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61|回复: 5

[讨论]什么叫抗菌药物的附加损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29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我们经常说优化抗菌治疗、降低附加损害,那么什么叫抗菌药物的附加损害?所有抗菌药物的附加损害都是一样的吗?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9 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常见到,还真说不准,好像就是不良反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30 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楚楚 的帖子

抗生素是我国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类药物,大约占所有临床用药的30%~50%。抗生素滥用导致大量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产生药源性疾病,同时还导致细菌出现耐药性和耐药菌感染流行的严重后果,使临床感染治疗面临严重挑战。
   

    我国建立细菌耐药监测网

     目前,全球各国都建立有相应的细菌耐药监测网络,如美国医院感染监测系统(NNIS)、欧洲耐药性监测网(EARSS)等。我国的细菌耐药监测网——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 Mohnarin)于2006年6月正式成立,它是覆盖全国、具有国际水平、包括基础网与中心网的大型细菌耐药监测网络。监测网络有助于获取有科学价值的细菌耐药及变迁资料,掌握我国细菌耐药流行情况,建立相关国际领域交流合作平台,并为我国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与政策依据。

   

    临床分离的常见G-菌耐药监测结果

     2006~2007年度,在临床共收集108137株细菌分离株,并对其药敏结果进行监测,其中革兰阳性(G+)菌33278株,革兰阴性(G-)菌74859株。在G-菌中,分离量占前4位的分别是大肠埃希菌(28.0%)、铜绿假单胞菌(18.3%)、肺炎克雷伯菌(14.1%)和鲍曼不动杆菌(10.2%)。

     耐药率低的细菌:沙门菌属和奇异变形菌,对多数药物的耐药率在30%以下,对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分别为10.3%和34.5%。

     中等耐药细菌:肺炎克雷伯菌、志贺菌属和沙门菌属,对青霉素和一、二代头孢菌素耐药率在40%~90%,对三代头孢(包括头孢曲松)耐药率在30%左右。

     高度耐药细菌:大肠埃希菌、肠杆菌属和枸橼酸菌属,对大多数药物(包括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在40%以上,甚至对碳青霉烯类也耐药。

     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产率分别为35%和25%,明显高于国外10%~20%的水平。

     在不同地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产酶率差别不大。华北地区大肠埃希菌ESBL产率最低(24%),中南地区最高(55%);华北和东北地区肺炎克雷伯菌ESBL产率最低(16%),东北和中南地区最高(约40%)。

     大肠埃希菌对一、二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在65%左右,肺炎克雷伯菌在45%左右。两种细菌对三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耐药率分别为56.3%和40.9%。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耐药率高达70%。

     由于临床大量应用广谱抗菌药,以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等非发酵革兰阴性条件致病菌已占到临床分离细菌第二位,比例高达38.8%。葡萄糖非发酵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呈快速上升趋势,必须加以注意。

     

    鉴于以上的监测结果,卫生部建议:

     ● 对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应将预警信息及时通报有关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

     ● 对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应该慎重进行经验用药;

     ● 对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应该参照药敏试验结果用药。

     ● 对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应该暂停该类抗菌药的临床应用,根据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其临床应用。
摘自《医学论坛报》,学组肖永红教授的文章,谢谢!

[ 本帖最后由 zhangfh 于 2008-11-30 07:45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2 收起 理由
gjs661 + 2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30 0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楚楚 的帖子

有资料这样说明,抗菌药物的附加损害指的是抗生素治疗造成的生态学负面影响,即选择出耐药菌株以及发生多重耐药细菌的定殖或感染。
      也有资料这样说明,所谓抗菌药物的附加损害是指抗菌药对微生物菌群产生的非目的效应,包括筛选出耐药菌株、多药耐药菌株和致病性增加的菌株,以及促进定植和增加感染菌株的致病力。
      在选择抗生素治疗时,医师要考虑很多因素,如病人过敏反应,药物不良反应,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传统医学教育中,有关“安全性”问题只强调使用抗生素过程中要注意病人过敏反应和药物不良反应,但现在更为强调抗生素使用带来的耐药问题。
      有研究表明,不同抗生素所致附加损害有明显差异。如三代头孢菌素的使用与产生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及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相关。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使用与产生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相关,而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与上述所有耐药病原体的产生都相关。
      因此,不但使用抗菌药时应对其附加损害给予充分关注,而且在抗菌药临床管理上也应加以考虑,以使抗菌药的品种、数量等更符合控制细菌耐药的总体要求。

评分

参与人数 1 +6 收起 理由
gjs661 + 6 原创内容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29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讲究循证,我很想知道“抗菌药物附加损害”的定义来源于哪里?导致“抗菌药物附加损害”的原因是什么?哪位朋友能否提供这些资料及证据来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30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人理我俺自说自话,可以不?在网上淘了一个外国专家的课件,传上来大家共享
Paterson Collateral Damage.pdf (347.5 KB, 下载次数: 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