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是我国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类药物,大约占所有临床用药的30%~50%。抗生素滥用导致大量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产生药源性疾病,同时还导致细菌出现耐药性和耐药菌感染流行的严重后果,使临床感染治疗面临严重挑战。
我国建立细菌耐药监测网
目前,全球各国都建立有相应的细菌耐药监测网络,如美国医院感染监测系统(NNIS)、欧洲耐药性监测网(EARSS)等。我国的细菌耐药监测网——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 Mohnarin)于2006年6月正式成立,它是覆盖全国、具有国际水平、包括基础网与中心网的大型细菌耐药监测网络。监测网络有助于获取有科学价值的细菌耐药及变迁资料,掌握我国细菌耐药流行情况,建立相关国际领域交流合作平台,并为我国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与政策依据。
临床分离的常见G-菌耐药监测结果
2006~2007年度,在临床共收集108137株细菌分离株,并对其药敏结果进行监测,其中革兰阳性(G+)菌33278株,革兰阴性(G-)菌74859株。在G-菌中,分离量占前4位的分别是大肠埃希菌(28.0%)、铜绿假单胞菌(18.3%)、肺炎克雷伯菌(14.1%)和鲍曼不动杆菌(10.2%)。
耐药率低的细菌:沙门菌属和奇异变形菌,对多数药物的耐药率在30%以下,对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分别为10.3%和34.5%。
中等耐药细菌:肺炎克雷伯菌、志贺菌属和沙门菌属,对青霉素和一、二代头孢菌素耐药率在40%~90%,对三代头孢(包括头孢曲松)耐药率在30%左右。
高度耐药细菌:大肠埃希菌、肠杆菌属和枸橼酸菌属,对大多数药物(包括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在40%以上,甚至对碳青霉烯类也耐药。
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产率分别为35%和25%,明显高于国外10%~20%的水平。
在不同地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产酶率差别不大。华北地区大肠埃希菌ESBL产率最低(24%),中南地区最高(55%);华北和东北地区肺炎克雷伯菌ESBL产率最低(16%),东北和中南地区最高(约40%)。
大肠埃希菌对一、二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在65%左右,肺炎克雷伯菌在45%左右。两种细菌对三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耐药率分别为56.3%和40.9%。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耐药率高达70%。
由于临床大量应用广谱抗菌药,以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等非发酵革兰阴性条件致病菌已占到临床分离细菌第二位,比例高达38.8%。葡萄糖非发酵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呈快速上升趋势,必须加以注意。
鉴于以上的监测结果,卫生部建议:
● 对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应将预警信息及时通报有关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
● 对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应该慎重进行经验用药;
● 对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应该参照药敏试验结果用药。
● 对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应该暂停该类抗菌药的临床应用,根据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其临床应用。
摘自《医学论坛报》,学组肖永红教授的文章,谢谢!
[ 本帖最后由 zhangfh 于 2008-11-30 07:45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