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收藏本站
帮助中心
天天打卡
切换到宽版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导航
感染网
门户
Portal
论坛
BBS
导读
视频
问答
积分商城
法规文库
新媒体联盟
微信大全
自编书
积分商城
优秀会员
技能提升
直播回放
2024年会
法规文库
专家笔记
视频库
指标解读
感术行动
更多专栏
绑定微信
官方微信
医考圈
绑定手机
官方微博
实名认证
下载APP
论坛公告
发展历程
关于我们
搜索
搜索
热搜:
感术行动
规率行动
送检率
规范解读
口腔科
邻苯二甲醛
隔离标识
水处理
手卫生
手术室
多重耐药菌
计划
法规
本版
用户
上海国际医院感染控制论坛
»
论坛
›
流行病学与科研论文
›
文献、论文、科研、基金
›
创新性思维的源泉从哪里涌出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2289
|
回复:
10
创新性思维的源泉从哪里涌出
荐
火..
[复制链接]
星火
星火
当前离线
积分
24499
发表于 2010-7-30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注册
|
×
本帖最后由 zhangfh 于 2010-7-30 11:29 编辑
http://www.dxyer.cn/doctorclara/article/i71199.htm
谢谢作者!
如果没有创新性思维,就没有办法谈科研问题。经过几年的科研工作,自己在这方面有了积累一些切身体会和感想。
一、创新性思维的源泉
(1)交叉学科的学习过程
我身边有个点子特多、特好的人,连续中了5个NFSC面上项目和一个重点项目。他的学习经历是:师范学院本科,农业大学硕士,医学博士,后来还在生物物理方面与某综合大学做了些合作研究。这个交叉学科的背景知识,正是他思维开阔的重要基础吧。
他的思维是发散型的多向思维。他在考虑医学问题时,可以将物理或化学中很基础的问题与之巧妙联系起来。刚开始接触时你会觉得这思维很怪异、很不可理解,但听他分析讲解之后你就有恍然大悟的感觉,最后就是拿到NSFC资助了。在他身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也成了我们学习的榜样。
其实说乖也不怪,国外很多人可能都有类似经历吧。其他专业的我不太清楚,仅知道搞医学生物学的那些科学家,他们的基础学科的知识非常扎实,以至于同样得出了一个结果,在他们的讨论里面,总会科学的预见这个结果的可能意义,而我们就不一定做得到!这也是他们高明之处,也是学科交叉的力量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名符其实的双学士学位,有时可能要比一个直线发展、并在同一个学校获得的硕士学位要更容易产生创新思维。
因此,交叉学科学习对拓展思维非常有益。
(2)不同专业的人员交流过程
我们都有同感,在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人员交流中,会突然打开你多年的谜团。因此,科研工作者加强交流是很重要的。有时候参加一次学术会议,什么都没有听进去,但却使你有了一个“想法”(idea),那就已经很有收获了!说白了,这个ider的产生,其实就是在别人报告的刺激下,自己所谓灵感的爆发。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要重新学习一个专业可能很难,因此,跟不同专业人员的交流可能是获得创新思维更有效的一种方式方法。
这个问题还可以说大点。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扶超声聚焦刀的产生过程就是这样的。王教授的专业是妇产科,他在与工科学者的交流过程中提出如果将超声聚焦,是否可以用于肿瘤治疗?这样,一个原始的创新就出来了。我们可以想象:产生超声、以及超声聚焦的设备,都是工科学者的拿手好戏;生物医学专业工作者看来很复杂甚至不能解决的问题,在他们看来,有可能就是小菜一碟!这就是现在很多研究小组的人员构成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小组中既有医学生物学的、也有工科的、计算机、数学、物理、化学、化工的,这样的团队是很有战斗力的团队。
(3)刚刚接触新的领域时
跟日常生活中刚刚进入一个新环境时对周围一切都特别警惕和关注一样,搞科研也是如此。你多年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背景,都可能在这一刻与新领域内的任何东西的任何细节发生碰撞,产生火化。过了这段时间,火化可能就越来越少了,而且思维定势也逐渐形成。因此,要十分珍惜这段时间和这种机会!
记得我从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生)考硕士研究生,结果被调配到了一个基础研究所。接触的是一个相当陌生的领域,是一个搞研究的领域,这和临床医生有很大差别。就是在刚刚进入研究室的那段时间,我的新思维新点子很多,虽然有很多都是被后来的工作证实为可笑的想法,但就是从中产生了一些有用的想法,老板对此也很高兴。再往后,新点子就很少了;到最后,我的思维几乎就跟他们一样,没有什么创新的地方了。
就是这个过程,让我真正认识到,我的博士学位一定不能在获得硕士学位的同一个单位攻读!应该吸取其他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模式。
(4)特别要注意你身边点子花样本身多的人
搞科研要分人的,不是任何人都适合的。就医学来讲,有人特擅长搞临床,有人特别能搞创新发明。还有人就是创新思维很发达,想法多、奇、怪、新,这种人可能会有较好的创新思维。跟这种人交流,你也会受益匪浅!
(5)注意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意外”
国内的科研课题,许多都是在开题论证的时候就已经“知道”结果了,这其实是一种很不好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实验结果有时候刚刚和我们预想的结果相反,或出现我们根本就没有预料到的新情况,然而,这很可能才是问题的真实结果。因此,此时千万不要简单的以为这是实验“出了错”,或者是“意外”,而应该想到这有可能就是新发现的开始!是创新性发现的苗头!!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应该重复实验,确认所谓的“意外”究竟是事物的本来面目还是一些干扰和假相,一旦经实验确信正确,那就可能是很好的一个出发点。
评分
参与人数
1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星梦78
+ 10
+ 10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毛豆豆
毛豆豆
当前离线
积分
2036
发表于 2010-7-30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创新性思维的源泉:1、在于发现问题的能力;2、解决问题的主观意愿;3、最后才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回复
顶
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星火
星火
当前离线
积分
24499
楼主
|
发表于 2010-8-3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毛豆豆
http://www.dxyer.cn/doctorclara/article/i71198.htm
创新性思维的天敌
1. 从众心理和思维定势
科研思维也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就是同一个单位的人容易搞相同或相似的解决方案,并形成一种定势,限制你的创新性思维。比如在申请NSFC过程中就可看出,有一个人搞凋亡中标了,大家都来搞凋亡;有一个人搞RNAi中标了,大家都来RNAi。结果是盲目跟踪,毫无创新可言。在此,姑且将这种怪现象说成是“从众心理和思维定势”。
在从众心理影响下,定势一旦形成,就不容易跳出来。我原来所在的研究所,就有一个类似的情况,见什么热就搞什么,没有从一而终的精神,打一枪换个地方。
要真正潜心搞科研,一开始就应该努力避免跟跳入了身边同事的一个模子里面去了!!避免一叶障目。当然,看文献不全面、不权威,也是限制思维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看文献应该看一定档次的,具有不同倾向的观点,不能选择文献来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拓展思维、发现真谛!!
2. 先入为主
在社会交往中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以貌取人。 我们在科研中往往也会犯这种错误。在对现象了解还不全面的情况下,就认为已经了解了本质的东西,结果闹笑话。我们有些专家,正因为他是专家,他对自己的观点就深信不疑,于是对别人的研究结果先入为主的进行了一次并不真正客观的评估;非常可惜的是,有些专家在过高估计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的同时,忽视了对立的意见或观点。结果必然限制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并产生错误导向。
比如,生物医学专业的人可能都知道,脓毒症的发病机制至今还没有搞清楚。但在我们的媒体上居然会看到“我国在脓毒症治疗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之类的报道。相关专家在这些报道中还能泰然处之,显然他们的观点是有局限性的,并没有反应这个领域的真实现状,并不是真正取得突破进展了!!而是变了个花样再一次重复了国外相关研究的结果而已。相反,刚入门的学生看文献就没有个人嗜好和观点选择倾向,所以更客观些。或许,这些学生也许才真正知道那个领域内真正发生了什么、还有什么不同意见、那些是已经发生过的、那些是还没有发生的,等等。然而学生的那种并非先入为主的相对客观些的观点即使提出来,有人相信吗????
回复
顶
踩
使用道具
举报
阳光
阳光
当前离线
积分
8699
发表于 2010-8-3 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3)刚刚接触新的领域时跟日常生活中刚刚进入一个新环境时对周围一切都特别警惕和关注一样,搞科研也是如此。你多年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背景,都可能在这一刻与新领域内的任何东西的任何细节发生碰撞,产生火化。过了这段时间,火化可能就越来越少了,而且思维定势也逐渐形成。因此,要十分珍惜这段时间和这种机会!
”深有体会。哈哈,似乎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那种感觉,可是常常是敢想,不敢做。
回复
顶
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星火
星火
当前离线
积分
24499
楼主
|
发表于 2010-8-3 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阳光
中新网济南8月3日电 (记者 刘祺)世界著名数学家丘成桐教授今天下午在山东大学所作学术演讲中表示,中国应该重视基础科学人才的培养,加大对基础科学的投入。
丘成桐说,古往今来,中国人比较讲究实际,像四大发明基本上都是工程上的发明,而对结构性的、理论性的科学兴趣不大,发展也比较漫长。但近代工程的发展提出都是从基本理论上推导出来的,无论数学上的应用还是物理上的应用,物理对整个工程产生了基本上的改变;量子力学的发明和电子学的发明等种种发明对整个工程完全改变的方法和走向,这点中国还是无法做到的。他认为,中国主要是在基本物理和基本数学上的培养不够,所以中国应该加强对基础科学培养的重视。
丘成桐认为,培养基础理论人才所需要的费用并不高,比起购买工程设备动辄数千万美金来说,培养一个理论数学家或理论物理学家,每年只需要10-20万元人民币。他说,“一个教授年薪10-20万,培养1000个教授的花费跟中国所有高校校长请客吃饭的钱加起来差不多。”
丘成桐为美籍华人,1987年至今任哈佛大学数学教授。曾获菲尔兹奖、克雷福德数学奖、美国国家科学奖、沃尔夫数学奖等。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回复
顶
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星火
星火
当前离线
积分
24499
楼主
|
发表于 2010-8-12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缺乏科研氛围是不愿写论文的主因
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肾脏病科主任 陈香美
2010-08-12 来源:健康报
如果临床医生的教学和科研不足,对生命科学新发展认识不足,缺乏凝练临床诊疗思路的能力,就申请不到科研课题,写不出高水平的论文,也拿不出创新型的临床诊治技术。因此,必须加强临床医生教学、科研能力的培养。
临床医生不撰写论文的原因,主要是缺少临床科研的氛围,没有紧迫感。因为每天临床工作非常辛苦,只满足应付日常工作;多数病区缺少教学和科研的工作空间和基础设备,与其他学科的合作交流也不够。希望医院领导要多为临床医生营造创新环境,理解、关心和支持临床医生做科研工作。
我认为,成为临床科研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必须具备几个条件:精神:具有兴趣、热情和执着的敬业精神。知识:具有必要的知识以及捕获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时间:要挤出时间思考、学习和研究。氛围:需要科研的氛围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场所。技术:需要一定的支撑条件和技术平台。合作:需要与他人沟通与合作。要想做一位研究型人才,需要比普通医生付出更多。晚上、节假日加班加点,经常学习,善于思考,坚持从事科学研究。
回复
顶
踩
使用道具
举报
鬼才
鬼才
当前离线
积分
13225
发表于 2010-8-29 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人经历多学科的学习,有助于激发他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多学科的思维,萌发新的创造力。当今社会需要发散性思维的人才。
回复
顶
踩
使用道具
举报
xcjtzslyy
xcjtzslyy
当前离线
积分
2683
发表于 2012-2-2 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思维,好方法,希望能有所突破.,有所收获.
回复
顶
踩
使用道具
举报
skylover1013
skylover1013
当前离线
积分
1056
发表于 2015-8-10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老师所说的,刚进入某一个全新的行业,与自己专业不同的行业是会有很多看起来稀奇古怪创新的想法,但是一年以后基本就跟大家一样了,会有很多思维定势,多看文献,多与不同专业人员交流,是个不错的保持创新思维的方式~
回复
顶
踩
使用道具
举报
西子湖畔
西子湖畔
当前离线
积分
1635
发表于 2015-12-6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临床医生主要是缺少科研的氛围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场所。
回复
顶
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汪洋大海
汪洋大海
当前离线
积分
1272
发表于 2016-2-15 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十分赞成老师的说法,我从事院感工作十几年了,从开始的奇思妙想不断现在慢慢禁锢在一个思维模式中,怎么才能改变这个这个现象呢!
回复
顶
踩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心灵感悟
Copyright © 2008-2023
上海国际医院感染控制论坛(SIFIC)
(https://bbs.sific.com.cn/)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信息反馈联系:sific2007@163.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 技术支持:
上海莫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沪ICP备16047626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