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患者医疗废物的规范化处置路径与风险防控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 CHIKV)引起的虫媒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尽管其传播途径以虫媒为主,但患者急性期血液、体液及分泌物中可检测到高滴度病毒,若医疗废物处置不当,仍存在接触传播或环境污染风险。因此,规范基孔肯雅热患者医疗废物的处置流程,是切断潜在传播链、保障医疗环境安全的关键环节。
---
一、基孔肯雅热患者医疗废物的分类与风险分级
根据《医疗废物分类目录(2021年版)》,基孔肯雅热患者产生的医疗废物应纳入感染性废物范畴,具体包括以下类型:
1. 高感染性废物:被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如棉球、纱布、引流袋、一次性床单等);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废弃的病原体培养基、标本、菌种保存液(若涉及病毒检测);
2. 损伤性废物:使用过的注射器、输液器、针头、采血针等锐器(即使未直接接触患者,仍可能残留微量血液);
3. 其他关联废物:患者使用的一次性诊疗器械(如体温计、血压计袖带)、被服(污染严重时)等。
需特别注意的是,基孔肯雅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弱,对热、消毒剂敏感(56℃加热30分钟或含氯消毒剂作用10分钟可灭活),但医疗废物中若含大量病毒载量(如急性期患者血液),仍需严格遵循“先消毒后处理”原则,避免因处置过程中的渗漏、破损导致二次污染。
---
二、全流程规范化处置的核心环节
基孔肯雅热患者医疗废物的处置需遵循“分类收集—安全包装—暂存管理—专业运输—无害化处理—全程追溯”的闭环管理路径,具体要求如下:
(一)分类收集:源头控制感染风险
医疗机构应在患者入院时即启动“感染性废物专用收集通道”,所有接触或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废物必须放入黄色医疗废物专用包装袋(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