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病区手卫生管理:速干手消毒剂的配置必要性分析与实践建议
引言
新生儿病区作为医院感染防控的高风险区域,其患者(尤其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免疫功能不完善、皮肤黏膜屏障脆弱,极易因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不到位而发生医院感染(如败血症、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世界卫生组织(WHO)手卫生指南及我国多项规范均强调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其中,速干手消毒剂(Alcohol-Based Hand Rub, ABHR)因其便捷性和高效性成为手卫生实践的核心工具。本文基于循证依据与国内规范,探讨新生儿病区配备速干手消毒剂的必要性及实施要点。
一、法规与规范要求:速干手消毒剂的配置依据
1. 国内强制性标准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 15982-2012)规定:Ⅱ类环境(如新生儿室)空气平均菌落数≤4CFU/(15min·9cm平皿),物体表面菌落数≤5CFU/cm²,但未直接规定手消毒剂类型。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 367-2012)明确指出:手卫生首选速干手消毒剂(乙醇浓度60%~80%),仅在手部有明显污物时使用流动水洗手。
2. 新生儿专科指南
《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卫医政发〔2009〕123号)要求:病区应配备便捷的手卫生设施,包括洗手池和速干手消毒剂。
《中国新生儿病房分级建设与管理指南(2020)》进一步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