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本帖最后由 高山雪莲W 于 2021-9-8 23:15 编辑
【感控专家聊评审丨第25期20210825】江云兰|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的监测 ]江云兰 [url=]SIFIC感染视界[/url]
]
作 者: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第一人民医院 江云兰 审 稿:铜川市妇幼保健院 韩玲样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和落实新版评审各项条款,SIFIC感染视界正式开辟全新专栏——《感控专家聊评审》,将从“评审专家”和“被评单位”两个不同视角解读和探讨新版评审标准各项条款的正确迎检与精准落实。
在三级医院评审标准中,医院感染管理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共13项,首当其冲的是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能够反映医院感染总体发病情况,那么国家规范对于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的监测有哪些要求?发病率如何计算?监测方法都有哪些?根据医院感染发病率监测指标,评审专家关注点又在哪里?本期让我们一起分享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第一人民医院江云兰主任的病例监测经验。
1、什么是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调查?其意义是什么?
发病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监测,能够反映医院感染总体发病情况,也是反映医疗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主要计算指标是发病率,计算公式如下:
2、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指标计算中有哪些注意事项?①计算全院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时:
②计算某病区发病(例次)率时:
③分子纳入群体: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在住院期间发生感染的住院患者、在医疗机构内获得感染而出院后发病的住院患者。
④分子排除群体:慢性感染急性发作的住院患者、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并在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患者(如单纯疱疹病毒、弓形虫、水痘病毒和巨细胞病毒感染等)、在皮肤黏膜开放性伤口或分泌物中检测到只有细菌的定植而没有临床感染症状的患者、由损伤引起的炎症反应或由非生物因子(如化学性或物理性刺激)而引发炎症的患者等。⑤分母纳入群体:住院患者。⑥分母排除群体:没有实际住院就退院的“住院患者”、产科中跟随母亲的新生儿。⑦对于手术患者来说,应在患者出院后进行随访,根据是否有植入物随访期限不同。
3、规范对医院感染发病率监测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WS/T312-2009 )中对医院感染监测要求如下:①新建或未开展过医院感染监测的医院,应先开展全院综合性监测。监测时间应不少于2年。②已经开展2年以上全院综合性监测的医院应开展目标性监测。目标性监测持续时间应连续6个月以上。③医院感染患病率调查应每年至少开展一次。
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监测和日医院感染(例次)率监测均属于全面综合性监测。按照上述规定,新建或未开展过医院感染监测的医院,全院综合性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监测不应少于2年。
换言之,如果医院已经规范开展2年以上全院综合性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监测,通过对本底监测资料汇总分析,管理部门对本院总体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部位分布情况、病原体类别、不同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及医院感染高危因素等情况已经基本了解,在此基础上应开展目标性监测,如手术部位感染的目标性监测、ICU目标性监测等。
4、监测方法有哪些?宜采用前瞻性主动监测。感控专职人员主动、持续地对调查对象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进行跟踪观察与记录。主动监测可早期发现感染病例的聚集与流行,并能积极主动采取措施加以干预和控制。
与前瞻性主动监测相对应的是回顾性被动监测。回顾性监测是指专职人员通过调查出院病例来发现医院感染病例的一种方法。此方法费时耗力,发现感染病例时患者已经出院,无法做到主动干预从而预防医院感染发生,因此,除用于调查研究外,该监测方法已被淘汰。
全院综合性监测耗时费力,目前很多医疗机构都通过信息化软件进行实时动态的发病率监测和医院感染暴发预警。
目标性监测是医院感染监测工作的一种发展趋势,它能集中有限资源用于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人群监测,在监测同时可进行防控措施干预,真正实现监测-干预一体化。在对“发病率”这一结果指标进行监测的同时,还可以对“预防措施依从性”这一过程指标进行监测干预。
目标性监测有很多优点,但不能及时发现全院所有科室的医院感染聚集性事件的发生和暴发情况,因此,如果有良好的信息化技术支撑,建议同时开展综合性监测和目标性监测。
5、监测结果的总结和反馈?管理部门应定期(每月或每季度)对监测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横向、纵行对比各类监测结果,提出监测中发现的问题,将监测结果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并向临床科室反馈,实现持续质量改进。
6、医院感染发病率、现患病率和罹患率的区别?
7、评审专家关注的重点可能有哪些? ①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资料获取的渠道和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如该指标是手工获得还是通过医院感染监测软件获取。分子、分母纳入和排除标准是否正确,计算方法是否正确。 ②是否对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反馈,统计分析方法是否正确,监测数据是否能够体现本院发生医院感染高风险科室、常见医院感染部位及高危人群等。 ③是否对监测情况进行有效反馈。 ④是否根据监测结果制定下一步工作计划和防控措施,监测结果是否能达到指导临床规范感控行为进而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的目的,是否体现续质量改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