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与报告:根据《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医疗机构应当开展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目标性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逐步降低感染率。需要对感染病例进行详细记录和报告,包括感染发生的时间、部位、可能的原因等,可以参照《医院感染监测规范》的附录。
评估与反馈:定期反馈Ⅰ类切口手术感染监控数据,医院及手术科室根据监测数据纵向比较,了解本单位或本科室Ⅰ类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掌握手术部位感染防控措施落实情况。
制定目标性监测方案:针对通过综合性监测发现的高危人群、高发手术部位感染等开展目标监测,监测时间需要半年以上,根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结合医院实际制定监测方案、监测目的、监测内容、监测方法。
督导检查:针对超基线、超目标值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是否有整改,从“人、机、料、法、环、测”等方面查找感染隐患,分析感染原因、制定持续改进项目、落实整改措施。
患者教育与护理:护理上应指导患者休息并避免剧烈运动,以防止出血和血肿。教育患者关于伤口护理的知识,如保持手术切口干燥、定期无菌换药。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按照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关规定,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评估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做好各项防控工作。
环境与操作管理:保证手术室门关闭,保持手术室正压通气,环境表面清洁,减少人员流动。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
术后管理: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者更换手术切口敷料前后应当进行手卫生。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