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感控笔记--范珊红】如何防控重症烧伤的万恶之源—感染(二) 【感控笔记--范珊红】如何防控重症烧伤的万恶之源—感染(二)
整理:王玉兰 审稿:张静 李若洁 感染是重症烧伤患者的劲敌,是患者致死的重要因素。 如何预防与控制重症烧伤感染,挽救患者生命?范珊红主任给我们带来了重症烧伤患者医院感染防控十大策略。 策略一:防控基本原则 · 实施接触传播预防措施(使用一次性口罩,在与病人接触时使用隔离衣和手套); · 数量充足的护理团队(固定护理人员,床护比最低1:1); · 严格手卫生操作,整个烧伤病区所有床位都应安装快速手消毒液(70%的异丙醇/乙醇); · 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 · 烧伤病房推荐使用空气洁净技术; · 使用专用手术室进行手术; ·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进行药敏监测。 策略二: 隔离防护措施 · 照顾烧伤患者必须遵守标准预防措施; · 简单的防护屏障对减少医院内定植和感染有效; · 采用隔离衣和围裙以减少交叉污染和伤口定植; · 处理开放创面时,无菌手套和面罩的使用至关重要; · 适当最小化创面暴露时间; · 尽可能限制与不同医疗护理专业人员的接触; · 清洁设备时也应适当穿着个人防护装备; · 对较大(>25-30%)烧伤总面积(TBSA)和多重耐药菌定植/感染患者需要额外的预防措施(安置单间隔离,落实接触隔离措施); · 以下患者需要单间隔离 1.>25—30% TBSA烧伤患者; 2.有多重耐药菌定植/感染的较大面积烧伤患者; 3.小面积烧伤但有多重耐药菌定植/感染,特别是有伤口引流导致创面不能处于充分干燥和封闭敷料环境中的患者; 4.洗手和其他预防措施依从性不好的患儿; 5.在外院接受治疗后被转入烧伤病房患者通常会携带多种耐药菌(入院筛查)。
策略三: 环境控制 · 制定医疗护理设备的消毒和灭菌指南时,必须考虑到烧伤患者广泛的、开放创面,采用正确有效的消毒灭菌方法; · 小儿烧伤患者要限制使用非可洗的玩具,如填充类、布料类玩具,因可藏匿大量的细菌并难以消毒; · 烧伤病房不应放置植物和鲜花,因为其可成为G-菌(如假单胞菌属)及真菌的储存库;日常清洁,垃圾及污衣处理对减少病原体负载至关重要; · 每个病室使用过的铺巾和污染的敷料,应装袋包好后按照医疗废物处理,减少环境污染; · 换药床等设备应覆盖无菌的布单,且在每位病人使用之后更换; · 每位病人使用后立即用消毒剂擦拭诊疗台及换药台; · 特别注意清洁洗手水池,因其可能成为病原体的污染源;水槽应至少每班刷洗,并消毒; · 病人转出后应进行终末消毒; · 不建议进行日常环境监测培养,通常仅限于水疗室和公共治疗室。
策略四:烧伤创面处理原则 · 每次更换敷料时,对创面特征、气味或者伤口引流情况进行评估; · 处理开放创面时需要执行严格无菌操作; · 敷料的材质选择以及更换频率应当视创面情况而定; · 如果创面出现坏死物,应当选择清创,而保护性敷料更适合于干净的正在愈合的创面; · 对已发生感染的创面治疗包括考虑改变局部药物的单独使用,改变敷料更换频率等; · 在发生侵袭感染的病例中,手术清除感染创面,并考虑使用适当的全身抗感染治疗。
策略五:选择适合伤口敷料
根据不同类型的伤口来选择伤口敷料,达到促进上皮生长、控制感染、保持创面湿润、清除坏死组织的目的。 伤口敷料选择表
策略六:烧伤水疗方法
· 烧伤水疗包括高压冲洗、擦洗、低压冲洗、淋浴、浸浴疗法等; · 浸浴疗法存在争议。国内广泛使用但缺少相应规范,如使用指征、浸浴频率、浸浴溶液、消毒标准、水质监测等; · 对于具有感染风险的患者,如 TBSA> 25%或有侵入性装置的患者,应慎重使用; · 优点:减少细菌负荷;清洁烧伤创面; 易于去除敷料;促进焦痂分离; 除去渗出液和外用制剂;理疗和改善舒适度; · 缺点:发热和疲劳;电解质紊乱;形成气溶胶;移植物丢失;败血症;增加感染率和死亡率。
策略七: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措施
· 常规感染控制措施,如病人的主动筛查,隔离人群,改善手卫生依从性,强化清洁和环境消毒,这些措施已证实是有效的; · 有证据显示使用过氧化氢蒸气系统(HPV)可以更好地清除MRSA和鲍曼不动杆菌污染; · 通过集束化感染控制措施的干预,减少鲍曼不动杆菌和MRSA在烧伤病房的传播。集束化感染控制措施包括:主动筛查MDRO患者;定植/感染患者实施接触隔离;推广手卫生;新入院患者预先隔离;终末消毒使用HPV;在走廊安装空气消毒系统;改善材料储存。
策略八: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 对于发热的烧伤患者,强烈反对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因为烧伤患者出现的发热可能继发于全身的炎症反应; · 预防性抗感染治疗建议只应用于立即行烧伤创面清创或植皮的围手术期阶段; · 特别注意防止耐药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当基于烧伤中心患者的耐药监测趋势; · 每个烧伤病房应制定针对烧伤单元的经验性治疗用药准则; · 全身抗菌药物使用必须采取短期疗程,特别是重度烧伤的患者(TBSA ≥40%)。
策略九:预防侵入性感染的措施有哪些?
· 烧伤创面的微生物易通过血流传播定植在导管尖端。所有类型的血管内装置均是BSI的重大危险因素; · 导管装置应尽量放置在未被烧伤的皮肤处,最好距离创面有一定的距离以防止置入区域污染; · 由于这种方法在需要长时间置管的大面积烧伤患者身上通常不可行,所以就有可能需要频繁的更换导管位置; · 美国烧伤协会不支持常规变化置管位置,除非目前置管的位置怀疑有细菌定植或感染; · 由于不能使用封闭敷料,所以给静脉置管护理带来了挑战。建议可根据创面周围污染的程度每2-4小时更换敷料。
策略十:特殊设备管理要求
· 设备器械均应定期清理; · 不能与其他科室患者共用; · 使用一次性物品来防止交叉感染; · 进入烧伤病房前应彻底清洁和去污染。
感悟 重症烧伤感染防控是一项复杂工程,需要烧伤医疗团队的密切配合和院感科的参与。只有全方位落实防控措施,才能最大限度降低烧伤HAI,对所有患者来说预防感染永远是最佳选择。院感人的责任担当和有所作为,不正在于此吗? 范珊红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疾病预防与控制科主任,副主任护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中国医院协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感染管理质量控制分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青年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近5年在专业源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25篇,SCI1篇;副主编专著2部,参编专著8部;承担完成省部级课题6项;获得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2014年被评为全国“医院感染管理优秀青年学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