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因定位准确,疗效高,见效快,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等优点,已发展与内科、外科治疗学并驾齐驱的第三大治疗学科。越来越多的患者及家属选择介入治疗,各地新建的介入室(也称介入导管室)如雨后春笋般愈来愈多。介入室是实施侵入性介入微创诊治技术的场所,因此,介入室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部门。
介入诊断、治疗是侵入性操作,高危感染因素较多:如环境因素、器械因素、医务人员操作、患者因素等等,如何加强介入室感染防控,规范管理,防范介入室医院感染事件发生,下面分享介入室感控管理策略,可复制、可推广,保证介入治疗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
建立健全管理组织,完善规章制度,加强质控检查
1、介入室建立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感控小组由负责人、感控医生、感控护士及技师组成,知晓并履行相应工作职责,分工合作,督促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科室每月召开感控例会,分析反馈质控及监测情况。
2、制定介入室感控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并严格实施;制定感控工作计划,落实计划并记录。
3、制定介入室医院感染防控质量考核标准及查检表,定期自查。感控部门加强督导检查,及时发现感染隐患督促改进。
培训教育
介入室涉及科室多人员广、设备设施及高值耗材多,新技术、新项目不断开展,加强培训教育才能使感控制度得到有效落实。
介入室依据医院感控培训制度,结合科室实际制定科室培训制度及培训计划,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如操作人员、护士、技师、保洁人员、实习生、进修生等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包括着装要求、手卫生、手术衣穿脱、戴无菌手套、无菌技术、隔离技术、铅衣清洁消毒制度、介入室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及流程、放射职业防护、无菌物品管理、日常清洁消毒、废弃物处理、环境卫生学等监测要求及方法。
介入室操作人员即有内科医生,又有外科医生,无菌观念及操作均有差异,特别是内科医生无菌技术操作相对薄弱,因此,对介入室工作人员进行无菌操作技术培训,强化无菌观念和意识,非常必要。
对介入室工作人员进行放射防护安全培训是必修课,还要进行职业暴露相关预防与应急处置的培训。
核心措施:从人、机、料、法、环进行管理。
(一)人员管理
1、工作人员管理:
(1)工作人员在上岗之前进行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
(2)工作人员由专用通道更换洗手衣、裤、专用鞋,戴帽子后进入清洁区(限制区),进入无菌操作区或施行无菌操作时戴外科口罩,操作时穿手术衣、铅衣,做好自身防护。连台手术时,医护人员应重新洗手、戴手套、更换手术衣。
(3)操作人员不能戴手饰、搽亮甲油或戴假指甲。个人衣物、头发与口鼻不能外露。
(4)严格控制进入介入室内人员,除必要的医生、护士、麻醉师和放射人员外,应限制进入介入室的其他人员。
(5)工作人员应注意做好放射防护,在不影响治疗操作的前提下,尽量缩短X线的照射时间。
(6)进入导管室限制区、半限制区的非手术人员应穿参观衣;工作人员外出,必须更换外出衣与外出鞋。
(7)严格实行门禁管理,无关人员不允许进入介入室。家属、厂商严格管控,禁止进入介入室。
(8)介入室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规程、消毒程序;严格手卫生。
2、病人管理:
(1)患者入室前换鞋或由推车经患者通道进入介入操作室;患者术前做好需切开或置管部位及其周围皮肤清洁;择期置管者做好术前血糖血压的控制;术中做好保温措施。
常规介入治疗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于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应于介入术前0.5~1 h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对于7天内再次行血管介入手术者、需要留置导管或导管鞘超过24小时者,则应预防用药。
一般术后立即拔除鞘管。拔除后应用无菌敷料覆盖穿刺部位,术后注意观察穿刺部位,若发现敷料潮湿、渗液或渗血应及时更换。术后观察病人有无发热、感染等表现。
(二)环境管理
1、按照Ⅱ类手术室环境管理,配备空气消毒机等空气净化消毒设备,每日消毒。如介入室建有层流洁净系统,则参照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50333-2013)管理,定期清洁过滤网,定期更换粗、中、高效过滤器。
2、介入操作间、造影机房除符合手术室的无菌要求外,还应符合X线机工作的环境,减低室内X线辐射量。工作人员上岗后必须佩戴放射计量仪。
3、温湿度要求:介入操作间温度宜控制在21—27℃,设备间温度宜控制在18—22℃,相对湿度30—60%。介入操作开始后,关闭分区之间各个门。
4、严格遵守介入室环境管理及清洁消毒制度。手术台床单一人一用一更换。当每天介入治疗结束后,常规使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彻底消毒介入室物表,包括壁柜、无影灯、器械车、手术床、护理桌、地面等。
5、所有进入限制区的物品、设备,均应拆除外包装,擦拭干净方可进入。运送外来器械的箱子、袋子禁止带入手术间。
(三)物品及设备管理:
1、规范存放一次性物品,距地面≥20cm,距墙壁≥5cm,距天花板≥50cm,定期清点核查,严禁使用过期物品,严禁重复使用一次性物品。
2、各类导管等耗材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分类存放于无菌柜或无菌间,专人保管,做好登记,禁止重复使用。
3、铅衣每次使用后清洁,定期使用季铵盐消毒湿巾进行擦拭消毒。
4、每例患者使用后的仪器均应清洁消毒,遇污染及时清洁消毒。设备表面用复合季铵盐类一次性消毒湿巾进行擦拭;对精密仪器尽可能使用一次性保护套。
精密仪器表面消毒使用复合季铵盐一次性消毒湿巾。因复合季铵盐对仪器设备表面无损害,一次一巾,方便简便,无二次污染。
5、患者明确有经血液、体液传播的传染性疾病时,推荐使用一次性无菌手术包;已知特殊感染患者在使用仪器设备前尽量使用一次性防护套做好防护。
6、放射安全防护用品管理
(1)铅衣不使用时悬挂存放,不可拆叠或挤压,否则会缩短其使用寿命,影响防护效果。使用中避免被尖锐物体划伤。
(2)日常保持清洁不可洗涤,可用清水擦拭。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可用软布蘸取清洁剂擦拭,再用季铵盐消毒湿巾擦拭(或参照铅衣使用说明书)。含醇及含氯消毒剂不适用于铅衣消毒,铅衣禁止浸泡消毒,日常清洁消毒推荐使用季铵盐类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
职业防护
介入室医护人员在工作中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尤其是介入治疗中使用多种耗材如导丝、导管等,可能被导丝、针头等锐利器械刺伤。同时介入室还面临放射线辐射等暴露风险,因此,介入室加强职业防护非常重要。
1、配齐各类防护物品,取用方便,如口罩、帽子、手套、防护眼罩或面屏、铅衣、手术衣、鞋等,定期培训职业安全防护知识与技能,工作人员掌握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
2、介入治疗医师、护士及放射人员在上岗前须参加放射辐射相关知识培训和考核,取得合格证。
3、制定与落实职业暴露预防制度及应急处理流程。工作人员掌握锐器的正确操作方法。
4、介入治疗人员应戴无菌手套;为已知血源传播的病原体如HIV、乙肝、丙肝病毒感染患者操作时,或术者皮肤破损时须戴双层手套;对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情况,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对怀疑或确认需要采取空气隔离患者如肺结核病人行介入手术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
5、科室配置大小合适、投放便利的锐器盒,对用后锐器盒的存储、转运进行监管。
6、参与介入治疗的所有人员应严格执行手卫生。
监测
(一)环境卫生学监测:
严格按照《医疗机构空气净化管理规范》和《医院消毒卫生标准》等要求,每季度对介入室的空气、环境物表、工作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剂等进行微生物学监测。
(二)医院感染监测:
进行导管相关感染监测,关注院感科反馈公布的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监测数据。
介入室对介入治疗术后病人的不良反应要关注追踪,如发热、感染等,加强与临床沟通,有异常情况及时沟通。
(三)消毒相关监测
1.使用含氯消毒剂等不稳定消毒剂时,现配现用,每次配制后进行浓度监测,达标后使用,尤其是对保洁员配制消毒剂的过程及浓度,要定期不定期抽查。
2.紫外线灯监测:日常做好紫外线灯使用累计时间登记,每半年做一次强度监测。
3.空气消毒机监测,根据空气消毒机不同类型与使用说明书要求,进行监测及过滤网清洁,保证消毒效果。
(四)手卫生监测
每季度进行手卫生消毒效果监测。
院科两级开展手卫生正确性及依从性调查,定期汇总反馈、改进。
医院废物管理:
介入室产生有医疗废物按照医疗废物分类目录进行分类收集、转运。
治疗操作中产生的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等医疗废物直接放入相应的收集容器。
相关问题探讨
介入治疗越来越普遍,感控人遇到的问题与困惑也增多,上海国际感染控制论坛(SIFIC)论坛上与介入室感控相关问题很多,摘录大家关注较多的问题与大家进行探讨:
1、介入属于手术还是属于特殊诊疗操作呢?
《手术操作分类代码国家临床版3.0》明确规定为介入治疗为治疗性操作;《感术行动实施方案》明确规定介入不属于手术,《2015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明确规定介入治疗为“特殊诊疗操作”。因此可见,介入治疗不是手术,为治疗性操作。
2、介入室按照手术室管理吗?
目前没有相关的规范要求,但2022年的《介入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和预防临床实践专家共识》,将介入室定义为“介入手术室”,是否介入室参照手术室管理呢?
小编认为:介入室建筑布局及环境管理参照手术室管理。
理由:介入治疗通常是通过导管等方式直接进入人体血管内部或组织器官进行治疗,介入治疗的无菌物品需要放在器械台上,在环境中暴露,为防止污染,介入室分区及环境管理需要按照普通手术室管理,专家共识中介入手术室按照Ⅱ类环境管理。
3、介入操作需要外科刷手么?
该问题在SIFIC论坛讨论争议最多。有的认为不需要执行外科手消毒。如果参照手术室管理,介入室操作者是否要进行外科手消毒?看到一些医院的制度中也有外科手消毒这条,但从论坛会员们讨论看到,外科手消毒在实际工作中执行并不理想。
《介入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和预防临床实践专家共识》中:参与介入手术的所有人员应严格执行手卫生,表述有些含糊,并没有明确要求介入操作执行外科手消毒。
《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中: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相对污染区、缓冲区及无菌区分界清晰,有单独的更衣洗手区域。没有明确要求执行外科手消毒。
介入治疗是在X线血管造影机等影像设备的导向下进行操作,多为穿刺,即使有切口也很小,且操作人员的手更多接触的是导管等无菌物品,没有与病人组织器官直接接触;而手术是直接对病变部位进行手术操作,手术者的双手要直接接触到病人组织器官。
从伤口大小、与组织接触、操作时间、感染率看,介入治疗的手卫生要求没有外科手术高,目前的深静脉置管操作、腰穿、胸穿、骨穿等操作也没有要求进行外科手消毒。
我们是否对介入室的手卫生进行思考?按照外科手消毒步骤操作,在洗手消毒时间上是否可以适当缩短?洗手及消毒范围是否为双手及前臂?是否做一些循证研究?有更多数据支撑?来解答感控人的疑惑,也希望出台相关规范作为工作指南。
总之,介入治疗的广泛开展,病人受益的同时,也增加了感染等风险。目前介入室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认识不足,预防感染的意识薄弱,因此,关注介入室医院感染防控,强化医护人员感控意识,完善感控制度及措施,加强感控管理,关注感染重点环节,开展风险评估,及早识别风险,做到早干预,为介入治疗病人筑起安全防线,提高医疗质量。
参考文献:
1、介入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和预防临床实践 专家共识,介入放射学杂志 2022 年 6 月第 31 卷第 6 期 J Intervent Radiol 2022, Vol.31, No.531-537
2、《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 367-2012;
3、《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 15982-2012;
4、《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 313-20195、放射诊断放射防护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 130—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