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腸病毒:
腸病毒係濾過性病毒之一種,屬於微小病毒科,是一群小型的裸露無包膜的病毒,其大小只有30nm。可分為克沙奇病毒A群、B群、小兒麻痺病毒、依科病毒及其他腸病毒。此種病毒世界各地均有,常於夏季、初秋流行,可經由接觸病人的口鼻分泌物、糞便、飛沫等途徑傳染,多發生於十歲以下之小孩,雖有成人個案,但很少見,人群密集處,易發生流行。
腸病毒可耐受酸和小腸內的膽汁,可在下水道污物或水中存活一段很長的時間,它們只在靈長類 (primate) 細胞質內複製,有高度殺死細胞的能力。病毒顆粒可在細胞質內形成結晶狀的排列,顯微鏡下呈嗜酸性包涵物。室溫下腸病毒可維持數天的活性,-20℃的環境下可無限期的保存下去。加熱 (>56℃),甲醛,氯淨化法以及紫外線可殺死腸病毒。
腸病毒在口沫中可存留一至二週,而糞便排泄可達到二至三個月以上。「腸病毒」進入人體後,潛伏期一般而言是3至6天。在感染後,它會從病人糞便中持續釋出病毒達6至12週之久;所以,當大人觸摸到病童的排泄物後(如更換尿布),如果沒有好好洗手,很容易又將腸病毒傳給別的孩子,且腸病毒可侵犯各種組織器官。
「腸病毒」共轄有五大次集病毒群:
(一)脊髓灰白質炎病毒:第1~ 第3型(引起小兒麻痺的病毒)。
(二)克沙奇病毒A型:A1 ~ A24(A23型改歸入伊科第9型病毒)。
(三)克沙奇病毒B型:B1 ~ B6。
(四)伊科病毒:第1 ~ 第33型(除第10、第28型外)。
(五)腸病毒:68 ~ 71型(72型即A型肝炎病毒)。
腸病毒的感染途徑:
主要為口沫及接觸傳染,一般腸病毒在呼吸道口沫中可存留約一至三週,而經腸胃道的糞便排泄可達到二至三個月以上。擁擠不堪的衛生條件、飲水污染、社區、家庭內的流行傳染是造成快速傳播的主因。直接接觸傳染(急性出血性結膜炎)、蒼蠅傳播(小兒痲痺)、飲水與游泳池污染、飲食傳播(Echo 4無菌性腦膜炎)新生嬰兒室的小流行(科沙奇病毒與衣科病毒)等偶有所聞。台灣亦首見孕婦生產的垂直感染腸病毒無菌性腦膜炎病例。
「腸病毒」唯一感染的寄主是人類。
一般而言,它感染的途徑共分三大類:
一為「糞─口」(也就是病人吃下帶有腸病毒的東西而感染)
二為呼吸道
三為母子垂直感染。
特徵
1. 流行於夏秋季,台灣上次大流行為1994年。台灣地區流行季節為3至11月,7到9月為高峰期。十歲以下兒童易受感染,三歲以下較易出現併發症。
2. 腸病毒可出現於糞便中及咽喉分泌液中,人與人間經糞口或飛沫傳染。
3. 喜歡侵犯抵抗力較弱的幼兒。
4. 潛伏期約數天。
5. 大多數之感染為無症狀感染或非特定性發燒疾病。
6. 少數引起高燒、咽喉腫痛、倦怠、全身酸痛不適、並會造成口腔多處潰瘍(泡疹性咽峽炎)及四肢出疹水泡疹(手足口病)。
如何預防腸病毒
由於腸病毒型別很多,無法得過一次就終身免疫,而且目前並沒有預防的疫苗(小兒痲痺除外),且一般感染並不發展出症狀,又可經囗、飛沫、接觸之途徑傳染,控制不易,故提醒民眾應注意下列一般之防範方法:
1.注意營養、均衡飲食及足量運動,以增強免疫力。
2.保持清潔,常洗手。
3.家人及病童應加強洗手,特別在處理糞便後及飯前。
4.避免與病童分享食物或共用奶嘴、奶瓶及湯匙。
5.少去公共場所,避免到人多的地方,以減少接觸感染。三歲以下兒童屬高危險群,感染後合併肺水腫或腦炎的機率較高。
6.注意居家環境的清潔及室內的通風流暢,減低濕度。
7.高危險群:三歲以下小孩要特別小心,有較高比率得到腦炎、類小兒麻痺症候群或肺水腫:而民國七十年以後出生的人對腸病毒71型都沒有抗體,都可能受感染,要特別注意。
8.戴口罩。
消滅腸病毒
※化學製劑:大部份消毒劑及脂溶劑都無法消滅腸病毒。但0.3%甲醛、0.1N 氯酸及0.3-0.5 ppm以上的水中餘氯可迅速使其失去活性;提高泳池餘氯可減少夏季擁擠泳池裡腸病毒的傳播;而衣物(尤其貼身內衣褲)漂白水的洗滌可殺死腸病毒。
※溫度的影響:腸病毒在室溫下可存活數天之久,在4oC下可存活數週之久,在冷動下可存活數月以上;但在50oC以上的溫度,則會很快的失去活性及死亡。所以食物的加熱處理,內衣褲熱水的浸泡處理是減少腸病毒感染及傳播的簡單處理方式。
※乾燥:可降低腸病毒在室溫下存活的時間。
※紫外線:可大大降低腸病毒的活性,所以陽光暴曬或室內經常的紫外線照射會有幫助。
正確的洗手方法
在水龍頭下把手淋濕;
擦上肥皂或洗手液;
兩手心互相摩擦;
兩手從手背、手指、手掌再到手背仔細搓揉;
作拉手姿勢以擦洗指尖;
用清水將雙手洗淨,關水前,先捧水將水龍頭沖洗乾淨;
用乾淨的紙巾或烘乾機將手擦乾、烘乾,如此才能確保將雙手洗淨。
林口長庚兒童醫院院長 林奏延表示,日常生活以肥皂及清水洗手十五秒至三十秒,即可消除九成以上的各種細菌洗手時,應特別注意大拇指、指尖及指縫等處。
腸病毒的併發症和病症:
除了引起手口足病外,引起的發燒時間較長,發燒超過三天,同時容易有中樞神經併發症,引起嗜睡、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及急性肢體無力、若影響腦幹脊髓可能導致四肢無力,呼吸衰竭,有生命危險。典型症狀為口腔、手掌、腳掌出現水泡、潰瘍,可能合併發燒,病程七至十天。如有高燒不退、嘔吐、昏睡、呼吸困難、意識不清或其他異狀應儘速就醫。
併發症症狀治療建議
A. 腦炎 腦脊髓炎:
1. 神智變化
2. 全身及手腳抽筋
3. 昏迷不醒
4. 呼吸抑制
5. 急性肢體無力
6. 步履不穩
治療建議: 限水及支持性療法針對症狀治療
B. 心肌炎:
1. 心跳變快(每分鐘150次~200次)
2. 心律不整
3. X光下心臟肥大(家長較難由臨床症狀看出)
4. 呼吸喘
5. 幼兒疲倦、看起來無力、很累、無胃口、煩躁不安
治療建議: 支持性療法
C. 肺水腫:
呼吸困難、咳嗽、疲倦、無胃口、煩躁,
和心肌炎有些類似。(此為一種症狀,長庚醫院死亡案
例 多以肺水腫為表現,病情進長迅速)
治療建議: 支持性療法
其它腸病毒常引起的臨床疾病:
包括有腸胃炎、呼吸道感染(感冒、細支氣管炎)、皮疹、肌炎、胰臟炎、肝炎等等。
如何判斷
溫暖或炎熱的夏秋季裡,小朋友身上出現紅疹、發燒、頭痛、嘔吐、易煩燥等症狀最多的可能就數腸病毒了。當然確定的診斷除手足口病與皰疹性咽峽炎較易判斷外,大部份還是須要實驗室的確認的。方法包括有:1)血清抗體之變化 2)病毒培養與鑑定 3)分子生物學方法:聚合媒連鎖反應。
腸病毒的治療
腸病毒目前尚無有效的藥物治療。所以治療仍然多為支持性的症狀療法。免疫球蛋白失是由眾多個體血清中提煉而來,理論上應含有部份腸病毒的中和性抗體;所以對於高危險群的病患,及時的施打免疫球蛋白,應有部份的助益(效果見仁見智、評價不一)。施打與否,通常由主治醫師在判斷病患為高危險群的嬰幼兒、有心臟炎、有腦部或重要神經傷害或是其它重要器官之侵犯(如肝炎與造血系統等)等情況時,可考慮注射。類固醇製劑一般不建議使用。疫苗方面,目前除了三型的小兒麻痺疫苗(口服的沙賓疫苗與注射的沙賓疫苗)外,尚無其它可用之腸病毒疫苗。
主要腸道病毒群和臨床症狀
症 狀 發生率 A型克沙奇病毒 B型克沙奇病毒 伊科病毒 腸病毒
手足口病 普通 + +
?疹性咽峽炎 普通 +
呼吸道感染 普通 + + + +
麻痺性疾病 偶發性 + + + +
腦炎、腦膜炎 大流行 + + + +
胸肋痛 大流行 +
心肌炎 偶發性 + + +
新生兒疾病 大流行 + + +
皮丘疹 普通 + + +
無法區分的
發燒 普通 + + + +
下痢、腸胃疾病 不常見 +
糖尿病、胰臟炎 不常見 +
睪丸炎 不常見 +
先天異常 不常見 + +
急性出血
結膜炎 局部流行 + +
免疫功能不全的人疾病 普通 + +
腸病毒群感染
常見疾病 臨 床 症 狀
?疹性咽峽炎
A群克沙奇病毒(type1~10,16,22) 突發性發燒、厭食、嘔吐,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
手足口病 A群克沙奇病毒(typeA16,4,5,9,10)
B群克沙奇病毒(typeB2,5)
腸病毒71型 發燒、有小水泡分佈於口腔黏膜,四肢則常見於手掌及腳掌
流行性肌肋痛
B群克沙奇病毒 胸部突發性陣痛、合併發燒、頭痛及噁心、短暫嘔吐及腹瀉
急性心肌炎 B群克沙奇病毒 發燒、突發性呼吸困難、發紺、嘔吐、心跳加速
急性淋巴結性咽炎 A群克沙奇病毒(typeA10) 發燒、頭痛、喉嚨痛、懸雍垂和後咽部有白色明顯病兆
無菌性腦膜炎及腦炎 克沙奇、小兒麻痺及伊科病毒均有可能 發燒、噁心、嘔吐、頭痛、頸部僵硬、煩躁、睡眠不安穩
發燒合併皮疹 克沙奇病毒及伊科病毒 呈現丘疹狀,偶有小水泡
治療:採支持療法
注意營養與水份補充
檢查:1.病毒分離:採取咽喉拭子、糞便或CSF檢體以組織培養分離病毒,確定病原體
2.血清學檢查:分別採急性期及恢復期血清,測血清中抗體之效價
預防:加強個人及環境衛生、避免接觸感染者、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於流行期避免出入公共場所等方法,以減少感染之機會
防治:1.以定點醫師、住院醫師及重症通報系統、加強預防宣導
2.消毒:病患之分泌物及糞污染應即時消毒,病患出院時應施行終期消毒
3.接觸者:及早期發現病例以防止疫情擴散
歷年腸病毒感染群流行概況:
1994年 CoxB3
1996年 CoxB1
1998年 EV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