度协调过程,其中情感成分是中介因素,认同基于情感上的喜欢。而内化过程是以理智,即认知成分为基础的。
   
第二单元态度转变
态度转变是个体形成一定态度后,由于接受某种信息或意见而引起变化。态度转变过程就是说服的过程。      
一、态度转变模型
二、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
(一)传递者方面   传递者的威信   传递者的立场    说服的意图(心理阻抗)   说服者的吸引力     
(二)沟通信息方面
1.信息差异  任何态度转变都是在沟通信息与接受者原有态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生的。如果传递者的威信较高,这种差异越大,引发的态度转变量最大。      
2.畏惧  畏惧与态度转变关系的研究发现,中等强度的畏惧信息能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
3.信息倾向性      
(三)接受者方面
  1.原有的态度与信念的特征  已成为既定事实的态度,即说服者根据直接经验形成的态度不易改变。
  2.接受者的人格因素  自尊较高、自我评价较高的接受不易改变态度。      
3.个体的心理倾向     
(四)情境
   态度转变是在一定背景下进行的,以下情境因素会影响态度转变。   
   1.预先警告  它有双重作用。      
2.分心  它的影响也是复杂的 
   3.重复  沟通信息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倒U型曲线关系,即中等频率的重复,效果较好。   
三、态度转变理论
(一)海德的平衡理论
这个理论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态度转变中的作用。海德认为,在人们的态度系统中存在某些情感因素之间或评价因素之间趋于一致的压力,即如果出现不平衡,则向平衡转化。
海德指出,人们在改变态度时,往往遵循“费力最小原则”,即个体尽可能少地改变情感因素而维持态度平衡。他提出P—O—X模式: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代表个体(P)、他人(O)和另一个对象(X),(X)可能是一个人或一事物。 
“如果三种关系从各方面看都是肯定的,或两种是肯定的,一种是否定的,则存在平衡状态”。
(二)认知失调论
费斯廷格认为,个体关于自我、环境和态度对象都有许多认知因素,当个认知因素出现非配合性关系时,个体就会造成认知失调。认知失调给个人造成心理压力使之处于不愉快的紧张状态。 
认知失调可能有四种原因:逻辑的矛盾、文化价值冲突、观念的矛盾以及新旧经验相悖。
消除、减少认知失调的途径:
1.改变或否定失调的认知因素的一方,使二个认知因素协调。
   2.引起或增加新的认知因素以改变原有的不协调关系。
   3.降低失调的认知因素双方的强度。
   (三)社会交换论 认为态度改变的关键是诱因的强度。 

[ 本帖最后由 gjs661 于 2008-12-5 17:30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帖子。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