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2] 中国的医患关系为什么会如此敌对?
人们认为起因在于医生,认为是“医德沦丧”侵吞了医疗利益,这是个天大的误解,而恰恰是这个误解才造成医患关系猜忌和紧张,之间一些轻微小事,都可能成为纠纷的导火索。
人们怀念过去,医疗作为一项社会福利来免费向百姓提供的。医院由国家出钱、政府包办,无营利可言,即使花钱也可以回单位报销,一人上班可全家吃药。 医生代表政府向百姓提供医疗服务,只管看病救人,收入和医院是否营利没啥关系,不沾染铜臭。国人把对这种医疗福利的感激,也错误地施加给医生——白衣天使!所以那时医患关系很和谐,堪称世界的楷模。 医改后出现“看病贵、看病难、医药费虚高”,医院和医生没钱就不给看病,使百姓深恶痛绝,被认为是医生给剥夺的,这是极其错误的。 无法否认政府才是医改中最大的受益者——当百姓看病由“政府买单”变成“自己掏腰包”,政府却节省了大量财力人力。医改的出发点就是政府为了减少医疗负担,试图让医院闯出一条“自给自足”的模式来。在的医疗保险尚不健全前提下,看病就成为百姓最大负担之一。 由主人到消费者地位的转换,医疗福利的缺失,更激起百姓对今天“自己掏腰包”和“看病贵”的愤怒,而这个问责在社会媒体多年不懈的引导下,直到今天仍有大多数百姓认为这是医生的“医德沦丧”或“向钱看”造成的——医患关系紧张了。 且听百姓感叹:“过去医生是看病的,现在的医生只爱钱”,“过去没钱能看病,现在没钱就得等死”“医生为何不做天使做白狼?”,“白求恩哪里去了?”…… 百姓始终没转过一个“弯弯”:百姓由“主人”变成“消费者”,医生则变成“出卖技术的商人”,怎么会是医生自愿的?“看病贵”的前提必须是“自掏腰包”,假如仍是由政府买单,何以谈“贵”?政府节省下来的投入一定是要从百姓腰包掏补出来。我国的医疗费用占GDP3-5%。 而“医药费虚高”中是有“医德下滑”的因素,但最主要的是“医院不盈利,医生就没有工资和奖金”的体制因素。红包回扣是行业腐败问题,并非卫生所独有?可偏偏有人夸大了“医德”问题把屎盆子都扣在医生头上,医患关系能和谐才是怪事! 于是医生被赋予“猪八戒照镜子”的双重身份:“没有公投入就没有公益性医疗”可言。在社会需要免费医疗时,利用舆论把“商人地位的医生”要求成“天使”,来转移缺少公投入的问责,因此医生要挨骂;在医疗责任面前必须是要为医疗商品负责的“商人”,还是要挨骂——医患关系恶化了。 医患关系恶化更加重突出了医疗矛盾,敌对使人们失去了理智和判断,明知是“体制”和“投入不足”的问题,却能围绕“医德教育”治理了十几年无人反对。涉及13亿人口看病、由免费到自掏腰包的轰轰烈烈的医改,全国竟然一律指向“医德”,很少有人向政府问责。 不去掉医生头上的“商”字,找不到“买单”人,一切都是徒劳和白费!此时尽管听到了新医改的脚步声,我认为中国医患关系盖上至少需要10——20年,这恰恰该是新医改需要的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