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24|回复: 5

[资料] 医改进行时:挂号不点名之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6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日前,42岁的王先生因肋骨骨折到北京朝阳医院就诊,从7时多,他开始在医院排队挂号,接近9时,点名挂上了骨科副主任医师康南的门诊,等到了医生面前才知道,肋骨骨折应该看胸外科。“早知道先挂一个普通号,让医生指导一下,也不用耽搁这么多时间了。”
  像王先生这样挂错号的患者在医院并不鲜见。自6月1日起,这类状况在北京将改变,因为当天北京市市属21家医院开始实行首诊挂号不点名,继而推行层级就诊这一看病预约新模式。
  ■挂号不点名只针对首诊病人
  6月1日8时,记者在北京宣武医院挂号大厅看到,患者叶先生拿到的挂号条只写了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的字样。挂号处发放的出诊医生信息一览表,内容也由专业组替代了医生姓名。
  康南说,疑难病症的诊断,需要相关的辅助检查。患者有时到了知名专家面前,只是收到了几张化验单,要让专家看化验结果还得再等一周。患者不如先看普通号,把该检查的项目基本做完,再找知名专家“断案”会更有效率。
  北京市卫生局新闻发言人毛羽说,取消点名挂号,实行按职称或专科挂号,可以避免因为不了解医学知识而不知如何选择医生,或因不了解医生专长而选错医生。不点名挂号不是剥夺病人的选择权,而是将病人选择医生的权利“转移”到专业人员手里,让选择结果更加准确、有效。
  6月1日,在北京宣武医院挂号大厅,记者与来口腔科复诊的刘大妈聊起家常。刘大妈说:“我老伴有糖尿病,一直在北京协和医院找向红丁教授看病,这要是不能点名了,我们还能看上这些专家吗?取消点名挂号有没有考虑我们老病号的感受?”
  毛羽说,挂号不点名是针对首诊病人的,也就是患者第一次看病时挂到的是专业和职称号,需要看专家的,由医院的医护人员分诊到相应的专家诊室。如需要复诊,为患者首诊的专家会直接在医生工作站为患者预约下次就诊号,从而保证患者就医的连续性。
  ■层级就诊开始跟进
  “首诊挂号不点名需要层级就诊的跟进。”毛羽介绍,层级就诊在北京宣武医院、北京天坛医院等的试行已取得良好效果。
  挂号不点名之后
  北京宣武医院院长助理赵国光说,医院根据专家号的紧缺程度、专家的诊治能力和知名度,成立了以凌锋、王玉平、李勇杰等专家为核心的知名专家诊疗团队。诊疗团队的首诊医生有1名~2名,对外挂号不限号。患者看知名专家,可以先方便地挂到知名专家诊疗团队的首诊医生号,首诊医生给患者做完相应检查、化验后,会根据患者的病情直接预约知名专家为患者诊治。
  毛羽说,建立知名专家医疗团队,采取层级就诊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专家门诊效率,更好地满足百姓找知名专家诊疗的需求。
  在有限的医疗资源条件下,医院如何调配专家资源,保证患者顺利看上专家号?
  北京朝阳医院医务处处长闫勇说,医院对各科室可出诊医师数量、可利用诊室数量和人均接诊病人数量进行深入调研发现,医院专家号源增长了75%,专家从平均每周的出诊由360人次提升到650人次左右。为此,医院增加了下午门诊,将一些原本用于教学和科研的教室,改造成为诊室;将出诊时间作为绩效考核内容之一,建立奖惩机制等。
  赵国光说,医院专家整体出诊时间增加50%,在优势专业科室神经内科和产科等,将医生上下午出诊时间的比例调整为11,一改往日只出半天门诊的情况。
  ■专家建议不要一刀切
  “在就诊方式上最好不要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医院管理专家王健康说,北京汇聚大量优质医疗资源,因此外地患有疑难重症的病人纷纷慕名而来。完全采取层级就诊,将会对外地病人产生一定影响。
  王健康说,大多数外地病人都是因为病情在当地解决不了,才到北京求治,相当于经过了外地医生的初诊,因此可以考虑将这部分患者视同为复诊,依据患者意愿挂专家号,也可由相关人员依据病情,为患者推荐疑难病会诊中心和专病会诊中心。
  还有专家提出,随着临床专业和疾病的划分越来越细,三级甲等医院的每个专科医生虽然同属一个学科,但分别具有各自的专长。比如,泌尿外科医生有的擅长诊治膀胱肿瘤,有的擅长处理输尿管结石,还有的肾移植做得很好。如果挂号“随机分配”,很可能会有专家最擅长的领域与患者所患疾病不对应的情况。如何确保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疗,还需要医院在今后的实践中逐步加以完善。(《健康报》6月2日1版)
 楼主| 发表于 2011-6-6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医改进行时:病人有需要,“协和”就尽力满足

医改,在大多数患者心里,只是在电视新闻里听过的词,太大也太复杂,他们只希望能尽快找到大夫、看上病。在医改进入第三个年头时,像北京协和医院这样的大型公立医院,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患者的需求呢?
  方便:骨科主治医师不限号

  5月4日一大早,从吉林延边赶到北京协和医院看病的张大爷心里特别敞亮。这不仅因为他儿子从凌晨3时开始排队,终于挂上了骨科主任翁习生教授的专家号,更因为看完病后,翁习生还主动递给他一张卡片。

  在这张翁大夫给患者的联谊卡上,不仅注明了他的出诊时间、他本人和助手的手机号码,还印着这样一段话:“亲爱的朋友,我们因看病而相识,但我更愿意相信友谊。从即刻起,无论您(包括您的亲友)有任何骨关节问题,也无论您身在何地,均可提前一个工作日预约我的门诊,以免去您麻烦、漫长的排队挂号之苦。”

  去年年底,翁习生自费印制了1000张这样的联谊卡,如今已经基本发完。“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方便病人。”翁大夫告诉记者,社会上总是风传到“协和”看病难,很多病人也确实需要从夜里就开始排队挂号,真的特别不容易。“公立医院改革千头万绪,而我想为此作出个人的努力。”

  如今,通过这张联谊卡,已经有300多名病人联系到了翁习生,仅记者采访当天,他就接到了4名病人的电话。翁习生的上午门诊更是经常性地拖到午后1时左右。然而,当记者问他“以后还会再印联谊卡吗”时,翁习生回答:“当然!”

  身为科室主任,翁习生不仅自己努力为患者就医提供方便,还在全科推出一项措施——在专家号有限的情况下,从去年年底开始,骨科推行主治医师不限号制度。只要患者在当天下午4时之前来到医院,骨科就保证患者能挂上主治医师的号。为此,6名高年资主治医师每人轮流连续两个月每天专职出门诊,将原来的主治医师每半天20个号改为不限号,无论多晚,都确保患者看完病。

  5月5日10时30分,记者顺利地挂上了不限号主治医师余可谊的第48个号。由于当天患者多,另外一名原定不出诊的主治医师李其一也接诊病人,以缓解余大夫的压力。即便如此,直到中午12时多,余可谊才送走了上午最后一名患者。

  余可谊算过一笔账,一名骨科主治医师一天应该可以看40名病人。不限号后,平均每天要接诊60名病人,最多时甚至达到90多名。为了不影响看病质量,余大夫动了很多脑筋,比如每天上午开诊前,先在一大摞X线申请单上签好名字,需要拍片的病人可先去放射科,随后直接拿着片子来看大夫,为病人节省了大量的等候时间。

  翁习生告诉记者,不限号不仅可以使原来挂不上号的患者,特别是外地患者能马上挂上号、看上病,发现疑难重症病人还可以直接转诊给当天出诊的专家。接下来,骨科计划马上将把不限号制度推广到副教授和教授级别的医生。

  据北京协和医院门诊部主任王晓波介绍,该院老门诊楼建成于1978年,当时设计的最大接诊量为每天2000人次。如今,“协和”日均门诊量突破1万人次,高峰时甚至达到12700人次。在硬件改造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为了尽量增加门诊号源,医院还出台了严格的医师停诊管理办法,医师停诊首先需要科主任同意并签字,同时还必须由科主任协调安排其他医生替诊或本人择期补诊。

  快速:常规检查当天完成

  5月4日10时30分,从山西大同带母亲看病的王梅来到北京协和医院CT预约窗口前排队。她一边递单子,一边着急地问:“能约到什么时候?”“今天下午5时以后愿意来吗?”面对工作人员的询问,王梅先是一愣,接着不禁感慨了一句:“5时以后还能做CT ,那真是太棒了!”

  王梅不知道,就为了患者的这句“太棒了”,“协和”放射科技术组、医师组、护理组、登记组总共112名医护技人员,从8时到24时机动连班、中午不休息、周六周日再工作半天地加班加点,终于实现了对患者的郑重承诺:在正常情况下,满足检查要求的患者,均可以在就诊当天完成放射科常规检查。需要平片(含乳腺)、骨密度、血管造影、常规 CT检查、常规核磁检查的患者都实现了零预约。

  放射科主任金征宇解释道,零预约是指患者可以在当天完成检查,而不是当天出报告。需要停药、禁食等胃肠准备的非常规检查,仍需预约。

  金征宇做了一个统计,该科年检查量已从2009年的26万多例发展到2010年的近30万例。今年3月,月检查人数再创新高,接近3万人次。在人员和设备没有明显增加的条件下,为了加快患者的看病速度、节省等待时间,放射科用尽浑身解数:以前最多需要等待四五天的CT等大型检查,提前到了当天即可完成;争取实现X线等检查1小时内让患者拿片子,以便并不特别依赖检查报告的临床大夫可以马上进行下一步治疗。

  5月4日12时40分左右,没顾上吃饭的放射科医生薛华丹还在看片子,当记者问她累不累时,她抱歉地说:“您能采访别人吗?真是没时间,只要有口气儿,我就得赶紧看片子。”金征宇告诉记者,放射科经常有医生在凌晨4时左右提交检查报告,也不知道他们是4时就爬起来开始工作,还是一直干到了凌晨4时。

  除放射科外,“协和”其他医技科室也在想方设法提高诊治速度。比如,检验科通过增加设施、优化技术与工作流程、加快数据分析等手段,基本做到了生化、免疫、临检等检查90%当天出报告。

  踏实:复诊实现诊间预约

  5月5日周四下午,“协和”妇科出诊的专家比平时多,候诊的病人和家属几乎站满整个走廊。当班护士告诉记者,每位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医生,当天号加上预约号都达到40多个,“一直看到晚上七八时是常事。”

  下午4时多,在专家邓成艳诊室门前,用于排队的病历本还有12个,其中4个为当天挂出去的号、8个为预约号。拿着预约号的河南患者小王告诉记者,挂邓大夫的号确实难,但只要她认为有必要复诊,就会直接在就诊卡上为病人预约好下次的复诊预约号。“有了复诊号,心里那叫一个踏实!”

  “给疑难患者复诊预约条是‘协和’的老传统。”王晓波告诉记者,但由于预约条只是一张小纸片,号贩子很容易伪造。为此,通过计算机系统改造,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协和”复诊一律实现了诊间预约。大夫在诊室里通过电脑系统可在就诊卡上直接为患者预约,从而彻底地取消了预约条。计算机系统还会显示出医生已预约的病人数量和时间,从而方便医生有序地分流病人。

  据统计,目前,“协和”门诊预约号已经占到当天挂号总数的57%左右。妇产科、口腔科和出院病人复诊已经实现了100%预约。

  放疗科主任张福泉每周一上午的门诊原本只对外挂15个号,然而每一次他都至少看50多名病人,只要是有需要的患者他都给预约。他说:“看放疗科的病人大部分是肿瘤患者,病人拿着一大摞片子来找我,真是不忍心说出拒绝的话。只要病人来了,总要想方设法给病人缓解一些病痛,总希望能为患者保留住最后的一线希望。”为此,放疗科20多名医护技人员,每天都要治疗200多名患者,每天都有病人在夜里两点多钟还在接受治疗。在放疗科有一句口号:病人是第一位的,设备是第二位的,至于科室里的人则是第三位的。

  据王晓波介绍,北京协和医院于去年成立了疑难病会诊中心,目前已经成立了胰腺、胸部疾病、血液淋巴瘤3个专业组。那些难以确诊的患者不需要再奔走于众多科室之间,医院将所需科室的学科带头人汇集在一起,共同为一名疑难病患者确诊、制订治疗方案, 以便让更多疑难病患者尽快看上病、尽量看好病。



  对话院长赵玉沛——

  多让病人看到一些立竿见影的变化

  记者:“全国人民上‘协和’”是媒体提到看病难时经常引用的一句话。您认为“协和”作出改善服务的努力意义何在?

  赵玉沛:大型公立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供需矛盾异常突出,来“协和”的多半是千里迢迢赶来的外地患者,在很多人看来,“协和”也许是他们最后的希望。我们希望从力所能及之处做起,尽量多给病人一些方便,多给病人解决一点实际问题,多让病人看到一些立竿见影的变化。让老百姓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这正是公立医院改革题中应有之义。

  记者:为了让患者尽快挂上号、做上检查,“协和”的医护人员已经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医院会从哪些方面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

  赵玉沛:说实在的,“协和”的医护人员一向都是非常辛苦的。实际上,进一步改善服务,正是他们在自我加压、超负荷工作的基础上,再加上科学管理实现的。虽然,绩效考核已经在分配方面向业务科室倾斜、向一线工作人员倾斜,但是物质方面的激励终归是有限的,“协和”人的责任感、荣誉感、使命感才是激发他们持续改善的原动力。

  记者:在采访中,几乎每一个被采访者都提到“协和”精神。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协和”精神如何保持下去?

  赵玉沛:“严谨、求精、勤奋、奉献”是我们对“协和”精神的总结,也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面对纷繁复杂、充满诱惑的外部环境,医护人员难免会有困惑、会发牢骚,但大家都发自内心地认同“协和”的理念。对于“协和”人来讲,“协和”精神不是空洞的,而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我们会用自己的行动,用对患者的爱心,将“协和”精神不断丰富并传承下去。(《健康报》5月30日1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6 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医改进行时:守住本色 张扬特色  
      ——广东省中医院发展纪实
开篇语
  医改正在步步深入。各地在医改大潮中的积极探索、采取的措施、取得的经验丰富新鲜,也涌现出许多立足本职、勇于实践、甘于奉献的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改革实践者在所遇难点、热点问题时作出的探索和思考更值得关注。本报将陆续把医改进程中各地鲜活的实践经验和涌现出的先进人物、感人事迹呈现给读者。

  在医院的广场上,人们正跟随国医大师邓铁涛演示的视频练习着八段锦,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在传统疗法中心,针刀、蜂疗堪称神奇……这是记者日前跟随国务院参事调研组赴广东省中医院考察时看到的情景。

  “对中医院来说,为患者提供优质的中医药服务是本色,具体科室的拿手诊疗项目才能叫特色。在当前的医改中,特别是在控制医疗成本、慢病管理、‘治未病’等方面,中医药具有突出优势。发挥好这些优势,对医改的成功作用巨大。”在调研组成员魏津生参事看来,广东省中医院的经验值得重视。

  守本色:让患者不失望

  都说广东省中医院是全国最大的中医院,大在哪里?到药房参观时,一位调研组成员问:“中药房平均每天要配多少饮片?”

  “将近10吨。”该院院长吕玉波答道。数据显示,全院门诊和住院中医治疗率分别为90.5%和66.5%,中药处方数占总处方数的83.9%。

  “病人来这里,就是为了看中医。”吕玉波说。为了不让患者失望,广东省中医院把固守中医药本色作为医院生存发展的命根子。

  去年3月,广东省中医院成立中医经典临床应用研究基地(中医经典科)。“人家都说中医起效慢,我们就是想试试能不能用中医药闯出一条救治急危重症的新路子。”该院副院长杨志敏介绍说,该科是在名老中医工作室和传统疗法中心的基础上,抽调全院有一定中医水平的急诊科、ICU医护人员组成,专门探索运用中医药诊治急危重症和疑难病患者。组建仅20天,该科就收治了50多人,其中治愈出院20余人。一年多过去了,该科已经在急诊患者心中慢慢摘去了“慢郎中”的帽子,医护人员也对中医越来越有信心。

  去年年底,鉴于很多常年在该院带教、来自外省的国医大师年事已高,难以持续奔波,该院决定选派年轻骨干医生全脱产赴外地向国医大师跟师学习。“现在,有两人已经在北京全程跟师路志正老先生了。新的一批骨干医生马上又要选送。他们要学两年,其间食宿全由医院负责,所有待遇都保留。”该院副院长史俏荣说,这样的培训投入不菲,“但大师们的学识无价,这样的投资值得”。

  据悉,自2000年该院实施“名师带徒”工作以来,已有60多位名老中医带徒200多人,其中带徒的国医大师就有13位。

  为了让名医的经验得以传承发扬,医院设置名医工作室,通过建立岐黄活动室、临床专科古籍文献平台、名老中医经验文献继承数据库、名老中医医案数据库、名医诊疗技术示范视频等,加强了中医经验知识及流派学术特点的整理和挖掘。

  医院还定期组织中医经典学习,并对在岗医技人员进行分类考核。调研组成员、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李玲回忆:“去年年底来这里时,我印象最深的是很多医护人员在电梯里还争分夺秒地学习,准备迎接即将开始的考核。”

  付出了汗水,也收获了信赖和荣誉。去年,该院年门诊量达540多万人次,年住院病人超过6万人次,连续14年居全国中医院服务患者人数之首。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去年进行的以中医特色与优势为主要内容的医院管理年检查中,广东省中医院名列第一。

  扬特色:让患者有惊喜

  从2009年开始,该院每年举办“杏林寻宝——全国中医药特色技术演示会”,广邀民间有中医一技之长、掌握特色疗法的名家能人到该院展示交流,并通过临床效果评估,引进部分安全有效的特色疗法。目前,该院已开展了天灸、腹针、平衡针、情志疗法等中医特色诊疗项目共计260余项。

  在该院的传统疗法中心,失传多年的针刀技术重新开展;对哮喘、感冒等疾病有效的蜂疗,一天诊疗高达180人次;引入眼针技术,对中风、偏瘫、神经性头痛等疗效明显……“现在,传统疗法中心特别受患者欢迎,我们计划把它打造成展示特色疗法的‘活的博物馆’。”杨志敏说。

  同时,为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该院在全国率先建立“治未病”中心,为公众特别是亚健康人群提供体质辨识和中医养生方法指导。

  去年3月,该院又建起慢病中心,为出院患者提供延伸服务。该中心负责人、医院大肾病科主任刘旭生介绍,目前,由该院出院的肾病患者组成了俱乐部,中心定期组织俱乐部成员进行健康讲座、不定期发送保健知识短信和进行电话指导。

  好的服务终能在患者心中留名。在广东省近年来组织的全省社情民意调查中,该院多次获得服务行业满意度测评第一名。

  稳心态:三管齐下求发展

  “中医药服务价格低廉,患者满意了,但医院的生存和医生的待遇就难以保证。”近年来,很多中医院院长为这一矛盾所困惑。公立医院如何在保障公益性的同时,提高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这也是长期困扰医药卫生改革的难题。

  广东省中医院的破局之道是:改革分配制度+做好医院文化+科学经营管理。

  该院医教处副处长杨荣源说,该院分配制度改革不把业务收入作为科室和个人绩效考核的标准,工资收入和业务收入的关系已经彻底切断,真正与收入相关的是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科研水平、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等要素。“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安心地把精力放在如何能用更少的钱、更简便的方法给病人看好病上。”

  杨荣源承认,在这样的情况下,医生的工资水平不会在同行业中领跑,但大家心态平和、踏实。“我觉得,选择做医生的人总是要有点精神和追求的,医院给我们创造了有利的环境。”而在吕玉波看来,让大家有“更高的追求”需要营造好的医院文化。在选拔人才时,要重用那些真正有兴趣、有事业心和有责任感的人。

  引进了人才,还要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在广东省中医药有个“倒三角”模式,即“官”最大的工作条件最差,越是一线业务科室办公条件越好。“我们的办公桌、空调都是门诊科室淘汰下来的。”一位行政科室工作人员说。

  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张敏州之前供职于某三甲医院,西医出身,决定到广东省中医院工作时,身边的人表示不解。而他认为这次“跳槽”能让自己更好地进行中西医结合科研,“医院为我的事业发展积极创造条件,乐于为我的科研项目提供经费支持。”

  科学发展至上、人民健康至上、中医事业至上,是该院员工对医院文化的注解。吕玉波认为,做到了这些,留住了人才,医院才算做好了本职工作,才能做大做强。至于经营,是管理者需要操心的事。在他看来,公立医院既需要体现公益性,也要正常运营和发展,两者在许多时候是统一的。

  “受患者欢迎的医院不会生存不下去,在目前制度框架下,有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是水到渠成的事。”吕玉波说。



  对话院长吕玉波——

  受患者欢迎的医院不会生存不下去

  记者:在您看来,公立中医医院和综合性医院在医改中的角色有何异同?

  吕玉波:这两类医院都扮演医改主力军的角色,面临的问题也是一样的:怎样保持公益性?如何在现有的补偿机制下保持发展?中医院还承担着发挥中医药特色、传承祖国传统医学、提高临床疗效的职责,困难更多。中医药相对低廉,在自己努力的同时,政府投入也应当适度倾斜。

  记者:我听说广东省中医院在年终总结时不提医院收入,医护人员也看不出他们给医院赚了多少钱。这是为什么?

  吕玉波:我们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只要有了病人,就一定会有收入。知名企业为什么都特别注重社会责任?因为社会责任与效益本身是有联系的。在这个消费趋向理智的时代,要做好经营需要树立好的品牌形象,时刻不忘自己的社会责任。社会需要我们这样做,我们的职业道德也要求我们这样做。只有这样做,公立医院才能生存得更好。

  记者:有分析认为,相对于西医诊疗的较高收费而言,中医药收费低廉,中医院不可避免要“以西医养中医”、“中医西化”。您认同这样的观点吗?

  吕玉波:我一直不同意这种说法。对于任何学科来说,其发展都要吸收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只要可以研究和发展中医,西医有用的现代科技成果也可以“拿来”为中医所用。不能就此认定是“以西医养中医”、“中医西化”。

  记者:您还为医院引进了不少西医人才。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吕玉波:我们的理解是,中西医要在最高水平上融合,而不是单纯的西药+中药、中医疗法+西医疗法。我们引进西医人才时,要看对方的业务能力,更要看对方是否渴望中西医融合,决不是为了靠西医“贴补”收入。不要总去想靠西医增加医院经济收益。

  记者:不想就没有经营压力了吗?

  吕玉波:经营压力当然有,只是个排序的问题。放在首位考虑的应是我们能提供的产品——疗效更高的优质服务。(《健康报》5月24日1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6 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医改进行时:信息化助力医药分开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就是要改革“以药补医”机制,降低群众用药负担,满足基本用药需求。目前,全国已有超过80%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使基层药房由利润中心转为成本中心,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基层药房新的管理模式。
  2010年3月,四川省新津县11个乡镇卫生院和2个社区卫服务中心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40个实现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站也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在此基础上,新津县通过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基本药物新的配送流程,取消药品加成,实行药房零库存管理、物流外包、收支分离、第三方结算,推进医药分开,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新津模式”。

  ■改革药房管理

  新津县距离成都市60公里,是四川省卫生信息化建设示范县。如今,该县在建立基本药物制度、重塑基层基本药物供应体系的探索中又迈出了新的步伐。

  在新津县花源镇卫生院的药房里,刚刚送达的3箱药正等待工作人员开箱验收。药师彭蕾指着货单告诉记者,只要用自己手中的电子扫描枪一扫,医院电脑系统就记录下这箱药的所有信息,包括品种、数量、规格、厂家、价格等,并显示为药房库存;患者取药时,药房工作人员根据医生开具的电子药方,将药品信息录入医院电脑系统,显示为药品出库。同时,这些信息通过互联网同步反馈到供货商的电脑系统。

  “医院和供应商可以随时通过电脑查看库存信息。如果供应商电脑系统显示,自己负责供货的医院有药品库存低于约定库存量下限,他们就会着手安排将药品送到医院。”花源镇卫生院院长杨成说。

  改革之前,花源镇卫生院需要准备一个30平方米的药库来储备药物,还需要配备一名库管员。储备足够的药品,每年要占用约相当于卫生院年度业务收入10%的资金。如今,这些问题不用卫生院院长操心了。

  新津县卫生局局长蓝海鹰告诉记者,在国务院关于基本药物采购机制的指导意见下发后,他们就密切关注相关进展,提前做好与药品管理平台的衔接工作,并已于今年4月1日起正式从省招标采购平台采购药品。

  在此基础上,新津县在四川省确定的符合资质的上百家配送企业中,选择了四川省医药公司和科伦医药公司两家企业,规定两家企业划分片区对基层药房配送药品,并随时根据基层药房库存信息,动态调整库存,实现了基层药房药品零库存管理。

  卫生院的药品回款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政府成立的县医管中心作为第三方,通过信息平台核定药品使用情况之后,与医药企业进行结算。

  “我们的药品管理平台核心是零库存管理、物流外包和第三方结算。”蓝海鹰说,通过对药品采购供应系统的改造,重新制定药品的供应流程,优化了医院药房库存结构和药品有效期管理,药品损耗大幅降低,药品管理成本由8.5%下降到4.2%,药品周转率提高了50%。基层药房人员有了相对充裕的时间,工作角色也由简单抓方取药变为规范处方行为、指导合理用药。该卫生局下一步将加强药学人员培训,为患者和临床提供更专业的药事服务。

  ■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新津县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过程中,着力重塑基本药物供应体系、重构药品流程,在乡镇卫生院实现药品零差率销售、零库存管理、物流外包、第三方结算、收支两条线。这与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强力支持密不可分。

  蓝海鹰认为,基本药物供应机制再造的关键环节,是基本药物的零差率销售。只有建立稳定的多渠道补偿机制,医疗机构才能真正摆脱“以药养医”,卫生院对药房改革才会欣然接受。

  蓝海鹰告诉记者,在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前,他们对近年来基层医疗机构的药品使用结构、种类、数量进行了详细分析统计,建立了财政对基层医疗机构运行经费缺口进行兜底补差的综合补偿机制。按照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原则,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新津县测算出基层医疗机构每年收支缺口达800余万元,县财政便按照这一基数进行补偿。

  “现在医院不靠卖药赚钱了,但医院的经费反而比以前充足,因为财政补贴多了。”新平镇卫生院院长赵蒸说,以前卫生院的医疗收入和药品收入各占一半。现在尽管没有了药品收入,但每年能获得政府70余万元补贴。此外,医保保障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医疗服务收入的增长,再加上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经费,全院人均收入比以前提高了20%。

  王昊是为新津县提供外包服务的四川省医药公司业务员。他说,从2010年7月1日至2011年4月25日,自己所在的公司已为新津县配送药品价值1070万元,月均销售100万元以上。他感触最深的就是回款时间有了保证。“一般15天之内可以完成回款。”他说,药品回款时间由原来平均3个月以至更长的时间缩短到15天~30天,配送企业节约了公关成本、加快了资金回流,为企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如果没有政府财政的支持,卫生部门主管的第三方结算即使想按时回款也是有心无力。”新津县医管中心主任王立松说,由县财政向医管中心预拨资金用于支付,这是新津第三方结算机制良性运转的关键。

  ■促进合理用药

  不仅对药房配送环节进行改造,对于用药过程的监控,也是新津县重塑药品供应体系的重要一环。

  在蓝海鹰的电脑上,进入新津县区域卫生信息化管理系统,只要轻轻地敲击几下键盘,全县医疗卫生机构各方面信息赫然显示在屏幕上。从屏幕上,可以实时了解管辖范围内任何一家乡镇卫生院某个时段的经营收入数据,单个或多个药品使用情况,可以看到任何单张用药处方信息,包括所开药物的名称、单价和厂家以及相关医生的姓名和单位。

  这套系统还能自动对药品使用情况进行统计排名,一旦发现某乡镇卫生院有大处方、滥开抗生素的情况,管理者可立即提请相关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进行处理。这些信息也会成为对这些机构及其负责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在电脑网络的另一端,新津县新平镇卫生院的内科医生王俊正在为患者开出电子处方。医生只要在电脑上输入患者名字,其健康档案上的相关资料都能看到,开处方时还能提示药物的搭配禁忌。电脑还会按规定价格自动算出处方总价,患者直接去交费就可以取药了。王俊说:“现在没人敢开大处方,谁要是多开药,就会被系统警告。”

  新平镇卫生院当天近200张处方里,最大的处方是32.35元,1元以下处方有18张。卫生院院长赵蒸说:“以前每个月都要看手工的数据、报表,要查出大处方费时费力。信息化手段等于给我的管理工作减负了。”

  “采用信息化管理的目的,是促使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提高基层医生的用药水平。”蓝海鹰说,为了引导基层医务人员更多采用基本药物,县里还专门筛选了本地十大常见病种制定临床诊疗指南,规范基层诊疗行为。

  据新津县卫生局统计,实现信息化之后的2010年,该县乡镇卫生院一联抗生素使用比例为27.87%,比2009年下降10.6%;二联抗生素使用比例为4.44%,比2009年下降17.3%。与此同时,新津县基层门诊人次同比增长24.2%,住院人次同比增长46.3%,门诊均次费用和住院均次费用分别同比下降21.5%和18.6%。(《健康报》5月26日1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6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医改永远的话题,也是政府永远的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6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majiarui
看到你这组消息,我想起了我院最近准备出台的一项制度:对专家门诊进行限量诊治制。这就是说,我院要求凡出诊专家门诊的专家,在一天工作时间之内,只要求看10个病人数,没有完成这个数额的,在工资绩效给予补贴,而超过这个数额的,对其多创收的收入,予以上缴扣除,并给予相应的处罚。其目的就是通过这一制度来规范专家医生们的行医质量,要求对病人认真负责,使老百姓的付出有所值,杜绝医生为了出诊号对病人不负责任的态度。我们最近做了一项调查,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高了,而医生们的怨声也大了(医生们也包括我们的收入有所下降)。但是我们从医院管理的角度来说,出台这项制度是利大于弊的,下一步我们将加强落实措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帖子。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